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古都西安的古城牆在古代有什麼作用?為什麼要修古城牆

2021-03-20 03:00:21 字數 5610 閱讀 2186

1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的修這個古城牆多半是為了抵禦外敵,或者是為了彰顯國力的強盛,給百姓安全感。

2樓:郝夫人

古城牆一般都是非常堅硬的,它可以阻擋敵人的攻擊,在交戰的時候具有一定的預防能力,同時也能彰顯國家的強大。

3樓:卿卿小築

古代城牆多是為了防止戰亂以及維護治安,尤其是遇到災年

4樓:匿名使用者

古城牆承載著西安人民的歷史精神,那裡記載著許多歷史文化,可以去遊玩,瞭解我國的歷史文化。

5樓:碩陽人福

其實真的很有用,之所以要修古城牆主要是為了防禦外敵入侵。

6樓:哈哈兒哈

其實我覺得還是應該要修這個古城牆,這樣的話有一定的欣賞價值。

7樓:洛白川

在我看來西安的古城牆在古代肯定是可以做到抵禦外敵的作用,修復肯定是必要的。

城牆在古代主要起什麼作用?

8樓:各種怪

主要作用:城市、城堡或領土的防禦性建築。

古代軍事防禦設施,由牆體和其它輔助軍事設施構成的軍事防線。舊時農耕民族為應對戰爭,使用土木、磚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禦的障礙性建築。

城牆防禦作用的體系構成:城門、角樓、馬面、護城河、甕城。

城牆型別:傳統城牆,邊界城牆。

傳統城牆有狹義和廣義兩種。從狹義方面而言,它僅限於城市這一範疇,即包括一切城市的內、外城垣。廣義的城牆,除了上述城市城牆以外,還包括屬於陵寢、壇廟、苑囿等多類建築組群的牆垣在內。

尺度與規模上較城市城牆稍弱,但仍具備城門、門樓、角樓等內容。

邊界城牆位於疆域邊境的邊城,出於防禦而修建的,習稱為長城,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建於各國之間的,用以防禦鄰國的侵犯;另一類則是建於北疆,專為對付外來民族的侵略。

9樓:百度使用者

指舊時農耕民族為應對戰爭,使用土木、磚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禦的障礙性建築。

早在明王朝建立前,當朱元璋攻克徽州後,一個名叫朱升的隱士便告訴他應該「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採納了這些建議。當全國統一後,他便命令各府縣普遍築城。

朱元璋以為「天下山川,唯秦中號為險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這個建城的熱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舊城基礎上擴建起來。

明代擴建後的西安城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周長約13.7公里。城牆每隔120米修敵臺一座,突出在城牆之外,頂與城牆面平。

這是專為射殺爬城的敵人設定的。敵臺之間距離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內,便於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城牆上共有敵臺98座,上面都建有駐兵的敵樓。

古代**落後,城門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這裡是封建統治者苦心經營的防禦重點。西安城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分別有正樓、箭樓、閘樓三重城門。閘樓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橋,箭樓在中,正面和兩側設有方形視窗,供射箭用。

正樓在最裡,是城的正門。箭樓與正樓之間用圍牆連線,叫甕城,是屯兵的地方。甕城中還有通向城頭的馬道,緩上無臺階,便於戰馬上下。

全城還建有馬道11處。城牆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臺。除西南角是圓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轉角原狀外,其它都是方形。

角臺上修有較敵臺更為高大的角樓,表明了這裡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

城牆上外側築有雉堞,又稱垛牆,共5984個,上有垛口,可射箭和了望。內側矮牆稱為女牆,無垛口,以防兵士往來行走時跌下。

最初的西安城牆完全用黃土分層夯打而成,最底層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異常堅硬。後來又將整個城牆內外壁及頂部砌上青磚。城牆頂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磚砌成的水槽,用於排水,對西安古城牆的長期保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四周環繞著又寬又深的城河,正對城門處設有可以隨時起落的吊橋。吊橋一升起,進出城的通路便被截斷。

