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外開放始於哪一年?最早的經濟特區有哪幾個

2021-03-07 08:22:51 字數 5184 閱讀 4987

1樓:匿名使用者

改革開放"始於2023年。

我國最早建立的四個經濟特區有4個,分別是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實行原因

1、實行對外開放是總結國內外歷史經驗的必然結果 。

2、實行對外開放是社會化大生產和經濟生活國際化的客觀要求 。

3、實行對外開放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

4、實行對外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條件。

5、無論什麼國家,要發展壯大,都必須把自己融入世界發展的大潮中去,閉關自守只能導致落後。

6、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實行對外開放,符合當今時代特徵和世界經濟技術發展規律,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擴充套件資料

對外開放的意義

經濟特區的建立,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對吸收外資、引進技術、發展生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力的推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對外開放的過程

2023年7月,***、***根據廣東、福建兩省靠近港澳,僑胞眾多,資源豐富,便於吸引外資等有利條件,決定對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給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權,使之發揮優越條件,抓緊當時有利的國際形勢,先走一步,把經濟儘快搞上去。

2023年5月,**確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頭市、廈門市各劃出一定範圍的區域,試辦經濟特區。2023年4月,***、***批轉了《加快海南島開發建設問題討論紀要》,決定對海南島也實行經濟特區的優惠政策。

2023年4月的七屆人大一次會議正式通過了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兩項決定,海南島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創辦經濟特區邁出了我國對外開放的第一步。***評價經濟特區「是個視窗,是技術的視窗,管理的視窗,知識的視窗,也是對外政策的視窗。

」實行對外開放是打破封閉狀態的革命性行為,必須有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全國各地積極行動,探索適合本地發展的路子。

在國家政策允許先行先試的情況下,四個特區發揮「拓荒牛」精神,敢於第一個「吃螃蟹」,創造出許多「中國第一」。

2樓:匿名使用者

對內改革,首先是在2023年安徽鳳陽小崗村實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外開放2023年5月,**確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頭市、廈門市各劃出一定範圍的區域,試辦經濟特區

3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

特區:979年後被劃為改革試驗田的深圳、廈門、珠海、汕頭4個城市

4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十二界三中全會,確定改革開放,海南省,珠江三角經濟特區。

我國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是哪幾個?

5樓:七情保溫杯

我國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是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經濟特區。

中國經濟特區誕生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長於90年代。經濟特區的設定標誌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截至目前,中國大陸地區共有7個經濟特區。

2023年7月,中共**、***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2023年5月,中共**和***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2023年4月,設立海南經濟特區。

2023年中國加快改革開放後經濟特區模式移到國家級新區,上海浦東等國家級新區新的特區擴大改革等發展起來,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重要標誌。

2023年5月,**新疆工作會議上**正式批准霍爾果斯、喀什設立經濟特區。

擴充套件資料:

特區發展:

一、制度相容、演進與經濟績效

正式制度的目標取向與組織中個人的利益偏好是否一致決定了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是否相容,兩者的相容與否決定了組織和經濟執行的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大小最終決定了經濟績效的影響,主要通過激勵、監督費用和強化成本三方面進行。

一是當一個組織的正式規則與子群體中的成員的偏好和利益一致時,將會大大提高組織的經濟績效。組織中的成員受到一種自我激勵,這種激勵通過正式制度的確立而更加明確。

而當博弈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規則一致時,它們將相互強化。非正式與正式約束的一致性將導致較低的交易成本,因為監督和強化機能以一種非正式的方式取得預期的效果。

二是當一個組織的正式規則與子群體中成員的偏好和利益有較大差異時,這種不一致性導致較低的績效。因為首先,對立的規則與規範使經濟行為者無所適從,缺乏激勵。

其次,由於組織目標與個人的利益偏好不一致,不能使個人自覺為組織的目標工作,監督成本高,從而導致正式制度的形式化、組織的衝突和摩擦。

用進化博弈論的方法研究制度演進中的相容性問題的結論:

一是進化過程不一定帶來最佳的傳統和制度。由於社會的歷史初期條件的原因,最佳反應動力的結果難以從帕累託劣勢的社會傳統中擺脫出來,即社會體制進化的路徑依賴性。

二是與正式制度相比,非正式制度的變遷更具演進特點。且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變遷受不同之手——「劉易斯之手」和「斯更努之手」的指引。

前者是指通過理性的共同知識、主觀的認識和批判,來預設和推動制度的變化;後者指人們只通過他們過去的行為觀察到其獲得的效用,並強化好的行為或繼承壞的行為。因此,在制度演進過程中仍可能出現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不一致。

進化博弈論給出關於克服路徑依賴,實現制度演進中的制度相容的解決之道:

一是通過引入較系統的突然變異,使社會脫離原有的低水平的均衡;

二是通過**政策性介入,將人們的行動轉換到更高支付的戰略上;

三是積極促進低水平均衡的社會與具有不同習慣的高水平均衡的社會交流,提高原社會形成更佳習慣的可能性。

據此達到新制度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較高水平上的相容,並使兩者以一種非正式制度的形成達到自我強化,通過互動強化,使兩者結合得更加緊密,造成一種報酬遞增的機制,從而降低交易費用,提高經濟績效。

總之,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如果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一致,則無論是從激勵角度還是從約束角度所需的交易成本都較低,從而導致較高的經濟績效;反之則相反。

二、wto規則與特區制度相容、經濟績效

加入wto,中國面臨wto規則與中國現存制度的相容問題。提高制度的相容性,增強整個制度的經濟績效已成為當務之急,即使中國的經濟特區也不例外。

wto規則的變遷、演進具有「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的雙重性質,是兩種正式制度的制度結晶體。

