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第一次登月的時間,人物,目的

2021-03-06 08:49:38 字數 5717 閱讀 9161

1樓:小無用

邁出載人月球探測第一步的是阿波羅8號,它從繞地球軌道進入繞月球軌道,在完成繞月飛行後安全返回地球。之後,阿波羅9號在繞地球軌道上進行了長時間飛行,並對登月艙進行進一步檢驗。阿波羅10號則飛入繞月球軌道,並使登月艙下降到離月球表面15公里以內,以檢驗其效能。

2023年7月阿波羅11號終於在月球著陸,使逐步推進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達到高潮,阿姆斯特朗也成為登陸月球第一人,美國在月球探測中取得了最為輝煌的成果。在隨後的3年多時間裡,阿波羅計劃又先後進行了6次載人登月飛行,其中2023年4月發射的阿波羅13號,雖因氧氣瓶**發生事故,但仍然安全回到了地球。

2樓:活下去真難

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是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組織

實施的載人登月工程,或稱「阿波羅計劃」。阿波羅計劃採用月球軌道交會法,用強大的土星五型運載火箭把50噸重的航天器送入月球軌道。航天器本身裝有較小的火箭發動機,當它接近月球時,能使航天器減速進入繞月軌道。

而且,航天器的一部分——裝有火箭發動機的登月艙能脫離航天器,載著宇航員登上月球,並返回繞月軌道與阿波羅航天器結合。工程開始於2023年5月,至2023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結束,歷時約11年,耗資255億美元。在工程高峰時期,參加工程的有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超過30萬人。

第一次載人阿波羅飛行由於發生悲慘事故而被推遲。當時在一次發射演習過程中,航天器突然著火,造成3名宇航員死亡。隨後,經過幾次不載人的地球軌道飛行之後,2023年10月11日阿波羅7號終於載著3名宇航員繞地球飛行了163圈。

邁出載人月球探測第一步的是阿波羅8號,它從繞地球軌道進入繞月球軌道,在完成繞月飛行後安全返回地球。之後,阿波羅9號在繞地球軌道上進行了長時間飛行,並對登月艙進行進一步檢驗。阿波羅10號則飛入繞月球軌道,並使登月艙下降到離月球表面15公里以內,以檢驗其效能。

2023年7月阿波羅11號終於在月球著陸,使逐步推進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達到高潮,阿姆斯特朗也成為登陸月球第一人,美國在月球探測中取得了最為輝煌的成果。在隨後的3年多時間裡,阿波羅計劃又先後進行了6次載人登月飛行,其中2023年4月發射的阿波羅13號,雖因氧氣瓶**發生事故,但仍然安全回到了地球。

到2023年12月阿波羅計劃的最後一次飛行——阿波羅17號登月為止,先後有12名宇航員登上月球表面。這一系列「訪問」大大豐富了人類對月球的認識。各次阿波羅飛行都對月球表面進行廣泛考察,蒐集了大量月球岩石、土壤標本,其中從月球上帶回地球的月岩樣品就達440公斤。

阿波羅飛行同時把許多儀器安裝在了月球上,進行科學研究,如太陽風實驗和月震測量等。

阿波羅計劃之後,由於多方面原因,人類月球探測進入了一個「寧靜」期。這期間,世界各國均未對月球進行新的探測。直至2023年和2023年,美國成功發射「克萊門汀」和「月球勘探者」號月球探測器,對月球形貌、資源、水冰等進行了探測,標誌「又快、又好、又省」的月球探測新時代的開始。

至2023年1月,除美國之外,歐洲國家、俄羅斯、日本和印度等也都已經制定或正在實施相應的月球探測計劃,例如歐洲首個月球探測器「**art-1號」已於2023年9月27日順利升空,踏上了月球探測之旅。

登月的目的,其實就是美蘇爭霸

3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7月24日,阿波羅11號終於在月球著陸,使逐步推進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達到高潮,阿姆斯特朗也成為登陸月球第一人,

目的:我個人覺得有幾方面.

