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與環境的關係(從管理學角度,簡答題)

2021-05-15 06:34:00 字數 4818 閱讀 2188

1樓:命硬月亮

首先,管理的最終是為了實現目標,達到績效,而績效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組織環境即是組織的內外部各種影響組織業績的總和;且管理者的職責是設計和維護一種環境,使身處其間的人能在組織內協調地工作,以充分發揮組織力量,以有效實現組織的目標,達到績效。所以環境決定採取何種管理的方式;如面對一般環境應該主動了解和適應,面對任務環境可以主動改變自己,從被動變為主動。

2樓:關名勾幼萱

組織基本結構要素:就是組成組織系統的五個子系

統:目標與價值子系統,技術子系統,社會心理子系統,組織結構子系統和管理子系統。

組織構成分為:職能結構、層次結構、部門結構、職權結構四個方面。

1、職能結構:是指實現組織目標所需的各項業務工作以及比例和關係。其考量維度包括職能交叉(重疊)、職能冗餘、職能缺失、職能割裂(或銜接不足)、職能分散、職能分工過細、職能錯位、職能弱化等方面。

2、層次結構:是指管理層次的構成及管理者所管理的人數(縱向結構)。其考量維度包括管理人員分管職能的相似性、管理幅度、授權範圍、決策複雜性、指導與控制的工作量、下屬專業分工的相近性。

3、部門結構:是指各管理部門的構成(橫向結構)。其考量維度主要是一些關鍵部門是否缺失或優化。

4、職權結構:是指各層次、各部門在權力和責任方面的分工及相互關係。主要考量部門、崗位之間權責關係是否對等。

從管理學角度 分析組織與環境的關係

3樓:匿名使用者

環境是組織變革的動因,外部環境包括整個巨集觀社會經濟環境變化、科技進步及資源變化的影響、和競爭觀念的改變,內部環境包括組織機構適時調整、保障資訊暢通、克服組織低效率、快速決策、提高組織整體管理水平的要求。

組織變革就是組織根據內外環境的變化,及時對組織中的要素及其關係進行調整,以適應組織未來發展的要求。根本目的是未來提高組織效能,特別是在動盪不定的環境條件下,要想組織順利成長和發展,就自覺的研究組織變革的內容、阻力及其一般規律,研究有效管理變革的具體措施和方法。

管理學名詞解釋和簡答題

4樓:deer繁

一、名詞解釋:

管理職能:是管理過程中各項行為的內容的概括,是人們對管理工作應有的一般過程和基本內容所作的理論概括。

非正式組織:是「正式組織」的對稱。最早由美國管理學家梅奧通過「霍桑實驗」提出,是人們在共同的工作過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緒為基礎的鬆散的、沒有正式規定的群體。

組織精神:是指組織員工在組織活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對組織生活和活動過程的固定看法。

系統:為實現規定功能以達到某一目標而構成的相互關聯的一個集合體或裝置(部件)。

戰略決策:是解決全域性性、長遠性、戰略性的重大決策問題的決策。一般多由高層次決策者作出。戰略決策是企業經營成敗的關鍵,它關係到企業生存和發展。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全體員工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所培育形成的並被全體員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標、價值體系、基本信念及行為規範的總和。

核心價值觀:通常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堅持不懈,努力使全體員工都必需信奉的信條。

決策:為了實現某一特定目標,藉助於一定的科學手段和方法,從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選擇一個最優方案,並組織實施的全部過程。

二、簡答題:

決策的原則:

(1)最大收益值原則

(2)大最小收益值原則

(3)折衷原則

(4)最小最大後悔值原則

目標管理的基本思想:

(1)企業的任務必須轉化位目標,企業管理人員必須通過這些目標對下級進行領導並以此來保證企業目標的實現。

(2)目標管理是一種程式,使一個組織中的上下各級管理人員會一起來制訂共同的目標,確定彼此的成果責任。

(3)每一個企業管理人員的分目標都是企業總目標對他的要求。

(4)管理人員和工人是靠目標來管理,由所要達到的目標為依據,進行自我指揮、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級來指揮和控制。

