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知道哪些少數民族他們的生活習慣和服飾都有什麼特點呢寫兩個就行

2021-04-13 13:01:00 字數 5794 閱讀 4133

1樓:爽朗的叮咚泉

藏族服飾的另一特點還突出地表現在色彩的依次遞增和構圖上。牧區皮袍的花邊,常用藍、綠

專、紫、青屬、黃、米等豎立色塊,依次組成五彩色帶。女皮袍的肩部、下襬和袖口,常用近10釐米寬的黑、紅、綠、紫色條紋依次排列。

2樓:戰士

1 、阿抄昌族:分佈在雲南,人

襲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製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

——採茶 2 、 白族:分佈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

你都知道哪些少數民族?他們的生活習慣和服飾都有什麼特點呢?寫兩個就行

3樓:loli閙閙

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

分佈在雲南、貴州的苗族(20張)

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

布依族與壯族有同源的關係,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壯族主要生活在廣西,布依主要生活在貴州。如今布依族人還保留著一些古代越人的風俗習慣,如居住幹欄式房屋、敲擊銅鼓等。

也有人認為,西漢時的夜郎國,與今布依族有淵源關係。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曼」,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共同自稱,統一用「布依」作為民族名稱。

4樓:匿名使用者

滿族,男穿大褂,女穿旗袍。其先祖為女真部落。

山西有哪些少數民族?他們的生活習俗有什麼特點?

5樓:帖子

你去節日風俗網看下 昨天我在**上看到很多少數民族的節日風俗、習俗的介紹

有哪些少數民族,生活習慣和服飾有那些

6樓:匿名使用者

1.彝族

雞冠帽用硬布剪成雞冠形狀,再用大小一千二百多顆銀泡鑲繡而成,戴在頭上象一隻「唔唔」啼鳴的雄雞。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對彝族青年,女的長得象妮尾綠(一種美

麗的山花)一樣美麗。男的長得象金竹一樣標緻。他們在一個月夜。來到森林中約會,被森林中的魔王發現了,小夥子被殺死,姑娘不願遭受魔王的**而逃走。當

姑娘跑到一個山寨時,寨中突然雄雞高叫,魔王聽到雞的叫聲,才停止追趕,美麗的姑娘才倖免落入魔掌。後來,姑娘知道魔王怕雄雞,就抱著一隻雄雞來到他們約

會的地方。這時,雄雞高叫,她的情人立即甦醒復活。他們結為夫妻,過著美滿幸福的生活。

雞冠帽,是彝家姑娘吉祥、幸福的象徵。因此,每年過「尼遮西」節時,彝家姑娘們都要繡制一兩頂雞冠帽。雞冠帽戴在頭上,表示雄雞永遠伴著姑娘。

雞冠帽上的大小銀泡表示星星和月亮,永遠光明和幸福。

2.藏族

藏族廣佈**、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等地,服飾多姿多彩、**雄健豪放;**典雅瀟灑,尤以珠寶金玉作佩飾,形成高原婦女特有的風格.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裝款式,種類很多,從衣服質地上可分錦緞、皮面、氆氌、素布等、藏袍花紋裝飾很講究,過去僧官不同品級,嚴格區分紋飾,用藏袍較長,一般

都比身高還長,,穿時要把下部上提,下襬離腳面有

三、四十公分高、紮上腰帶。藏袍可分牧區皮袍、色袖袍、農區為氆氌袍,式樣可分長袖皮袍,工布寬肩無袖、

無袖女長袍和加珞花領氆氌袍,男女穿的襯衫有大襟和對襟兩種,男襯衫高領女式多翻領,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長40公分左右。跳舞時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

翩翩起舞,非常優美。

幫典一一即圍裙,是藏族特有的裝束,是已婚婦女必備的裝飾品、裝飾品、幫典顏色相組合,或豔麗強烈,或素雅嫻靜。

藏帽式樣繁多,質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氌帽等一二十種.藏靴是藏族服飾的重要特徵之一,常見的有「鬆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線皮革做的。

頭飾佩飾在藏裝中佔有重要位置,佩飾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飾品多與古代生息生產有關.講究的還鑲以金銀珠寶、頭飾的質地有銅、銀、金質雕鏤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寶。

