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怎樣實現民族文化傳承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提高教學實效

2021-03-20 07:42:41 字數 4593 閱讀 3554

1樓:du知道君

泱泱大中華,上下五千年,她所積澱下來的民族文化如歷久彌香的美酒,足夠華夏子孫世世代代品味和體悟。可近幾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一種令人堪憂的現象:過洋節盛於過傳統節日,尤其是青少年,對於外國習俗的瞭解遠遠多於對本土文化的瞭解。

在開展綜合性學習時,對這種民族傳統文化失寵的現象感受得尤為深刻。

一、民族傳統文化學習的現狀

通過開展綜合性學習《戲曲大舞臺》、《到民間採風去》活動,我們更能看到當前青少年對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學習幾乎就是空白,令人擔憂。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全國許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劇種,可謂百花齊放,異彩紛呈。每個地方的戲曲,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風情,如京劇的雍容華美、崑曲的典雅精緻、梆子戲的高亢悲涼、越劇的輕柔婉轉,可以說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戲曲。

在開展活動之前,我對班級學生進行了簡單的調查,調查結果讓我驚訝,100多名學生中,能對中國戲曲一知半解,說出皮毛就算是很了不起了。因此,我開始佈置活動任務,可以說很細緻,指導得也比較到位,可是在正式活動時,效果卻還是非常令人失望,本該在準備材料過程中瞭解的知識、記憶的常識,沒有幾個人能回答得出來。後來我分析,厚重的文化是長久以來積存下來的,哪能通過幾天的突擊就可以理解和掌握的呢!

對國粹尚且如此,對待其他的民族傳統文化更可想而知了!

精美的服飾,優雅的唱腔,虛擬的場景,奇妙的臉譜……在我們看來是美侖美奐,神奇無比,而在學生眼裡卻是幼稚可笑,枯燥異常。

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而且又有許多少數民族,呈現出了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就是《到民間採風去》,準備階段我向學生們瞭解了他們所知道的民風民俗。其中對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是比較熟悉的,一方面因為現在這些節日到時放假,另一方面因為這些節日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美食聯絡在一起,比如春節的餃子(或團圓飯)、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等。

但是對於其由來和意義知道的就不多了,至於少數民族的一些習俗就更是知之甚少了。

二、簡析現象原因

之所以產生以上漠視民族傳統文化的現象,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當今生活節奏加快,學習壓力的增大,使學生疲於應付眼前的學業壓力,有時連當前的國家大事都無心問津,更無暇去接觸文化精粹。不知道,不瞭解,當然不感興趣了。

二是他們大多數的課餘時間被各種補習班、流行歌曲、各種娛樂專案佔據。尤其是現在人們進入了e時代,外界新鮮刺激的**太多了,與之相比,典雅厚重的民族文化需要長久的研習和感悟,難免就會認為那些都是過時的東西,所以人們認為缺少學習的必要性和實用價值。

三是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人們對學科成績的要求遠遠高於對學生健康人生構建的要求。現在一些學校開設了《**規》、《道德經》等講授國學的課程,這是一個好的開端,但大多數也只是為了應付上級要求,並不能真正地觸及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真諦。由此可想,大人們都不重視不尊重的事情,怎麼能要求孩子們去重視和尊重呢?

三、語文教學對於傳承民族文化的有利條件及有效方式

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對此種情況,我覺得傳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語文教學責無旁貸。因為語文學科對此有一種得天獨厚的條件。

首先,語文學習的空間比較廣闊,與生活聯絡緊密,更有利於向豐富的生活延伸。在拓展延伸中就可以充分地做到這一點。

其次,語文課堂教學的靈活性較強,在所編排的課文中,可以適當地滲透或是討論有關傳統文化的問題,自然就達到了瞭解傳統文化的目的。

最後,語文,無論是課本的編排,還是教育思想,都是幾代人的摸索、實踐的勞動結晶,是把「國學」的體系加以完善、加以創新而得來的,它植根於中國特有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它的枝葉又接受著其他文化形式的薰陶,因此是和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脈相承、息息相關的。

