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欣賞散文

2021-03-06 16:48:48 字數 4449 閱讀 9846

1樓:快樂

散文作為文學藝術中的一種重要體裁,其欣賞有什麼特點呢?

一散文欣賞自始至終洋溢著想象和情感活動

在欣賞藝術作品中,欣賞和再創造是同時進行的,而不論創造和欣賞都是要見出一種意境,創造一種形象,都要根據想象和情感。對此,朱光潛先生舉了一個很中肯的例子:「比如說姜白石的『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一句含有一個受情感飽和的意境。

姜白石在做這句詞時,先須從自然中見出這種意境,然後拿這九個字把它翻譯出來。在見到意境的一剎那中,他是創造也是在欣賞。我在讀這句詞時,這九個字對於我只是一種符號,我要能認識這種符號,要憑想象和情感從這種符號中領略出姜白石原來所見到的意境,須把他的譯文翻回到原文。

我在見到他的意境一剎那中,我是在欣賞也是在創造。倘若我絲毫無所創造,他所用的九字對於我就漫無意義了」。①由此可見,想象和情感活動貫穿於文學欣賞的始終,而在散文欣賞活動中顯得尤為突出,因為散文是直接表情的藝術。

賈平凹認為:「散文是情種的藝術,純、痴,一切不需要掩飾,甚至暴露、解剖自己。」②散文既然是飽蘸著酣暢淋漓的情感寫出來的,那麼欣賞主體在欣賞過程中,必然受到作品所飽含著的強烈情緒的感染和薰陶,並激發出豐富的想象。

當我們閱讀巴金的散文《懷念蕭珊》的時候,「四人幫」殘酷**善良知識分子的罪惡勾當,始終激起我們強烈的憎恨;而巴金夫婦之間的那種患難與共,相濡以沫的伉儷深情,又不斷撞擊著我們的心絃,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為他們的不幸遭遇灑下一顆顆熾熱的同情之淚。同時在欣賞中,作者的娓娓描述,也激發我們豐富的想象:巴金夫婦在「文革」的險風惡浪中,生死與共的幅幅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生活畫面,都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撥動我們的心絃的顫動。

當然,欣賞主體被散文作品的藝術形象所激發的,並不只是一般的喜怒哀樂,它並不排斥理性的參與,相反這種情感與建立在正確審美觀基礎上的高尚的道德感和理智感是緊密相連的。優秀的散文作品是真實性(真)、思想性(善))和藝術性(美)的有機統一。欣賞主體在欣賞時,也便會同時產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所謂道德感是在欣賞過程中,欣賞主體根據一定的道德標準,在評價散文作品形象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情感。例如革命先烈林覺民壯烈殉國前夕所寫的《與妻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吾至愛汝,即此愛汝念,使吾勇於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的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司馬青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接著又安慰和鼓勵其妻:

「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欣賞主體被這些充滿愛國愛民、舍已忘生的崇高道德情操的話所激發的情感,就是道德感。

由於散文中的形象往往就是作者自己,或是作者所親聞、親見、親歷的其人、其事、其景;散文中的情感往往是作為抒情主體的作者的真情實感,因此它給予欣賞主體的道德情操的感染和薰陶往往更為直接,更為強烈。所謂理智感,對散文欣賞主體來說,是欣賞主體審美認知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一種情感。當欣賞主體領會了作品的精神實質時所產生的愉悅的情感,或者看到與某種規律相矛盾的事實現象而產生的疑慮、驚訝的情感,都屬於理智感。

例如我們讀朱自清寫月夜、梅雨潭、秦淮河的散文,為其中的清麗的文字和優美的意境所吸引,從而產生美的愉悅之感;而讀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則對段祺瑞反動**以莫須有的罪名殘酷鎮壓愛國青年產生強烈的震驚和憤怒之感:這二者都屬於理智感。由於散文重抒情和重真實的特點,故給予欣賞主體的理智感便更直接、更強烈。

