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平常所說的傳統女性一般是指封建社會的女性,古代強調女子要遵從「三從四德」,平常都是足不出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 在家裡,一般情況下沒有什麼地位。
不過每個具體的人都是不一樣的,怎麼可能具體到那麼詳細的細節?眼神、衣著、外表羞澀,這些其實都是可以偽裝的,如果要觀察一個人的本質是否傳統,還是要從不經意的小細節中去觀察她的態度和價值觀。在現在的社會,你想要找的那種「低著頭伏伏帖帖」的傳統女孩子已經非常少了,傳統並不一定真的適合你,與其在「傳統」二字上鑽牛角尖,還不如去找個真正適合自己理解自己的女孩子
2樓:匿名使用者
保守,不會象現在的年輕人婚前性行為
3樓:我要升級呢
傳統古典的女子從衣著上可以辨認,不願意跟隨所謂的流行,對於時尚有自己的見解。無論外面流行什麼,都知道最適合自己的只有這些。傳統的女子一般有較嚴的家教,生活規律,**比較好。
氣質比較獨特,沒有怪異的打扮。而且下來就是思想比較的保守。
4樓:海豹獺獺
找只母猩猩你就可以體會真正的傳統女人了!
5樓:威猛金剛
循規蹈矩,相夫教子。不爭吵,不隨意發脾氣。
6樓:匿名使用者
保守。很遵守以前的老規矩
中華名族傳統女子是什麼樣的
7樓:匿名使用者
從周代開始,中國便開始注重對女孩子的素質教育。司馬光這樣的大人物,也時不時地操心小女人之女紅,在《居家雜儀》中要求:六歲時習女紅之小者,十歲後習女紅之大者。
中國的閨媛禮始於周代,主要是對女孩子進行道德教育的素質教材,其目的就是培養女孩子成為合格的女人。《禮記·內則》記載了周代的婦德標準,為閨媛禮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到了秦代,女子的貞節問題備受重視,秦始皇於日理萬機中抽出時間,多次刻石提及此事,如在泰山刻石上說:
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靜。在各屆領袖的關心下,到了漢代,閨媛禮終於完善。前漢、後漢,各出一位流傳千古的女子教育專家。
前漢出個劉向,作《列女傳》;後漢班昭,作《女誡》。特別是後者,應該算是中國最早的婦聯主席了。漢代之後,對女人的素質教育不斷加強、鞏固,各種家範家規類的素質教材不斷出版,後人整理為《女兒經》《女論語》之類,內容豐富,範圍廣泛,堪稱女式百科全書了,下面分類簡介一下傳統中國女人的素質教育。
【一】男女授受不親的男女有別之禮
男女之別,並不是一出生給你個瓦片與美玉就完事了那麼簡單,而是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瓦片與美玉必須做到「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時時講,分分講,秒秒講」的高度。《禮記·曲禮》中規定如下:
男女不雜坐,不同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叔嫂不通問,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於閫,內言不出於閫。女子許嫁,纓。非有大故,不入其門,姑姊妹女子已嫁而返,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
翻譯過來,大致意思是,男女不能雜坐一處,不共用衣服架子,不共用梳洗用具,不親手遞交東西,小叔子與嫂嫂不能互相問候,不得讓庶母給自己洗下衣(中國古代上衣下裳,分得很清的,不像咱們現在,一律衣裳了,上下不分,不成體統的),外面的事不得傳入閨女內室,內室的言談也不要說出去。女子訂婚,脖子上要帶個此貨已訂的綵帶標誌。沒有大事,比如**殺人啦什麼的,不要進入女孩子的房門。
已出嫁的女子回孃家,不能與兄弟同席坐,同盤子吃飯,火鍋更是不能吃了,呵呵。
宋代以後,男女授受不親規定更嚴格。《司馬氏書儀》規定:
凡為宮室,必辨內外,深宮固門,內外不共事。不共浴堂,不共廁,男治外事,內治內事,男子晝無故,不處私室,婦人無故,不窺中門。有故出中門,必擁蔽其面;男子夜行以燭。
男僕非有繕修,及有大故,不入中門,入中門,婦人必避之。不可避,亦必以袖遮其面。女僕無故不出中門,有故出中門,亦必擁蔽其面。
看看這規定,就明白古代男人之不易了,一門心思要把老虎們關到內籠裡去,比動物園的園長還要費心。當然,同學們私下裡可能有疑問,這能執行下去嗎?單說司馬光他家吧,如何不共浴堂不共廁的?
我猜他家可能是有男女廁所與男女澡堂的,好歹他是當官的,家當厚實點,可對於老百姓,那就慘了。我覺得,這麼一種高標準,也只是希望罷了,咱們當真就不好玩了。當然了,司馬光可能是以身作則的,比如他砸缸救小朋友的壯舉,我就一直懷疑,為什麼他不用手從缸口往上拉,而是費力吧嘰地用石頭砸呢?
