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律詩格律基本要求七言律詩的壓韻要求是什麼

2021-05-12 09:42:51 字數 6170 閱讀 4934

1樓:陳拽拽

七言律詩對格律要求非常嚴謹,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

一、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其第

一、二句稱為「首聯」,

三、四句稱為「頷聯」,

五、六句稱為「頸聯」,

七、八句稱為「尾聯」。

二、押韻嚴格。全篇四韻或五韻,一般逢偶數句押韻,即第

二、四、

六、八句最後的一個字要同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一韻到底,中間不換韻。還要求按韻書中的字押韻。

三、講究平仄。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況下,以兩個音節(兩個字)為一個音步,平仄互動安排。根據首句頭兩字的平仄,七言律詩分為平起和仄起兩體。

四、要求對仗。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七言律詩以首聯、尾聯都不對仗為常格。

擴充套件資料

七言律詩盛唐杜甫手中成熟。其格律嚴密,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由八句組成,每句七個字,每兩句為一聯,共四聯,分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代表作品有崔顥的《黃鶴樓》、杜甫的《登高》、李商隱的《安定城樓》等。

2樓:朱斐越

律詩 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發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於盛唐時期。

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如果僅6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每首的

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排律除首末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必須上下句對偶。小律對偶要求較寬。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第

二、四、

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於絕句。

唐代律詩在定型化過程中和定型後,都存在變例,有些律詩不完全按照格式寫作,如崔顥的《黃鶴樓》,即前半首為古體格調,後半首才合律。律詩的這種變化被稱為拗體 。每句七個字。

3樓:百度使用者

人間過客路憂憂,

走馬觀花盡從容。

三界本就多煩惱,

他日未留半點羞。

悠悠世上度春秋,

幾經風雨幾多愁。

極品人生清茶淡,

不似玉液味自濃。

七言律詩的壓韻要求是什麼?

4樓:萬里長城

押韻嚴格。全篇四韻或五韻,一般逢偶數句押韻,即第二、四、

六、八句最後的一個字要同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一韻到底,中間不換韻。

還要求按韻書中的字押韻。原則上只能用本韻,不能用鄰韻;即使稍微鬆一點,也只允許入韻的首句可以用鄰韻,叫作「借韻」。七言律詩根據首句是否押韻,可分為首句入韻和首句不入韻兩種格式,其中首句入韻為正格,與五言律詩不同。

5樓:匿名使用者

格律詩是在字數、韻腳、聲調、對仗各方面都有許多講究的詩。它規定詩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講平仄,嚴格壓韻,而且律詩的中兩聯要對仗等。它是根據漢語一字一音,音講聲調的特點和詩歌對**美、形式美、精煉美的特殊要求而產生的,所以具有相當強的生命力而流轉不息。

格律詩對聲律的要求極為嚴格。聲律包括壓韻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正如***所說:「因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給**同志的一封信》)

格律詩分為絕句和律詩,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詩還有排律。那種以為絕句就是律詩的分割的觀點應該說是不正確的,絕句產生在律詩之前,絕句產生的時候格律詩還沒有完全定型,故而還有不合律的古絕存在,如床前明月光。

格律詩的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體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律詩的中間兩聯一定要對仗。韻腳方面格律詩多以平韻為主,起首一句可壓韻也可不壓韻,其他的單句尾字講究平仄,一定要與韻腳的平仄相反。那麼最難的,應該就是句中字的平仄問題了。

這裡,我們簡單地說一下格律詩的創作規則。關於格律詩的創作,王永義先生編了個歌謠,可供參考:

格律不難記,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為平仄平。

上下句要對,鄰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連同。

七絕重一遍,七律也就成。雙末押平韻,單末多仄聲。

七言去兩字,五言不費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大體意思是:近體詩的格律不難記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應該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

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與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對立,鄰句,就是第一聯的末句和第二聯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個字一定要防止出現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鄰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個字應防止全平或全仄。確定了絕句格律的步驟,再重複一遍就成了律詩的格律。

律詩雙句末一字都是平聲,押一個韻,單句末一字多數是仄聲。七言詩的格律去掉前面兩個字,注意,此時第四字應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詩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詩是平起還是仄起,是平收還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該句末一字。

瞭解嗎?

平仄是近體詩最重要的格律因素。我們講近體詩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

平仄在詩和韻文中的作用是構成一種節奏。作家依照漢語聲調的特點,安排一種高低長短互相交替的節奏,就是所謂"聲律"。《文心雕龍o聲律》篇就談到這個問題。

中國文人很早就有意識地運用聲調的互動,主要是平仄的互動,來尋求聲律的美。但是,平仄的互動作為一種規則固定下來,則是從近體詩開始的。

相傳南朝沈約發明了四聲,甚至有人說平仄的區分也是沈約在他的《四聲譜》裡規定了的。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聲調在古代漢語裡是客觀存在的,不是由誰主觀創造的。

