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繼潤
一般認為,蒸汽機、煤炭、鋼鐵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三項主要因素。工業革命都是以輕工業開始,向其他部門發展。在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前,整個生產動力依靠人力和畜力。
伴隨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工廠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機發明後被機械化生產取代。工業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所不可比擬的巨大變革,其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推動人類的現代化程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類推向了嶄新的「蒸汽時代」。
另外,在西歐國家和美國轟轟烈烈革命時,中國清王朝正做著「**大國」的美夢,英國等國是不會放過這塊能掠取財富的土地,這也是誘發鴉片戰爭的一個原因。工業革命開始後,英國對印度、東南亞的侵略加劇,印度、埃及、緬甸相繼落為英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工業革命對19世紀科學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英國因為工業革命更加強大,法國因為工業革命也在歐洲保持地位,普魯士更加強盛,奧地利、俄羅斯、西班牙則日益衰落。
2樓:匿名使用者
第七課 第一次工業革命
一、教學目標
二、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2.教材分析與建議
重點工業革命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難點理解工業革命歷史時期人類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課主要講述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程序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涉及人類文明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轉型的重大問題,是學習本冊教材的關鍵內容之一。教材編排充分體現了教材前言對經濟史學習方法的指導,從生產工具的進步、生產手段和生產形式的演進、社會經濟結構和經濟執行形式的變化三個方面闡釋了工業革命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理解體會人類社會文明轉型期社會的巨大變化和其中的陣痛,進而理解個人在歷史程序中應該承擔的使命與任務,做好人生的抉擇。
課文引言介紹了飛梭的發明,這是工業革命在技術層面上的導火線性質的發明,可以作為課文的匯入材料,構建學生新的思維平臺,教學。在初中階段,一些學生已經掌握了飛梭的發明,現在可以引導學生讀材料,提出問題,為什麼飛梭的發明不是工業革命開始的標誌。在師生討論的基礎上可以得出一是飛梭是工具不是機器,二是飛梭引起紡織領域的變化,而珍妮機的出現不僅引發了紡織領域的一系列發明創造,還帶動其他生產領域的發明和使用機器,產生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引出第一目課題。
第一目 「從珍妮機到蒸汽機」。從生產工具的角度闡釋工業革命對人類文明程序的影響。讓學生體會生產工具的進步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為什麼我們常常把生產工具的變化當成社會生產力進步的尺度。
(1)工業革命的背景
工業革命為什麼首先發生在英國?建議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結合已有知識進行**,然後,師生共同總結。在當時的世界各國中,只有英國具備了進行工業革命的各種條件和因素。
英國經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在爭奪殖民霸權戰爭中取得勝利,成為最大的資本主義殖**家。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國內外市場不斷擴大的需求,需要在工業生產領域裡進行革命。英國資產階級政權通過殖民掠奪和圈地運動,擴大了資本積累,增加了僱傭勞動力;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大量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這些都為工業革命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2)珍妮機的問世——工業革命的開始
在英國各個工業部門中,機器的最早採用,並不是在英國傳統的工業中,而是新興的工業部門棉紡織業中。這是因為棉紡織業作為一個年輕的工業部門,沒有舊傳統和行會的束縛,容易進行技術革新和開展競爭。同時,棉紡織品的**比毛紡織品便宜,市場需求量大,為滿足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需要擴大生產規模以增加產量,所以對技術革新的要求比較迫切。
關於英國工業革命的發明成就,初中已有介紹,因此建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以及【歷史縱橫】,觀察**《飛梭》和《珍妮機》,結合**《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紡織業的主要發明》,掌握棉紡織業的發明成就。
機器的發明和使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第一階段。珍妮機的出現是棉紡織業第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發明,使紡織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珍妮機的發明,一般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
之後,有更多的機器被髮明出來並得以應用,在冶金、採煤等其他行業,也出現發明和使用機器的高潮。
(3)蒸汽機的改良和廣泛使用——工業革命的關鍵
英國棉紡織業的巨大進步,是機械科學原理普遍運用的結果。在機械化裝置使用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動力成為制約機器生產進一步發展的嚴重問題。要發展工業,就必須有新的動力。