懷疑的結果,我猜可能那缸裡的小朋友是個女孩子,而司馬光本人,可能是接受教育早了點。
男女之別,我們的祖先在搞建築時也充分考慮到了。古代家庭營造房屋時,一般分著內室外室兩部分,男子居外,女子居內,男不入,女不出。我覺得,美國人聰明,認為**是靠不住的,可我們中國人更聰明,認為女人是靠不住的,男女更是不能碰面的,一碰面可能就壞事的,阿q就是這麼認定的:
呸,凡男人與女人在一起,就一定不會有什麼好事。所以,男子盯女人五秒鐘就算非禮,而女人,乾脆不能看男人。像潘金蓮,武二一進門,這廂就高喊叔叔回來了,真是不要臉哪。
中國傳統社會還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長嫂如母(比如包老黑和其嫂嫂)。那潘金蓮勾搭武二,更是不成體統了。
早先的時候,我老是納悶:《西廂記》何以在明清被視作黃書?後來一學習這些閨媛禮的素質教材,才明白,那西廂可是黃大了。
至於黛玉偷看黃書,堪稱早期女革命家了,寶釵偷看黃書卻裝著沒看過,相當於敵後武工隊了!
貞節,是傳統社會衡量一個女子品行的最基本標準。每一塊貞節牌坊的豎立,其背後不知道有這個女子多少的辛酸和眼淚。
【二】惟務貞節之貞操禮
貞操,是中國傳統社會衡量一個閨中女子品行的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標準。對少女的貞節的重視,正如對於集權的重視,也是始於始皇的秦帝國。在此之前,男女尚有部分戀愛自由,可參看《詩經》。
始皇關心女人貞節問題,漢代更是關心,貞節女人,會像現在的模範一樣,戴紅花,上國家光榮榜,謂之「表貞女」。西漢劉向煞費苦心編《列女傳》,閨女貞節遂成當時時代的主旋律。范曄在《後漢書》裡首創「列女傳」體例,從此,歷朝歷代史書都跟著來,這旋律,一下子旋了兩千年。
當然,反叛式的白卷英雄也有,但卻猶如孔先生盤子裡的茴香豆,多乎哉?不多也。這其中,卓文君那小寡婦表現得不錯,跟司馬相如私奔了,成為千古美談。
晉朝的賈午也不錯,把皇帝老兒晉武帝賜給她老爹的香袋送給了自己的相好韓壽,遂成「偷香」之美談。而且,魏晉時的中國女人,似乎掀起了一場世界上最早的女權運動,魏晉名士們帶頭衝擊禮教,女人在後頭也搖起了小旗,貞節觀受到了衝擊,女人在社交方面也很活躍,但是由於只限於貴族女人名士之妻,猶如教材上評價那辛亥革命:脫離人民群眾,最後導致失敗!
魏晉女人的活躍,掩蓋不住主旋律之背景**——西晉裴nfdfd作《女史箴》,曰:膏不厭鮮,女不厭清,玉不厭潔,蘭不厭馨。一句話,女人就是男人桌上的一道小菜,圖的就是新鮮和清潔!
隋唐時期,皇室宮廷生活奢侈糜爛,宮妓流行。上層社會的風流韻事,那是層出不窮哪。唐高宗敢娶爹的妃子,唐玄宗就敢搶兒媳婦。
如果說,長孫皇后作《女則》還算以身作則的話,那面首眾多的武則天同志釋出《內訓》號召別人都守節就堪稱以身作賊了。唐代最重要的一本關於閨媛禮的著作是宋若華的《女論語》,號召大家能依了其書死學死用,就會成賢婦,獨美千古。
宋代,理學家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女子守貞,寡婦守節,嚴打形勢越來越緊張。程頤先嚇唬女人:
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回頭又嚇唬男人:若取失節者以配身,是己失節也。
這下就壞菜了,面臨著男人們集體約好都不娶你的危險,女人們誰敢不老實?不老實也得裝老實,如那寶釵似的。
【三】女性之美儀
傳統女性之美,可用柔、順、輕、怯四字概括。王夫人之相中寶釵,估計就是根據這個標準要求的。黛玉除輕字元合標準外,其他三個方面都難以及格。
現代的女孩子,見了老鼠就誇張地叫喚,不害怕也要叫喚,假裝膽小,實在是心底裡想向傳統美女的標準靠近,而中國男孩子,平日表現不了自己的威風,一般在老鼠面前是很風光的。有些小家子氣的男生,乾脆用毛毛蟲代替老鼠來唬女孩,側面卻是要證明自己的雄風的。
傳統中國女人以膽小為美,跟中國第一任婦聯主席的班昭倡導有關。她在《女誡》中說「陰以柔為用,女以弱為美」、「生女如鼠,猶恐如虎」。
唐代的《女論語》更是不厭其煩地告誡女孩子:
行莫回頭,語莫掀脣,坐莫動膝,立莫搖裙,喜莫大笑,怒莫高聲。
班昭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導致女孩子有才華被視作不幸。這種陋習直到清末民初才開始有所轉變。
到了宋代,審美情趣更加趨向病態。南唐後主李煜給自己的舞女窅娘做蓮花座,窅娘妹妹「以帛纏足」,在蓮花座上起舞,「屈上作新月狀」,端的漂亮極了,引得女孩子紛紛效仿。到了明代,纏足遂由時尚上升為道德規矩,女子人人纏足,不纏就嫁不出去,當然也有窮家女兒破瓦破摔堅決不纏的,可能是為了幹活勞作之方便。