3.苗族

苗族服飾反映了苗族歷史悠久、居住分散風俗多樣的特點,苗族支系與支系、縣與縣,易於寨與寨之間在服飾上都有嚴格區別。其服裝的主要色調亦不盡一

致,所謂「白苗」、「黑苗」、「花苗」、「漢苗」等就是依據所著服色或服式而來的自稱或他稱,也有根據婦女的裙樣,稱為「長裙苗」和「短裙苗」的。

其實,同一種稱呼之嚴,不同地域的婦女服飾也各各不同。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帶的人,上著圓領開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鑲襯,內著白色衣,領圍胸

襟露出白衣,額部以白巾交叉而纏,白巾上又纏黑巾,黑白分明;而鎮雄、威信一帶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長衣,下著縐褶花裙,凡領邊、袖口、圍腰都以五色

絲線鑲繡,以寬約五寸,長達丈餘的青黑布纏頭,突出的白色在於裹白布綁腿。

苗族服裝大多遍施圖案,刺繡、挑花、蠟染、編織、鑲襯等多種方式並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繚亂。尤其從刺繡圖案中往往可以尋出苗族的歷史和象徵意蘊,

可謂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圓領斜襟窄袖衣的領邊、袖肘繡有紅、黃、藍、白等花紋,紋路多呈花狀、江水狀,據說這些花紋象徵著

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紅、綠波浪花紋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錯紋代表田埂,花點代表穀穗。祿勸、武定、安寧一帶的大花苗愛披加花披肩,上繡三道方形圖

案,與苗族古歌上「格蚩尤老練兵場廣花三道」的說法正相符,所以,傳說它象徵古代的練兵場和令旗,披肩兩頭的花紋代表過去京城的城市和街道……這些服飾的

來由,大多與上古九黎三苗與黃帝逐鹿中原,戰敗後從黃河流域退到長江,又退到雲貴高原的歷史有關。因而,苗族的衣裝圖案並非每個能織會繡的男女都可以隨心

所欲地織繡,什麼地方飾什麼圖案,什麼圖案表示什麼,什麼身份年齡的人該飾什麼圖案,都有嚴格的規定。

苗族婦女大多佩戴手鐲、耳環,胸前有大項圈及銀鎖,有的在項圈與銀鎖上還垂下長短不同的銀質珠穗,顯得華貴富麗。

4.滿族

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頭頂後部留髮梳辮留於腦後,戴圓頂帽,下穿套褲。婦女則喜歡穿旗袍,梳京頭或「盤髻兒」,戴兒環,腰間掛手帕。

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5.蒙古族: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用瑪瑙、珍珠、金銀製成。

獻哈達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

6.回族

回族男子服飾「回回帽」,回族婦女的衣著打扮也是很有特點的。一般頭戴蓋頭(也叫搭蓋頭)。

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三大節日。

7.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

子」。每年

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8.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2023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

「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

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9.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慄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2023年6月11

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穫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杆節等。每年農曆二月初

八舉行的「刀杆節」扣人心絃,據說上刀杆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10.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

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教。著名

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

等等。11.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佈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

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

(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12.高山族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2023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臺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

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穫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3.納西族

原遊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

人。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4.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

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

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5.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

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

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16.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僳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

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

鮮花節,於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舉行。

17.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佈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裡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

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

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曆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18.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

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你都知道哪些少數民族?他們的生活習慣和服飾都有什麼特點呢?寫

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 分佈在雲南 貴州的苗族 20張 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布依族與壯族有同源的關係,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壯族主要生活在廣西,布依主要生活在貴州。如今布依族人還保留著一些古代越人的風俗習慣,如居住幹欄...

中國有哪些少數民族,中國有哪些少數民族,中國有哪些少數民族知識

中國這個具有有就歷史的大國,共有56個民族,當然漢族應該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了,那麼大家知道中國有哪些少數民族嗎?少數民族是指多民族國家中除主體民族以外的民族,中國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其他55個法定民族均是少數民族。藏族 主要分佈在 滿族 滿族人大部分聚居在東北三省 維吾爾族 主要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我國的少數民族分別是哪些少數民族

蒙古族 回族 藏族 維吾爾族 苗族 彝族 壯族 布依族 朝鮮族 滿族 侗族 瑤族 白族 土家族 哈尼族 哈薩克族 傣族 黎族 僳僳族 佤族 畲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東鄉族 納西族 景頗族 柯爾克孜族 土族 達斡爾族 仫佬族 羌族 布朗族 撒拉族 毛南族 仡佬族 錫伯族 阿昌族 普米族 塔吉克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