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尼卡爾名畫鑑賞名畫《拾穗者》賞析

2021-05-19 20:08:15 字數 5672 閱讀 2966

1樓:紅蓮夜

《格爾尼卡》 2023年 無價 此幅名畫為聯合國辦公大樓壁畫《格爾尼卡》 這幅畫反映了畢加索對待戰爭的態度及嚮往和平的精神,此圖在色彩上純以黑白對照併疊以淺青及淡灰,即便烈焰和燈光也慘談黯然,整體渲染了一種被死亡攫住的恐怖絕望氣氛。畫中出現的母與子、牛與馬、臉與四肢,均扭曲著、嗥號著、割離著,這一切均混在似版畫筆觸般的線條,極富表現力的幾何構圖間,烘托出戰爭的感覺,而非直接表現某戰役的場面,這就是畢加索與以往描繪戰爭的大師的不同之處。

,《格爾尼卡》內容及表現手法

畢加索採用了多種風格與手法,以半寫實的、立體主義的、寓意的和象徵的形象,把複雜的法西斯暴行的場面揭露出來。儘管是一些幾何形人物,廣用線條,寓意複雜,但觀眾都能領會。其強烈的感人之處不亞於一幅寫實的力作。

在最右側,一個女人高舉雙手,顯然她是從一座著火的房子上跌下來。另一婦女向畫面**奔跑,驚恐與狂怒佈於全身;左邊有一母親,她手託被炸死的嬰兒,在啼哭呼號。右角一婦人的頭從窗戶裡探出,她舉著一盞油燈,向前平舉,象徵揭露,她把這一切展示在光照之下,讓世人看個分曉。

在畫面的**,高處有一眼睛似的燈光,可是眼睛的瞳仁卻是個燈炮。地上倒臥著戰士們殘缺的肢體。斷臂上還握著被折斷了的劍。

劍旁有一朵鮮花,這可能是對英雄的哀悼。靠**上方,有一因受傷而嘶鳴著的馬頭,它張裂著口,由於**聲而受到驚嚇。有幾枝箭自上落下,刺在痛苦地掙扎著的動物和人身上。

靠左側上方,有一眼睛已移位了的牛頭,形象十分猙獰。人們從畢加索過去的畫上常出現牛頭這一事實來分析,認為它可能象徵**。

畢加索採用分解立體構成法,僅用黑、白、灰三色來畫成。調子陰鬱,情景恐怖,全畫充滿著悲劇氣氛。這是畫家對戰爭暴行的控訴,對人類災難的同情。

所有形象是超越時空的,並蘊含著憤懣的**聲。當《格爾尼卡》公展以後,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奔走相告,人們首先感到畫家在嚴酷的政治現實面前所表現的覺醒。

2樓:匿名使用者

《格尼卡爾》的作者是畢加索,是西班牙國作家,創造出立體派風格的繪畫,代表作有《亞威農少女》、《拿菸斗的男孩》。

油畫《格爾尼卡》,是立體主義的領導人畢加索作於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傑作。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的委託,為2023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是表現戰爭題材且具有紀念意義的作品。

畫中表現的是2023年納粹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作為一個具有強烈正義感的藝術家,畢加索對於這一野蠻行徑表現出無比的憤慨。他僅用了幾個星期便完成這幅鉅作,作為對法西斯獸行的譴責和**。

畢加索他那潛在的變現主義再次迸發出來,線條扭曲著,膨脹著,激情在奔騰馳騁,這便是《格爾尼卡》。

1、畫面上表現了木然屹立的公牛、瀕死嘶鳴的馬、奔跑的腳、舉油燈的人、斷臂倒地的士兵、抱著嬰兒嚎啕大哭的母親、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

2、全畫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怖的氣氛。構圖飽滿,以不安、強烈、破碎的形象、衝撞的動勢、驚恐的氣氛和災難的象徵混合於一體,打動著每一個觀眾的心。這一切使《格爾尼卡》成為上世紀少數幾件真正具有大眾意義的作品之一。

3、畢加索要這麼畫的原因:

