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瑯琊釣叟
當然是錯了,劉鶚於2023年11月拓印《鐵雲藏龜》一書,將甲骨文資料第一次公開出版,這才是最早著錄甲骨文字的書。
甲骨文「書」怎麼寫?
2樓:伊蓮夏荼
一、「書」字的甲骨文寫法:
二、「書」的釋義:
1、成本的著作;
2、信件,書信;
3、檔案,證明;
4、寫字或寫的字;
5、寫文章;
6、古書名,《尚書》的簡稱(亦稱「書經」);
7、某些曲藝形式的通稱。
擴充套件資料一、字源演變:
二、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書,箸也。從聿,者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書,以竹筷為筆。字形採用「聿」作邊旁,採用「者」作聲旁。
三、組詞:
1、書背:名書脊。
2、書場:名錶演說書、彈詞、相聲等曲藝的場所。
3、書蟲:名稱喜歡書籍並沉迷於其中的人。
4、書坊:名舊時印刷並**書籍的店鋪。
5、書房:名讀書寫字用的房間。
6、書號:名主管部門對正式出版物給予的編號,包括出版社的代號、書刊類別代號等。
3樓:鴿子玻璃裡
「文」字的甲骨文寫法: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甲骨文,已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
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4樓:夏の霧
讀音:shū 部首: 乛 繁體: 書
釋義:1.成本的著作。
2.信。3.
檔案。4.寫字或寫的字。
5.寫文章。6.
字型。7.古書名,《尚書》的簡稱(亦稱「書經」)。
8.某些曲藝形式的通稱。
「書」字的甲骨文寫法:
書字的變遷
表面上看,從甲骨文的「書」字到現代漢字的「書」字沒有任何關係,其實不然。我在這裡整理了一個演變圖示加以說明。
最早可辨識的文字就是甲骨文,甲骨文中的「書」很明顯,一隻手抓住一個東西(刀或者筆)在器物上刻寫。圖中的甲骨文二是進步一簡化的結果。
到周朝(春秋戰國),歷經800年左右,諸侯各國都將甲骨文發展成了自己國家獨特的文字,這段時間的文字被稱為金文,每個字的寫法有很多種,難以統計,圖中只列舉了四種加以說明。這個演變的過程還是有跡可循的,象徵「手抓」的符號依然存在,下方承載書寫類容的物品也存在。
秦一統天下,李斯將諸侯各國文字加以整理統一,形成了小篆。小篆的出現,就確定了至現代漢字簡化之前的書寫樣式,以後的變化不大,只是書寫方式和筆法的變化。
秦簡到漢簡,可以明顯地看出「書」字是如何從小篆變化成隸書的。
到漢代,隸書也已經成型,併成為官方文字。
魏碑是隸書到楷書演變中出現的書體,通常歸為楷書範疇。魏碑的特點是起筆落筆方正,這是從隸書的柔和到剛毅的另一個極端,最後楷書進一步演變成現代楷書的筆意,這次改變以後再也沒有寫法上的更多變化,成為了書寫的標準。
草書不單單是根據楷書或者行書演變而來的,草書是綜合前人簡牘文字、章草、楷書筆意等變化或者簡化而來,非常具有規律性,現代草書以王羲之的為標準,稱之為今草。
解放以後,漢字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簡化,簡化規律以兩個方面為主,一是參考草書寫法,二是多變一。「書」字很明顯是從草書簡化而來的。
中國文化非常講究傳承有序,漢字使用數千年而沒有變成拼音文字,也是這個原因。瞭解這些變化,漢字就很好理解了,即使是草書那種看起來高深莫測的書寫方式,掌握規律以後也非常好辨認。
5樓:hcx丫丫
孫詒讓和甲骨文
6樓:娪嘸圇佽
晚清孫詒讓是中國20世紀古文字研究的開創者,其金文成果代表了乾嘉至晚清金文研究的最高峰,同時又是歷史上甲骨文研究的第一人.孫詒讓所著《契文舉例》作為第一部甲骨文研究著作,其開創意義是公認的.但學術界在肯定其開創之功的同時,對孫氏的甲骨文研究本身,則多有保留,甚至否定,說"謬誤居十之**".
這種評價是不客觀的.對孫氏著作的調查發現,儘管孫氏難免開創者的侷限,但在甲骨文研究方面不僅有價值的成果比例較大,而且有很多精闢的見解至今還被甲骨學界所沿用;更有甚者,孫氏的考釋又有後人所不及者,乃至孫氏已作正確解釋而後人至今還作錯誤的理解.
