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獵人
《哈姆雷特》是最令人覺得撲朔迷離的,或者說是最富於哲學意味的。其中如父王為惡叔所弒,王位被篡,母后與****而婚,王儲試圖復仇而裝瘋賣傻等情節,均可見於古老的北歐傳說,特別是丹麥歷史學家所著的《丹麥史》中。這些塵封已久的原始資料,本來只記載著一些粗略的情節和蒼白的姓名,毫無性格於動作可言,但是在莎士比亞的筆下,讀者卻發現自己生活在一群鮮活的人群中間,幾乎和他們休憩相關,禍福與共。
特別不可思議的是,其中出現了一個幾百年來令世人歎為觀止而有莫測高深的光輝典型。圍繞這個主人公,可以提出很多問題。例如哈姆雷特是真瘋還是假瘋?
這個性格的典型意義在**?這些問題都不是單憑劇情就可以解決的。
要充分認識和正確評析本劇的中心人物,必須全面照顧他的性格和環境相矛盾的複雜性,認識他從「時代脫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這句絕望的嘆息的全部心裡背景。實際上,哈姆雷特的尷尬在於以一個纖弱而又明達的心靈肩負著與其行為能力不相稱的重任。用歌德的說法:
「這是一株橡樹給我栽在一個只應開放嬌嫩的花朵的花瓶裡。」哈姆雷特,一個純潔,高尚,有道德,有知識,有決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為,不可能成為英雄的人,就是那個「花瓶」;那項他承擔不起,幾乎連渺茫的希望都沒有,但又決不可推卸的復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樹」。
一旦「橡樹」的根鬚膨脹開來,「花瓶」就非給擠破不可,這就是悲劇。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環境的殘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這個獨特的性格在內涵方面顯得緻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顯得博大而深廣。正是這樣,有的專家便聲稱,哈姆雷特並不是一個客觀的過時的角色,而是我們每個人自己。
莎士比亞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全世紀,他的戲劇就象燦爛星空中的北斗,為人們指引著方向。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他提出這個問題正是哲學的基本命題。因為剛剛發生在他身上的這些事引發了他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他的人生中諸事順逆的時候,他是不會考慮到這個問題的,那時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的光亮面,那時的生活無疑是美好的,而現在,突如其來的這場悲劇迫使他正視生活陰暗的一面和人性醜陋的一面。
可以說,哈姆雷特對人生中陰暗的那一面還是有比較深刻的瞭解的。過去他對這一切只是視而不見而已。如今殘酷的現實迫使他面對這一切。
他預感到,自己已經被不可避免的拖入到一個悲劇的命運中。如果他父親真是被害死的,那麼為父報仇就成了他一生中不可推卸的使命。而他的敵人又是當今的國王,要想殺死他,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無論多麼困難,殺父之仇是不能不報的,而他當前的任務是要想出一個巧妙的辦法來核實他的叔父是否殺害了他的父親。
