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翻譯註釋,《馬說》重點詞語解釋和翻譯句子

2022-01-06 15:21:40 字數 6054 閱讀 7367

1樓:匿名使用者

馬說 韓愈

原文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註釋一、詞語解釋

1、伯樂:春秋時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善相馬。

2、祗辱於奴隸人之手:只是辱沒在奴僕的手裡。祗:只是 辱,埋沒

3、駢死:並列而死。駢:兩馬並駕。槽:喂牲口的食器,櫪:馬棚。槽櫪:馬廄

4、不以千里稱也:不因為是千里馬而著稱。以,憑藉。稱,著稱。

5、馬之千里者:馬(當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詞。此句「馬」和「千里者」是部分復指關係。

6、一食(shí):吃一頓。或:有時。盡粟一石:吃盡一石(dàn)食料。盡,全,這裡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粟:古代餵馬的口糧 石,十鬥為石。

7、食:同「飼」,餵養。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

8、其:指千里馬,代詞。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語後置,不譯。)

9、是:這樣,指示代詞。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在外。見,同「現」,表露。

12、且:猶,尚且。欲:想要,要。等:相當。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13、安:怎麼,**,疑問代詞。

14、策:本意指鞭子,這裡名詞作動詞用,譯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馬,代詞。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辦法。

15、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鳴:馬叫,之:不譯**接)。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執策:拿著馬鞭。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臨:面對。臨之:面對千里馬。

18、嗚呼:表示哀嘆,唉。

19、其:難道,表反問語氣。

20、其:可譯為「恐怕」.表推測語氣。

二、通假字

(1)食馬者:「食」通飼,餵養.

(2)才美不外見:「見」通現,表現.

(3)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5)祗辱於奴隸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三、古今異義

是 古義:這.例: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今義:判斷詞.

安 古義:怎麼.例:安能求其千里也?

今義:安全;安定;安裝.

等 古義:同樣.例:且欲常馬等不可得.

今義:等候;用在人稱代詞名詞後表示複數或列舉.

四、一詞多義

雖有千里之能:的

馬之千里者:結構助詞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詞,不譯

雖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執策而臨之:馬鞭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連詞,錶轉折,但是

執策而臨之:連詞,連線狀語和謂語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吃,動詞

食之不能盡其材:飼 餵養,動詞

故雖有名馬:即使

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其真無馬邪:難道

其真不知馬也:可譯為「恐怕」

五、實詞

千里馬——日行千里的馬,本文指人才

伯樂——擅長相馬之人,本文指識別人才的人

辱——辱沒

駢——一兩馬並列

稱——著稱

一食——吃一頓

食馬者——通「飼」,喂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質

見——表現在外面,「見」通「現」

等——等同,一樣

常——普通的

是——這種,作代詞

策之——用鞭子打馬

執策——馬鞭子

道——方法

盡——竭盡

材——通「才」,才能

鳴——鳴叫

通——通曉

執——拿著

臨——面對

知——識別,瞭解

六、虛詞

而——錶轉折,但是

故——因此

於——在

之——結構助詞,的

以——憑藉

雖——即使

或——有時

其——代「千里馬」

安——怎麼

(策)之——作代詞,代千里馬

以——按照

(鳴)之——助詞,無意義

譯文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裡,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餵養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

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

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裡。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

他善於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阱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韓愈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雖孤貧卻刻苦好學。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

後回京任四門博士。36~49歲,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飢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50~57歲,先從裴度徵吳元濟,後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

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為。詩力求險怪新奇,雄渾而重氣勢。

寫作背景

《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

儘管如此,他仍然宣告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鬱鬱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跟《馬說》同期的作品還有《龍說》(即《雜說一》)。文章以龍喻聖君,以雲喻賢臣,借「龍噓氣成雲」,然後「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宇宙間)」的傳說,闡明賢臣離不開聖君任用,聖君也離不開賢臣輔佐的道理,可以視為《馬說》的姊妹篇。

2樓:仉紹祺

世上有伯樂,這以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裡受到埋沒,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裡,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馬的人不懂得根據千里馬日行千里的特點來餵養它。這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飽,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不能顯現出來,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尚且不可能,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使它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方法,餵養它不能竭盡它的才能,馬鳴叫但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起馬鞭面對千里馬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

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能識別千里馬吧!