甲骨文的書籍
7樓:百度使用者
羅振玉2023年編
《殷虛書契考釋》和2023年編《殷虛書契待問編》,王襄2023年《簠室殷契類纂》(天津博物院),商承祚2023年《殷虛文字類編》(決定不移軒自刻本)、2023年出了刪校本、 2023年中國臺北藝文印書館翻印本,日本高田忠周2023年《古籀篇》(古籀篇刊行會),孫海波2023年《甲骨文編》(哈佛燕京學社),曾毅公2023年《甲骨地名通檢》(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金祥恆2023年《續甲骨文編》(中國臺北藝文印書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2023年《甲骨文編》、孫海波改訂本(中華書局)、2023年香港中華書局版,李孝定2023年《甲骨文字集釋》(**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日本島邦男2023年《殷墟卜辭綜類》(汲古書院)1971出增訂本),日本永田英正2023年《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甲骨文字索引》(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日本赤井清美2023年《書體字典》(東京堂)和2023年《書體小字典》(東京堂),日本小林博2023年《古代漢字彙編》(木耳社),高明2023年《古文字類編》(中華書局),徐中舒2023年主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四川人民出版社)和2023年《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日本小林石壽2023年《展大甲骨文字精華》(木耳社),2023年《拓影展大甲骨文字字典》(木耳社)和2023年《五體篆書字典》(木耳社),加拿大許進雄1981~2023年《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所藏甲骨文字索引》(一~九卷《中國文字》新四~十二期**),日本高嶋謙一2023年《殷虛文字丙編通檢》(**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孟世凱2023年《甲骨學小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趙誠2023年《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中華書局),日本師春妙石2023年《古典文字字典》(東方書店),姚孝遂2023年主編《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中華書局)和2023年《殷墟甲骨刻辭類纂》(中華書局),饒宗頤1989~2023年《甲骨文通檢》(已出先公先王先妣貞人、地名、天文氣象、職官人物、田獵與祭祀等五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日本鬆丸道雄與高嶋謙一2023年合編《甲骨文字字釋綜覽》(東京大學出版會),日本水上靜夫2023年《甲骨金文字典》(雄山閣)、於省吾2023年主編《甲骨文詁林》(中華書局)等。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系統文字,也是比較成熟的文字。而上古文字的點橫撇捺、疏密結構,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確實初具用筆、結體、章法等書法要旨,孕育著書法藝術的美,很值得欣賞與品味。
以甲骨文而言,郭沫若在2023年出版的《殷契粹編》的序言中,就對其書法體現非常讚賞:「卜辭契於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千載後人神往。文字作風且因人因世而異,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渾,帝乙之世,文鹹秀麗。
而行之疏密,字之結構,迴環照應,井井有條......足知現存契文,實一代法書,而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也。」
鐘王顏柳指的是古代的四位大書法家。殷代的「鐘王顏柳」們,就是那些書刻卜辭的史官卜人。正是他們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史料,也留下了一份份珍貴的上古書法作品。
若就甲骨文書契形式作粗略的一瞥,會發現早期字型較大,像羅振玉編《殷虛書契菁華》所收錄的許多武丁時期的卜辭,非常大氣、醒目;而到商末帝乙、帝辛時代,字變得細小委瑣;至於西周甲骨文則更是細若粟發。
甲骨文風格型別:一是勁健雄渾型、二是秀麗輕巧型、三是工整規矩型、四是疏朗清秀型、五是豐腴古拙型。總之儘管甲骨文是契刻出來的文字,但筆意充盈,百體雜陳,或骨格開張,有放逸之趣;或細密絹秀,具簪花之格,字裡行間,多有書法之美。
所謂「甲骨文書法」,大抵有兩層意思 。
一是指以商周甲骨文字型結構、書法特徵為宗,加以工整地摹寫而成的書法作品。這類作品可以按照需要集古字以組合為新句子。內容是新的,字卻如同三千年前殷人的入筆文字一般饒富雅趣。
但是甲骨文總共才二千多字,其中還有不少尚未釋出的怪字(特別是人名、地名),真正派上用場的不是很多。因此一旦遇到甲骨文中沒有的字,而所書寫的對聯、題詞中又無法代替,就只好進行偏旁拆零,自己拼接了;再拼不出,就要到金文等其他古文字裡去討救兵。進行這項創作的首要人物是羅振玉。
2023年他在研究之餘,將甲骨文用毛筆書寫成楹聯,出版了《集殷墟文字楹帖》。繼之有章鈺、高德馨、王季烈等人,也仿效集字創作。一些古文字學前輩如董作賓、商承祚、唐蘭、於省吾等也擅長甲骨文書法,這是本真意義上的甲骨文書法作品。