陰謀,暗算與殘殺,這些是違背哈姆雷特善良純真的本性的,但又是他復仇的使命所必須的。處在人生中花樣年華的哈姆雷特背上了沉重的復仇使命,心中整日充滿仇恨,使他內心陰暗而沉重,他陷入了無法自拔的痛苦的深淵。
2樓:湘水渡口
三讀《哈姆雷特》
第一次讀《哈》,感覺到的是悲劇的情節,該劇以開始的老國王的靈魂出場,哈姆雷特裝瘋,波洛涅斯咎由自取被哈姆雷特一劍刺中而亡,奧菲利亞因受刺激而瘋最後落水致死,王后誤飲毒酒致死,雷歐提斯受國王的挑撥離間與哈姆雷特決鬥最後反被自己抹的毒藥毒死…最後罪有應得的國王的死,在全域性看來,已經不是單純的復仇成功那麼讓人大快人心了,報仇雪恨,洗刷不掉人性陰暗面的罪惡,讓我深深地為人性的陰暗而悲傷,這不僅僅是一出普通的悲劇,而可以看作是人性所致的必然的悲劇。
第二次讀《哈》可以說是抱著探索《哈》的悲劇性而看的,這一遍看得尤其的細緻,反而發現劇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個小的悲劇,通過哈姆雷特復仇這一線索,從而相互滲透,構成一個大悲劇。人們往往關注到哈姆雷特這個主人公的悲劇性,我覺得,哈姆雷特的悲劇性固然是有的,但是,這個時代,人性的悲劇,在劇中其他人的身上也表現得很明顯。
首先來談一下王后喬德魯德,在劇中,她始終都是王后,這也就成了哈姆雷特心中的頑疾之一,他裝瘋,他強烈的復仇之心很大一部分就是來自這裡,但是細究一下,王后到底有沒有錯,難道女性的道德貞操觀就一定要「以女不侍二夫」才能為人們所肯定嗎,王后有自己的權利去爭取幸福,如果有這個意願,無論是誰,都會去嫁的。而在此劇中,她的第二任丈夫偏偏是自己的小叔,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作者特別安排的巧合,於是,在這種「巧合」下,有了諸多的「矛盾」,矛盾的結局,便是悲劇性的一死。
人們看王后的角度往往是從哈姆雷特的母親這個身份去看的,但是很少有人是從「喬特魯德」這個人的角度去看,確實,作為哈姆雷的母親,她自私,遲鈍,不會關心自己的兒子,從老國王的王后這個角度來看,她未必有一點不念舊情;但是從她自己來看,作為一個女人,她只是在追求自己價值觀中的幸福,這是沒有錯的,但是作者在結尾卻讓她誤飲毒酒而死,看似死的結局是他自己造成的,但是恰恰相反,**正是除了她以外的所有人,包括作者在內,人人都盼著她死,因而,喬特魯德王后是一個悲劇的王后,喬特魯德這個女人的悲劇,代表了時代女性的悲劇。
第二,奧菲利亞。奧菲利亞這個人物的個性在我看來有一些空白,引起注意的原因多數是她與哈姆雷特的情人關係,她美貌,純樸,無辜。可是,她的無辜又是變成了愚蠢糊塗,她的精神失常之中暴露出她性格中固有的弱點,這種弱點來自他對家庭成員病態似的依附。
她被人利用去偵查自己的情人,但她卻無力影響哈姆雷特,包括他的行動或情緒,奧菲利亞不僅僅是奧菲利亞,她的今天,正是王后的昨天,所以,她的死,也是必然的。
第三,波洛涅斯。昏聵,自作聰明,不過可以說,他起碼是忠心耿耿的,他效忠國王,自告奮勇去當國王的眼線,甚至還利用自己的女兒做美人計,他吩咐僕人去跟蹤自己的兒子,甚至不惜編出一些莫須有的罪名來損毀兒子的名聲,但是這都是作為一個臣子,一個父親忠心,負責的表現,這就是生活中的人的真實寫照,只不過,他的國君的罪惡性使得他所從事的一切的效忠國王的事也變成了罪惡,家長制的迂腐也成為了他昏聵的佐證。如果換一個好的國君,一個開放的時代,他就不會有這樣的悲劇。
第四,現任國王克勞狄斯,陰險狡猾,詭計多端,每當他談及被他**的先王時,言語中總是露出敬慕之情,許多書上都認為這敬慕使假惺惺的,但是我寧願相信這敬慕之情有一半是真的,因為他殺先王是為了篡取王位,那麼既然是「篡取」就是自己的能力未及而用不正當的手段去奪取別人的東西,這就已經將這問國王的悲劇展現給我們了:同是一家兄弟,地位,能力懸殊如此之大,如果不篡權,也許永無出頭之日。篡權以後又怎樣?
