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當時日本的國名是什麼

2021-03-06 11:19:48 字數 5047 閱讀 4406

1樓:等待

最早是《後漢書》記載,公元57年,日本派遣使臣來到當時的東漢王朝進行朝拜,東漢光武帝劉秀接見了日本使臣。見其又矮又瘦、猥瑣不堪,光武帝劉秀遂賜其國名為倭國,冊封其皇帝位倭王,並給其頒發了一個金印紫綬,上面印有「漢倭國王」四個金色大字。「倭奴國」,後來又有了「大和國」再後來到了日本元明天皇執政時,要求改國名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元明天皇壓力倍增,決定改國名。

可是到底改什麼國名好呢?思來想去,絞盡腦汁,元明天皇也沒想出一個合適的國名。最後,身邊的一些大臣見天皇如此苦惱,便給天皇出主意。

有人說,我們國家在唐朝的東方,而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我們這裡就是太陽之本了,何不叫日本呢?元明天皇覺得這名字好,日本寓意「太陽升起的地方」,這正好滿足了人們期望光明和溫暖的需要,從此,日本這個國名一直沿用至今。

2023年日本國名就是「日本國」

2樓:匿名使用者

叫:日本國、或大日本do國

3樓:榮譽殿堂嘟嚕嚕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改名為大日本帝國一直用到日本投降,現在就叫日本國

日本的國名由來

4樓:情滅三生

唐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高宗李治賜倭國以藩屬國名為日本,並記載於《新唐書·日本傳》中。

就在幾年前,中國西北大學歷史博物館的副館長,賈麥明先生偶然中徵集到的一塊石頭,在其隨後的研究中被證明為迄今發現的惟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誌。這在當代歷史學界引起了相當的震動。後在2023年8月24日,墓誌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時,日本天皇親臨參觀。

這說明了,日本的國名的確出自中國封建皇帝的冊封。

5樓:

日本全稱「日本國」,是位於亞洲東北部、太平洋西北隅的島國。古稱「八大洲國」、「葦原中國」、「豐葦原瑞穗國」等。至神武天皇時公元前42年,將其建國的地方稱作yamato,即「和」或「大和」,在日語中,yama意為「山」,to意為「地方」,合起來原意為「多山之地」,是以地形命名的國名。

這樣,「大和」一名便成為日本的國名。到了3世紀末4世紀初,在國都附近的大和地方,又出現一個統治整個北九州、勢力達到關東地方的邪烏國,又稱「大和」政權。所以,當時對日本的俗稱為「大和」。

大化元年645年,日本第三十六代孝德天皇即位,大化革新後,日本仿效唐制,建立了封建**集權制國家,為區別以前的大和政權,將國名正式稱之為日本國。在日本官方文獻上改稱日本,則是720年,這一年,日本用漢文編寫成《日本書紀》,把「大和」日本古稱都改為「日本」。「二戰」結束以前大約半個世紀內,日本是一個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國家。

2023年,明治維新,日本的民族擴張主義逐漸抬頭。2023年公佈的明治憲法定國名為「大日本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日本帝國」戰敗投降。

2023年11月公佈的憲法稱日本為「日本國」,一直使用到現在。

6樓:匿名使用者

最早對日本有確切記載的歷史是樂漢史學家班固寫的《漢書》。該書《地理志·燕地》稱日本列島為「倭」,當時日本島的人接受了這一稱呼。 公元6世紀,倭國開始大力吸收中國的先進技術、文化,從而使其政治,經濟迅速發展,國力漸強。

倭國國王遂對「倭」的稱號感到不滿,並自認為居於國之東,乃日出之處,便逐漸用「日」字代國名。據《隋書·倭國傳》記載:公元607年倭國派遣小野妹子使隋,國書上寫著「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由過去自稱倭王改為稱「日出處天子」。

公元645年(大化元年)日本孝德天皇即位,通過大化革新,完成了日本全境的統一,將國名正式定為日本國。 倭更名為日本。《新唐書·日本傳》中有記載:

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可見,日本得名與日出有關係,至少在公元670年已改用現在的國名。

7樓:草坪子

「日本」國名原來是大唐皇帝所賜

中國古代文化對日本的深刻影響,日本學者已有明確認識,但這方墓誌則傳達出更為複雜深遠的歷史情感:它再次證實了日本國號與中國的淵源,還表達了當時的唐朝天子對一名日本遣唐使者的個人情誼。

