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勁草,碩堯花,白玉簪三種植物的科名和入藥部位

2021-03-05 09:20:34 字數 1806 閱讀 4428

1樓:匿名使用者

玉簪花 (《品彙精要

》) 【異名】內消花(《海上方》),玉簪(《春渚紀聞》),白鶴花(《品彙精要》),白鶴仙(《綱目》),白萼(《群芳譜》),白玉簪、小芭蕉(《分類草藥性》),金銷草(《上海常用中草藥》),化骨蓮(江西《草藥手冊》)。

【**】為百合科植物玉簪花的花。

【植物形態】玉簪花多年生草本。

具粗根莖。

葉根生,成叢;葉片卵形至心臟卵形,長15~25釐米,寬10~15釐米,先端急尖。

綠色,有光澤,主脈明顯;葉柄長達20~30釐米。

花莖從葉叢中抽出,長40~65釐米,較葉長,頂端常有葉狀的苞片1枚;花白色,夜間開花,芳香,向上生長;花柄基部常有膜質卵形苞片;花被漏斗狀,上部6裂,下部花被筒很長,喉部擴大;雄蕊6,與花被等長;雌蕊1,子房無柄,花柱線形,柱頭小。

蒴果窄長,長4~5釐米。

種子黑色,光澤,邊緣有翼,花期7~8月。

果期8~9月。

生於陰溼地區。

我國各地都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莖(玉簪花根)、葉(玉簪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性味】甘,涼,有毒。

①《綱目拾遺》:微毒。

②《嶺南採藥錄》:味甘,性涼。

③《重慶草藥》:甘微苦,性溫平。

【功用主治-玉簪花的功效】治咽喉腫痛,小便不通,瘡毒,燒傷。

①《綱目拾遺》:治小便不通。

②《分類草藥性》:治遺精,**,氣腫,白帶,咽喉紅腫。

③《嶺南採藥錄》:潤肺,止咳血,又和水搗爛,飲之能解斑蝥毒。

④《河北藥材》:絕胎妊,散腫毒。

⑤《重慶草藥》:調氣,活血,補虛。

治紅崩,白帶。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8~1錢。

外用:搗敷。

【選方】①治咽喉腫痛:玉簪花一錢,板藍根五錢,玄蔘五錢。

水煎服。

(《山東中草藥手冊》) ②治小便不通:一玉簪花、蛇蛻各二錢,丁香一錢。

共為末,每服一錢,酒調送下。

(《醫學指南》玉龍散)二玉簪花一錢,扁蓄四錢,車前草四錢,燈心草一錢。

水煎服。

(《山東中草藥手冊》)

【臨床應用】**燒傷取玉簪花1斤,用香油4斤浸泡2個月,取油備用。

用時先清創,吸出水泡內容,後用消毒棉球蘸藥外塗,每1~2日1次。

熱天暴露患處,冷天用浸藥的紗布包敷患處。

**1oo餘例,一般5分鐘左右止痛。

ⅰ°燒傷用藥1~2次可愈,ⅱ、ⅲ°燒傷須連續用藥5~10次。

2樓:匿名使用者

玉簪花全株均可入藥,花入藥具有利溼、調經止帶之功,

根入藥具有清熱消腫、解毒止痛之功,葉能解毒消腫。

咽喉腫痛:玉簪花10克、連翹花20克,水煎服;玉簪花3克加白糖適量拌勻,醃漬半天,放入瓷杯用沸水沖泡,溫時當茶飲。

肺熱咳嗽、痰中帶血:鮮玉簪根30克,水燉,取汁用冰糖調服。

痛經:玉簪花20克、紅糖25克、生薑3克,水煎服。

小便不利:玉簪花5克、白茅花15克,分3次放入瓷杯中,用沸水沖泡,溫時當茶飲;玉簪花9克,扁蓄、車前草各12克,水煎服。

崩漏、白帶過多:玉簪花30克研為細末,用250克蜂蜜調勻,溫開水沖服,每次1食勺。

頑固性潰瘍:玉簪葉用米湯或開水泡軟貼患處,日換3次。

瘡癤腫痛:鮮玉簪花根、鮮蒲公英各適量,搗爛敷患處。

瘰癧(頸淋巴結核):玉簪花根適量,搗爛敷患處。

燒傷:玉簪花10克,用香油40克浸泡,將傷處洗乾淨後用消毒棉蘸油搽患處。

祛雀斑:清晨採摘帶露的玉簪花絞成汁,臉洗淨後塗上花汁,每日塗2次。

去毒:李時珍《本草綱目》上寫玉簪可驅毒,效果不是很明確。

堯為什麼被稱為唐堯,堯的有什麼故事?

因為堯初封於陶 後徙於唐,國號為陶唐,而堯號為陶唐氏,所以史稱唐堯。堯是古唐國人,堯都平陽 育於母家伊侯之國,後徙祁,故姓伊祁,號放勳。中國上古時期方國聯盟首領 五帝 之一。堯為帝嚳之子,母為堯母慶都。十三歲封於陶,輔佐摯。十五歲,改封於平陽,號為陶唐氏。二十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堯立七十年得...

白色森林唐池子讀後感怎麼寫,唐池子勇敢的花朵讀後感400字怎麼寫

這本書我沒讀過但我可以給你一個大致的模板 本書主要講述了.扉頁上應該有簡介 對作者的感悟 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我的感悟 明白了什麼 例如為我們呈現了一個色彩斑斕 個性分明 靈感湧動的奇妙心空,也是一條與我們悄悄分享成長祕密的歲月隧道,望卿採納 o o 唐池子勇敢的花朵讀後感400字怎麼寫 唐池子勇敢...

堯花是一種什麼中藥,這種植物是一種中藥材,請問叫什麼?

不敢苟同樓上答案,趨向於堯花 芫花。據 醫宗金鑑 卷一 辯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 小青龍湯方 麻黃 去節 三兩芍藥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甘草 炙 三兩半夏 洗 半升桂枝三兩細辛三兩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 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 升。加減法 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