二散文欣賞中,作品的形象與欣賞主體之間的同一性大於差異性

正如上文所說的,由於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作品的形象是由想象去把握的,它與其它藝術樣式比較起來,有著更大的創造性。因此不同的欣賞主體由於生活經歷、文化教養、個性特徵的差異,對於同一作品中的形象,也很可能所得到的印象不一樣,認識不一致,這在欣賞戲劇與**中更顯得突出,比如43集電視連續劇《水滸傳》放映後,有的觀眾對宋江深惡痛絕,認為是他出賣了梁山弟兄;而有的觀眾則認為宋江是個好人,他不遺餘力地為起義兄弟謀出路。正是由於欣賞主體這種在欣賞過程中對於作品形象的想象,總不免要根據自己的審美理想、道德觀念和生活經歷而有所加工改造,從而所得的印象也就是往往帶有個人特點,因此人們認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但文學的本質既然是作家對客觀生活的能動的反映,那麼在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徵上,哈姆雷特還是莎士比亞筆下的那個特定的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是於連,或者是堂吉訶德,唯其如此,文學鑑賞才有一定的普遍性。散文則不同於戲劇與**,它不必運用藝術虛構來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而是通過對真人真事的描寫來表達和抒發作者自己的真實的思想情感。儘管作者在創造過程中,根據自己的審美理想和生活體驗,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藝術創造能力。

例如在朱自清關於荷塘月色的那繪聲繪色的描寫裡,那荷塘雖是清華園的荷塘,卻又不是自然界裡客觀存在的荷塘,而是作者心目中的一片綠蔭。同樣,欣賞《荷塘月色》讀者心目中的荷塘,經過了欣賞主體的再創造,也已不是《荷塘月色》中的荷塘了,而是攙雜了自己曾經目睹過、欣賞過的各種各樣的荷塘的影子。但是作者與欣賞者有一點始終是共同的,那就是溶溶月色下的荷塘是美的。

寫景如此,寫人亦然:《背影》中朱自清對父親的拳拳之心,父親對兒子的舐犢之情,誰讀了都會感動得淚沾胸臆的。這與人們看了電視連續劇《水滸傳》後,對宋江評價存在巨大的差異性相比有著明顯的區別。

由此可見,在散文欣賞中,作品的形象與欣賞主體之間的同一性是起著決定作用的。

三散文欣賞能使欣賞主體潛移默化地受感染、移性情

優秀的文學作品都能夠通過情感的力量感染讀者,扣動讀者的心絃,從而使讀者不知不覺地受到陶冶,這是文學欣賞的一般規律和功能。然而不同的文學體裁給予欣賞主體的陶冶方式又各具特點。

戲劇、**主要通過主人公的人生歷程和命運給予欣賞主體以情緒的感染和思想的啟迪。例如:「五四」初期,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劇作《玩偶之家》介紹到我國後,深深地感染和影響了千千萬萬年輕女子,她們潛移默化地受到娜拉追求自由,擺脫資產階級市儈丈夫束縛的感染,紛紛衝破封建禮教的樊籬,奔向個性解放的新生活。

散文則不同,它是一種最鍾情的文體,因此它主要是通過作者一片真情來感染和陶冶欣賞主體的。賈平凹在《**兒童文學中散文的創造》中,對散文的審美本質作了如下透視:「散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

它不靠故事來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緒的感染和思想的啟迪。」

縱觀古今散文名篇,如《出師表》、《岳陽樓記》、《赤壁賦》、《指南錄後序》、《項脊軒志》、《藤野先生》、《給亡妻》等等,或抒情,或記人,或敘事,那憂國憂民的赤子丹心,那先憂後樂的志士情懷,那真醇高潔的友情、親情、愛情,無不給予欣賞主體以情感的陶冶和思想的啟迪。例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其中論述他和賓客嬉遊於安微滁州一帶的山中的情景,篇末點題之筆是:「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不知從太守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作者移情於禽鳥,謂其「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真可謂神來之筆。接著作者進而指出「人知從太守之樂而樂」,可以想見,這是生活常態或人情之常,譬如沒有高山顯不出平地;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則突兀而起,真正顯示出歐陽修「高山」般的情懷來了。原來太守之樂別有會心,他不自得其樂,而樂人之樂。

