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桃李滿天下」是形容老師教的學生很多,遍佈各地,「桃李」是學生的代稱。
春秋時期,魏國大臣子質學富五車,知識廣博。他因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舊相識家裡躲避。這位朋友的家境並不富裕,子質不願給朋友加重生活負擔,便想開個學館,收一些學生教讀,藉以餬口。
朋友很支援他,就騰出兩間空房作為教室,子質所收的學生不分貧富,只要願學的都可以拜他為師,一視同仁。
這個學館裡有一棵桃樹,一棵李子樹。凡是來上學的學生都跪在桃李樹下認先生。子質指著已結果的兩棵樹教導學生們說:
「你們都要刻苦學習,要像這兩棲 棵樹一樣開花結果。只有學問高,才能為國家做出一番大事業。
為了把學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質認真教學。在他的嚴格管教下,學生們都發奮讀書,學到了不少真本領。後來,這些學生先後成才,成了國家的棟樑。
他們為了感念子質先生的教誨,都在自己住處親手栽種桃樹和李子樹。
子質到各國遊歷時,碰到了在各國當官的學生,並看到了學生栽的這兩種樹,便自豪地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啊!一個個都很有作為!
」從此,當先生(老師)的就以「桃李」代黎學生,並把學生多稱作「桃李滿天下」了。
梨園由來
溯自唐明皇選曲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子弟」。宮女數百亦為梨園**,居宜春北院。斯為梨園發軔之始。
為什麼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子弟?
戲曲界俗稱梨園行,演員稱梨園子弟。要問緣由,得從過去戲班供奉的祖師爺唐明皇,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談起。據史載:
「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梨園在當時長安禁苑中,公元714年設「梨園亭」供樂工演奏樂曲,宮女習舞演唱,有會昌殿為玄宗親自按樂之所。
當時還設有宮內梨園法部、梨花園、太常系統的梨園別教院、洛陽梨園新院等,所以樂工多出梨園。梨園,實際為我國第一座國立戲曲學校,梨園,也就成了後世演藝界的代稱。因玄宗善用羯鼓指揮樂隊,後戲曲仍以司鼓板為樂隊指揮,尊稱打鼓佬,位於舞臺九龍口,並供奉玄宗為戲曲界祖師,所屬同行為梨園**,延續至今。
眾所周知,"杏林"-詞是中醫界常用的詞彙,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詞典出漢末 三國閩籍道醫董奉。
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醫技,與當時的華倫、張仲景齊名,號稱"建安三神 醫"。據《三國志·士燮傳》注引,交州刺史士燮得惡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制藥丸一粒塞入 刺吏口中並灌入少許水,捧其頭搖消之,食頃,昏死的刺吏便神奇般地張開眼睛,手腳也能動彈,"顏 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類似的記載詳見於《神仙傳》中,由此可見董奉醫術的高 明。
在諸多有關董奉傳奇般的事蹟中,最有影響的乃是他在廬山行醫濟世的故事。據《神仙傳》卷十記載 :"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餘 株,鬱然成林……"董奉曾長期隱居在江西廬山南麓,熱忱為山民診病療疾。
他在行醫時從不索取酬金, 每當治好一個重病患者時,就讓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顆杏樹;看好一個輕病,只須栽一顆杏樹。所以四鄉 聞訊前來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為醫酬。幾年之後,廬山一帶的杏林多達十萬株之多。
杏 子成熟後,董奉又將杏子變賣成糧食用來販濟廬山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饑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 達二萬餘人。正是由於董奉行醫濟世的高尚品德,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廬山一帶的百姓在董奉羽化 後,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
後來人們又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 紀念董奉。如此一來,杏林一詞便漸漸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喜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這類的 話語來讚美象童奉一樣具有高尚醫風的蒼生大醫。
與杏林一詞相仿,"懸壺"也是中醫行醫的專用名詞,典出《後漢書》及《神仙傳》,與道醫壺公有關 《後漢書》卷八十二《方術列傳》雲:"費長房者,汝南人也,曾為市椽。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於肆 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
惟長房於樓上睹之,異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長房之意 其神也,謂之曰:
'子明日可更來'。長房旦曰復詣翁,翁乃與俱入壺中,惟見玉堂嚴麗,旨酒甘餚, 盈衍其中,共飲畢而出。……後長房欲求道,隨從人山中…,"這段頗為神奇的記述也見於《神仙傳》卷 九《壺公傳》中,聲稱"壺公者,不知其姓名。
今世所有《召軍符》、《召鬼神治病王府符》凡二十餘卷 ,皆出於壺公……"壺公乃是東漢時一位賣藥的老翁,有道術,善用符治病。因常懸一壺於市頭賣藥, "藥不二價"、"治病皆愈",故後世稱行醫為"懸壺"。這一典故流傳甚廣,至今人們日常語言中還有"你 胡蘆裡賣的什麼藥"這樣的口語
2樓:苦守心靈
梨園是指做戲曲及舞蹈的行業
現在指唱京劇的地方,是唐玄宗說的
杏林是當醫生的
杏壇是孔子講學的地方
以後泛指與教育有關的事物
3樓:鬼義虎
梨園是唱戲的
杏林是當醫生的
杏壇是教書的
4樓:匿名使用者
梨園好像是梅蘭芳說的,
桃杏,杏林,高足,杏壇,桑梓,梨園,巾幗,鬚眉他們指的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杏林:醫學 高足:徒弟 巾幗:女子 鬚眉:男子 桑梓:家鄉 梨園:唱戲的(戲樓)
桃杏和杏壇就不知道什麼意思了。
6樓:匿名使用者
杏壇是教育界 杏林是醫學
梨園指戲曲,杏園指什麼行業?**?
