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地圖戰國七雄是哪幾個國家戰國七雄地圖古今對照

2021-05-22 00:16:38 字數 5464 閱讀 7227

1樓:妄與梔枯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

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統一六國,標誌著戰國時代的結束。

戰國是中國的農業、紡織業、思想、科技、軍事和政治發展的**時期。與此同時,圖強求存的各諸侯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變法和改革,

如吳起商鞅的變法圖強,而在兼併戰爭過程中,如張儀、蘇秦的縱橫捭闔,廉頗、李牧的戰場爭鋒,春申君、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諸如此類,不勝列舉,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成語和典故。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正經歷著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的劃時代的變革。

2樓:以越雷池

國名||都城||現今所在地

楚國||鄢郢||湖北江陵西北

齊國||臨淄||山東淄博

燕國||薊 ||河北北京一帶

韓國||宛 ||今河南南陽

秦國||咸陽||陝西

魏國||大梁||前都城安邑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開封趙國||邯鄲||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勢力範圍】

魏國初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至魏惠王時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又稱樑國。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攻魏,。決河溝灌大梁城,虜魏王假,滅魏

魏國曾經獨佔中原,其實就是河南一帶。

楚:楚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區和江漢平原一帶,後逐漸向西溯江而上擴充套件到今四川東端,向北溯漢水而上擴充套件到今河南西南的南陽盆地和丹江流域,向南擴充套件到今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向東沿淮水和江水擴充套件到今河南東南、安徽北部、江西北部和山東南部、江蘇、浙江一帶。

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燕國的都城在「薊」(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周的貴族和當地舊商的貴族以及當地土著建立了聯合政權。

最終使該地區原來的東胡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

齊山東,河南東部,河北南部,江蘇北部

秦最初在陝西省西部 後來逐漸坐擁天下

3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七雄地圖你可以搜尋一下歷史就能找到戰國七雄地圖。

戰國七雄是哪幾個國家:戰國七雄地圖古今對照

4樓:王王王小六

而如今的戰國七雄的位置,是我國第

二、第三階梯的中東部地區的主要省份,如河北省、河南省、湖北省、江蘇省等。

1、齊春秋時期,齊桓公首霸中原。春秋末年,齊公族衰落,卿大夫相互兼併。

田齊立國時,已經進入戰國中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齊侯。太公和之孫桓公午在國都臨淄的稷下置學宮,「設大夫之號」,招聚天下賢士。

前386年周安王承認田和為齊侯。到威王、宣王時,稷下人才濟濟,成為東方學術文化的中心。

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改革政治,齊國遂強大。公元前353年,齊大敗魏軍於桂陵。公元前341年,齊又大敗魏軍於馬陵。

公元前334年,齊威王與魏惠王「會徐州相王」,正式稱王。威王晚年,相邦鄒忌與將軍田忌爭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臨淄,求鄒忌,不勝,逃亡楚國。

齊宣王時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公元前314年,在孟軻勸說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伐燕,五旬克之,一度佔領燕國。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齊國所在位置如今為山東地區,齊國國都是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齊胡公時曾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齊之後,仍以臨淄為都城。

2、楚先秦羋姓周朝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

楚國在周文、武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史稱「大啟群蠻」。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

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

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

楚國所在位置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

3、燕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國滅亡。

燕國建國以後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中原落後,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憑藉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並進而在日後有了發展。

前323年,公孫衍發起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前314年,燕王噲禪讓於相邦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亂,失敗被殺。昭王「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又以樂毅為亞卿主持國政,經過二十八年勵精圖治,原本弱小的燕國成為一時之強。

前284年,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率傾國之兵聯合趙、楚、韓、魏五國伐齊,連下齊國70餘城,殺死齊閔王。

燕太子丹年輕時在秦國作人質。逃回燕國後太子丹並沒有致力振興燕國,而是尋找到一位叫荊軻的刺客。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前228年,秦國佔領了趙國都城邯鄲,逼近燕國。

前227年,太子丹送荊軻和他的13歲的助手秦舞陽到易水之畔(現河北易縣)。荊軻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之後荊軻刺殺秦王趙政 未遂。這一事件給了秦國一個進攻燕國的藉口。

前226年,大將王翦率秦軍佔領了燕國的大半。燕王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滅於秦。

燕國所在位置為北京、冀北、遼西一帶,曾建都薊(今北京市)。

4、韓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

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

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

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定潁川郡。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

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新鄭)。

5、趙趙國先祖造父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寵。後平定徐國之亂中,造父軍功顯赫,乃受封於趙城,立趙氏。趙氏大宗的宗主後位列周王卿士。

周幽王時,叔帶因見周室腐敗,離開鎬京,來到晉國。以下七代而至趙衰,輔佐晉文公成就霸業,趙氏因之位居世卿。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晉為諸侯,趙氏正式建國。

三晉分家之初,三家秉承晉陽之戰之團結。韓趙魏三晉經常結成三晉同盟,一起行動,共同進退。時三晉在魏文侯的領導下,形成一股極強的軍政勢力,破齊、伐秦、敗楚、瓜分中原,天下不敵。