換句話說,如果知人不樂,他也就沒有什麼可樂的了。這還不是高山流水一樣的高尚情懷?當我們的欣賞主體讀到這裡時,必然胸襟為之豁達,情趣為之悠然陶然,其樂融融。

當然這種陶冶和啟迪並不是立竿見影的,而像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風化雨般地滋潤著我們的心田。即使是託物言志的詠物散文,也無不飽蘊著真摯深沉的情感。例如2023年5月4日《人民**》發表的施友明的《見紫荊花》,作者以紫荊花為對應物,寫它「滿枝紅豔,獨領**」,早被定為香港的象徵。

作者借紫荊花來歌頌香港人民渴盼迴歸與大陸骨肉同胞團聚之情。然而花木無知,怎麼會有情呢?於是作者深入開掘,尋找巧妙的契合點,先從祖國詩歌寶庫中,採得唐詩人韋應物的《見紫荊花》詩:

「雜英紛已積,含芳獨暮春。還如故園樹,忽憶故園人。」表現紫荊花具有喚起人懷念故園的情愫。

接著作者又是從民間傳說中,借來一則有趣的故事:漢代田真兄弟三人分家,欲把屋前的一株紫荊花也一分為三,紫荊花聞之而枯萎待死。三兄弟深受感動,遂改變主意,不再分家,紫荊花也重歸於繁茂。

作者藉此者直述紫荊花反對分離,以讚頌香港人民渴望團結統一的深情。作者寓情於物,借物抒情,真是「百叢紫荊花,千人賦深情。」欣賞主體在閱讀此文時,自然會被紫荊花這種「多情的花」的形象所感染,所陶冶,潛移默化地獲得一種高潔的美的享受,獲得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的教育。

這種陶冶和啟迪對欣賞主體來說,幾乎是同時進行的,而啟迪是離不開理性思考的,因為文學表現人生,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悟道,所以這一層最難。好的散文作品都是某種程度的「悟道」之作,讀這些作品,我們會被其中的哲理意蘊所吸引。

這些哲理意蘊,可以簡稱為「詩韻」,因為它是由豐富的生活形象傳達出來的,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便是這種「悟道」的典範之作,它的點睛之筆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這是作家體驗眾多志士仁人的博大胸懷而總結出來的名句,當他當日登岳陽樓,追思千古,既超乎「憂讒畏機,滿目蕭然」的悲嘆,也超乎「心曠神怡……把灑臨風」的遊樂,而達到人格的昇華。此語一出,千古傳誦,給欣賞主體以哲理的沉思,九百年來,這種崇高的憂樂觀不知激勵了多少人,使他們的一生過得更豐富、更崇高。

我們的散文欣賞一旦進入這樣一個哲學層次,那就來到了一個真正自由而廣大的空間,我們就可以在廣袤的大地上自由自地耕耘和創造了。

如何當好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淺談如何做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

內容來自使用者 精品教育 當語文教師難,當一名好語文教師更難。語文是一門具有工具性 人文性的學科。不容置疑,語文是門基礎課程,是學好其他科目的前提。如何按照 語文課程標準 完成語文教學任務,是語文教師的職責。語文教師都喊苦,特別是我這種新上任的老師。依據語文這門學科的功能和課程標準,怎樣當好一名語文...

請問如何做好一名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

1 做為一個職業教師,要遵守職業道德,做好自己本份的工作。2 小朋友很純結,脆弱。老師不能有歧視觀念,要公平對待他們。讓每一個小朋友都能參與各種各樣活動的機會。3 課堂上可以適當加點小活動。增添樂趣,加強課堂氣氛。4 準時批改作業。5 做小朋友生活中的朋友。課後虛寒問暖,鼓勵,表揚,慰問 做到以上幾...

怎樣做好語文老師怎樣做好一名小學語文教師

好學 深思 力行 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第一是好學。作為語文教師要有文史哲的底子,必須要有文化的積澱。知識不等於文化,知識是一種本領,文化是一種素質。第二是深思。一個不會思考的人是成不了優秀教師的。各行各業都是如此,一定要深思。比如說,我們為什麼會淺閱讀,為什麼會誤讀,就是沒有通過紛繁複雜的文字表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