《馬說》重點詞語解釋和翻譯句子

3樓:城市秋天

一、重點詞句註釋

1、伯樂:春秋時期秦穆公時人,本名孫陽,擅長相馬。現指能夠發現人才的人。

2、祇:只是。辱:這裡指受屈辱而埋沒的才能。

3、奴隸人:古代也指僕役,這裡指餵馬的人。

4、駢(pián)死:並列而死。駢:兩馬並駕。

5、槽(cáo)櫪(lì):喂牲口用的食器。 櫪:馬棚、馬廄。

6、不以千里稱也:不以千里馬被稱道。以,按照,介詞。稱,稱頌,稱道。

7、馬之千里者:馬(當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詞。此句「馬」和「千里者」是部分復指關係。

8、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時。

9、盡粟(sù)一石(dàn):吃盡一石粟。盡,這裡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石,十鬥為一石,一石約為120斤。

10、食(sì):通「飼」,餵養。以下除「食不飽」的「食」念shí,其餘的「食」都念sì。

11、其:指千里馬,代詞。能千里:能走千里。

12、是:這,指示代詞。

13、能:才能。

14、才美不外見(xiàn):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在外。見,同「現」,表露。

15、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且:猶,尚且。欲:想要,要。等:相當。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16、安:怎麼,**,疑問代詞。

17、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馬,代詞。以其道:用(對待)它的辦法。

18、盡其材:發揮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9、鳴之:(馬)嘶鳴。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20、執策:拿著馬鞭。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臨之:臨視著馬。臨,從高處往下看。

21、嗚呼:表示驚歎,相當於「唉」。

22、其:難道,表示推測。

23、邪(yé):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24、其:其實。

25、知:懂得。

二、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裡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並列死在馬廄裡,不能以千里馬著稱。

一匹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一石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的食量多加飼料來餵養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質也就不能表現出來,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卻不按照正確的方法,餵養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走到它跟前時,說:「天下沒有千里馬!

」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吧!

三、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馬說》寫於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經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40餘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

儘管如此,韓愈仍然宣告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

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視,鬱郁不得志。

二、作品賞析

《馬說》是一篇說理文,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並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

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提出事實,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虛詞(語助詞、感嘆詞和連線詞),體現出一唱三嘆的滋味和意境。伯樂的典故幾次被韓愈引用(見韓愈所作的《為人求薦書》及《送溫處士赴河陽序》),可見韓愈命運的坎坷。

三、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

貞元八年(792年)進士。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

後官至吏部侍郎。卒諡「文」。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於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

馬說的翻譯得重點單詞

辱 這裡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祇 同 只 只是。3駢 pi n 死於槽 c o 櫪 l 之間 和普通的馬 一同死在槽櫪間。駢,兩馬並駕,引申為一起。駢死 並列而死。4一石 d n 重量單位,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 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漢書 律曆志上 5 食 同 飼 餵養。6 故 因此 7 故雖有名馬 所...

《千里之馬》和《馬說》表現的主題各是什麼

馬說 千里馬的能力是要有人能夠辨別及使用得當才能發揮出來的,作 版者以千里馬權比人才,以伯樂比統治者,表達出自己的懷才不遇之情及對統治者不懂愛惜人才的埋怨。本文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不識人才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抨擊。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千金...

王寶強為什麼要跟馬蓉宣佈離婚,說馬蓉和關喆出軌有什麼證據,王寶強有出軌嗎

有愛心的人,是來以人為 源本,而不是以狗為本bai 揭穿愛狗人士的虛偽面具du!支援zhi王寶強!一定要嚴懲馬蓉這dao個母狗!我們搜尋馬蓉的 可以找到馬蓉曾經飼養寵物狗的證據。女人養狗是一種不正之風。很多成熟男人總結出的經驗就是遠離那些養狗的女人。養狗的女人不會對男人好,只會對狗好。馬蓉嫁給王寶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