至於沈約等人有意識地運用聲調的互動來寫詩,那自然是可能的。但是我們也應該承認:聲調的互動是中國曆代詩人們長期創作所積累的藝術經驗,決不是少數文人所發明的。

遠在魏晉時代,詩人們可能就已經探索用聲調的互動作為一種藝術手段,沈約等人不過更積極更有意識地提倡罷了。

平仄的互動成為詩的格律要求以後,其影響是很深遠的。不但近體詩用平仄,連某些古體詩也用平仄,這就是所謂入律的古風(見下文)。不但詩用平仄,連詞律和曲律也離不了平仄。

懂得了近體詩的平仄,對於詞,曲的平仄也就迎刃而解了。

平仄的掌握不是很困難的。拿普通話來說,陰平、陽平都是平聲,上聲、去聲都是仄聲。古代的入聲字,現在轉到上聲、去聲的,也不成問題,因為反正上、去、入三聲都是仄聲。

只有從入聲轉到陰平、陽平的字,才需要記一下,而這類字是有限的。吳方言、閩方言、粵方言、湘方言、贛方言等區域的人辨別平仄更加容易,因為他們的方言裡仍儲存著入聲。普通話區域像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等,也有許多地方還儲存入聲。

因此,經過一定的學習,各地方的人辨別平仄都不是很困難的。

四聲與平仄

四聲,這裡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心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裡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來說,共有四個聲調:

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箇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⑴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⑵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⑶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⑷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儲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儲存著入聲。

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儲存著入聲這一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裡,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

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中(從湖南到雲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箇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

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疏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什麼字歸什麼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儲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裡,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

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裡,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

現在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還。

譽,平聲,動詞,稱讚;去聲,名詞,名譽。

汙,平聲,形容詞,汙穢;去聲,動詞,開髒。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晒),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漢」、「看」字都屬於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看」字總是讀去聲。

也有比較複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是有時平去兩讀的,至於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讀了。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下文我們就討論平仄問題。

平仄知道了什麼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

仄,按字**釋,就是不平的意思。 憑什麼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他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型別。

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於單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這種平仄的規則在律詩表現的特別明顯。

例如***《長征》詩的第

五、六兩句: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一個節奏。

平起句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後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後一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

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雲崖」對「鐵索」,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對立。

關於詩詞的平仄規則,下文律詩的平仄及詞的平仄中還要詳細討論。現在先談一談我們怎樣辨別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聲的(譬如說,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華南人),那麼,問題就容易解決。

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裡,聲調不止四個,不但平聲分陰陽,連上聲、去聲、入聲,往往也都分陰陽。象廣州入聲還分為三類。這都好辦:

只消把它們合併起來就是了,例如把陰平、陽平合併為平聲,把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併為仄聲,就是了。問題在於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裡有幾個聲調。這就要找一位懂得聲調的朋友幫助一下。

如果你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本地聲調和普通話聲調的對應規律,已經弄清楚了自已方言裡的聲調,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麼入聲字在你的方言裡都歸了陽平。這樣,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屬於入聲字的。至於哪些字屬入聲,哪些字屬陽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麼,辨別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處稍有不同。古代入聲字既然在普通話裡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一部分變了上聲,上聲也是仄聲。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只有由入變平(陰平、陽平)才造成辨別平仄的困難。

我們遇著詩律上規定用仄聲的地方,而詩人用了一個在今天讀來是平聲的字,引起了我們的懷疑,可以查字典或韻書來解決。

注意,凡韻尾是-n或-ng的字,不會是入聲字。如果就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來說,ai、ei、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

總之,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唯一障礙。這個障礙是查字典或韻書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國大約還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著入聲的,在那些地方的人們,辨別平仄更是沒有問題了。

自創的七言律詩,自創七言律詩

七律,介休客棧 楓紅葉茂綿山聚,酒宴茶濃別樣裝。麗麓環廊秋雨冷,拱橋湧洞暖風香。前廳野鷺追家鶴,後院笙簫趕夜場。日暮溫泉巖下水,月華招手送呈祥。2018.11.7.晚 雨落天沉心紛飛,浮雲往事落天雷 風捲葉落花沉醉,陰雨連綿甚悽美 落花隨風皆是非,殘葉苦等塵世悲 有情怎奈天作對,只願化蝶與爾飛。山花...

什麼叫七言律詩什麼是七言律詩?

你好,它的解釋是 七言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簡稱七律,屬於近體詩範疇,起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 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 宋之問等進一步發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其格律嚴密,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由八句組成,每句七個字,每兩句為一聯,共四聯,分首聯 頷聯 頸聯和尾聯,中間兩聯要...

七言律詩如何作,七言律詩怎麼寫?

作法如下 一 篇幅固定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其第 一 二句稱為 首聯 三 四句稱為 頷聯 五 六句稱為 頸聯 七 八句稱為 尾聯 二 押韻嚴格 全篇四韻或五韻,一般逢偶數句押韻,即第 二 四 六 八句最後的一個字要同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一韻到底,中間不換韻。還要求按韻書中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