2023年納粹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作為一個具有強烈正義感的藝術家,畢加索對於這一野蠻行徑表現出無比的憤慨。他僅用了幾個星期便完成這幅鉅作,作為對法西斯獸行的譴責和**。

4、畫面的色彩問題:

全畫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怖的氣氛。構圖飽滿,以不安、強烈、破碎的形象、衝撞的動勢、驚恐的氣氛和災難的象徵混合於一體,打動著每一個觀眾的心。

5、作品以強音奏出了悲愴曲,在西方繪畫史上第一次單純的以造型標註經歷過的事件,並使我們感到極端的恐懼。我們看到悲劇與詼諧,挖苦與憐憫,生命的顫動與死亡的靜止。作品充分表現了法西斯暴行的殘酷和人民受難的痛苦。

畢加索: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是現代藝術(立體派)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

從十九世紀末從事藝術活動,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最具有影響力的現代派畫家。一生畫法和風格迭變。早期畫近似表現派的主題;後注目於原始藝術,簡化形象。

1915-2023年,畫風一度轉入寫實。2023年又明顯的傾向於超現實主義。晚期製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傑出的成就。

他的作品對現代西方藝術流派有很大的影響。

3樓:匿名使用者

格尼卡爾是西班牙著名畫家畢加索所創做的,他以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事,創作了這幅具有象徵性的畫,畫中的牛馬、肢體殘缺的戰士等都代表了當時灰暗恐怖的氣氛

名畫《拾穗者》賞析

4樓:匿名使用者

《拾穗者》 作者米勒 2023年 油畫 83.5x111釐米 巴黎盧佛爾博物館藏。在這幅畫中,米勒採用橫向構圖描繪了三個正在彎著腰,低著頭,在收割過的麥田裡拾剩落的麥穗的婦女形象,她們穿著粗布衣裙和沉重的舊鞋子,在她們身後是一望無際的麥田,天空和隱約可見的勞動場面。

米勒沒有正面描繪她們的面部,也沒有作絲毫的美化,她們就如現實中的農民一樣默默地勞動著。畫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黃色調,紅、藍二塊頭巾那種沉穩的濃郁色彩也融化在黃色中,整個畫面安靜而又莊重,牧歌式地傳達了米勒對農民艱難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對農村生活的特別的摯愛。在造型上,米勒用較明顯的輪廓使形象堅實有力,很好地表現了農民特有的氣質。

5樓:匿名使用者

米勒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童年就跟隨大人到田裡勞動,可能也和媽媽去撿拾過麥穗。由於他對勞動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拾穗者》這幅畫畫的很逼真,充滿對農民的理解和同情。

6樓:聞人曼青

《拾穗者》是法國畫家米勒在2023年創作的著名油畫,83.5cm×111cm,畫面描繪了描寫農村秋季獲後,人們從地裡揀拾剩餘麥穗的情景。畫面的主體不過是三個彎腰拾麥穗的農婦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麥垛。

這三人與遠處的人群形成對比,她們穿著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體態健碩,談不上美麗,更不好說優雅,只是謙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裡尋找零散、剩餘的糧食。然而,這幅內容樸實的畫作卻給觀眾帶來一種不同尋常的莊嚴感。米勒一般採用橫的構圖,讓紀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現在前景的原野上。

三個主體人物分別戴著紅、藍、黃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為主色調,牢牢吸引住觀眾的視線。她們的動作富於連貫性,沉著有序,佈置在畫面左側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們顯得愈發結實而有忍耐力。或許長時間的彎腰勞作已經使她們感到很累了,可她們仍在堅持。

儘管臉部被隱去了,而她們的動作和軀體更加富於表情,是現實主義美術風格的典型代表作。

名畫鑑賞 《最後的晚餐》

7樓:匿名使用者

義大利偉大的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是所有以這個題材創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這幅畫,是他直接畫在米蘭一座修道院的餐廳牆上的。 沿著餐桌坐著十二個門徒,形成四組,耶穌坐在餐桌的**。他在一種悲傷的姿勢中攤開了雙手,示意門徒中有人出賣了他。