由於魏韓兩個的主戰場在南方,趙國獲利不均。欲南侵,又遭到魏國排擠,魏趙矛盾升級。前375年,趙成侯繼位,公子朝作亂。

魏武侯公開支援,並幫助公子朝攻打邯鄲,魏、趙徹底決裂,宣佈著三晉蜜月期的結束。時魏國正盛,齊、秦、楚悄然崛起。

前354年,魏惠王派上將軍龐涓攻打趙國,兵圍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楚。齊威王遣田忌出兵。田忌以孫臏謀,圍魏救趙。

經過各大國與魏國長期的周旋,魏國霸業漸衰,趙國逐步崛起。魏國比鄰秦國,屢次為秦國所攻,魏國不得不採取合縱抗秦措施,與中原諸侯重修盟好。

前325年,魏惠王發起魏、趙、韓、燕、中山的五國相王。年輕的趙武靈王也興致勃勃的始稱趙王。時趙孱弱,屢見欺。武靈王曰「無其實,敢處其名耶?」去王號,並終生不再稱王。

後趙武靈王奮發圖強,巧妙的從中原諸侯的混戰中擺脫出來,領導國人,衣胡服、習騎射,史稱「胡服騎射」。

趙國實力因此大大增強。史載「時趙之強,甲於三晉」。前299年趙君退位,立王子何為君,是為趙惠文王,自號主父。前296年,趙主父翦滅中山國,獨吞其地。又北略胡地,拓土千里。

趙主父死後,趙惠文王繼其父之烈,漸與秦成爭霸之勢,成為秦國統一天下的最終對手。前262年,秦王齕、趙廉頗對峙於長平,雙方形成慘烈的拉鋸戰。至前260年,趙孝成王以趙括替廉頗,秦昭王以白起換王齕。

不久白起圍趙軍長達40餘日,趙軍全軍覆沒。趙國國力大衰。

趙國全境東北與東胡和燕國接界,東與中山及齊國接界,南與衛、魏、韓三國交錯接界,北與樓煩、林胡接界,西與韓、魏兩國交錯接界。國都在晉陽(今太原),前425年遷中牟(今鶴壁),前386年趙敬侯遷到邯鄲(今邯鄲市邯山區),前372年立邢為信都(邢臺市橋東區),為趙之別都。

6、魏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公元前344年稱王、至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共179年。

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魏國稱為樑國  。

公元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由於魏國地處**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

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魏國先祖為畢公高,後畢國亡,公族稱畢氏,流散各地。有一人曰畢萬,侍奉晉獻公為車右,因軍功封於魏城,立魏氏。晉悼公時提拔魏絳為卿士,魏氏大宗始入晉國六卿行列。

魏氏發家較晚,較之其餘五卿稍弱。前453年,魏桓子魏駒夥同趙、韓滅智伯,剖分晉國。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斯為諸侯,史稱魏文侯。

初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至魏惠王時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又稱樑國。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攻魏,決河溝灌大梁城,虜魏王假,滅魏。

魏文侯時期,魏國獨佔中原。軍事上,以吳起、樂羊為將,滅中山(魏文侯死後復國),聯韓趙,敗嬴秦,弱羋楚,攻姜齊,中原地區魏氏獨大。

魏文侯死後,魏武侯立,繼續著魏國的強盛。時魏東伐西討,南征北戰。但魏、趙關係逐步緊張,三晉後院失火。魏武侯、及其子魏惠王皆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卻一味窮兵黷武。

領土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西部、河北南部。

7、秦秦國先祖造父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寵。後平定徐國之亂中,造父軍功顯赫,乃受封於趙城,立趙氏。其後非子受封於犬丘,建立秦國。

幾代人的慘淡經營,後因勤王有功,始為諸侯,稱秦襄公。秦國之貧瘠,中原諸侯皆卑之。

至秦穆公圖強,國勢稍盛,稱霸西戎。而後,秦國又長期陷入低迷,屢為晉國所敗。後三家分晉,三晉聯合攻打秦國,秦國更衰。

戰國時期,魏用吳起為將,屢敗秦軍,攻入關中腹地。秦孝公即位後,下求賢令,衛鞅入秦,見用於孝公,孝公委之以國政實施變法,史稱「商鞅變法」。

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

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前238年掌權,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

秦國的國土一直大致穩定在今陝西關中地區。這一區域位於當時華夏文明區的最西端。

戰國七雄是哪幾個國家戰國七雄有哪幾個國家

戰國七雄是指戰國時期的七個最強的諸侯國,也代表了除了周文化之外不同文化體系 楚文化 齊文化 秦文化 三晉文化 燕文化 經過春秋時期 前770年 前476年 的無數次兼併戰爭,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 前475年 前221年 實力最強的七個諸侯國分別為秦 齊 楚 燕 韓 趙 魏,這七個國家被歷...

戰國七雄包括哪些國家戰國七雄有哪幾個國家

戰國七雄指中國歷史上戰國時期的七個最強 的諸侯國,也代表了除了周文化之外不同文化體系 楚文化 齊文化 秦文化 三晉文化 燕文化 經過春秋時期 前770年 前476年 的無數次兼併戰爭,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 前475年 前221年 實力最強的七個諸侯國分別為秦 齊 楚 燕 韓 趙 魏,這七...

戰國七雄分別是哪幾個國家,戰國七雄分別是哪些國家?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七國分別是 齊國 楚國 燕國 韓國 趙國 魏國 秦國。都城 1 臨淄 齊國是周代東方第一大國,臨淄作為其都城,歷史上極為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