古代是怎麼講年份的古代怎麼說日期

2021-05-28 12:56:04 字數 4846 閱讀 4796

1樓:冷眼觀娛樂圈

一、紀年的方法:干支紀年法、黃帝紀年法、年號紀年法等。

二、簡介:

1、干支紀年法是中國曆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總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個符號叫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個符號叫地支。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週,周而復始,迴圈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

2、黃帝紀年是根據黃帝歷和天干地支以及帝王世系表推算的華夏人文初祖黃帝即位以及創制曆法的時間開始紀年。2023年2月1日下午,第一發起人許文勝向新民網表示,要通過該倡議「喚醒國人、恢復和保留自己的傳統文化,但不抵制外來文化」。他說,「我們的傳統文化很好,是第一個開始紀年的,中國人可用自己的紀年」。

榮鬆和孫虹鋼也向新民網表示,支援許文勝2023年1月30日發起的《中華紀年應恢復「黃帝紀年」》倡議,中華紀年應恢復「黃帝紀年」(不是恢復而是進一步提高我國傳統曆法的地位,我國農曆、以及道教曆法本身就是按照黃帝紀年開始紀元的)。

3、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慶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遊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指南錄》後序》「德祐二年」、《雁蕩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簡稱,宋真宗年號)等。

2樓:酒流才子

看年號,皇帝登基會改年號,登基那年為元年。一般一個皇帝一生會多次改號。每次改了年號,那一年被稱作元年。

比如宋仁宗2023年登基,立年號為天聖,2023年在記載上就是天聖元年。2023年仁宗改年號為明道,記載上2023年就記載為明道元年。

古代怎麼說日期

3樓:

答:古代的時間

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隨著鐘錶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

古時的時(大時)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醜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為易記。

具體劃分如下:

子(鼠)時是十一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

醜(牛)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

寅(虎)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

卯(兔)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

辰(龍)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

巳(蛇)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午(馬)時是十一點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

未(羊)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

申(猴)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

酉(雞)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

戌(狗)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

亥(豬)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4樓:平淡是真的嘛

天干地支

xx年xx月xx日

古代時間怎麼說

5樓:空閒的迷茫者

說某時某刻,如早上5.30說為卯時二刻。

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

中國傳統計時單位。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

古代勞動人民最初給一天內的氣象配了代表詞。如早晨因太陽出來而植物啟動了生長,所以這時辰別名為「木」。

到了中午太陽最旺盛,空氣中、土地裡灼熱,所以時辰別名為「火、金」和「火、土」。下午5-7點最乾燥,果實糖份最充足,這時辰別名為「金」。到了深夜12點,環境一切冷靜,這時辰別名為「水」。

古代時段表述:

1、晦: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登泰山記》)

2、旦:早晨.「旦辭爺孃去.」(《木蘭詩》

3、夙:早晨.「受命以來,夙夜憂嘆.」(《出師表》)

4、暝:夜晚.「晻晻日欲暝.」(《孔雀東南飛》)

5、昏:天剛黑的時候.「自昏達曙,目不交睫.」(《促織》)

6、莫夜:晚上,莫通暮.「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

7、夕:晚上.「日夕策馬,候權者之門.」(明?宗臣:《報劉一丈書》)

8、即夕:當天晚上.「即夕行步如平常.」(《獄中雜記》)

9、宵:晚上.「今酒宵醒何處?」(柳永《雨霖鈴》)

10、夜闌:夜深.「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6樓:匿名使用者

希望對你有幫助:古代一天分為12個時辰,以地支紀位:即十二生肖中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小時.

子時23~1點,丑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

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

所以三更是半夜23點到1點這段時間.

再附給你一點或許對你有★古代人用的時辰

時辰 1、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2、二十四時辰制。

宋以後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

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

4、五時辰制。

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5、百刻制。

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

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覆,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

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

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時辰———十二地支紀一晝24小時為十二時辰:

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早上5時至7時為「卯時」,上午7時至9時為「辰時」,9時至11時為「巳時」,11時至下午1時為「午時」,中午1時至3時為「未時」,晚上7時至9時為「戌時」,9時至11時為「亥時」。每個時辰各佔兩個鐘頭。可見「從巳時直殺到未時」相當於現在的「從上午9時直殺到下午3時」。

★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

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裡的每點只佔24分鐘。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

「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

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

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時43.

2分「打更」、「更夫」、「更樓」各詞全由「更」字而來。我以前談過,中國古代一晝夜分十二個時辰,亦即兩個小時一個時辰。白天人們可看太陽、日晷或計時的「銅壺滴漏」之類東西判斷時間,夜晚則不知時間了,於是由專人看著「銅壺滴漏」,按照時辰打鼓告訴民眾。

古人規定,逢戌時(約合現在晚上七點至九點鐘)開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時,即合現在夜晚九點至十一點鐘;三更是子時,即夜間十一點至凌晨一點……五更是最後一更,已到寅時,即黎明前的三點至五點鐘了。

這樣大家可以推算出,「半夜三更」說的確實是夜已至半。人們說「起五更」也不難理解,是趕大清早起床了

古代調戲女子的時候是怎麼說的,古代文 女子 怎麼說

小娘子,小生這廂有禮了,娘子生的這般美麗,真是我見猶憐啊。不知芳齡幾許,家住 是否婚配啊。小娘子,這般急匆匆是要去何處啊,不如陪俺樂呵樂呵,咦,別跑啊,小娘子!寧可共載不?不 在這裡是通假字,通 否 這句意思是 願意與我一起乘車嗎?也就是要帶回家的意思。出自漢樂府 陌上桑 原詩和註解 譯文如下 日出...

古代人怎麼說幾分鐘,古代人是怎麼看時辰的???說詳細點,。。。

就說一炷香。半炷香 或者一盞茶的功夫。喝一碗茶的時間,或者說一刻,半刻 資料曾經的計算時間的單位 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週,一週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有兩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鐘。喝一碗茶的時間,從端上來開始,然後慢慢品嚐...

古代說生日快樂怎麼說生日快樂怎麼說

遙叩芳辰 生辰吉樂。另外古人多數 祝壽 而不是 過生日 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古代稱為壽誕,俗稱做壽 做生日,指十年一次的大生日。只有十歲的小孩或五十歲以上老年人才過生日。老人要做壽宴,客人要送壽禮。祝福孩子的話一般是 長命百歲 或祝願將來 出人頭地 飛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