至於元璋的元配夫人馬皇后,更是由於沒有纏足而被時人戲稱為「馬大腳」。大腳就大腳吧,反正人家一不小心嫁給了一位開國皇帝。可無聊之人不甘心,非得諷刺一下這大腳,燈謎上畫個馬,馬上一女人,大腳,懷裡抱個西瓜,以影射淮西馬氏大腳為樂,元璋也不傻,一看就雷霆震怒。
文人們敢如此漫畫皇后,估計不是吃了豹子膽,而是背後那根以「德」治天下的小棍子撐的。
有人說,中國與美國的生活目標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生活。只不過達到生活的方式不一樣。美國為了生活,不斷地改造思想,而中國為了思想,卻是不斷地改造生活。
要我說,一句話可概括,人家削履適足,我們是削足適履。纏足即是一例。總之,中國女人除了精神的不幸外,從此有了肉體的痛楚,女人,正猶如她的三寸金蓮,都成了男性把玩和欣賞的藝術玩具。
當然,纏足不光光是為了女性美,《女兒經》裡說:為甚事,纏了足,不因好看如弓曲,恐她輕走出房門,千纏萬裹來拘束!明白了吧,還是怕女孩子都學卓文君,見個男人就跟人私奔呢。
【四】無才是德的婦德禮
女子無才便是德,是明末後在社會上普遍流行的諺語,它反映了整個社會對婦女道德的期望和要求,是對婦女才華與能力的否定,這句話,可以說是對古代婦德的高度概括。班昭在《女誡》中說:婦德,不必明才絕異也。
班聖人這麼一倡導,導致女孩子有才華被人視作不幸。僅舉一例,唐朝女道士李冶五六歲時,作《詠薔薇》一詩,內有「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之句,其父一看,卻不像現在的父親一樣,大呼孩子神童,同時牽著孩子上有關部門要求測量智商,以期證明自己一不小心生了個神童,恰恰相反,其父「大恚」,曰:此女狡黠非常,恐為失行婦人。
而李冶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長大後成女道士。唐時的女道士,好多都是半文半娼式的,比如眾所周知的魚玄機。
女孩子不需要聰明,更不需要才華,笨笨的反而好。聰明至少要裝傻,不笨也得裝笨,比如花襲人與寶釵。可惜的是,有些女孩子,本來傻得可以,卻要裝聰明,本來笨得要命,卻要裝作不笨,比如晴雯與黛玉。
如此,她們的命運就很不一樣了。
女子嫁人之前要守的婦德比較簡單。一是孝親,二是持家。所謂的孝親,《女論語》交待:
女子在堂,敬重爹孃。每每早起,先問安康。寒則烘火,熱則扇涼。
飢則進食,渴則進湯。所謂的持家,《禮記·內則》教導:女子10歲學紡織,操持家務等。
司馬光在其《居家雜儀》中把這項工作往前提了一下,要求女子:六歲時習女紅之小者,十歲後習女紅之大者。所謂的女紅,主要指各種家務活,後世主指刺繡等巧線活。
我覺得這麼偉大的人物,還時不時地操心小女人之女紅,對於一個日理萬機的宰相來說,也真不容易啊。
請你列舉兩個我們中華名族的傳統節日,並簡要說說其來歷和傳統食
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節 陰曆五月初五日為 端午節 端午 本名 端五 端是初的意思。五 與 午 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節日。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遭讒言被放逐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於是自投汩羅江以殉國。此後,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
傳統的中國美學是什麼樣的
沈從文談美 美是不固定無界限的名詞,凡事凡物對一個人能激起情緒,引起驚內訝,感到舒 容服,就是美。蔣勳談美 藝術並不等於美。美,或許不在劇院,不在 廳,不在畫廊。美,就在我們生活中。如果處在焦慮,不安全中,大概美很難存在。朱光潛談美 要顯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當時的人受實際問...
在傳統戲曲中臉譜是紅色的代表什麼樣的人
忠義 比如關羽。戲劇家翁偶虹寫過一個關於京劇臉譜顏色的順口溜,表示所畫臉譜人物的性格。紅忠紫孝,黑正粉老。水白奸邪,油白狂傲。黃狠灰貪,藍勇綠暴。神佛精靈,金銀普照 戲曲中臉譜顏色代表什麼樣的人物 1 紅色臉譜代表忠貞,英勇的人物性格,主要代表人物 關羽。2 藍色臉譜代表剛強,驍勇,剛直不阿的人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