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袖中北大
各學校不同。
你是哪個學校的?
可詢問學校教務處,
最直接的是問你的數學老師。
2樓:大愛瓶邪k小號
你是哪個版本的課本?哪個版本什麼名字的練習冊?
中國傳統文化—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
3樓:瀛洲煙雨
中秋節的來歷: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
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節的習俗:
1,中秋祭月
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
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2,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
「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3,民間拜月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4,掛通草燈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5,青苗社
在北方,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
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4樓:嘉興爸爸森
中秋節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關於節日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也有很多關於這天的傳說和傳統。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自2023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23年5月20日,該節日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中秋」一詞,最早見於 漢服中秋
《周禮》。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為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 中秋節從2023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23年5月20日,該節日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樓:匿名使用者
中秋節百科名片
中秋節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關於節日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也有很多關於這天的傳說和傳統。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自2023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23年5月20日,該節日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中秋」一詞,最早見於 漢服中秋
《周禮》。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為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 中秋節從2023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23年5月20日,該節日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節日起源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 嫦娥傳說
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 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
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中秋節也稱為 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也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編輯本段中秋月餅
中秋節美食首推月餅,其起源說法多種。一說元代末年,江蘇 中秋月餅
泰州的反元起義領袖張士誠(或說是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民眾互贈圓餅之際,在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條,大家見了餅中字條,一傳十,十傳百,如約於這天夜裡一起手刃無惡不作的「韃子」(元兵),過後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並正式稱中秋節的圓餅為月餅。在後來很長歷史時期,甚至在上世紀末,許多月餅上還貼有一方小紙片!只可惜,近年所產月餅已不見小紙片蹤影,月餅所含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蕩然無存。
另有一說為,明洪武初年,大將徐達攻下元朝殘餘勢力盤踞的元大都北京,捷報傳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傳諭中秋節普天同慶,並將當初反元大起義時傳遞資訊的月餅賞賜臣民。月餅從此成為中秋節「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1]。 **年間,南京的月餅市場為廣(幫)式、蘇(幫)式和本地(幫)產「三分天下」,廣式的餡料以火腿、棗泥、椰蓉等為主,廠商以冠生園為首,其次有大三元、康樂園等。
它們以聲勢浩大的廣告戰為手段,在報上刊登巨幅廣告,於櫥窗佈置霓虹燈。著名的蘇幫廠商有小蘇州、太平村、稻香村,在廣告製作上頗具海派特色,愛搞噱頭;蘇式月餅質量不遜於廣幫,**則較之便宜,故而節後盤點,財源滾滾勝於廣幫。廣幫的顧客是達官貴人、豪商巨賈;蘇幫的顧客多為小康人家;而廣大普通市民則樂趨本幫,雖然其餡料不過是葷五仁、素椒鹽兩種,全市100多家本幫點心鋪的店容店貌亦老氣橫秋,既不佈置櫥窗,更不打廣告,但都靠質量和誠信及價廉贏得顧客盈門,市場份額相對廣幫、蘇幫而言有過之而無不及。
編輯本段節日習俗
中秋祭月
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
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
「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拜月
民間拜月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ο六年)。
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
長者七、八尺,短者
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兔兒爺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
」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
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
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的。 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
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刮打刮打嘴」,更討人喜歡。
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
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中秋宴俗
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眾人圍坐品嚐,佐以酒醋。
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一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蔔、鮮藕。
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徵性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象。
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玩花燈
數學答案五年級上單元試卷,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試卷答案
gdk ljyb vb 太簡單了,我還100 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試卷答案 小學數學第八冊第二單元試卷 a 一 填空題 1 12每題2分,13 14每題3分,15 16每題4分,第17小題6分,共44分 1.加法結合律用字母表示 2.加法交換律用字母表示 3.比699999大1的數是 4.乘法交換...
小學五年級數學第2題的第1小題,小學五年級數學74頁第2題的第1小題
cosx 2 sinx 2 sinx cosx 2 8 2 5 2 即為 1 2 2 sinx cosx 2 2 2sinx 1 2sinxcosx 128 25 即4 2 2 cosx sinx 128 25。即 cos x 4 28 100。即2 cos x 2 8 2 1 28 100。即co...
五年級下冊的數學題,五年級下冊一百道數學計算題
五年級數學題上冊 豎式計算 一 2.5 103 0.702 15 3.15 0.14 12.4 0.17 2.3 11.2 0.416 32 6.6 4 43.5 29 28.6 11 20.4 24 3.9 0.3 4.3 6.2 3.64 52 15.6 12 328 16 豎式計算 二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