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北京王嘉化妝學校
中國瓷器的產生和發展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的產物。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發現于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距今約2023年。 器類有罐和缽。
原始青瓷在中國分佈較廣,黃河領域、長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區都有發現。
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是在東漢時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區的浙江省開始出現的。浙江紹興上虞縣上浦小仙壇發現東漢晚期瓷窯址和青瓷等。
瓷片質地細膩,釉面有光澤,胎釉結合緊密牢固。從顯微照相可見,青瓷殘片釉下已無殘留石英。這種釉無論在外貌上,或是顯微結構上,都已擺脫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
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標準了。
東漢之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產,如浙江越窯等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在紹興、餘杭、吳興等地也都設有窯場,形成獨自的窯系。所謂窯系,是指某一著名窯場與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窯場均生產某一種或幾種相同型別的產品,這些窯場就構成一個窯系,以主要和最有影響的窯場命名。
浙江是中國最早形成窯系的地區,其原因可能與這裡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制瓷業特別發達有關。
越窯生產青瓷與黑瓷,到西晉晚期也生產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點彩,以打破青瓷的單色格調。
三國時越窯的產品胎質堅硬細膩,呈淺灰色;釉汁純淨,以淡青色為主,黃或青黃色少見;器型有碗、碟、罐、壺、洗、盆、缽、盒、盤、耳杯、香爐唾壺、虎子、水盂、泡菜壇等日用瓷。西晉時又出現了了扁壺、雞壺、燭臺和辟邪等新產品。南朝時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蓮瓣或蓮花作為裝飾。
從三國到隋統一前的數百年中,以越窯為代表的瓷器生產有了長足的發展。它的品種繁多,式樣新穎,已深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人們不可須臾離開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當時還有婺州窯、湘陰窯和豐城窯等著名窯址。
北方瓷器的出現要晚於南方,大致是從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統一前的近百年中發展起來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盤、杯、罐、壺、瓶、盒等,多為日常用品,陳設品較少。蓮瓣罐是北朝典型產品。
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圓系、條系的區別,均從肩至腹堆塑成肥碩的蓮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產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的4件蓮花尊。其體積最大的一件高約70釐米,口至肩部有三週貼花,飾飛天紋、寶相花紋、獸面紋和蟠龍紋。
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層堆塑上覆下仰蓮瓣紋。
北方瓷器生產雖晚於南方數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產之後,便迅速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工藝水平,並結合北方的人文特點,導致了白瓷的出現。白瓷是由青瓷發展而來的,兩者的區別僅在於胎、釉中含鐵量的不同。瓷土含鐵量少則胎呈白色,含鐵量多則胎色較暗,呈灰、淺灰或深灰色。
就瓷器本身的發展而言,是從單釉瓷向彩瓷發展的,無論是褐綠彩、白地黑花、青花、釉裡紅,還是鬥彩、五彩、粉彩或琺琅彩,都是以白色為襯托,來展現各種色彩的豔麗與美妙的。所以,白瓷的產生,對瓷器的發展有及深遠的影響,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範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時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長頸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長沙窯的復彩瓷均有較大的發展。
其中,長沙窯的瓷器在亞非13個國家、73個地點都有出土,說明它的影響遍及國內外。從其產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棗、棕櫚紋樣及書寫阿拉伯文等方面來看,可能出現了專門為外銷而生產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2023年)在唐代的基礎之上,出現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並稱於世的現象。
元代(公元1279-2023年)是中國瓷器生產承前啟後的轉折時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創新和發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2023年),元帝國在江西景德鎮設立了「浮樑瓷局「,為景德鎮瓷業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併為其在明清兩代成為全國制瓷業中心和飲譽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元代景德鎮在制瓷工藝上有了新的突破,最為突出的則是青花和釉裡紅的燒製。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鈷料作為呈色劑在胎上作畫,然後罩以透明釉、經高溫一次燒成,呈白地藍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民族特色,它一經在景德鎮出現,就以極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發展,成為生產的主流達數百年之久,並遠銷國內各地及亞、非諸國;釉裡紅是用銅紅料作為呈色劑,在胎上繪以紋飾,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的呈釉下紅彩的瓷器。釉裡紅的燒成難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純正者少。
釉裡紅呈色鮮豔,白地紅花引人矚目,極受人們的歡迎。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詞已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製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製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瓷器脫胎於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燒製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燒製瓷器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須是富含石英和絹雲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二是燒成溫度須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為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緻密、經久耐用、便於清洗、外觀華美等特點,因此發展前景廣闊。原始瓷燒造工藝水平和產量的不斷提高,為後來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礎。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
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鈞窯、哥窯、官窯、汝窯和定窯並稱為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並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
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瓷器產生於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
這一時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製作工藝發展,東漢時期北方人民南遷以及厚葬之風的盛行的基礎上,以中國東部浙江的上虞為中心的地區以其得天獨厚的條件成為中國瓷器的發源地。這件浙江上虞縣面官鎮出土的東漢時期青釉水波紋四系罐,為我們展示了瓷器燒造工藝發展的初期情況。 唐代瓷器的製作技術和藝術創作已達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湧現;明清時代從製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都超過前代。
我國的陶瓷業至今仍興盛不衰,質高形美,其中比較著名的陶瓷產區有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廣東石灣和楓溪、江蘇宜興、河北唐山和邯鄲、山東淄博等。 清時期彩瓷的種類很多,從燒造工藝上來區分,除青花,釉裡紅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兩大類。釉上彩是先燒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進行彩繪,再入彩爐低溫二次燒成,釉上五彩,粉彩、琺琅彩都是釉上彩。
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燒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繪畫圖案,罩透明釉高溫一次燒成,主要是青花) ,然後再在適當的部位塗繪釉上彩,入爐低溫二次燒成。青花礬紅彩,鬥彩、青花五彩都屬於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終形成青花類;色釉瓷類;彩瓷類三大系列。
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舉世都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髮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白陶的燒製成功對由陶器過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
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2023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誌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階細瓷的標準。
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http://baike.