7樓:千山鳥飛絕
是杏林,不是杏園,杏林指中醫學界。
「杏林」出自漢末三國閩籍道醫董奉。董奉隱居在江西廬山南麓時,常年為人治病,卻不接受別人的報酬。得重病的人,他給治好了,就讓病人種植五棵杏樹;病情不重的人,他給治好了,就要病人種植一顆杏樹。
這樣十幾年以後,杏樹就有十多萬棵了······
根據董奉的傳說,人們用「杏林」稱頌醫生。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後世遂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等來稱頌醫家的高尚品質和精良醫術。
8樓:念過涼秋
是杏林,不是杏園,指中醫學界。
"杏林"出自漢末三國閩籍道醫董奉。
董奉董奉曾長期隱居在江西廬山南麓,熱忱為山民診病療疾。他在行醫時從不索取酬金, 每當治好一個重病患者時,就讓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顆杏樹;看好一個輕病,只須栽一顆杏樹。所以四鄉聞訊前來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為醫酬。
幾年之後,廬山一帶的杏林多達十萬株之多。杏 子成熟後,董奉又將杏子變賣成糧食用來販濟廬山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饑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 達二萬餘人。正是由於董奉行醫濟世的高尚品德,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
廬山一帶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後,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後來人們又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 紀念董奉。如此一來,杏林一詞便漸漸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喜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這類的 話語來讚美象童奉一樣具有高尚醫風的蒼生大醫。
9樓:蛙家居
是杏林,不是杏園,象徵著中醫學界。
拓展資料:
"杏林"一詞典出漢末 三國閩籍道醫董奉,杏林是中醫學界的代稱。
據《三國志》記載:"裴注--葛洪神仙傳曰:燮嘗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藥與服,以水含之,捧其頭搖(捎)之,食頃,即開目動手,顏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
"文中的"燮"為七郡總督的綏南中郎將。按當時官吏設定制度,綏南中郎將應有醫官服侍。連專職醫官都無法**士燮的病,遂請董奉施治,可見董奉的醫術高超。
他使燮起死回生被稱為"醫仙"。
東漢末年,朝廷腐敗,外戚專權,軍閥割據,戰事不斷,加之水旱蝗災連連不絕、疫病流行,民不聊生,階級矛盾日趨激化。張角創立的太平道高舉"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大旗,發動了震撼東漢王朝統治根基的著名的"黃巾起義"。作為太平道教徒的董奉,從黃巾起義軍的骨幹到成為著名的"醫仙",位列"建安三神醫",說明他飽受起義失敗的悲愴之後,以施醫療疾作為他流亡安生立命之本。
他選擇交州一帶行醫安生,然而,好景不長,由於軍閥勢力重新瓜分交州,董奉恐遭不測,公元207年左右,被迫選擇廬山為隱居之地。在廬山,董奉施醫濟世,開創了人與自然生態和諧共榮以及藥食同源的杏林園。
10樓:天鉤月窟
是杏林,不是杏園。
"杏林"一詞典出漢末 三國閩籍道醫董奉。
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醫技,與當時的華倫、張仲景齊名,號稱"建安三神 醫"。據《三國志·士燮傳》注引,交州刺史士燮得惡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制藥丸一粒塞入 刺吏口中並灌入少許水,捧其頭搖消之,食頃,昏死的刺吏便神奇般地張開眼睛,手腳也能動彈,"顏 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類似的記載詳見於《神仙傳》中,由此可見董奉醫術的高 明。
在諸多有關董奉傳奇般的事蹟中,最有影響的乃是他在廬山行醫濟世的故事。據《神仙傳》卷十記載 :"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餘 株,鬱然成林……"董奉曾長期隱居在江西廬山南麓,熱忱為山民診病療疾。
他在行醫時從不索取酬金, 每當治好一個重病患者時,就讓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顆杏樹;看好一個輕病,只須栽一顆杏樹。所以四鄉 聞訊前來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為醫酬。幾年之後,廬山一帶的杏林多達十萬株之多。
杏 子成熟後,董奉又將杏子變賣成糧食用來販濟廬山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饑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 達二萬餘人。正是由於董奉行醫濟世的高尚品德,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廬山一帶的百姓在董奉羽化 後,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
後來人們又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 紀念董奉。如此一來,杏林一詞便漸漸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喜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這類的 話語來讚美象童奉一樣具有高尚醫風的蒼生大醫。
11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聽說杏園這個詞,只知道:杏林是指醫院,杏壇是指學校.
12樓:真的是樂芙蘭嗎
杏園指學府 教育業 杏林指醫學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