大多數門徒在激動中一躍而起,而耶穌的形象卻是那麼的平靜。我們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輪廓襯托在背景牆的窗子裡,通過窗子,我們看見恬靜的景色,湛藍的天空猶如一隻光輪環繞在耶穌的頭上。

在耶穌右邊的一組中,我們看到一個黑暗的面容,他朝後倚著,彷彿從耶穌前往後退縮似的。他的肘部擱在餐桌上,手裡抓著一隻錢袋。我們知道他就是那個叛徒,猶大.伊斯卡里奧特。

猶大手中的錢袋是他的象徵,它使我們想起,他就是為耶穌和其他門徒保管錢財的人,錢袋裡裝著出賣耶穌得來的三十塊銀幣的賞錢。

即使他沒有拿著那隻錢袋,我們也能通過達.芬奇的繪畫方式,辨別出這個罪惡的敵人猶大。

猶大的側面陰影旁是聖.彼得,我們也可以看見他一頭銀絲與一副白晰的手,他向年輕的聖.約翰靠去。

彼得垂在臀部的右手握著一把刀,彷彿在偶然中,刀尖對著猶大的背後。聖.約翰的頭朝彼得垂著。

在所有門徒中,他是耶穌最喜愛的一個。約翰象耶穌那樣平靜,他已經領悟了他主人的話。

耶穌左邊是小雅各,他力圖去理解他所聽到的可怕的話,他兩手攤得大大的驚叫了起來。

從小雅各的肩上望去,我們看到了聖托馬斯,疑惑不解的托馬斯,他懷疑的神色通過他豎起的手指表現出來。

小雅各的另一邊,聖.菲利普往耶穌靠去,雙手放在胸前似乎在說:」你知道我的心,你知道我是永遠不會出賣你的。」他的臉由於愛和忠誠而顯出苦惱的神情。

圍著耶穌的這六個門徒,處於故事的發生的中心。

巴塞洛繆與老雅各的身體向他們傾著,而他們身旁的老安德魯並沒有站起來,但他想聽聽,於是便舉起手似乎要求安靜。

右邊還剩下最後三個門徒,他們正在討論有關耶穌說的那句話,他們的手指也指向餐桌的**。

他們所看到的這一切,均發生在這幅偉大的作品之中,但每次當我們欣賞它時,都會從門徒的感情與性格中獲得新的含義。

《最後的晚餐》創作時間大約為1495-2023年,現存於義大利米蘭的多明尼加修院的聖母感恩禮拜堂的餐廳牆壁上。它是達

求一篇世界名畫鑑賞的**

8樓:顧believe漫

評圭多•雷尼的《黎明》

圭多•雷尼(1575-2023年)是博洛尼亞畫家,他最初生活在博洛尼亞的佛蘭德斯畫家卡爾外特的學園,跟一位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博洛尼亞畫家的老師學藝。接著,他又是在當地另一所學園,也就是17世紀義大利最著名的卡拉齊學園,跟卡拉齊兄弟學到了一手精湛的素描和構圖本領,這對他的畫風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另外,到古代美術和文藝復興美術的中心羅馬參觀,也對他有很大影響,特別是盛期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的藝術,更是令他神往。

17世紀的義大利畫壇,有好幾股潮流,其中之一就是古典的潮流,雷尼可以說是這股潮流的中堅力量。雷尼的風格,以甜美優雅著稱,從《黎明》不難感受到他的這種特點。《黎明》是雷尼在羅馬畫的一幅天頂壁畫。

熟悉義大利繪畫的人都知道,義大利是壁畫之鄉,羅馬更是壁畫的陳列館,處處有大師的精品;而雷尼崇拜的拉斐爾最美的壁畫也在這裡,或許他畫《黎明》時,心目中始終閃動著這位古典大師的形象。像拉斐爾的《巴爾納斯山》一樣,《黎明》是從希臘羅馬神話獲得啟示的,這類題材是當時極為盛行的畫題,古典傾向的畫家更加離不開它。這幅作品是在紅衣主教貝佳斯的委託下創作的,這幅作品《黎明》描繪的是曙光女神阿斯塔特、月神塞萊內和太陽神阿波羅,通過古典藝術對這些神的兄弟姐妹進行了描畫,這幅作品是圭多•雷尼來到羅馬兩次脆古典藝術的研究的成果,很明確的表明了圭多•雷尼對古典藝術的追求,對純粹的愛和美的追求。

