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超級江湖小生
枇杷,古名天夏扇,蘆橘,別名金丸、蘆枝、金丸、炎果、焦子,原產中國東南部,因果子形狀似琵琶樂器而名。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裡說「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
杭州塘棲枇杷主產於杭州市餘杭區塘棲鎮。,塘棲枇杷果形美觀,色澤金黃,果大肉厚,汁多味甜,甜酸適口,風味較佳,營養豐富。據史書記載,塘棲枇杷始種於隋,繁盛於唐,極盛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近2023年的歷史,因品種優良,品質上乘,風味獨特,自唐代起被列為貢品,在唐代時已相當繁盛,並且有一定的栽培、貯運技術,視枇杷為「珍果之物」。
塘棲在明清時名列江南十大名鎮之首,有「江南佳麗地」之稱。
安徽歙縣三潭枇杷久負盛名,歷史上也是貢品。
希望能夠幫到您!
2樓:清檯飲茶
《雅謔》中的一段記載:
「莫廷韓過袁履善先生,適村人獻枇杷果,帖書『琵琶』兩字。相與大笑。某令君續至,兩人笑容尚在面,令君以為問,袁道其故。
令君曰:『琵琶不是這枇杷,只為當年識字差。』莫即雲:
『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令君賞譽再三,遂定交。」這首七絕詼諧俚俗,近乎打油,然而平仄聲韻,中規中矩,剝去它挖苦嘲諷的「外殼」,實在是一首好詩。
「令君賞譽再三」,我亦云然。
同樣的「雅謔」還見於明代蘇州大畫家沉周(石田)的故事。有一次,別人送枇杷給沉石田,來信中也將「枇杷」寫成「琵琶」,沉即作書答道:「承惠琵琶,開奩駭甚!
聽之無聲,食之有味。乃知古來司馬淚於潯陽,明妃怨於塞上,皆為一啖之需耳!今後覓之,當於楊柳曉風、梧桐秋雨之際也。
」沉石田老先生的短札典麗清雅,不失有明一代小品宗風,且連用兩典(白居易潯陽江頭夜聽琵琶與王昭君出塞途中怨彈琵琶),大概此公原想「幽」人一「默」,哪知反而授人笑柄,這是沉公所始料不及的。
上述兩則「雅謔」中的士大夫和大畫家沉石田都肯定不能把「枇杷」寫成「琵琶」,不免苛求過甚,說得重一點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因為枇杷的得名是由於「其葉形似琵琶,故名」。而「琵琶」這樂器,專家考證乃昉自漢代,秦漢以前既無「枇杷」之名,亦無「琵琶」之器。
後來,琵琶廣泛流行,併成了妓女的必備之物,因而,「琵琶」、「枇杷」與妓女便結上了不解之緣。沉石田所說的白居易「司馬淚於潯陽」的《琵琶行》固然傳誦至今,而同時代的元稹亦留下了「萬里橋邊女校書,琵琶花下閉門居」的詩句,因此,後來人們稱妓女居所為「枇杷門巷」,可「枇杷門巷」未必真的有可啖的枇杷,但肯定有「半遮面」的琵琶。還有,婦女改嫁,舊時稱為「琵琶別抱」,可見「枇杷」與「琵琶」自古以來便難捨難分,把「枇杷」寫成「琵琶」在古時是可通的。
現代人當然不會把兩者溷用了。
先說一個小故事助興:從前有一個官人想吃枇杷,命下人去辦。不料這個下人不知道枇杷,以為官人心血來潮想吃琵琶,就把琵琶噼了,煮了湯羹。
故事不知見之於《笑府》還是《笑林廣記》記不起來了。不過,據說現在還真有一道菜叫「琵琶羹」的,是雞頭米、西米和椰奶的「三合一」,取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意。
形整齊美觀,葉大蔭濃,四季
,新葉白毛茸茸,秋孕
,春實夏熟,在綠葉叢中,累累金丸,古人稱其為佳實。宋代
詩句:「有果實
,作花凌早寒。樹繁碧玉葉,柯疊**丸。土都不可寄,味咀獨長嘆。」是對
的花、葉、果的寫實,非常確切。唐代羊士諤詩句:「珍樹寒始花,
九秋月。佳期若有待,芳意常無絕。鰯鰯碧海風,濛濛綠枝雪。急景有餘妍,春禽自流悅。」描繪了
如抄女,不與人爭春,而在萬花凋零,
飄落和晚秋季節裡,才開始孕育
到寒冬開放,迎著霧雪,獨顯高潔,留下金丸。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種樹就是希望家庭美滿、事業成功、品格高潔。
學習歷史的意義和作用?