瓦特經過多年的鑽研,廣泛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製成了效能可靠的蒸汽機,為英國的工業革命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並將其帶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蒸汽機為機器大工業的發展解決了至關重要的動力問題,還為機器大工廠的建立開拓了極其廣闊的地理空間。
第二目 「從工場到工廠」。教材主要從生產手段和生產方式的演進的角度闡發工業革命對人類文明程序的影響。
(1)工廠生產製度的出現
可以引導學生**工廠制度與工場制度的不同。如在生產方式上機器大生產取代了手工勞動;在生產組織方式上,車間勞動進一步細化了社會分工,強化了專業管理,提高了生產效率等。有條件的話,也可以把現代企業制度的比較引入,讓學生比較在工場、工廠、現代企業組織——公司中,勞動者的素質出現了怎樣的變化。
這樣可以為下一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也可以讓學生理解自己時代的責任與使命——即便是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普通勞動者,我們的知識也該廣博而精深,努力掌握和傳承人類文明是我們的職責。
(2)工業革命引發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動
從人類生產方式看工業革命後,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出現,又引發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出現了城市化的浪潮。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不同特點,城市化帶來的效益和問題,進而理解人類社會進步中的代價與陣痛,滲透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工業革命對社會關係和社會意識的影響
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變化的關係。
第三目 「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教材從工業革命引發的社會生產結構和經濟執行方式的角度闡發工業革命的影響與意義。工業革命促進了整個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的變化,推動了現代經濟執行方式的初步形成,全球市場的一體化和全球分工的經濟執行模式初現端倪。
教材簡單地介紹了工業革命從英國拓展至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概況,重點介紹了工業革命對於世界市場形成的推動作用。本目結論性的東西較多,建議教師適當補充相關材料,讓學生通過對材料的解讀來獲得資訊,得出結論。
(1)工業革命的拓展
2023年前後,英國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工業革命也越過了英國的國界,擴充套件到西歐和北美的一些國家。關於法國、美國和德國工業革命的起止時間,史學界有不同說法。
教材採用比較折中的說法,以19世紀中期為法、美兩國完成工業革命的時間。教師可以補充美國工業革命進行中的重要特點與貢獻——生產的標準化,引導學生思考標準化理念對現代文明的影響。
(2)工業革命改變世界
工業革命不僅是一次技術革命,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對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工業革命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第一次工業革命「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它所帶來的機器大工業為把國際間的交流推向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條件,為全球各地區、各國和各民族的溝通和未來全球一體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蒸汽機的發明,汽船的航運、鐵路的暢通,是國家間、民族間交流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術條件。更為重要的是,它為國際交流提供了經濟前提。隨著機器大生產取代手工勞動,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獲得迅猛發展,廉價的、新奇的、優質的商品成為開啟別國門戶、換回工業原料的利炮,由此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場,併為最終形成世界經濟打下了基礎。
建議以《19世紀晚期英國海外**圖》為素材,可以與《黑奴**圖》對比,以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形成所起的推動作用。問題:與黑奴**相比,19世紀晚期英國的海外**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說明了什麼?還可以以【學思之窗】的問題為素材,引導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認識工業革命的影響。
英國為什麼會率先發生工業革命?
英國最先開始工業革命,是這個國家經濟、社會和政治諸多方面長期發展的必然產物。與法、德、俄等大陸國家比較起來,英國封建割據勢力相對弱小,較早建立了**集權的國家政權,實現了政治統一,並形成了統一的民族市場,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法國實現統一和建立**集權國家的時間雖不比英國晚,但因疆域比英國大、封建割據的殘餘勢力相對強大,地區間的隔絕狀態繼續存在了一個較長時期。
德國2023年才實現政治統一,各地區間關卡林立,缺乏統一市場,嚴重地阻礙了工商業的自由發展。
英國在17世紀中期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消滅了不利於商品經濟自由發展的**統治,使經濟有了比其他國家更自由的發展空間;財產和私人企業的安全得到了更多的保障;廢除了騎士領地制和對圈地的法律限制,促進了農村資本主義的發展;革命後形成的社會政治、宗教和經濟觀念比較有利於經濟變革。革命期間所採取的種種革命措施,打破了封建主義的桎梏,掃清了工商業發展的主要障礙。在這方面,英國比其他主要歐洲國家早
一、二百年。
英國社會相對穩定,較少受戰爭破壞。17世紀中葉的內戰以後,英國本土未發生過大的戰爭,英國雖多次捲入國際戰爭,但因本土被海峽與大陸隔開,戰爭基本上在境外進行,不像大陸國家經常受戰爭和社會動亂的破壞。