但對加入wto者來說,則明顯具有「強制性變遷型」正式制度的特徵,尤其對市場經濟不發達國家即發展中國家這種表現更加明顯,而加入wto者本國原有的制度則具有非正式制度的特性。因此,兩者既存在著相容的可能性,也存在著不相容的可能性。

在wto規則與本國原有的制度能夠相容的情況下,經濟執行所需的交易成本較低,而經濟績效相應較高;當兩者不一致時,或當wto規則與本國原有制度由於各自變化的機制不盡相同,造成兩者不能相容時,則均對應著較高的交易成本和較低的經濟績效。

現實表現為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制度與wto規則具有強相容性,而市場經濟不 發達國家的制度與wto制度具有弱相容性,經濟績效的差異即市場經濟的發達與不發達由此引出。

中國的經濟特區制度與wto規則同樣既具有相容性較強的一面,同時更有相容性較弱的一面。說其相容性較強,是相對於市場經濟不發達的非經濟特區而言具有較強的相容性;而說其相容性較弱則是指相對於wto制度的要求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即市場經濟不發達而言的。

經濟特區較強的制度相容性與欠發達地區較弱的制度相容性的差距,足以使加入wto後的經濟特區在相當長時間內繼續保持其制度優勢、經濟績效優勢和地位的優勢;並構成經濟特區今後的「特」之主要所在,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相對wto規則而言,各國的內在制度均屬「非正式制度」,就制度的相容性強弱程度來講,發展中國家的國內製度的「非正式制度」程度更高,而其經濟特區與非經濟特區在「非正式制度」程度上只有參差不齊之分,而無本質上的區別,經濟績效上的差異是制度相容性的晴雨表。

三、強化經濟特區的制度相容性,保持經濟特區的高績效

與wto正式制度比較形成的各國的制度雖屬「非正式制度」,但各國的制度又存在著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之分。加入wto國家的制度相容,將面臨wto規則與本國的正式制度相容和與本國非正式制度的相容兩方面的難題。

而由於wto制度具有「強制性變遷型」正式制度的特性,決定了加入wto國家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均居於屈從地位,並應努力改變本國現存制度,以適應wto制度,強化整個制度的相容性,達到加入wto提高經濟績效的目的。

此點對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及其經濟特區概莫能外。比較而言,經濟特區由於市場經濟相對發達,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與wto規則均有較強的相容性,而非經濟特區由於市場經濟的欠發達在制度相容性上則明顯弱於前者。

但兩者的制度相容性與wto的制度要求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需變革的制度多少不同罷了。

6樓:匿名使用者

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是最早的經濟特區。

2023年7月,中共**、***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2023年5月,中共**和***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2023年4月,設立海南經濟特區。

2023年中國加快改革開放後經濟特區模式移到國家級新區,上海浦東等國家級新區新的特區擴大改革等發展起來,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重要標誌。

創辦經濟特區,是中共**、***根據***的倡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順應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發展的新趨勢,在總結國內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為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作出的重大決策和重大步驟。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建設和發展經濟特區的基本經驗

①完善投資環境,包括完善投資的物質環境和人際環境。前者為基礎設施結構中以通電、通水、通路、通訊、通煤氣、通排汙、通排洪和平整土地為主體的「七通一平」等;

後者包括政治條件(政治、社會、政策等的穩定和法制的健全)、管理水平(**的效率等)、經營條件(貨幣和物價、外匯管制、金融、資訊服務和自主權等狀況)、人口素質和市場、政策優惠(稅費等)等;

②外引內聯有機結合,發揮特區的「四個視窗」(技術、知識、管理和對外政策)和兩個扇面輻射(對內和對外)的「樞紐」作用;

③努力探求建立一種靈活而有效地適應國際市場規律的特區經濟體制模式。為此,需在計劃管理體制、企業管理體制、基本建設管理體制、流通體制、**體制、勞動人事制度和工資制度以及財政金融體制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

建立經濟特區的意義

1、可以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競爭力;

2、可以利用外商銷售渠道,適應國際市場需要和慣例,從而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

3、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瞭解世界經濟資訊;

4、有利於學習現代經營管理經驗,培訓管理人才;

5、可以擴大我們走向世界的通道,開闢世界瞭解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視窗。

中國的改革開放始於哪一年召開的什麼會議

中國的 改革開放 始於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啊 中國的 改革開放 始於哪一年召開的什麼會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通過實施實是求是,解放思想,提出改革開放的方針。1978末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

西漢時期是哪一年,西漢始於哪一年,什麼時候被覆滅

西漢時期指的是公元前202年 公元8年,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共歷十二帝,享國二百一十年,又稱為前漢。公元前202年二月,劉邦大軍行至氾水之北時,楚王韓信 淮南王英布 樑王彭越 衡山王吳芮 趙王張敖 燕王臧荼等諸侯王聯合上書,請求劉邦稱帝,經過幾次謙讓後劉邦才答應。二月初三劉邦在汜水之北的定陶 ...

中國的春節晚會開始於哪一年

中國 電視臺創意錄製的一年一度的大型綜合性文藝晚會。除夕晚上8時開 始現場直播,直至 大年初一凌晨。始播於1983年,由黃一鶴 鄧在軍執導。晚會邀請藝術家出場表演精彩節目,歡樂 喜慶 祥和的氣氛瀰漫在電視觀眾面前。這臺晚會一經播出,即產生強烈的社會反響,受到廣泛的歡迎。第二屆春節聯歡晚會醞釀籌備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