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和乾隆都有很多的皇子,為何乾隆時期沒有發生九子奪嫡

2022-01-06 02:25:32 字數 5226 閱讀 9425

1樓:高中陳老師

這個最終的原因是乾隆皇帝和康熙皇帝對於子嗣的教育不同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先說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的子嗣特別的多,一生有35個兒子,成年的有20個,這些成年的兒子們都特別的有優秀,不是會作詩,就是能打仗,這些是離不開康熙對他們進行教育的投資。

在後宮裡有專門的老師來教育和指導他們,在朝堂上**需要帶兵打仗,他都會讓自己的兒子去和將軍們一起去帶兵打仗,讓這些皇子們有了很多實戰的機會。

這些兒子們都很優秀,康熙也很是欣慰。唯一的一點康熙在早年間就立下太子,給予他更多的學習資源和帶兵打仗的機會,這些做法讓其他的皇子都充滿了妒忌的心態。

不過這個太子的所作所為讓康熙非常的失望,但那些皇子們很高興,覺得太子無用,自己就有機會當太子。於是開始拉幫結派的組織一次爭奪太子位置的戰爭就是史上「九子奪嫡」。

再說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一生有17個兒子,成年的有10個,乾隆對他們的教育方式是圈養,讓他們在後宮裡學習老師教的知識就可以了,不得干預朝政,帶兵打仗的機會更是沒有。

乾隆在位期間一直沒有公開太子的位置是誰,也可以說乾隆沒有立太子,直接下的遺詔由誰做下一任皇帝。

這些皇子們每日生活的快快樂樂,無憂無慮的,更沒有什麼競爭的壓力,只要做好本分的事情,再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和美女玩、喝酒等的閒事來打發時間,一點進取心都沒有。這樣養出來的皇子是不會去爭奪太子職位的,所以也不會發生什麼"九子奪嫡"事件。

2樓:大丈夫

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康熙在位的時候早早的就把太子之位確定了,因為二皇子是嫡長子,所以在兩歲的時候就被立為了太子,偏偏這個太子無德無才,沒有半點城府,還經常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惹康熙生氣,最後逼得康熙廢掉了他的太子之位。太子落到這個地步,其中少不了其他皇子的推波助瀾,由此可見,早早確立太子之位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而乾隆就非常聰明,他早就祕密的立下了儲君,但是不公之於眾,沒有人知道他選的儲君人選是誰,這樣別的皇子就不敢做出一些小動作,自然就更沒有九子奪嫡的現象發生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康熙的兒子有能力的太多了,雖然康熙和乾隆都有很多的兒子,但相比較起來,康熙的比較多,康熙總共有35個兒子,成年的兒子就有20個,而乾隆只有17個兒子,成年的就更少了,只有10個,有才華有能力的兒子,康熙有9個,乾隆只有4個。因此,乾隆時期是不可能出現九子奪嫡的。

康熙時期的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都非常的出名,他們各自有各自的才華,比如,十三阿哥在十幾歲的時候就能帶兵打仗了,而九阿哥通曉好幾種語言,所以,他們有能力去爭奪皇位,而乾隆的兒子具備這種能力的就很少很少了,這種情況下是不可能出現九子奪嫡的。