橫長的畫面,由一條從左向右移動飄升的動態曲線確定著構圖。飛在最前方的女性形象,是羅馬神話中的黎明女神奧羅拉(這幅畫的原名就是《奧羅拉》),她是由希臘神話中的黎明女神厄俄斯轉化來的。她的前方,仍是昏暗的世界,她的後方,則是一派壯麗的曙光。

從她回顧的眼神和腳的指向,自然地跟**的一組奔馬聯絡起來,而順著馬韁繩,立即會發現駕車的太陽神阿波羅。於是一切都清清楚楚了,原來畫家要表現的是黎明時分,太陽升起,黑暗正在消退,光明將降臨大地。

在表現這個景象時,雷尼選用了富於視覺感染力的節奏和色調。黎明女神、馬匹、太陽神及牽手前行的少女,共同構成了向前迅速推進的動勢,而這些形象又全都籠罩在橘紅的暖色調中,幾乎完全擠掉了右邊那一點點暗色。象徵和寓意的處理,美妙地實現了畫的主題。

畫面上,那組飄然行進的少女,稱得上是雷尼筆下最優美的形象。理想的造型、流暢的線條、精心的組合,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那麼和諧、那麼均衡,確是純粹的古典風範。難怪在推崇古典美術的時代,很多藝評家認為他是僅次於拉斐爾的大師,溫克爾曼把他與希臘完美的雕刻家普拉克西特利斯相提並論,雷諾茲認為他的美的觀念優於任何一位畫家,「神聖的圭多」成了他的稱號。

當然,這些早已過去,沒人再頂禮膜拜他,可他的優秀作品仍然值得觀者駐足。同時也可以知道,圭多雷尼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拉斐爾的影響,在這個波倫亞派的巨匠的傑作的基礎上,人們把圭多雷尼的古典主義作品與拉斐爾的古典主義作品一同稱讚了,認為兩人在畫面上展示出了演劇性,都表現的恰到好處,繪畫中圭多雷尼加入了豐富的色彩,展現了他獨特的審美觀,很大的程度上觸動了之後的波倫亞派的畫家古魯西諾,後來畫家古魯西諾也描繪了與圭多雷尼這幅作品《黎明》相同的主題。

《格爾尼卡》一畫的創作背景名畫《格爾尼卡》創作的背景是什麼?

創作背景 1937年初,畢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委託,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裝飾壁畫。構思期間,1937年4月26日,發生了德國空軍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鎮格爾尼卡的事件。德軍三個小時的轟炸,炸死炸傷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爾尼卡化為平地。德軍的這一罪行激起了國際 的譴責。畢加索義憤填膺,...

帕格尼和世爵,世爵和帕格尼

額,這麼多問題 分好少哦.spyker 1.據我所知世爵沒有被其他廠商收購過 2.我記得世爵8c這款用的是4.2l奧迪引擎,其他型號確實不知 像世爵這種小廠一般都沒有能力自給效能優異的引擎 3.其實快不快不是最重要的,世爵有他自己的跑車內涵在裡面,跑車並不是要快才算好的,大多數的廠家都會堅持自己的造...

尼德霍格的相關資訊,尼德霍格的人物簡介

一 源於北歐神話,傳說在通往死者之國尼伯龍根的世界之樹樹根旁邊,潛伏著一條叫 絕望 nidhogg 的黑龍,與其他無數蛇類一起盤踞 啃食著樹幹。當樹被食盡,世界就會毀滅。它和世界之樹頂端的老鷹維德佛爾尼爾 vedfolnir 彼此結怨,而松鼠拉塔託斯克 ratatosk 是它們之間的挑撥者。當 諸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