英國自然條件比較好,煤鐵資源豐富,氣候溫和,土地肥美,適於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有眾多的河流和港口,有發展內河航運和海運的良好條件;通向美洲的新航路開闢以後,英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便於向海外發展。
16世紀末期至18世紀中葉,英國先後通過對西班牙、荷蘭、法國等國的商業戰爭和殖民戰爭,打敗了殖民掠奪和海運方面的主要競爭對手,取得了制海權,掠奪了大量財富和海外殖民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海上霸主和奴隸**國,獲取了豐富的原料**和廣闊的海外市場。
英國社會比較開放,英國人在同外國人交往的過程中,善於吸收別國的先進技術。英國實行比較寬容的宗教政策,使非國教徒能在革新技術和發展工業方面發揮自己的才智。根據對隨意挑選的一批工業革命時期的發明家和企業家的宗教信仰所作的考察,他們中的49%都是非國教徒,而非國教徒在總人口中的比例還不到5%。
英國還向大陸受**的新教徒敞開大門,大批新教徒遷居英倫三島,帶來了資金和技術,為英國工業,特別是紡織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英國早已在基本的採煤工業和鍊鐵工業中領先。由於英國的儲存林正被耗盡,它很早就開始用煤作燃料,利用煤末冶煉鐵。法國大革命時,英國每年大約生產1 000萬噸煤,而當時有人已意識到這種無限的動力之源對英國工業的意義。
英國還率先發展起高爐;這種高爐迥然不同於舊時的熔鐵爐,能成批生產鐵。2023年,英國的鐵產量是法國的三分之一,到2023年,卻是法國的三倍多。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英國正在生產被大規模消費的、其需求量又大又穩定的商品方面向前推進。
英國還擁有更多的、可作工業革命的資金用的流動資本。源源流入英國的商業利潤比流入其他任何國家的多。英國的宮廷支出和軍費較法國的低,英國徵稅較少,**的財政狀況較好。
此外,銀行業在英國發展得更早、更有效,為個人企業和社團企業提供了共同**。到17世紀末,倫敦已在與世界的借貸中心阿姆斯特丹競爭;倫敦的**交易所於2023年建立,而巴黎直到2023年才有正式的**交易所。
英國獲得了充裕的流動勞動力。由於行會較早瓦解及其多方面限制的消失,使採用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和建立擁有動力機械的工廠更為容易。圈地於16世紀開始,繼續了三個世紀,在18世紀後期和19世紀初葉達到最高潮。
自耕農時常不得不出賣勞動力。1714至2023年間,英國有600萬英畝以上的土地被圈佔。這意味著嚴重的混亂和苦難。
貧窮的農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當租地人或做散工的人,否則,就不得不去城裡尋找工作。英國自耕農被大批地逐出家園,這一現象把關心社會的個別人嚇壞了,他們直言不諱地起來反對。雖然圈佔土地的過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業革命而言,它履行了兩個必不可少的職責——它為工廠提供了勞動力,為城市提供了糧食。
因此,圈地可以看作是英國工業在19世紀居首位的一種先決條件。圈地也在歐洲一些別的國家發生過,但在程度上要小得多。例如,在法國,法國革命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土地,從而增加了他們對故鄉的依戀,使他們不願意收拾行李上別處。
培根、牛頓等開創了現代實驗科學,使英國在近代科學中處於領先地位,為技術革命準備了必要的智力條件。法國雖也有許多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但因社會條件欠佳,在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方面落後於英國。由於英國具有以上種種優勢,它的工業革命開始和完成的時間都比其他國家早,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強國。
2023年,英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高達50%,法國其次,佔15~20%。但英國保持這種優勢的時間並不長,19世紀下半葉,美國和德國異軍突起,工業發展速度超過英、法。至19世紀80年代,美國已在工業總產值方面超過英國,而德國則超過法國。
至20世紀初,德國也超過英國,英國在世界工業總產量中的比重退居第三位。
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的簡介,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的簡介
農業革命是農業技術上變革突破,人類先後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還有什麼革命 資訊革命指由於資訊生產 處理手段的高度發展而導致的社會生產力 生產關係的變革,被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以網際網路於全球化普及為重要標誌。由於現代電子資訊科技的巨大變革引起的一場新的技術變革及其帶來的社會經濟結構的質的飛躍。後者意...
英國工業革命的直接誒原因和根本原因
一 直接原因 第一,英國較早地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經過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8世紀上半期英國議會制度的確立,權利法案 和 王位繼承法案 的公佈,都進一步鞏固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英國的政治統治,掃除了封建主義的障礙。資產階級掌權後推行了一系列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政...
比較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異同
相同點 a 兩次科技革命都受到本國 的重視,都促進了生產力發展。b 都引起社會關係的鉅變。第一次科技革命導致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出現 第二次科技革命導致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國家機構開始和壟斷組織結合 c 都對世界格局發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列強的殖民擴張造成了東方從屬於西方 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