另一層意思是指借鑑甲骨文特徵加以自行創作的現代書法作品。他們將甲骨文視作一種靈感,僅僅是藝術創作中的一點啟示,而並不在於追求「形似」。因此,他們並不嚴格按甲骨文的書法特徵去寫,可能是綜合了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等多種古文字的特點而創作。
這樣的書法藝術與古文字學雖有關係,但不是亦步亦趨。
有的學者更認為,甲骨文的「書體」在甲骨斷代和碎片的綴合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書法形體取決於書寫人的技術與手法。它的流行受習慣的崇尚而具有時間性。
用書體來測量某一時期文化和藝術的風尚,可以大體上窺見一斑。並指出:
武丁時期的書法,氣魄雄偉,峻敖瑰麗。即使中小字型也是工整秀麗,但無論大中小字型,無一處不表現出這一時期書法方面的熟練,深邃的造詣;祖庚祖甲時期,主要在嚴飭工整方面下工夫,與後世書家比擬,頗有歐陽率更的風趣;稟辛康丁時代,一部分沿襲了祖庚祖甲時工整的作風,但大多逐漸衰退,趨向潦草苟且;武乙時期的大字,粗疏古拙,勁削而帶有暴戾的氣氛;文丁武丁的作品,又是五花八門,百體雜陳,在書法上頗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情景,有的骨骼開張,有放逸之趣,有的細小娟秀,有簪花之格。
可見,甲骨文的書法藝術是為學者們所公認的。
此外,甲骨文還具有自身的一些特點。它一般是用刀直接刻字,有的刻好後還填以硃砂,也有個別不是刀刻而是用硃砂直接寫成的。所以,甲骨文的刀法就體現了它的筆意。
從刻劃的線條犀利蒼勁來看,刀法也很熟練。線條起止有度、轉折恰當,且有粗有細,有長有短,說明有用單刀,也有用雙刀的。字形結構一般呈瘦長形,有大小、長短、方圓之別;各種長**條的排列疏密有序,各種橫豎斜直線的組合也恰如其分,既保持了平衡對稱的結構,又表現出豐富而有變化的筆意。
同時,甲骨文還具備了象形、指事、會意、假借、轉註、形聲「六書」的漢字構造法則,既是成熟的文字,也是高水平的書法藝術。
甲骨文有完整的內容和形式。它一般包括敘辭(為貞卜日期和貞人名)、命辭(所問之事)、佔辭(為商王親自視兆佔問吉凶)、驗辭(刻記占卜結果)等項,故又稱甲骨文為卜辭。刻辭的排列也很有規律,或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或從右至左,或從左至右,但一般是先橫後豎。
一片甲骨上少則數字,多則上百字。其章法佈置毫無做作氣,錯落自然,渾然一體,變化無窮,一片天機。無論從哪方面看,都體現了殷代貞人高度的藝術技巧和藝術匠心,不愧為中國最早的書法藝術。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伴隨著書法熱的興起,甲骨文書法得到了廣大書法家的重視。但由於甲骨文書法創作畢竟不過百年的歷史,還沒有十分成熟的臨習與創作方法可供借鑑。以怎樣的筆法去研習這一古老的書體,成為今天從事甲骨文書法創作者亟需解決的一道課題。
沙曼翁先生認為:「寫甲骨把筆要輕,運筆要活,要學『大米』的刷字。要中、側鋒互用,既要寫出毛筆的韻味,又要有刀的感覺。
」是極為精闢的見解。儘管甲骨文是由鍥刻而成,但書寫的痕跡依然存在,因此,我們在臨習甲骨文時既要體現鍥刻的感覺,更要表現書寫的味道。起筆微逆入紙,提筆中鋒執行,駐筆平出空收。
在行筆時切忌出現楷書的頓挫之法,筆致要簡率、質直和暢達。尤其是要做到搭筆即成的迅捷運筆方式,做到急緩適中。臨習甲骨文儘管以中鋒為主,但要間或輔之以側鋒,以增其韻。
甲骨文的轉折,一般應斷而再起,且不可一筆帶過,形成圓轉之狀,而失去了甲骨文方整峻拔的特質。
最後,尚需指出,臨習甲骨文,除掌握上述筆法外,平時要多讀甲骨文拓片,品味其線條、結字以及高古的氣息。同時,堅持臨寫小篆和金文,多讀一些文字學著作,這對學習甲骨文很有幫助。
什麼是甲骨文,什麼叫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 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 殷墟文字 殷契 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 今河南安陽小屯 被發現。甲骨文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國商代後期 前14 前11世紀 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 或寫 在龜甲和獸骨上...
有那些甲骨文,甲骨文有哪些
甲骨文又稱為 殷墟文字 卜辭 殷契 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今河南安陽小屯被發現,是目前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漢字樣品。總共10餘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1000多字。甲骨文中形聲字約佔27 可見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甲骨文...
甲骨文是什麼時期被誰發現的,甲骨文最早出現於什麼年代,又是誰發現最早甲骨文的?
甲骨文於1898年被古董商 金石學家 學者王懿榮所發現。甲骨文發現的故事 在清朝光緒年間,有個叫王懿榮的人,是當時最高學府國子監的主管 有一次他看見一味中藥叫龍骨,覺得奇怪,就翻看藥渣,沒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種看似文字的圖案。於是他把所有的龍骨都買了下來,發現每片龍骨上都有相似的圖案。他確信這是一種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