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賦》哪段文字清晰地反應了作者的人生觀,並試析這是一種

2021-05-28 17:58:33 字數 4918 閱讀 5743

1樓:匿名使用者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2樓:匿名使用者

無端受屈、含冤入獄的蘇軾,在"烏臺詩案"結案後不久,就被貶謫為黃州團練副所幸的是黃州地方官吏欽慕他的為人與俊才,非但不加管束,還常常任他在管區內縱情遊山觀水,而情豪興逸的蘇東坡則每遊一地必有詩文紀盛,《前赤壁賦》與《後赤壁賦》就是這一時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作者以往的遊記散文,大多以紀遊寫景或於紀遊中借景抒情為主,而東坡的不少散文,卻開創了一種新的寫法。在這些文章中,作者並不著意寫景,而是以闡明哲理,發表議論為主。

借題發揮,借景立論的獨特風貌貫串於字裡行間。《前赤壁賦》就是這種新型遊記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也就是蘇軾謫居黃州的第三年初秋,他與朋友駕一葉小舟,來到黃岡赤壁下的長江中賞月遊玩,明月一輪映于波平浪靜的江面,涼爽的清風徐徐吹來,茫茫白露布滿大江,水光山色與中天夜月相輝映,主客對酌於舟中,酒酣耳熱後和著悽愴的洞簫聲扣舷而歌,然後又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傷和對人生如寄的慨嘆,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發到哲理的暢達,進而以蘇子的對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來,"變"與"不變"的理論和"物各有主"的觀點好似一劑"愀然"的靈丹妙藥,使客人終於"喜而笑"。

  《前赤壁賦》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描寫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於文中反覆再現風、月形象。歌中的"擊空明兮溯流光"則是由景入論的轉折。

客的傷感起於曹操的 "月明星稀",終於"抱明月而長終"、"託遺響於悲風"的悲哀,仍然不離"風"、"月"二字。蘇子的對答,亦從清風、明月入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於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最後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覆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複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一。

  之所以說《前赤壁賦》是蘇軾散文的代表作,是因為這篇文章幾乎包攬了蘇文的主要風格特點。宋元明清以來,不少文人紛紛指出,蘇文的風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說是"汗漫",是"暢達",是"一瀉千里、純以氣勝",確實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夠全面、確切。從《前赤壁賦》來看,蘇文的風格乃是一種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陽剛之美。

文中無論說理,還是敘事、抒情,都能"隨物賦形"、窮形盡相,寫歡快時可以羽化登仙、飄然世外;述哀傷時,又能拿動蛟龍、泣嫠婦作比;而蘇文的舒捲自如、活潑流暢,在《前赤壁賦》中也不難發現,像"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這樣的句子真是一氣呵成,如同「行雲流水」,揮灑自如。至於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舉來,毫不費力。

「徘徊於斗牛之間」的「徘徊」;「渺滄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鈞,讀來似鏗鏘作金石聲。《前赤壁賦》一文還充分體現了蘇軾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暢的特色,那種純真自然之美給古往今來的無數讀者帶來了多麼難忘的藝術享受。

3樓:匿名使用者

蘇子曰那段,表現了自我超脫,樂觀曠達的人生觀。

蘇軾的《前赤壁賦》一文表現出了作者怎樣的人生觀

4樓:未了悉緣

蘇軾的前赤壁賦。

客與蘇子的對話,其實講述了兩個人生觀點,客認為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所以哀餘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而蘇子的人生觀則更為豁達,他認為.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在蘇子看來人與清風明月等同為天地造化,沒有什麼可自憐自嘆的.可見蘇子對有限的人生抱有的是多麼大觀的態度,真正達到了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前赤壁中,「客」的頹廢其實正是蘇軾自身內心痛苦的寫照,宦海沉浮,所以對時世有滄桑感慨,心緒頹廢,但隨後的回答又表現出寄情自然,豁達開朗的積極心態

