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飄飄的子逸
洛陽市,簡稱「洛」,別稱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級市,洛陽市總面積1523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803平方公里,河南省西部,東西長約179公里,南北寬約168公里。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東鄰鄭州市,西接三門峽市,北跨黃河與焦作市接壤,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連。[1][2]
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3]遠在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洛陽繁衍生息,禹劃九州,河洛屬古豫州。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
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4],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5]洛陽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2.2-24.
6℃,洛陽市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複雜,其中山區45.51%,丘陵40.73%,平原佔13.
8%。洛陽市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洛河、伊河、澗河、汝河等。[6][7][8]
洛陽市有二里頭遺址、偃師**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遺址。2023年末,洛陽市共有a級旅遊景區45處,其中4a級以上景區26處。洛陽市有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河洛文化旅遊節等節日活動。
[9][10]洛陽市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1]、全國園林城市[12]、國家衛生城市[13]全國文明城市[14]等榮譽。
2023年末,洛陽市總人口710.1萬人,其中市區人口201.0萬人;年末常住人口682.
3萬人。截至2023年1月,洛陽下轄1個縣級市、8個縣、6個區。2023年,洛陽市全市生產總值4343.
1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5.3:46.
9:47.8,人均生產總值達63759元。
建制沿革
遠在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時代,黃河中游兩岸及伊、洛、瀍、澗等河流的臺地上,分佈著許多氏族部落,新中國成立後在洛陽一帶發現的孫旗屯遺址、王灣遺址、矬李遺址等近200處聚落遺址,便是當時人們居住、生活的地方。禹劃九州,河洛屬古豫州地。
洛陽是夏王朝立國和活動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為都。
前2023年,商朝建立。商湯建都西亳(二里頭遺址東北約6千米)。
前2023年,西周代殷後,為控制東方地區,開始在洛陽營建國都。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稱成王「初遷宅於成周」,「定鼎於郟鄏」,曾遷殷頑民於成周,並以成周八師監督之。當時洛陽稱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國等,亦稱周南。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是為東周。
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在洛陽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
漢王元年(前206年),項羽封申陽為河南王,居洛陽。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建漢,初都洛陽,後遷長安,改三川郡為河南郡,治洛陽。轄洛陽、河南(漢置,治王城)、偃師、緱氏、平(偃師西北)、平陰(孟津東北)、新成(伊川西南)、榖成(新安東)及鞏、滎陽、新鄭、中牟、開封等22縣。漢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河南郡屬司隸。
西漢末年,王莽篡政,改洛陽為宜陽,設「新室東都」和「中市」。
漢光武建武元年(25年),劉秀定都洛陽,改洛陽為雒陽。
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為河南尹。
漢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有戶二十萬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萬零八百二十七」。
黃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陽,變雒陽為洛陽,設司隸校尉部。
泰始元年(265年),西晉代魏,仍以洛陽為都。
太延二年(436年),北魏在洛陽置洛州。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開皇元年(581年),在洛陽置東京尚書省;次年,置河南道行臺省;三年,廢行臺,以洛州刺史領總監;十四年,於金墉城別置總監。
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遷都洛陽,在東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18裡處,新建洛陽城。同年,改洛州(東魏改司州置)為豫州,三年又改河南郡,十四年復置洛州,轄河南、洛陽、偃師、緱氏、閿鄉、桃林、陝、熊耳、澠池、新安、鞏、宜陽、壽安、陸渾、伊闕、興泰、嵩陽、陽城等18縣。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陽為都,稱東都。
武德四年(621年),置洛州總管府,轄洛州、鄭州、熊州、榖州、嵩州、管州、伊州、汝州、魯州等九州,洛州轄洛陽、河南、偃師、緱氏、鞏、陽城、嵩陽、陸渾、伊闕等9縣。
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十道,洛陽屬河南道。
顯慶二年(657年),置東都。
開元元年(713年),改洛州為河南府。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於洛陽置都畿道。天寶年間,改東都為東京。洛州、河南府均治洛陽。
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始,改東都為神都,對都城進行擴建,修建了明堂、萬國天樞等。
唐天祐四年(907年),後梁、後唐、後晉均曾都洛陽,後漢、後周以洛陽為陪都。
宋,以洛陽為西京,置河南府。
金代,定洛陽為中京,改河南府曰金昌府,並河南縣入洛陽縣。
自元代始,洛陽不復為京,降為河南府治。
明代,河南府轄洛陽、偃師、鞏縣、孟津、登封、新安、澠池、宜陽、永寧、嵩縣等10縣,是伊王和福王的封地。
清代,洛陽仍為河南府治。
2樓:怡橙不染
洛陽位於河南西部,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是***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夏太康遷都斟 ,商湯定都西毫;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相襲,共十三個王朝
3樓:心地善良
洛陽,古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
無論是在道學中還是哲學上,都把陰和陽當作一對矛盾體,它是相對的。《易經》中稱日為太陽,稱月為太陰。在註釋它們的法則時,曾這樣概述:
太陽主晝,太陰太夜;日生於東月生於西。它們是相互交替著的「萬物之主」,通過日月輪迴,使世界上的萬物得以生生不息。
正是基於這樣的道理,我們的祖先將朝向太陽的地方叫陽面,背向太陽的地方就叫陰面。所以,在命名地名時,陽面的地方,常叫做陽,陰面的地方也就自然叫陰了。洛陽是以發源陝西洛南縣的洛河流經此地而命名的,因得於「南」字,故稱陽。
洛陽地名的由來?