1.為了人類創造新的生存空間.現在人類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資源問題,那也是現在大家都面臨的一個最頭疼的問題,未來的人們要到**去開發新的資源.

而在現在人類文明發展到現有階段看,人類想要取得使人生存的資源已經不能靠開發殖民地而獲得了.所以要去開發除地球外的資源,那也就是空間資源.

2.軍事方面因素.現在我們所有的通訊裝置都是以衛星為基礎裝置進行的.而這些軍用衛星在地球上根本不能導彈進行打擊.但在月球上就容易多了.所以2023年美國要在月球上建立軍事基地的目的應該很清楚.那到個時候如果你沒有這個能力,只能補打.

3.在以前世界各國就簽定了一個協議,表示月球是大家共同的部分,誰開發出來就是誰的.話雖這麼說,到時候大家都去開發了.而你不去,當大家出個關法律規定的時候你就沒有發言權,只能服從.

4.航天技術的證明.只有航天技術發達到一定程度,對空間未知領域探索才會越遠.中國在高科技領域能與世界抵抗的也就航天了.這分兩方面,一方面證明我們的航天技術很發達,另一方面證明我的運載技術方面很發達.說個例子,大家都知道中國有兩彈,但是這兩彈並不能在世界上造成一個的威懾力.為什麼呢,因為象美國這樣子的國家都知道,咱們光有彈,而沒有運載技術,怎麼把彈打到美國去.所以他們不怕,但是我們的運載技術發展了.就對他們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5.月球是一個支點.當然這個支點並不是用來撬起地球用的.而是做為大家往更深的空間領域進軍而設立的空間加油站.比如我們想去火星,我們首先就先到月球這個空間站,完後去架油,再到火星.

4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7月16日.尼爾·阿姆斯特朗,埃德溫·奧爾德林,邁克爾·柯林斯。

其實具體上沒上去,鬼才搞得清。目的?競爭下的產物,那個年代,談得上什麼研發月球資源。老美把人送上月球,無非是想把蘇聯老大哥比下去。

當然,以上僅人個觀點,帶有非常強烈的主觀意識和民族情感,僅供參考吧。

5樓:匿名使用者

登月一場競爭的結果

50年代末60年代初,前蘇聯連續獲得數個空間賽第一:2023年1 0月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2023年4月12日第一位航天員加加林進入太空……與之相比,儘管美國也獲得了兩個第一:2023年 4月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泰羅斯」,2023年7月第一顆有源通訊衛星作試驗性通訊,但同蘇聯的巨大成就相此,顯得小巫見大巫。

在加加林飛行之後不到四個星期,美國航天員阿蘭·謝潑德中校乘「水星」號飛船進行了亞軌道飛行(186千米),它說明美國具備了擺脫空間困境的能力。2023年5月25日,美國肯尼迪**向全世界宣佈實施巨集偉的載人登月計劃。

這個「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雖然是美國與蘇聯競賽的產物,但也可以認為是人類向太陽系擴張的第一步。

巨集偉工程

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開始於2023年5月,預計2023年7月2 0至21日首次實現登月。此後,美國又相繼6次發射「阿波羅」飛船,其中5次成功,總共有12名航天員登上月球。整個工程歷時約11年,到2023年12月結束,耗資255億美元。

在工程高峰時期,參加工程的有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超過30萬。它是本世紀人類最巨集偉的工程之一。

該工程的第一步是確定登月方案,它包括論證飛船登月飛行軌道和確定載人飛船總體佈局。最後選定月球軌道交會方案,相應地確定由指揮艙、服務艙和登月艙組成飛船的總體佈局。

為了進行載人登月,美國先實施了四個輔助計劃,即在2023年至2023年發射九個「徘徊者」月球軌道器,用以瞭解未來的「阿波羅」飛船在月面著陸的可能性;在2023年至2023年發射五個「勘探者」月球著陸器,瞭解月球土壤的理化特性;在2023年至2023年發射三個「月球軌道環形器」,對40多個預選著陸地點進行詳細觀測,從而選出10個登月點;在2023年至2023年發射10艘「雙子座」飛船,進行生物醫學研究和飛船機動飛行、對接及艙外活動訓練等。