明代西安城垣曾是一個龐大而精密的軍事防禦體系,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西安古城堡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也為我們研究明代的歷史、軍事和建築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石牆具有防火以及抵擋弓箭和其它投射**攻擊的功能令敵軍無法在沒有裝備例如雲梯和攻城塔的情況下,爬上陡峭的城牆。而城牆頂端的防衛者則可以向下射箭或投擲物件對攻城者施襲。攻城者因而全然暴露在開放的空間之中,相較於防衛者坐擁有堅強的防護和往下射擊的優勢,攻城者在向上射擊時顯得相當不利。

如果城牆是建築在懸崖或其它高峭的地方,其效力和防禦價值將大為提高。城牆上的城門和出入口會盡量的縮小,以提供更大的防禦度。

西安的城牆以前是幹什麼用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西安明代城牆是至今世界上儲存最完整、規模最巨集偉的古城堡。

西安城牆上碑文記載,西安城牆系明洪武三至十一年(公元1370—1378),在隋唐皇城的基礎上,向北、東南面延伸擴建而成的,距今已有六百餘年,城牆高12米,基寬18米,頂寬14米;東、西各長2.65公里。南北各長4.2公里,周長13.7公里,呈長方形,鼓樓、鐘樓聳立其中。

早在明王朝建立前,當朱元璋攻克徽州後,一個名叫朱升的隱士便告訴他應該「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採納了這些建議。當全國統一後,他便命令各府縣普遍築城。

朱元璋以為「天下山川,唯秦中號為險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這個建城的熱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舊城基礎上擴建起來。

登上古城牆,舉目環視,建築雄偉、氣派卓然。西安城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分別有正樓、箭樓、閘樓三重城門。閘樓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橋,箭樓在中,正面和兩側設有方形視窗,供射箭用。

正樓在最裡,是城的正門。箭樓與正樓之間用圍牆連線,叫甕城,是屯兵的地方。甕城中還有通向城頭的馬道,緩上無臺階,便於戰馬上下。

舊的四城門及甕城,是用青灰磚壘成的,城周有角臺98座,上均築有角樓;南門東側有魁星樓一座;四周均有登馬道;6千個垛口上面扦著黃色的印有飛龍、麒麟之類的三角旗。城外廓有條護城河,四門跨河處設有吊橋,是守城者一道有形的屏障。城牆頂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磚砌成的水槽,用於排水,對西安古城牆的長期保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四周環繞著又寬又深的城河,正對城門處設有可以隨時起落的吊橋。吊橋一升起,進出城的通路便被截斷。

明代西安城垣曾是一個龐大而精密的軍事防禦體系,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西安古城堡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也為我們研究明代的歷史、軍事和建築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追憶歷史:城牆是中國古代城市傳統防禦設施。我們在距今2023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落的襲擊。

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於城牆的設施。待到人們發明築牆技術後,城牆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史冊記載;「鯨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

」這大約是在距今約2023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

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牆仍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紀的隋代。

● 特 點: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 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遊覽西安古城牆,對形象具體地瞭解古代戰爭、城市建設及建築藝術都很有意義。

城門名稱由來:西安城牆從隋唐至今已有2023年曆史。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城門發生種種變化。

細數這些城門的名稱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的沉浮喪衰。

11樓:匿名使用者

西安城牆是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現在看到的城牆建於明代洪武年間,東牆長2590米,西牆長2631.2米,南牆長3441.1米,北牆長3241米,周長13.

75公里,形制是一個長方形,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城牆四角各有角牆一座,城牆外有城壕和護城河。是中世紀後期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築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也是一個龐大而精密的軍事防禦體系。

其性質是自衛防禦建築。西安古城牆的具體包括防禦、操練、駐守和立體射擊火力支援等軍事作用。現在西安城牆共有城門18個。

從北開始順時針依次為:尚武門、安遠門、尚德門、解放門、尚儉門、尚勤門、朝陽門、中山門、長樂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永寧門、朱雀門、勿幕門、含光門、安定門、玉祥門。

12樓:李麗麗幾天

打仗用的,為什麼是斜的,因為便於雨天流水

城牆在古代主要起什麼作用

13樓:無名之人

城牆在古代主要是軍事防禦作用。

城牆,古代軍事防禦設施,由牆體和其它輔助軍事設施構成的軍事防線。也指舊時農耕民族為應對戰爭,使用土木、磚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禦的障礙性建築。

城牆的含義,根據的其功能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城牆分為二類即一類為構成長城的主體,另一類屬於城市(城)防禦建築,由牆體和附屬設施構成封閉區域。狹義的城牆指由牆體和附屬設施構成的城市封閉型區域。