baidu.***/view/10061.htm 這裡很全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國陶瓷發展史
3樓:莫冰
中國陶瓷發展史如下:
從傳說中的黃帝堯舜及至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是以彩陶來標誌其發展的。其中有較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肅發現的稍晚的馬家窯與齊家文化等等,解放後在西安半坡史前遺址出土了大量製作精美的彩陶器。
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間的漢朝,藝術家和工匠們的創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屬為主,陶器受到了更為確切的重視。
六朝時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興起的佛教藝術對陶瓷也產生了相應的影響,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顯痕跡。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認為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時期。陶瓷的工藝技術改進巨大,許多精細瓷器品種大量出現,即使用當今的技術鑑測標準來衡量,它們也算得上是真正的優質瓷器。
陶瓷業至宋代(公元960——2023年)得到了蓬勃發展,並開始對歐洲及南洋諸國大量輸出。以鈞、汝、官、哥、定為代表的眾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窯在全國各地興起,產品在色品種日趨豐富。
明朝統治從2023年開始,直到2023年。這一時期,景德鎮的陶瓷製造業在世界上是絕對最好的,在工藝技術和藝術水平上獨佔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成立以後,各地相繼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機構,但產品除沿襲前代以外,就是簡單照搬一些外國的設計,毫無發展可言。
擴充套件資料:
陶瓷生產特點:
陶瓷產品的生產過程是指從原料投入到陶瓷產品生產的整個過程。它是勞動者利用一定的勞動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驟,直接或間接地對勞動物件進行作用,使之成為有價值的陶瓷產品的過程。
在陶瓷生產過程中,如陶瓷坯料的平庸性、坯料的自然乾燥等。你也需要大自然的力量。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自然過程的結合。
一般來說,陶瓷生產過程包括三個基本階段:毛坯製造、成型和燒結。同時,根據陶瓷生產各個階段的不同功能,陶瓷生產過程的組成可分為生產工藝準備過程、基本生產過程、輔助生產過程和生產服務過程。
作為一種大規模的社會化陶瓷生產工藝,與其他一些行業的生產工藝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陶瓷生產工藝是一種低連續性的流水式生產工藝。陶瓷原料從工廠的一端投入生產,經過不斷的加工,最終成為成品。整個過程是複雜的,過程之間的連續性程度較低。
2、陶瓷生產過程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低。
3、陶瓷生產週期長。陶瓷產品的生產週期是指從原料生產開始到加工結束直至成品生產的全部日曆時間。
4、在陶瓷生產過程中,石膏模型、沉降器、硼板等輔助材料的消耗較大。
5、陶瓷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如煤、天然氣、電。
6、運輸是陶瓷企業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陶瓷生產工藝使用的原料種類繁多,生產的半成品、成品及生產的剩餘材料、廢料等,具有大量的運輸能力。
7、陶瓷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煙氣、粉塵、固體廢物和工業廢水嚴重汙染環境。目前,我國陶瓷行業使用的窯爐大多以煤和重油為能源,排放大量煙塵。
因此,企業應嚴格控制煙塵濃度和二氧化硫濃度,使其達到國家排放標準。儘量採用電阻式隧道窯或氣窯,減少對大氣的汙染。
8、陶瓷生產過程中的低專業化和協作水平。長期以來,陶瓷行業企業要求相互合作的水平不高,大、小、綜合性的「全能」工廠比專業、輔助服務專業化、社會化程度低。
簡述中國書法楷書發展史,中國書法的發展史
不好單列出來講的呀!還是從書法總體的線路看下來吧 楷書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 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楷書的名家很多,如 歐體 歐陽詢 虞體 虞世南 顏體 顏真卿 柳體 柳公權 趙體 趙盂附 等。宋宣和書譜 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 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
近代中國重要科技發展史,中國科技發展史
福州船政中國第一所大學 學以致用,注重理論聯絡實際,講求實效。首先是重視新知育才,製造 造船 繪圖 設計 藝圃 技工 駕駛 輪機 電訊等專業,形成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基礎數學 物理 解析幾何 微積分 機械學以及重學 水力學 材料力學 製造 制機等課程。主要學習航海天文 航海理論 地理,算術 幾何 機...
中國航天發展史,簡述我國航天技術的發展史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 神舟 一號首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 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在完成了21個小時的空間科學試驗後,於21日3時41分成功著陸。神舟 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和 成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離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