更多的學者藉著這方墓誌的緣由,重新審視了千年來的中日交往史。

這是塊不同尋常的石頭。蓋為青石,底是白石,近方形,上有楷書刻字。

當賈麥明用軟毛筆刷淨石頭上的土,看清上面的字時,手開始不停地顫抖。石蓋刻有「國號日本」字樣,底座上則有開元年號。「我當場就斷定這是一個日本遣唐使的墓誌。」

作為西北大學歷史博物館的副館長,賈麥明偶然中徵集到的這塊石頭,在隨後的研究中被證明為迄今發現的惟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誌。

墓誌面世在日本引起的轟動讓賈麥明驚奇:在這位遣唐使的故鄉藤井寺市裡,成立了相關的研究會,發行了關於他的紀念郵票,並打算用他作為這座城市的形象。2023年8月24日,墓誌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時,日本天皇親臨參觀。

中國古代文化對日本的深刻影響,日本學者已有明確認識,木宮泰彥在《中日交通史》中說:「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為多系日本自創,然一檢唐史,則知多模仿唐制也。」

然而這塊石頭所傳遞出來的歷史情感要複雜得多。這方墓誌除了再次證實了日本國號為中國所賜,還表達了當時的唐朝天子對一名日本遣唐使者的個人情誼。

更多的學者藉著這方墓誌的緣由,重新審視了千年來的中日交往史。

少年「才稱天縱」

李白的摯友阿倍仲麻呂,回國後利用漢字創立片假名的下道真備和為日本完善律法的大和長岡等人,和井真成同時入唐。這些赫赫名聲的人,都還只是群十**歲的孩子。

1200多年前,難波港(今日本大阪)內一派熱鬧的景象,又一支準備渡海前往中國的使團船隊要出發了。四隻巨大的木製帆船依次排列著,每隻船上都能載一百多人,船舷和桅杆上彩帶飄揚。日本天皇舉行宴會,作歌送行。

侍臣們唱起天皇寫的送行詩:

希望你們渡大海如平地,

居船上如坐床,

四船聯翩,

不日平安歸航!

這方墓誌的主人當時就坐在其中一艘巨船中,被祥和、悠長的祝願聲圍裹著,離開港口,駛向蒼茫大海。他的名字叫做井真成。

離開故鄉之時,井真成多大年紀,墓誌上的文字並無記載,只寫道,公元734年,這位才能出眾的遣唐使,因病死於長安,享年36歲。

《新唐書》記載,在公元717年和公元733年各有一批遣唐使從日本出發。如果是在733年出海,井真成已35歲。日本奈良大學文學部教授東野治之認為可能性不大。

在日本的遣唐使團中,除了學問僧外還有兩種人,一種是年輕的留學生,年齡一般十**歲,他們將在中國學習二三十年後,才被允許重回日本。另一種是請益生,他們的年齡較大,只在中國住1年。

「作為三十過半的請益生,很難想象在日本沒有一官半職。**入唐後,其稱呼會在墓誌上被保留。」而井真成的墓誌上並未記錄他生前的官職,東野治之說,因此,基本可以斷定,井真成應當是在717年入唐,正好19歲。

這是日本第九次派遣遣唐使入唐,500多人擠在4艘大船裡。這些年輕的留學生都是日本中層官僚的子女,而且還要經過嚴格挑選,必須學識、樣貌都需要達到才俊的標準才能入唐。

井真成在這方墓誌上被形容為「才稱天縱」。

巨船之上,還有日後成為李白摯友的阿倍仲麻呂,回國後利用漢字創立片假名的下道真備和為日本完善律法的大和長岡等人,他們和井真成同時入唐。當時,這些在中日兩國歷史上留下了赫赫名聲的人,都還只是群十**歲的孩子。

島國的姿態

志石上「國號日本」與「開元廿二年(公元734年)」的記載,將現存最早關於「日本」的文字記載746年提前了數十年。學者認為,這也再次佐證了日本國號乃大唐所賜。

篆刻井真成墓誌銘的志石,周長約39釐米,上面僅有117字,在面世數月後,卻被視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級歷史資料」。

志石上「國號日本」與「開元廿二年(公元734年)」的記載,將現存最早關於「日本」的文字記載746年提前了數十年。學者認為,這也再次佐證了日本國號乃大唐所賜。

對於這個太平洋上的島國,中國早在秦漢即有記載,但史籍中多稱為「倭國」。而在唐初之前,日本雖多次向中國遣使,但其態度和目的卻和後來大為不同。

「從隋朝到唐朝初期,日本對華遣使時多為政治目的,而且帶著一種驕傲態度,甚至是傲慢。」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王小甫說。