要肩負起這項重任,首要的因素是語文教師應具備必要的自信心和責任心。語文教師首先對這個任務有清楚的認識和理解,自己能夠積累和運用淵博的民族文化知識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語文教學中把傳授內容和民族文化有機結合,靈活滲透,充實學生的心靈。

利用取之不竭的生活資源是關鍵因素。合理運用語文教材是有效的方式。

新課標實施後,語文教材的編寫更具有人文思想,也更加利於操作,如介紹精湛的民間手工藝的《泥人張》《核舟記》,介紹民間絕技的《**》《安塞腰鼓》《吆喝》,介紹民風民俗的《雲南的歌會》《端午的鴨蛋》以及優秀的古詩文等等。這些篇目都是學習民族文化的經典教材,理應充分挖掘和利用。在學習民族文化的同時,必將會激起學生們的愛國之情。

尤其是加入了語文綜合性學習後,語文課的容量更大了,這些綜合性題目的確立不僅緊扣本單元的內容,而且深入挖掘學生的心理,**當前中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同時也關注到了弘揚民族文化的問題。

事在人為,只要瞭解學生的心理,科學地利用生活中的文化資源,使語文教學與民族文化有機結合,必定會讓傳統文化在語文的土壤中生根、發芽,直至開出絢麗的花朵。

怎樣實現民族文化傳承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提高教學實效

2樓:天津昌澤教育

泱泱大中華,上下五千年,她所積澱下來的民族文化如歷久彌香的美酒,足夠華夏子孫世世代代品味和體悟。可近幾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一種令人堪憂的現象:過洋節盛於過傳統節日,尤其是青少年,對於外國習俗的瞭解遠遠多於對本土文化的瞭解。

在開展綜合性學習時,對這種民族傳統文化失寵的現象感受得尤為深刻。

一、民族傳統文化學習的現狀

通過開展綜合性學習《戲曲大舞臺》、《到民間採風去》活動,我們更能看到當前青少年對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學習幾乎就是空白,令人擔憂。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全國許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劇種,可謂百花齊放,異彩紛呈。每個地方的戲曲,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風情,如京劇的雍容華美、崑曲的典雅精緻、梆子戲的高亢悲涼、越劇的輕柔婉轉,可以說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戲曲。

在開展活動之前,我對班級學生進行了簡單的調查,調查結果讓我驚訝,100多名學生中,能對中國戲曲一知半解,說出皮毛就算是很了不起了。因此,我開始佈置活動任務,可以說很細緻,指導得也比較到位,可是在正式活動時,效果卻還是非常令人失望,本該在準備材料過程中瞭解的知識、記憶的常識,沒有幾個人能回答得出來。後來我分析,厚重的文化是長久以來積存下來的,哪能通過幾天的突擊就可以理解和掌握的呢!

對國粹尚且如此,對待其他的民族傳統文化更可想而知了!

精美的服飾,優雅的唱腔,虛擬的場景,奇妙的臉譜……在我們看來是美侖美奐,神奇無比,而在學生眼裡卻是幼稚可笑,枯燥異常。

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而且又有許多少數民族,呈現出了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就是《到民間採風去》,準備階段我向學生們瞭解了他們所知道的民風民俗。其中對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是比較熟悉的,一方面因為現在這些節日到時放假,另一方面因為這些節日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美食聯絡在一起,比如春節的餃子(或團圓飯)、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等。

但是對於其由來和意義知道的就不多了,至於少數民族的一些習俗就更是知之甚少了。

二、簡析現象原因

之所以產生以上漠視民族傳統文化的現象,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當今生活節奏加快,學習壓力的增大,使學生疲於應付眼前的學業壓力,有時連當前的國家大事都無心問津,更無暇去接觸文化精粹。不知道,不瞭解,當然不感興趣了。