4樓:瓊樓登高人為峰
洛陽,古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
無論是在道學中還是哲學上,都把陰和陽當作一對矛盾體,它是相對的。《易經》中稱日為太陽,稱月為太陰。在註釋它們的法則時,曾這樣概述:
太陽主晝,太陰太夜;日生於東月生於西。它們是相互交替著的「萬物之主」,通過日月輪迴,使世界上的萬物得以生生不息。
正是基於這樣的道理,我們的祖先將朝向太陽的地方叫陽面,背向太陽的地方就叫陰面。所以,在命名地名時,陽面的地方,常叫做陽,陰面的地方也就自然叫陰了。洛陽是以發源陝西洛南縣的洛河流經此地而命名的,因得於「南」字,故稱陽。
5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上洛陽因其位居天下之中,山川形勝甲於天下,成為歷代立國建都的首選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洛陽地名也隨著朝代更迭和疆土爭奪而屢有變化。洛陽的眾多名稱體現了洛陽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地位。
在傳說時代,相傳軒轅黃帝時洛陽稱為郟鄏,因其北部邙山名為郟鄏山而得名。後來雖有周成王定鼎郟鄏之說,但郟鄏之名並非始於成王,古已有之。
夏代太康為王時,趕走了在洛陽居住的一個部落斟鄩族,定都斟鄩。斟鄩為城名,其遺址在今洛陽偃師二里頭村。斟鄩開了洛陽為都之先河,奠定了洛陽在七大古都中為都年代最早之地位。
商代成湯居西亳,西亳為都城之名,在今洛陽偃師屍鄉溝一帶。
西周時期,洛陽的名稱比較多。就地理區域而言,洛陽有「中國」、「土中」、「地中」等名稱。2023年,陝西寶雞賈村塬出土的成於成王初年的「何尊」(青銅酒器)上有銘文「餘其宅茲中國」,表明武王把洛陽稱為「中國」。
《帝王世紀》稱洛陽為「土中」。這些名稱都體現了洛陽在地理上的核心位置。就城邑而言,洛陽為西周東都,有「雒邑」、「成周」、「新大邑」等名稱,體現了洛陽在政治上的核心地位。
其中雒邑因近雒水而得名,成周取其「周道始城」之意。二者同指一邑,其地在今洛陽澗東瀍西一帶。
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鎬京,平王遷都雒邑。雒邑因周王居住而稱王城。景王去世後,王城發生了王子朝之亂,敬王避居翟泉。
因亂黨多在王城,敬王召集晉、魏等諸侯大夫擴築成周城(在今白馬寺東漢魏故城一帶)並遷居之。此後「成周」成為敬王所居之專名。
戰國時,始有雒陽之名。洛河古時名雒水,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為陽」,故名雒陽。此名既為地理區域名亦為城名,一直沿用。
秦朝時,五行學說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終始」進行推理,認為周得火德,秦代周,應為水德,因此改雒陽為洛陽。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因漢尚火德,複名雒陽。三國時魏以魏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為「洛陽」,後世沿用至今,唯明朝光宗朱常洛為諱「洛」字改「洛」為「雒」。
西晉以洛陽為都,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使洛陽一帶成為河洛丘墟。後來成為羯族石勒後趙政權的南都。隋朝建立,襲北周之制,以洛陽為陪都,稱「東京」。
隋煬帝對東京進行大規模營建稱「東都」,並遷都洛陽。唐初建洛陽宮。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徙居洛陽,封洛陽為「東都」。
武則天建武周政權改東都為「神都」。唐玄宗天寶元年改稱東京。
五代時,後梁、後唐、後晉均以洛陽為都,後漢、後周、北宋、金為陪都。後梁稱「西都」,後唐稱「雒京」,後晉至北宋稱「西京」,金稱「中京」。
司馬光雲:「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洛陽地名的歷史變遷,是一部洛陽的興衰史,是中國歷史興衰演變的縮影。
6樓:
因為洛陽是我家,清潔靠大家。
7樓:濮陽大漢火鍋
洛陽,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
在古代,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
洛陽,古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首批公佈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洛陽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處,館藏文物40餘萬件。
洛陽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及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樞紐。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被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蜚聲中外。
截至2023年,洛陽擁有四項世界文化遺產,沿洛河兩岸存有夏都二里頭遺址、偃師**遺址、西周成周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六大都城遺址。有5a級景區5家、4a級景區16家。
2023年12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公佈《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中原城市**展規劃的通知》,該《規劃》將洛陽定位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陽自貿區也是中國(河南)自由**試驗區的三大片區之一。
2023年,洛陽市複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咸陽地名的來歷陝西名字的由來?
咸陽位於陝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古代有 水之北,山之南,均稱為 陽 咸陽位於九嵕山之南 渭河之北 山水俱陽,山水俱陽,故稱咸陽。有人根據 史記 和秦都咸陽出上的陶文,以為商秧在此置 咸亨 陽裡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將兩名合一,即為咸陽。一種說法是 古代有 水 之北為 陽 山之南為 陽 咸陽位於九嵕山...
洛陽鎮與古都洛陽有什麼歷史關係,洛陽古都的歷史發展是什麼樣的?
1.泉州洛陽鎮,2.常州洛 陽鎮,3.惠安洛陽鎮,4.隨州洛陽鎮等 這些地方都與宋朝以及各個版朝代南遷權的河洛人有關,由於南遷途中,有的人到了某個地方,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特有的河洛文化。如 泉州的洛陽橋。廣州的土樓。南方的 客家人 客家話等客家文化,都是河洛郎在南遷過程中與當地文化相結合形成的獨有...
西安地名的來歷是什麼,西安地名的來歷
是明朝徐達改的。至元九年 1272年 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為安西王,鎮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 1279年 遂該京兆府為安西路。後來由於發生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被撤。皇慶元年 1312年 又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明代形成了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稱也源於明代。明洪武二年 1369年 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