3樓:啊洋

我覺得是是康熙在位的時間太長了,他的大部分兒子都可以有機會去往那個位置,並且都有充分的時間去準備,

4樓:職場高達

乾隆對管理皇子肯定有特別的方法,皇子們不敢犯上作亂的,其實是都想繼承皇位,但是不敢亂動。

5樓:太

乾隆帝比他爺爺康熙帝,在生育兒子上,弱化很多。而且實戰能力也差很多。還有一點是,乾隆帝活了89歲,康熙帝活了69歲。

由於這個原因,乾隆帝足足熬死了好多個自己的親生兒子,他本人太長壽了。

6樓:光之綠巨人

可能是乾隆時期皇子關係都比較好,或者乾隆立太子的態度明確,沒有給其他人機會。

7樓:職場達人肥乎乎

我覺得可能就是因為兒子比較多,他們的志向都各不相同,所以就沒有發生九子奪嫡的情況。

8樓:loser的無賴

孩子的心性很大程度上與家長的的教育方式,以及對孩子的態度有關,所以孩子怎麼樣都是家長沒有教育好。

9樓:從前有坐靈劍山

在乾隆時期,皇帝對自己的子嗣實行的是封閉管理制度。既沒有自己的府邸,又沒有什麼政治能力,自然沒發生奪嫡這種事情。

10樓:頑固的譚汙汙

我想,是因為乾隆他知道,在他父皇那一輩爭奪皇位時發生了很多鬥爭,所以他就不想他的兒子們也這樣,就會從小給他們一些教育。

11樓:匿名使用者

雖然康熙和乾隆都有很多的皇子。但在乾隆時期,乾隆為了避免九子奪嫡的事情,就事先已經選好了儲君之位的人選。

12樓:宇三分距離

第一,康熙時期的他的兒子更多一些,最後會出現在「九子奪嫡」的情況,而乾隆的兒子比康熙少得多,而且成年的只有四個,所以不可能會出現「九子奪嫡」的情況。第二,康熙在早年間就早早的立了太子,導致其他適齡皇子對這個太子之位起了覬覦之心,而且這個太子也玩世不恭,導致了「九子奪嫡」的場面;而乾隆卻是祕密的立了太子,這讓他的兒子並不知道誰才是真正的太子,所以他們就謹言慎行,做好自己,希望自己就是那個太子。第三,康熙時期他的兒子們才華都比較高,個個都很有能力,他們爭奪皇位的可能性比較大

13樓:一口養樂多

因為當時的皇帝對自己的兒子管教比較嚴格,這也就導致了不會出現說的那種情況。

14樓:職場小蔣

因為康熙的兒子能力都非常出眾,並且因為嫡長子能力並不行,所以就產生了各種不服氣。

康熙和乾隆都有很多的皇子,為何乾隆時期沒有發生九子奪嫡?

15樓:失物招領

康熙雍正時期最有名的就是九子奪嫡了,皇子們為了爭奪皇位明爭暗鬥非常激烈,造成這個悲劇,也說明了康熙的兒子非常多,乾隆的兒子也有很多,怎麼沒有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這是為什麼?

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康熙在位的時候早早的就把太子之位確定了,因為二皇子是嫡長子,所以在兩歲的時候就被立為了太子,偏偏這個太子無德無才,沒有半點城府,還經常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惹康熙生氣,最後逼得康熙廢掉了他的太子之位。太子落到這個地步,其中少不了其他皇子的推波助瀾,由此可見,早早確立太子之位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而乾隆就非常聰明,他早就祕密的立下了儲君,但是不公之於眾,沒有人知道他選的儲君人選是誰,這樣別的皇子就不敢做出一些小動作,自然就更沒有九子奪嫡的現象發生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康熙的兒子有能力的太多了,雖然康熙和乾隆都有很多的兒子,但相比較起來,康熙的比較多,康熙總共有35個兒子,成年的兒子就有20個,而乾隆只有17個兒子,成年的就更少了,只有10個,有才華有能力的兒子,康熙有9個,乾隆只有4個。因此,乾隆時期是不可能出現九子奪嫡的。

康熙時期的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都非常的出名,他們各自有各自的才華,比如,十三阿哥在十幾歲的時候就能帶兵打仗了,而九阿哥通曉好幾種語言,所以,他們有能力去爭奪皇位,而乾隆的兒子具備這種能力的就很少很少了,這種情況下是不可能出現九子奪嫡的。

16樓:晗兮汐

康熙皇帝可是清朝歷史上的英主,可惜晚年的時候發生九子奪嫡這樣兄弟相爭的殘忍事件。於是雍正為了吸引這個經驗教訓設立了祕密立儲制度。這個制度可以說是為了清朝後期皇位繼承,解決了大難題。

按照這個制度,既不立長,也不立賢,更不會立太子,等老皇帝駕崩之後,大臣們去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取下傳位詔書,上面寫著立誰,誰就是新君。這封詔書,是皇帝親自寫的,除了他,誰也不知道立的是誰。從理論上來說,每一個皇子都有戲,也都沒底。

由於沒有了太子這個「公敵」,皇子們沒有明確的攻擊目標,也只好老實本分了起來。

17樓:貼

雍正吸取了康熙九子奪嫡的經驗教訓,設立了祕密立儲制度。不立長不立賢更不立太子。等老皇帝駕崩之後,大臣們去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取下傳位詔書。

18樓:小小智慧

雍正最忌諱的就是提起自己奪嫡的經歷,更害怕自己的皇子們經歷他所經歷的兄弟奪嫡的殘忍,所以很早就設立了祕密立儲制度,等老皇帝駕崩之後,大臣們去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取下傳位詔書。

19樓:匿名使用者

康熙在位的時候早早的就把太子之位確定了,因為二皇子是嫡長子,所以在兩歲的時候就被立為了太子,偏偏這個太子無德無才,沒有半點城府,還經常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惹康熙生氣,最後逼得康熙廢掉了他的太子之位。太子落到這個地步,其中少不了其他皇子的推波助瀾,由此可見,早早確立太子之位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20樓:龍丘雪