3樓:匿名使用者
①以史為鑑,古為今用。這是史家治史的一條基本原則的根本目的。
②認識歷史的發展規律,設計發展社會的理想藍圖。
③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研究歷史的目的更重要是在於揭示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預見未來,為人類設計發展社會的理想方案。
④增強參與意識,參加社會決策。
⑤進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及道德教育。
參考資料
4樓:百度使用者
精華答案 好評率:100% 歷史學的功用
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迴旋詩。」
也因此,歷史學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鑑」,「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當一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補充回答: 學習歷史、從歷史中取得借鑑,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課題。自進入人類社會以來,人類就知道向歷史學習了。
梁啟超20世紀20年代講中國歷史研究法,在講到史學的起源時,對史學的最初形式作了想象的描述:「當人類之漸進而形成一族或一部落也,其族部之長老,每當遊獵之隙暇,或值佳辰令節,輒聚其子姓,三三五五,圍爐藉草,縱談己身或其先代所經之恐怖所演之武勇等等。聽者則娓娓忘倦。
」也就是說,最初的歷史形式是傳說故事。人們通過這些傳說故事,就能夠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史」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的大事。
一般動物也有記憶和模仿的本能,但它沒有知識,它不能將第一代所積累的經驗傳至二代、三代,這是因為動物沒有「史」。人類則不然,先代的生活經驗,能以記誦或記錄的形式,留傳後世,歷數百年數千年而不失墜。人類文明之所以不斷進化,「史」的作用可謂大矣。
完全可以說,歷史意識的產生和歷史記載的出現,是人類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的一個重要標誌。
史之有用,大概誰都否認不了。至於為什麼有用,中國傳統的史學理論很少上升到科學理性的高度,回答這個問題。20世紀20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奠基人李大釗,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講述史學理論,指出:
「橫著看人類,便是社會;縱著去看人類,便是歷史。歷史就是社會的變動。」從而指出了歷史與社會的關係。
西方生機主義哲學提出,歷史為進化而存在,為生機開展而存在,歷史具有生命性,認為歷史、現實、未來都是一線下來、有機聯絡的。這一點與唯物史觀的認識有相通之處。據此,我們可以認為,「歷史」具有二重性的特點:
一方面,歷史是過去的事情,過去的事情就一去不復返了;另一方面,過去的事情雖然形式上過去了,但它的精神,它的影響有很多遺留下來,對現實、對未來產生這樣或那樣的作用。所以,如何認識歷史,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純粹的認識論或知識論的問題,而是關係著如何處理現實和開闢未來的問題。同時,由於歷史與現實、未來有這種割不斷的聯絡,所以,探索過去,對了解現在、**未來是有幫助的。
《易傳》中說「彰往而知來」,道理就在這裡。
認識歷史,必須通過歷史學才能實現。歷史學是人文社會科學當中的一門基礎學科,也是關乎人的素質修養的學問。無論從事科學研究,還是瞭解社會現實、制定各項政策、提高個體人文修養,離開了歷史學,都是沒有根基的。
80年前,李大釗說過:「研究歷史的趣味的盛行,是一個時代正在生長成熟、正在尋求聰明而且感奮的對於人生的大觀的徵兆。這種智力的老成,並於奮勇冒險的精神,不但未有以消阻,而且反有以增進。
」他認為,「立在過去的世界上,尋出來的新世界,是真的,實的,腳踏實地可以達到的」。他把歷史比作「時」在人生世界上建築起來的一座高樓,登之愈高,無限的未來世界,才能看得愈加清楚。史學對於人生修養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因為史學能夠陶煉人們科學的態度。所謂科學的態度,一是尊疑,一是重據,而史學即以此二者作為寶貴的信條。史學這種求真的態度,「薰陶漸漬,深入於人的心性,則可造成一種認真的習性」,以這種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這種態度作事,則功業可就。
「這種科學的態度,造成我們腳踏實地的人生觀」。李大釗這些話,雖很樸實,卻意味深長,值得重溫。
