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記中作者登泰山的同伴登泰山記作者名字

2021-05-16 06:20:45 字數 3660 閱讀 5397

1樓:八維教育知道

登泰山記中作者是清代姚鼐,登泰山的同伴是子穎

2樓:狂人橫刀向天笑

登泰山記中作者登泰山的同伴:子穎

登泰山記賞析

東嶽泰山,巍巍峨峨,猶如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以其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雄距於齊魯大地。其實,泰山險不過華山,雄不過恆山,海拔高度在五嶽中僅排第三位。學者王克煜認為,它之所以被尊為五嶽之首,與它的地理位置分不開。

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中記載:「泰山之尊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長也。

萬物之始,陰陽交代,故為五嶽長。」此外,泰山之所以被視為五嶽之尊,與它在歷史上曾具有的濃重的政治、宗教色彩分不開。司馬遷《史記》援引《管子·封禪篇》說,上古之時,封禪泰山的就有七十二家帝王。

後來,歷代帝王幾乎無不封禪泰山。泰山別名「天孫」,意為天地之孫,主招魂,知人生命之長短,這大概是歷代帝王鍾情於泰山的重要原因吧。從這個意義上說,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濃厚的文化山。

泰山又是一座自然風光優美的山。它壑深谷幽,峰奇石怪,山高水長,風捲雲舒,歷來就吸引著許多文人墨客為它長嘯短吟,為它潑墨揮毫,為它錦上添花。姚鼐也是其中的一位。

姚鼐寫過多篇有關泰山的詩文:《登泰山記》、《遊靈巖記》、《歲除日與子穎登日觀觀日出歌》(詩)、《泰山道里記·序》等。《登泰山記》是歷代泰山遊記中的佼佼者。

讀這篇遊記,我們被作者濃厚的遊興所感染。文人登泰山,多選春秋良時,姚鼐卻選擇了一條特殊的路線和一個特殊的日子。「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

」一般人不會穿泰山西北谷抵達泰安,也不可能借機去考察齊長城。姚鼐這位主張「義理、考據、文章」的桐城派代表,偏要「越長城之限」,實地考察古長城之貌,其精神令人由衷敬佩。作者登山這天,是除夕的前一夜,觀日出時正值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年三十。

冬天登山已不多見,選擇歲除之日觀日出則更加少見。你想,在萬家團聚共度良時之日,作者於泰山之巔皚皚白雪之中翹首迎接新一輪紅日噴薄而出,這是不是表現了一種崇高的人生境界?正如他在詩中所寫:

「男兒自負喬嶽身,胸中大海光明暾。即今同立岱宗頂,豈復猶如世上人?」

作者的語言十分洗練。「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

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寥寥三十餘字,將泰山的地理位置、河流走向及南北分界,交代得一清二楚。句式整飭,朗朗上口。

接下來,作者連用「乘、歷、穿、越、至」五個動詞寫出自己的行進路線,語句清晰如水,又起伏跌宕,宛如一條遊動的長龍。作者寫景的語言也是非常簡練的。「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幾句寫了泰山雪景、夕陽、雲霧,如詩如畫,令人遐想不已,但又是何等的惜墨如金。作者寫日出盛景,用墨極少,卻能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結合起來,再次收到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這是正面描寫。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是間接描寫。文末描寫也是精彩之筆。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鬆,生石罅,皆平頂。

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裡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用最少的語言傳達最豐富的資訊,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桐城派主張義理、考據、文章缺一不可。在這篇文章中,這點體現得是很好的。單說考據,文中處處可見。

「古長城」、「三谷」、「環水」、「東谷」、「石刻」、「天門」等都是作者考證的內容。也許有的讀者會說,作者對自己的內心感情壓抑得太過分了,以至於全篇無一句抒情語。我們不好臆測作者當時的心境,但從他寫的詩句來看,能夠感覺出他是有很多感慨的。

但他遠不像范仲淹《岳陽樓記》那樣盡情抒發。如果不進行一番「考據」,僅從桐城派文章風格上解釋這一現象,恐難講通。

登泰山記作者名字

3樓:我叫韋宇

《登泰山記》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間創作的泰山題材著名散文。

登泰山記

《登泰山記》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間創作的泰山題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觀賞日出的經過,描寫了泰山的雄奇形勢,並考察糾正了泰山記載的錯誤,文字簡潔生動,寫景尤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登泰山記主要內容和作者的感情

4樓:弒神の殤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向陽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陰山谷中的水流進濟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長城。最高的日觀峰位於長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裡出發,冒著風雪,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過長城的界限,到達泰安。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行走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臺階,共有七千多級。

泰山正南面有三條山谷,當中那條山谷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水。我開始沿著中間這條山谷往裡走。道路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那條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頂巔。

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山谷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現在經過的中嶺和山頂,象門檻一樣阻擋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

一路上大霧迷漫、冰凍溜滑,石板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蓋,明亮的雪光照耀著南邊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象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雲霧,又象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後一天,五更時,我和朱孝純坐在日觀亭上,等著看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雲霧迷漫,依稀可見雲中幾十個小白點象"五木"骰子一樣立在那裡,都是遠山。

天邊雲彩上有一線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太陽升起來了,純正的紅色象硃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盪著託著它。有人說,那就是東海。

回首觀望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紫紅、淡白,各種深淺不同的顏色,又都象彎腰曲背的樣子。

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嶽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廟。皇帝的行宮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天看見途中路兩旁刻寫的石碑,是從唐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滅不清了。至於偏僻不在路邊的石碑,都沒來得及去看。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裡,樹頂是平的。

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溪水,也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峰附近幾裡以內沒有什麼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桐城人姚鼐記述。

登泰山記作者要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登泰山記》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間創作的泰山題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觀賞日出的經過,描寫了泰山的雄奇形勢,並考察糾正了泰山記載的錯誤,文字簡潔生動,寫景尤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登泰山記》誰寫的?

6樓:匿名使用者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傑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7樓:匿名使用者

《登泰山記》是桐城派古文大家姚鼐的代表作,是一篇在散文史上享有盛名的遊記。乾隆三十九年(1774)歲末,作者自刑部辭官歸故里,途經泰安。泰安知府朱子穎陪他一同登泰山,觀日出。

這篇文章所記就是這一次泰山之遊。

8樓:匿名使用者

姚鼐,晚清桐城派鼻祖。

關於登泰山的詩句有哪些,杜甫登泰山詩句有哪些?

登泰山的詩句有 1 泰山吟 晉 謝道韞 峨峨東嶽高,秀極衝青天。巖中間虛字,寂寞幽以玄。非工復非匠,雲構歲自然。器象爾何物?遂令我屢遷。逝將宕斯字,可以盡天年。2 泰山吟 晉 陸機 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峻極週一遠,層雲鬱冥冥。樑父亦有館,蒿里亦有亭。幽岑延萬鬼,神房集百靈。長吟泰山側,慷慨激楚聲...

晚上可以登泰山嗎,晚上登泰山到底怎麼回事啊?

泰山 五嶽之首,有這樣的名號知道泰山必然很棒,有機緣 就去看看吧,下面,說說我的泰山之旅。晚上泰山頂上的住宿很貴。遂決定夜爬。不怕晒的強驢,可以白天爬,可以背帳篷及一堆用品上泰山之巔住一晚,過把癮 怕晒的弱驢,可以晚上爬,把東西放山下,去附近的富僑足道做做泰式按摩,全身放鬆後休息一下,然後輕裝上山。...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下幾句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

下幾句為 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這句話出自戰國中期孟子及其 萬章 公孫丑等著的 孟子 盡心上 具體原文為 孟子曰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 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