康熙帝的皇子很多都已經成年,包括二皇子當皇儲已經都二十幾年了,已經四十幾歲了還是太子呢。但是乾隆皇帝活到成年的阿哥只有四個了,而且還有身患殘疾無法繼承王位的,等到選皇儲的時候人選幾乎沒有了,只有嘉慶還可以。

21樓:葫蘆娃兒啦啦

因為康熙老年的時候,幾個兒子年齡都很大了,而且身體壯健,乾隆時期,活到成年的兒子都只有四個,而且有些還身患殘疾不能繼承皇位。

22樓:sunnya莫

乾隆怕他死後,他的兒子兄弟相殘,所以便暗自定下下任皇帝的歸屬,我覺得如果乾隆把一切都安排好,就不會有九子奪嫡死那麼多人了。

23樓:匿名使用者

乾隆不想康熙明面上宣佈誰是下個皇帝,而是暗自定了下來,一定程度避免了兄弟之間的互相殘殺。

24樓:嫣然

乾隆時期很害怕兄弟為了皇位去相互殘殺,已經早早立下太子之位,就算要防止兄弟殘殺的事情出現。

乾隆時期同樣有很多的皇子,為何沒有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呢?

25樓:穎

因為乾隆的教育方式比康熙的更為嚴格,對待皇子的態度近乎嚴苛,在加上繼承製度的逐漸完善,所以乾隆朝時期並沒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跟乾隆時期施行的制度有關,在加上乾隆的壽命比較長,已經立好了儲君,手上勢力比較強,皇子們都不敢造反。

康熙皇帝可是清朝歷史上的英主,可惜晚年的時候發生九子奪嫡這樣兄弟相爭的殘忍事件。於是雍正吸取這個經驗教訓,設立了祕密立儲制度。這個制度可以說是為清朝後期皇位繼承,解決了大難題。

按照這個制度,既不立長,也不立賢,更不會立太子,等老皇帝駕崩之後,大臣們去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取下傳位詔書,上面寫著立誰,誰就是新君。

這封詔書,是皇帝親自寫的,除了他,誰也不知道立的是誰。從理論上來說,每一個皇子都有戲,也都沒底。由於沒有了太子這個「公敵」,皇子們沒有明確的攻擊目標,也只好老實本分了起來。

康熙對皇子的教育是開放的,皇子年幼時住在宮中,成年後離開皇宮,單獨開府,康熙朝戰爭較多,康熙有意安排成年皇子參與,經受鍛鍊,接受洗禮,建立功勳。康熙離開皇宮,經常安排太子監國,也經常安排皇子們處理政務,鍛鍊他們的施政能力。經過培養,康熙的成年皇子可以說個個都很優秀,有能力者很多。

因為有能力,一旦有機會都想試搏試搏。

乾隆有能力的皇子寥寥可數,乾隆對皇子的培養完全兩樣,他對皇子們實施圈養,成年皇子不能開府,都困在皇宮之中,而且不讓他們參與政事。皇子們得不到鍛鍊,政治能力都很一般。乾隆明確說自己只在位六十年,兒子們總是更有盼頭,況且乾隆的兒子繼位時,他自己雖退位但尚有威嚴,可震懾四方。

康熙和孝莊之間的關係如何?康熙對這個祖母好不好?

康熙和孝莊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好的,因為康熙從小自幼喪母,便被寄託在自己祖母孝莊膝下撫養,如果說沒有孝莊的撫養,康熙也不會成為一代名帝。孝莊對康熙在平時生活中十分照顧,在學習方面對康熙十分嚴格,從小對康熙造成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康熙後來的皇帝生涯因孝莊祖母的教導而受益匪淺。在康熙親政之後康熙對祖母十分的關...

為了維護國家的安穩,康熙和準格爾打過哪幾場戰爭

3次。1 公元1690年,康熙御駕親征,發兵平定噶爾丹。大清軍隊兵分兩路,左路由撫遠大將軍福全率領,出擊古北口 右路由安北大將軍常寧率領,進軍西峰口 康熙帝中軍督陣。戰爭伊始,噶爾丹兵長驅直入,兵鋒甚利,一直打到了距北京僅七百多裡的烏蘭布通,並擊敗了西征軍的前鋒。康熙帝震怒,命撫遠大將軍福全率左路軍...

乾隆通寶,康熙通寶的銅錢值錢嗎,乾隆通寶,和康熙通寶的銅錢值錢嗎。值多少錢

不值錢 1,他們是主政中國最長的兩位皇帝,當時經濟社會相對繁專榮,發行量大,2,清朝的屬離現在時間近 以上兩點就決定了這兩款銅錢存世量大,導致不值錢嘍,但有總歸比沒有的好,留著 說不定以後會看漲,呵呵 望採納!乾隆通寶,和康熙通寶的銅錢值錢嗎。值多少錢 乾隆寶川局,品相較差,5元左右。康熙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