由此可見,一個國民,不能沒有一定的歷史知識;一個領導幹部,更不能忽視歷史學的修養。一個民族,只有重視歷史,她才具有高度的自我發展意識,才能胸懷寬廣,視野開闊,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補充回答: 什麼要學習歷史,這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而且對於它,人們也能夠給出多種答案,如歷史知識能夠增長人的智慧,學習歷史能夠提高治國安邦的本領,學習歷史有益於個人的修養等等。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學習歷史還會有不同的作用。
所以,肯定性的答案能夠給出很多。然而,在西方,受後現代思 潮的影響,出現了所謂的後現代史學。後現代史學具有否認歷史的客觀性、真實性的傾向,對歷史學的功用和價值也提出了質疑。
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對為什麼學習歷史這樣一向勿容置疑的問題也感到困惑了。
其實,後現代史學對歷史客觀性的否定,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一百多年來,西方的相對主義史學思潮一直都說,歷史有歷史學家的主觀因素在裡面,歷史學不是科學;還有的史學家甚至用挑釁似的語言說:「歷史是歷史學家製造出來的」。在中國,近代以來,也有歷史相對主義思潮出現,這當然與西方的思潮有聯絡,但是在整個史學界,它始終沒有佔據主導地位。
學習歷史的意義,已經受到千百萬人民群眾個人經驗的證實,受到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實踐的證實。
黨的幾代領導集體都非常重視歷史,號召全體黨員學習歷史,指出黨的高階領導幹部尤其要重視學習歷史。在革命戰爭年代,***深感歷史知識的重要性,並把它提到關係革命事業能否成功的高度。他說:
「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於實際運動的深刻的瞭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品。
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
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把歷史經驗比作「寶貴財富」,他的政治智慧與深邃的歷史意識是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的。在他的講話和文章中,處處閃耀著歷史總結的光芒。
他在論述撰寫《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時,指出歷史認識對統一思想、團結一致向前看具有重大意義。在與戈 爾巴喬 夫的會談中,他談到近百年來的中國史,談到了近幾十年來,中國人感到對中國的威脅從何而來。鄧小 平為什麼要講這個歷史?
他說「講清這個問題可能對解決遺留下來的問題,對弄清『開闢未來』的某些概念有好處,所以值得講一講」。這是說,國家之間的交往重點是向前看,朝友好的方向發展,但必須尊重歷史。只有對歷史有正確而清醒的認識,未來的友好關係才有可靠的基礎。
江澤 民同志、胡錦 濤同志也多次講到歷史學習的重大意義。
請採納。
中國古代有哪些書籍是有記載水井的相關的
天工開物有一定的描述 古代人認為井是不祥之地 而且井的施工難度並不高 如果一定要說專門寫水井的可能不會有吧 孤陋寡聞了 中國古代有哪些書籍是記載食物的 中國古代裡比較著名的書籍有哪些?1 論語 儒家經典之一,是孔子 及其再傳 關於孔子及其 言行的記錄。2 孟子 戰國中期孟子及其 萬章 公孫丑等著。書...
南京在古代有哪些別稱南京在古代有哪些別稱?
南京之名始於明代初年,之前有金陵 秣陵 建業 建鄴 建康 白下 升州 江寧 集慶 應天等名。明成祖時國都北遷,應天府改稱南京。南京古稱句吳,屬西周大夫周章封地。公元229年,孫吳從武昌遷都南京 時稱建業 南京建都自此開始,都城周長十多公里。此後,西晉 東晉 南朝的宋 齊 樑 陳及南唐均以南京為都 時...
與枇杷有關的詩句,讚美 枇杷 的詩句有哪些?
細雨茸茸溼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被野老 相扶入東園,枇杷熟。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裡閉門居。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具體譯文如下 細雨茸茸溼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細雨濛濛打溼了楝花,在南風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樹的果實都慢慢變熟了。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