(5)企業管理人員對下級進行考核和獎懲也是依據這些分目標。

制度分權與授權的區別:

(1)授權是將屬於上級的權利授予下級,是一個短期性質的事件。而分權則是權力本來就較多地放在下級那裡,是一個長期性質的事件。

(2)授權是上級決定的,而分權是組織權責制度規定的。

一個企業只有經常地授權,才能知道下屬處理問題的能力如何,如果令人滿意,才能長期地進行分權。

企業為什麼要追求效率:

可以從企業的性質和提高效率的作用兩方面集中去討論。

企業文化組織的基本特徵:

(1)組織文化的意識性

(2)組織文化的系統性

(3)組織文化的凝聚性

(4)組織文化的導向性

(5)組織文化的可塑性

(6)組織文化的長期性

決策的過程:

(1)發現問題

(2)確定目標

(3)擬訂方案

(4)選擇方案

(5)執行方案

管理學 簡答題 管理思想的發展可分成幾個階段?

5樓:2088善心

三個階段,簡介如下:

工廠管理(古典管理)

工廠管理理論基於科學管理, 以生產管理為主, 旨在提高工廠的生產效率。科學管理以經濟人為物件, 遵循效率至上的原則, 強調工廠應該以制度管理來代替傳統的經驗管理, 而工人則應當以科學的方法取代過去已經習慣了的工作方式。這種效率觀被愛默森提升為以組織手段來提高效率, 又被庫克進一步推廣, 在非工業組織中傳播效率主義

隨著統計方法、數量模型以及計算機的應用或普及, 以生產為核心的管理理論開始向著管理科學的方向發展, 產生了決策理論、運營管理、系統理論和控制理論。這些理論的形成, 為管理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決策理論與過程理論之間存在很多重合的觀點 , 兩者的結合又為組織決策提供了理論依據;運營管理把管理的內容從生產管理擴充套件到商業管理; 而系統論與控制論作為分析工具促進了管理學的整體發展。

在把工人的個人效率轉化為組織效率的過程中, 法約爾的組織管理理論和韋伯的行政組織理論對科學管理理論進行了補充, 從而形成了古典組織理論。法約爾關於管理原則的觀點被厄威克歸納為八項原則, 關於管理職能的原則被古利克進一步發展為( 計劃、組織、人事、指揮、協調、報告、預算) 七職能論。韋伯提出的科層制也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必不少的組織形式 。

2.組織管理(當代管理)

梅奧的霍桑實驗可以說是管理史上的一個分水嶺。梅奧在社會人假設的基礎上認為, 對金錢的需要只是工人想要滿足的需要的一部分, 工人的大部分需要是情感慰藉、安全、和諧、歸屬 。既然人是一種社會人,並且在正式組織內部還存在著非正式組織, 那麼, 管理就必須著眼於社會和人的技能, 在正式群體的經濟需要與非正式群體的社會需要之間達成平衡, 而且應該關注人際關係。

於是, 人際關係學說應運而生。

但人際關係學說出現了一種極端的觀點, 即把人際關係看成是目的, 而不是手段。根據這種觀點, 只要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生產率的提高便是自然而然的事。這種極端的人際關係觀混淆了管理的起點與目的,為了還原管理學的邏輯起點, 由人際關係學說發展而來的行為科學理論沿著個體和群體兩個層次對人性進行了深入**。

馬斯洛把人看成是心智成熟的自我實現人, 麥格雷戈的超y理論對經濟人和社會人的觀點進行了初步的融合, 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弗魯姆的期望理論等對人的心理活動過程進行了剖析。在群體層次, 盧因的群體動力學理論對非正式組織的團體行為進行了分析。除此以外, 坦南鮑姆的領導行為連續體理論、利克特的領導四系統模型等對領導行為及領導型別進行了**。