抱得美人歸,還不是殫精竭慮,處處防人,最後被侄兒親手殺死,為權而死實為最可悲。
第五,羅森格蘭茲,吉爾登斯吞,哈姆雷特兒時的夥伴,他們有著「少年時候親密的友誼」,有著「始終不渝的友好精神」,但是他們也同樣是國王的臣子,也有「任務」在身,他們的內心曾經肯定經歷過矛盾,最後權力的引誘使他們放棄了友誼,這也是那個時代人們普遍的心理矛盾之一,沒想到,他們最後被放棄友情的哈姆雷特解決了生命,客死他鄉。
第六,雷歐提斯,在劇中戲份很少,但是從後面的決鬥可以看出,他魯莽急躁,盲目衝動,野心勃勃,但是他又很悲劇,父親。妹妹死於非命,而自己又在國王的慫恿下漸漸走向不歸路,最後「聰明反被聰明誤」自己被親手塗上毒藥的劍劃傷致死。
最後,哈姆雷特,把他放在最後,是因為他的悲劇滲透在以上諸位的悲劇之中,他是人物內心衝突和痛苦折磨的集中表現。從他與雷歐提斯的比劍中可以看出,他敢於行動,但決不是完全沒有理智而魯莽行事的角色,又與性格和家庭的背景,又不得不使他在行動上表現出猶疑,顯得踟躕不決,因為畢竟都是他的親人。他的戀愛觀也隨著他所經歷的一切而改變,因為他的母親使他把婚姻看作是一種醜惡的結合,因而,他拒絕了愛情,卻受到了內心更多的痛苦。
第三次讀《哈》,想通過讀《哈》是想領會一下人文主義在哈姆雷特身上的體現,但是也發現了莎士比亞與**教的關係。
哈姆雷特一個王子,他是一個人文主義形象,這和他在"威登堡大學"裡所受的教育有著很大的關係。作者在一開始就寫出了對只是人的崇拜,譬如在第一幕第一場中,看見老國王的鬼魂後,馬希勒斯對霍拉旭說:「你是有學問的人,去和它說話」,這就可以看出莎士比亞本人對於知識的崇拜,可以看出,人文主義的傾向。
還有,就是哈姆雷特獨白的那一段:人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
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
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
萬物的靈長!」通過這段哈姆雷特充分肯定人的議論,我們可以看出哈姆雷特曾經是個懷抱理想的樂觀的人文主義者。
還有就是莎士比亞的宗教觀,尤其是他對**教的看法,譬如在哈姆雷特與演員們談論模仿時,涉及到了**教,從這裡可以看到莎士比亞戲劇與**教的關係在英國,文藝復興運動就是以宗教改革的形式出現的,更與**教文化有一種割捨不斷的聯絡。在作為英國人文主義思想審美觀照的莎士比亞戲劇中,具有**教意識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其二,莎士比亞所受的**教文化教育與薰陶,已經內化為一種無意識,影響著他的思想構成。
作為**教教會的叛臣賊子,莎士比亞心儀人文主義思想,但作為一種經驗和感覺結構的**教文化,又以掩蔽的形式構成著他的主體性。所以,**教文化內涵在不自覺中成為了莎士比亞人文主義的構成因子。其三,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化本身就是在**教文化的母體中孕育而成的,儘管它是在對**教的反動中孕育而成的,與**教具有本質差異性,但也注入了**教文化的血液。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文化有不同的呈現形態——義大利人文主義、**教人文主義、蒙田式懷疑論人文主義等,但無論何種呈現形態的人文主義,都與**教文化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作為文藝復興人文主義集大成的莎士比亞人文主義,相比其他呈現形態的人文主義,其深刻與偉大主要體現在對人的理解上,而不是在與傳統文化的決絕上。他繼承和發展了**教文化中的超越性,來遏止因人的解放而帶來的自我膨脹與人慾氾濫。
由於上述原因,莎士比亞戲劇中具有**教意識,**教文化構成了莎士比亞人文主義的一個重要向度
《哈姆萊特》的讀後感,寫一篇哈姆雷特的讀後感
哈姆雷特 有感 800 哈姆雷特,一個生在戲劇裡,又活在生活裡,人性中的人物。他是具有人文主義典型性的象徵,是一個經歷痛苦後憂鬱寡歡的人,是一個心懷昂揚熱血激情卻又猶豫不決的人,矛盾是他的集中體現,思考和獨白是他的表達,他用他特有的方式演繹著自我,演繹著這個王子的悲劇。對於自我的剖析,你總能在哈姆雷...
讀後感讀後感,讀後感怎麼寫
做好這四點,讓你讀後感寫的滿分 讀後感大全 1 龜兔賽跑讀後感 這個故事中的烏龜被兔子諷刺後並沒有灰心喪氣,反而激發了他的鬥志,他明知道結果便絲毫沒有要認輸的樣子,敢於嘗試,而兔子就不一樣了,用自己的長處去衡量烏龜的短處讓他的得意忘形,以為勝局已定,竟然呼呼大睡起來了,太讓人出乎意料了!讓我們想象一...
哈姆雷特的讀後感啊,急啊,不用多,300或就好,但水
1 哈姆雷特 是最令人覺得撲朔迷離的,或者說是最富於哲學意味的。其中如父王為惡叔所弒,王位被篡,母后與 而婚,王儲試圖復仇而裝瘋賣傻等情節,均可見於古老的北歐傳說,特別是丹麥歷史學家所著的 丹麥史 中。這些塵封已久的原始資料,本來只記載著一些粗略的情節和蒼白的姓名,毫無性格於動作可言,但是在莎士比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