封閉區域內為城內,封閉區域外為城外。

14樓:匿名使用者

指舊時農耕民族為應對戰爭,使用土木、磚石等材料,

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禦的障礙性建築。

早在明王朝建立前,當朱元璋攻克徽州後,一個名叫朱升的隱士便告訴他應該「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採納了這些建議。當全國統一後,他便命令各府縣普遍築城。

朱元璋以為「天下山川,唯秦中號為險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這個建城的熱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舊城基礎上擴建起來。

明代擴建後的西安城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周長約13.7公里。城牆每隔120米修敵臺一座,突出在城牆之外,頂與城牆面平。

這是專為射殺爬城的敵人設定的。敵臺之間距離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內,便於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城牆上共有敵臺98座,上面都建有駐兵的敵樓。

古代**落後,城門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這裡是封建統治者苦心經營的防禦重點。西安城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分別有正樓、箭樓、閘樓三重城門。閘樓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橋,箭樓在中,正面和兩側設有方形視窗,供射箭用。

正樓在最裡,是城的正門。箭樓與正樓之間用圍牆連線,叫甕城,是屯兵的地方。甕城中還有通向城頭的馬道,緩上無臺階,便於戰馬上下。

全城還建有馬道11處。城牆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臺。除西南角是圓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轉角原狀外,其它都是方形。

角臺上修有較敵臺更為高大的角樓,表明了這裡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

城牆上外側築有雉堞,又稱垛牆,共5984個,上有垛口,可射箭和了望。內側矮牆稱為女牆,無垛口,以防兵士往來行走時跌下。

最初的西安城牆完全用黃土分層夯打而成,最底層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異常堅硬。後來又將整個城牆內外壁及頂部砌上青磚。城牆頂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磚砌成的水槽,用於排水,對西安古城牆的長期保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四周環繞著又寬又深的城河,正對城門處設有可以隨時起落的吊橋。吊橋一升起,進出城的通路便被截斷。

明代西安城垣曾是一個龐大而精密的軍事防禦體系,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西安古城堡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也為我們研究明代的歷史、軍事和建築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石牆具有防火以及抵擋弓箭和其它投射**攻擊的功能令敵軍無法在沒有裝備例如雲梯和攻城塔的情況下,爬上陡峭的城牆。而城牆頂端的防衛者則可以向下射箭或投擲物件對攻城者施襲。攻城者因而全然暴露在開放的空間之中,相較於防衛者坐擁有堅強的防護和往下射擊的優勢,攻城者在向上射擊時顯得相當不利。

如果城牆是建築在懸崖或其它高峭的地方,其效力和防禦價值將大為提高。城牆上的城門和出入口會盡量的縮小,以提供更大的防禦度。

城牆在古代主要起什麼作用六朝古都西安的古城牆在古代有什麼作用?為什麼要修古城牆?

主要作用 城市 城堡或領土的防禦性建築。古代軍事防禦設施,由牆體和其它輔助軍事設施構成的軍事防線。舊時農耕民族為應對戰爭,使用土木 磚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禦的障礙性建築。城牆防禦作用的體系構成 城門 角樓 馬面 護城河 甕城。城牆型別 傳統城牆,邊界城牆。傳統城牆有狹義和廣義兩種。從狹義...

南京是六朝古都,那麼北京和西安是幾朝古都呢?

南京是六朝古都,那麼北京和西安是幾朝古都呢?北京也是六朝古都,在古代也曾經有六個王朝的都城建立在北京,只是因為現在北京還在是我們中國的首都,所以很多人對這方面並不瞭解。對於古代的都城很多人瞭解比較深的是長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西安有3100多年建城時,省1100多年國都史,先後有西周 秦 西漢 東漢...

西安登城牆登哪個門的,西安古城牆怎麼上去?

遊覽西安明城牆有9個售票登城點,分別是東西南北四個城門 尚德門 和平門 文昌門 小南門 含光門。西安古城牆怎麼上去?1.坐215路,南門或西門下。從南門或西門都可以上城牆。2.從500路火車站站西面的尚德門也可以上城牆。3.上城牆後能繞城走一週。最好在城牆上租輛自行車,100分鐘20元 200元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