在人際關係學說、行為科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中, 有關組織、群體和個體間衝突的研究也獲得了快速發展。衝突研究和行為研究的融合促成了現代組織管理理論的雛形, 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組織理論又把人際關係學說涵蓋其中。福列特關於衝突的建設性論述把組織看作是一種協作系統, 並據此認為組織管理不應該只重視人際關係的構建, 更應該注重員工間的合作狀態;而且, 這種協作應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

在此基礎上, 福列特又提出了參與式管理。受梅奧、福列特等人的影響, 巴納德將社會系統觀點引入了正式組織研究, 並且對權力和權威進行了全新的詮釋, 把組織看作一種社會系統, 而不是韋伯所說的科層制。在組織管理的具體方式上, 阿吉里斯的個性管理、麥格雷戈的人性管理、利克特的群體互動及適應行為研究、湯普森針對組織的系統研究方法都對傳統的過程理論進行了補充和擴充套件, 而德魯克注重實踐的管理思想尤其是在如何整體提高組織效率的問題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德魯克的《管理的實踐》一書的出版標誌著管理學正式進入了現代管理理論發展階段, 特別是德魯克所提出的目標管理理論已經包含了後現代管理思想的參與式管理和自我控制。

3. 組織間管理(現代管理)

在組織管理理論日趨成熟之時, 學者們注意到: 雖然管理學已經建立在社會人的人性假設之上, 但員工卻被侷限在單個組織中, 並被作為組織人來看待。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髮展, 人已成為知識的載體, 知識管理變得尤為重要, 知識和技能成了管理的核心問題。

在後現代哲學的影響下, 管理學也向著後現代發展, 企業員工不只是簡單的被管理者, 更應該是自我管理者。面對複雜的組織情境, 任何一種管理模式都不具有所謂的普遍適用性, 這就要求管理**用不同的社會歷史因子來考察在不同語境下比較有效的管理方式。人被看成是符號動物, 管理學也開始強調人的非理性, 而否認人的理性, 從而形成了後現代管理理論 。

企業文化理論把人視為文化人。這一階段的管理理論拋棄了傳統人性的理性觀, 主張通過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來提高組織效率。因而, 人性得到了充分的解放, 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自己的主宰, 並且謀求自身的全面發展。

在後現代時期, 單一組織研究正逐漸被商業生態系統研究所取代, 網路打破了原有組織的空間範疇, 迫使學者重新界定組織的邊界 。於是, 網路理論成為解釋組織間關係的一種代表性理論 , 一些複雜的組織也相應被稱為網路組織 。在新的競爭環境下, 企業本身就是多元關係的集合 , 並且又嵌入在龐大的網路之中。

組織間關係能夠幫助企業突破自身疆界的束縛, 不斷與外部組織和環境進行互動, 並且從外部獲取自己所缺乏的資源, 相對低成本地構建自己的競爭優勢。

管理學道德與企業責任關係,管理學中企業的社會責任內含是什麼

管理學道德的道德實際上就是企業的職業道德。職業道德主要內容 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職業道德的涵義包括以下八個方面 1 職業道德是一種職業規範,受社會普遍的認可。2 職業道德是長期以來自然形成的。3 職業道德沒有確定形式,通常體現為觀念 習慣 信念等。4 職業道德 依靠文化...

心理學和管理有聯絡嗎,心理學與管理學的關係

管理的物件說到底就是 人 以及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所以心理學對管理肯定是有很大幫助的,你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調節好了,你的管理也就成功了。非師範專業或師範專業而非師範學校畢業生考教師資格證的 兩學 是指 教育學 和 心理學 常用版本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的教材。業...

管理學原理與管理學基礎有什麼區別

1 管理學原理是管理類各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學習,使學生系統地掌握管理學的基本概念 理論和方法,並增強學習 研究 應用管理學的能力。2 管理學基礎概論簡而言之就是概括性的介紹管理學,全面建立管理學的基本知識體系,系統掌握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