「阿波羅」工程的第三個方面就是研製低軌道運載能力為127 噸的大推力「土星5」運載火箭。

研製「阿波羅」飛船是該工程的「重頭戲」。飛船的指令艙是航天員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是全飛船的控制中心;服務艙裝有主發動機等系統;登月艙由下降級和上升級組成。

首次載人登月是由「阿波羅11號」飛船完成的。當時飛船上載有三名航天員,當飛船與「土星5」火箭第**分離,且飛船沿過渡軌道飛行2.5天后,便開始接近月球,此時飛船服務艙的主發動機減速,使飛船進入環月軌道。接著,兩名航天員進入登月艙,並駕駛登月艙與飛船分離,這時飛船指揮艙內的一名航天員繼續駕駛飛船繞月球軌道飛行,而另兩名航天員則乘登月艙在月面著陸。

登月後航天員採集了岩石和土壤(22千克),了太陽電池陣,安裝了月震儀等。任務完成後,他們乘登月艙的上升級返回月球軌道,與飛船對接,最後返回地球。

2023年11月至2023年12月,美國又陸續發**「阿波羅」12至17飛船,其中除「阿波羅13號」因故沒有登月(航天員安全返回地面),另五艘飛船均登月成功,「阿波羅」15至17飛船的航天員還駕月球車在月面活動,採集岩石。

航天員在月球上鑽取了三米的月球巖芯,發現多達57層,每層代表一次隕石衝擊,還測量了月球內部發出的熱流……「阿波羅」 工程極為壯觀,它激動了無數人的心,使載人登月的千年夢想變成了現實。

「鷹」落向月面

2023年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火箭(40層樓房高)在百萬人的關注下緩緩升空。這一天,天空晴朗,萬里無雲,似乎亙古沉睡的月球正靜靜等待著「土星5」運送地球使者的來訪。當「土星5」把「阿波羅11號」飛船送入近地軌道後,後者便開始獨自飛向月球。

「阿波羅」飛船上載有三名航天員,指令長是尼爾·阿姆斯特朗,登月艙駕駛員是埃德溫·奧爾德林,指令艙駕駛員是邁克爾·柯林斯。從地球到月球大約有38萬千米,「阿波羅11號」飛船上載著三名航天員經過75小時的長途跋涉,於19日進入月球引力圈。20日清晨,「阿波羅」到達月球上空4900千米後,接到休斯敦飛行指揮中心命令,減速飛行,進入月球軌道,於是飛船服務艙發動機逆向噴射,進入了遠月點3 13千米、近月點113千米的橢圓軌道,此時飛船繞月球一圈只需兩小時。

在月球軌道上,航天員們緊張地進行登月前的準備工作,其中最主要的一項是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進入名叫「鷹」的登月艙,而柯林斯則仍留在稱作「哥倫比亞」的指令艙中。

偉大的時刻終於來臨了。21日2時許,登月艙的發動機被點燃,使它與指令艙分離。指令艙由柯林斯駕駛繼續繞月飛行,而登月艙則載著兩名航天員緩慢向月球飛行。

當阿姆斯特朗看到窗外要降落的地方有亂七八糟的卵石時,便決定繼續飛行,尋找平坦的地方。最後奧爾德林手控登月艙在月面「靜海」的一角平穩降落,登月獲得成功。

個人的一小步 人類的一大步

他倆向窗外眺望,進入眼簾的是一個遍佈隕石坑和大石塊的陌生世界。雖然他倆都情不自禁地想走出去看一下這塊神祕的地外之地,但還是自我剋制地按預定計劃,等待地面中心指令。他們先在艙內美美地睡了一大覺,醒後在艙內吃了月球上的第一頓飯,又檢查了艙內儀器、燃料裝置、氧氣**情況。