日本第二次遣隋使到中國遞交的國書中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第三次遣隋使國書稱「東天皇敬白西皇帝」。王小甫認為,「那些國書中充分表露出,這個島國欲與中國分庭抗禮的心態。」

甚至在唐初的公元660年,日本遣使向唐朝皇帝提出要求一些小國「每歲入貢本國之朝」,以顯示自己是和中國一樣使夷狄臣服的大國。王小甫認為,這一態度反映了日本對當時中國國力和文化的先進性認識不足。

井真成入唐時,日本對唐朝文化的認識已經發生改觀。這與一次發生在朝鮮半島附近的戰爭有關。

公元663年,日本試圖幫助被唐朝吞滅的百濟復國,而在白村江口和唐軍大戰。遭遇徹底失敗後,日本發現了和中國的距離。

在朝鮮半島附近,唐水軍首先到達白村江口。之後,日本水軍也從海上抵達白村江,兩軍遭遇。當時,日本水兵萬餘,有1000多艘戰船,而大唐水軍僅有 7000餘人,170艘戰船。

雖在人、船數量上相差懸殊,但大唐水軍船堅器利,最終,「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

日本學者森公章在近作《「白村江」之後》裡說,「白江戰敗以後產生的這種衝擊餘波,如同明治維新和二次大戰以後一樣,可以說是一個舉國奔走引進『敵國』國家體制和文化的時期。」

自此以後,日本遣唐使到中國來只是傾力學習唐朝文化,不再向朝廷要求冊封,甚至甘心於等同「蕃國」,其國策也由過去的地區政治進取轉向了內斂、和平、發展的方向。

就是在這個時期,年輕的井真成出海,踏上了「銜命遠邦,馳騁上國」的路途。

同在巨船之上的,還有諸多日本工匠,他們是去唐朝學習製造工藝的。認識到差距之後,日本開始迅速轉向,從製造、建築到典章制度,全面向中國學習。

8樓:常青§樹

最早對日本有確切記載的歷史是樂漢史學家班固寫的《漢書》。該書《地理志·燕地》稱日本列島為「倭」,當時日本島的人接受了這一稱呼。 公元6世紀,倭國開始大力吸收中國的先進技術、文化,從而使其政治,經濟迅速發展,國力漸強。

倭國國王遂對「倭」的稱號感到不滿,並自認為居於國之東,乃日出之處,便逐漸用「日」字代國名。據《隋書·倭國傳》記載:公元607年倭國派遣小野妹子使隋,國書上寫著「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由過去自稱倭王改為稱「日出處天子」。

公元645年(大化元年)日本孝德天皇即位,通過大化革新,完成了日本全境的統一,將國名正式定為日本國。 倭更名為日本。《新唐書·日本傳》中有記載:

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可見,日本得名與日出有關係,至少在公元670年已改用現在的國名。

918事變當時日本關東軍的將領是誰

918事變當時日本關東軍的將領是本莊繁關東軍司令官板垣徵四郎。九 一八 事變是日本在中國東北爆發的一次軍事衝突和政治事件。被稱為 國恥日 在國際上,這起事件經常被拿來與納粹德國的國會縱火案相提並論。日軍肆虐東北大地時,國內作戰主力國民黨實行 不抵抗政策 導致東北多座城市淪陷,山河破碎。九一八事件爆發...

二戰投放廣島,長崎的兩顆核彈當時日本是啥感想

之前日本內部還在左右搖擺,文官集團希望投降,接受波茲坦公告。軍方準備一億人總玉碎 原子彈下來,馬上被嚇壞了,尤其是一棒子不靠譜的科學家推算,美國曆年進口20萬噸的鈾礦,足以生產200個蘑菇彈 這種情況下,天皇決定投降 這段歷史可以看電影 日本最長的一天 日本沒啥感想。8月6日核轟炸廣島 8月9日核轟...

2023年高考數學史上最難當時是什麼原因導致考前

你好!洪浩是我高中同班同學,03年數學的江蘇卷,考144分確實是全省第一。那一年,我數學考了45分,真的想哭。而且不止數學難,所有科目都比之前難得多。作為偏科嚴重的我,理綜也只考了150,語文122,英語110。那年啟用備用卷,因為試卷前一晚在四川南部縣被盜了,我的人生應該也因此改變。我03年參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