在幾度遭貶後,蘇軾確實有頹廢消極情緒,但曠達的心胸又讓他走出低迷狀態,積極面對人生,可見蘇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積極曠達的人生態度。

合用請採納哦。

5樓:777菡妹子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積極曠達的人生觀。

蘇軾既堅持了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高度和諧。

無數的宦海風波和人生挫折鑄煉了詩人巨集大曠達胸懷。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2023年1月8日—2023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1][2][3]。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2023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2023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4];其散文著述巨集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6樓:閒擲葡萄

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

《前赤壁賦》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於宋神宗元豐五年(2023年)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所作的賦。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

7樓:吳欣欣

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於風月,情緒轉入低

沉消極;最後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覆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複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

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一。

8樓:凱源璽

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流放黃州,這是他人生的重要轉折.政治上失意訪惶,精神上孤獨苦悶,但是生性曠達的詩人在老莊佛禪和山水之樂中求得解脫,才寫了千古傳唱《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這樣充滿哲學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前赤壁賦》以浪漫的筆調描寫了月夜美景和泛舟江上飲酒吟詩的舒暢情懷,繼而通過客人及其幽怨的洞簫聲調,引出一番主客爭辯,以**人生觀和宇宙觀.

「客」的回答,闡發了懷古傷時之情,感**彩甚為悲傷.「客」之所以「悲」,在於觸景傷懷,有感於人生短暫.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

這麼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羨慕長江永恆,哀嘆人生短暫,表現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對於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茫之中.像曹操《短歌行》中說的: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

李白在感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以後,不是接著說:「浮生如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詩人韋莊也說過:

「須愁春漏短,莫訴金盃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但蘇軾不用此法.他認為舉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話說「心病還要心藥醫」,欲求精神苦悶的真正解脫,只有求之於自身在哲學上的「解脫」,所以雖然他借客之口表達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並不在宣揚這種悲觀的論調,而是沿用賦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闡明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超脫於無益的悲觀,憑仗哲學**,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隨之而轉出了一個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與豪放風格並不矛盾.

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開頭的寫景和客的笑話,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變; 而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著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著於自己的不朽事業,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作者的某些語言容易被誤解為及時行樂,但這種思想並未從文章中直接反映出來,表明的觀點是希望一個人不要發無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種看似超脫塵世其實並不現實防幻想境界;而應適應現實,在目前這種寧靜恬適的環境中不妨陶醉於大自然的懷抱.蘇軾的這種觀點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他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係.但這種觀點並非科學,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抹殺事物質與量的實際界限.

總之,在當時的背景下,作者的觀點還是積極的.這種「物我一致」的觀點說明了蘇軾對生命的肯定和對生活的熱愛.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託,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

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

縱觀蘇軾一生,既堅持了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高度和諧.無數的宦海風波和人生挫折鑄煉了詩人巨集大曠達胸懷—尤其當我們讀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時,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與哲理的思考?

前赤壁賦寫作背景,前赤壁賦的創作背景

蘇軾經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心情苦悶不得志。文中與客人遊覽赤壁,借客人之口闡述自己的心情所思所想,引用曹操短歌行裡的詩句抒發自己想要建功立業卻不得志,有感嘆人生的短暫。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自己又回答客人,表明自己豁達的態度。我個人認為 前赤壁賦 要比 後赤壁賦...

前赤壁賦原文及翻譯,蘇軾《前赤壁賦》原文和譯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氏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 讚美 明月的詩句,吟唱婉轉優美的樂曲。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後升起,盤桓在鬥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聽任小船飄流到各處,凌於蒼茫的萬頃江面之上。乘著輕風 在江面上 無...

前赤壁賦經典句子翻譯,前赤壁賦中重要的詞句翻譯

在我學習的時候,赤壁賦是要求全片背誦的,這裡我挑出了幾個重點的句子,不過勸你還是都背誦下來,因為這篇文章確實很重要。考點很多。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譯文 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在南鬥星和牽牛星之間徘徊。白茫茫的霧氣籠罩著江面,江面反射的月光與天際相連。客有吹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