當一切都經過精確無誤地核對後,阿姆斯特朗與奧爾德林彼此幫助穿上登月服。7月21日11時56分,阿姆斯特朗開啟登月艙艙門,擠出去,小心翼翼地把梯子豎下月面(在地球上未曾模擬過此動作),他帶著電視攝像機慢慢走下梯子,踏上了人們為之夢想了數千年的月球,這時他說:「對我來講這是一小步,而對於全人類而言這又是何等巨大的飛躍。

」19分鐘後,奧爾德林緊步阿姆斯特朗的後塵,走出登月艙。當他走到月面上時,第一句話就讚歎說:「啊,太美了!

」他也像阿姆斯特朗一樣,很快學會了地球人不習慣的移動方法:跳躍。他倆時而用單腳蹦,時而又用雙腳跳,有些像袋鼠。

兩人首先在月球上放置了一塊金屬紀念牌,上面鑲刻著:「2023年7月。這是地球人在月球首次著陸的地方。

我們代表全人類平安地到達這裡」。

7月22日下午1時56分,阿姆斯特朗奉命指揮「阿波羅」—11飛船指令艙離開月球軌道,踏上返回地球的旅途。7月25日清晨1時5 0分,「阿波羅」—11飛船指令艙載著三名航天英雄平安濺落在太平洋中部海面,人類首次登月宣告圓滿結束。

永載史冊

「阿波羅11號」登月後,又有五艘飛船相繼成功登月,其中「 阿波羅」15、16從環月軌道上各發**一顆環月執行的科學衛星;阿波羅一15、16、17的登月艙中還各帶一輛月球車,用於擴大航天員的活動範圍和減少航天員的體力消耗。這6艘登月飛船的航天員在月球上一共停留280小時,足跡達100千米,帶回岩石樣品約440 千克,這些均大大充實了人們對月球的認識。

「阿波羅」工程是當代規模最大、耗資最多的科技專案之一。它的出現導致60至70年代產生了液體燃料火箭、微波雷達、無線電制導、合成材料、計算機等一大批高科技工業群體。後來又將該計劃中取得的技術進步成果向民用轉移,帶動了整個科技的發展與工業繁榮,其二次開發應用的效益,遠遠超過「阿波羅」計劃本身所帶來的直接經濟與社會效益。

總之,載人登月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找全人類第一次登月的故事,人類第一次登月發生了什麼事

1969年7月16日,3名宇航員乘坐 阿波羅 11 號飛船,經過長途跋涉後進入月球軌道,在這裡,派出2名使者轉乘 鷹號 登月艙在降落到月面,開始了人類有史以來的登月活動。船長阿姆斯特朗首先走上艙門平臺,面對陌生的月球世界凝視幾分鐘後,挪動右腳,一步三停地爬下扶梯。5米高的9級臺階,他整整花了3分鐘!...

關於登月的小知識,人類第一次登月 過程 對現代人類的意義,字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 土星5號 火箭載著 阿波羅11號 飛船從美國肯尼迪角發射場點火升空,開始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太空飛行。參加這次飛行的有美國宇航員尼爾 阿姆斯特朗 埃德溫 奧爾德林 邁克爾 科林斯。在美國東部時間下午4時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將左腳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這是人類第一...

誰知道這個女婿第一次上門要喝雞蛋茶的由來?還有為什麼說不能喝

過去,揭陽人在社交和人際交往中,雞蛋是最常用的禮物。送紅喜蛋。迎親時,腖禿煜駁案 求水千丞作品集雲連結,不要壓縮包,謝謝 知道享受就好,前段時間剛換的地止。很多是進不去了,也就發現一個 不管其他在怎麼好,我還是比較習慣用這各站。是想看r那種級的麼,希望能幫助到你 已經換了很長時間了,現在換了 是在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