二是他們大多數的課餘時間被各種補習班、流行歌曲、各種娛樂專案佔據。尤其是現在人們進入了e時代,外界新鮮刺激的**太多了,與之相比,典雅厚重的民族文化需要長久的研習和感悟,難免就會認為那些都是過時的東西,所以人們認為缺少學習的必要性和實用價值。

三是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人們對學科成績的要求遠遠高於對學生健康人生構建的要求。現在一些學校開設了《**規》、《道德經》等講授國學的課程,這是一個好的開端,但大多數也只是為了應付上級要求,並不能真正地觸及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真諦。由此可想,大人們都不重視不尊重的事情,怎麼能要求孩子們去重視和尊重呢?

三、語文教學對於傳承民族文化的有利條件及有效方式

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對此種情況,我覺得傳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語文教學責無旁貸。因為語文學科對此有一種得天獨厚的條件。

首先,語文學習的空間比較廣闊,與生活聯絡緊密,更有利於向豐富的生活延伸。在拓展延伸中就可以充分地做到這一點。

其次,語文課堂教學的靈活性較強,在所編排的課文中,可以適當地滲透或是討論有關傳統文化的問題,自然就達到了瞭解傳統文化的目的。

最後,語文,無論是課本的編排,還是教育思想,都是幾代人的摸索、實踐的勞動結晶,是把「國學」的體系加以完善、加以創新而得來的,它植根於中國特有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它的枝葉又接受著其他文化形式的薰陶,因此是和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脈相承、息息相關的。

要肩負起這項重任,首要的因素是語文教師應具備必要的自信心和責任心。語文教師首先對這個任務有清楚的認識和理解,自己能夠積累和運用淵博的民族文化知識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語文教學中把傳授內容和民族文化有機結合,靈活滲透,充實學生的心靈。

利用取之不竭的生活資源是關鍵因素。合理運用語文教材是有效的方式。

新課標實施後,語文教材的編寫更具有人文思想,也更加利於操作,如介紹精湛的民間手工藝的《泥人張》《核舟記》,介紹民間絕技的《**》《安塞腰鼓》《吆喝》,介紹民風民俗的《雲南的歌會》《端午的鴨蛋》以及優秀的古詩文等等。這些篇目都是學習民族文化的經典教材,理應充分挖掘和利用。在學習民族文化的同時,必將會激起學生們的愛國之情。

尤其是加入了語文綜合性學習後,語文課的容量更大了,這些綜合性題目的確立不僅緊扣本單元的內容,而且深入挖掘學生的心理,**當前中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同時也關注到了弘揚民族文化的問題。

事在人為,只要瞭解學生的心理,科學地利用生活中的文化資源,使語文教學與民族文化有機結合,必定會讓傳統文化在語文的土壤中生根、發芽,直至開出絢麗的花朵。

談談如何利用民族文化特色開發旅遊資源

民俗是一種民間傳承文化,屬於民族的傳統文化,它的根脈一直延伸到當今社會的各個領域,伴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活繼續向前發展變化。近年來民俗旅遊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因為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它能滿足遊客 求新 求異 求樂 求知 的心理需求,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民俗是溝通傳統和現...

運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有關知識分析如何實現優秀古籍善本價值的雙

依託科技手段創新傳承模式,開發創意產品,啟用文化內容,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創造性轉化 容創新性發展,實現優秀古籍善本價值的雙贏。在創新發展的基礎上,採取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擴大優秀古籍善本的傳播廣度和影響力,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讓人民群眾領會其文化內涵 認同其文化價值 增強文化自信,激發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民族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我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係

培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澱,是優秀傳統價值文化的時代化 現代化表達,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出來的價值成果。如我們通常講的 民主 總以為是西方輸入的舶來品,其實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也能找到其自身發展的內生邏輯 民為邦本 為民做主 人民當家作主。悠久的民族傳統文化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