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祭祀時把要宰殺的畜牲叫犧牲,其中太宰三牲俱全,而少牢是少

2021-05-16 18:27:25 字數 5292 閱讀 8968

1樓:曹北枳

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i,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於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

由於祭祀者和祭祀物件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古代祭祀物品出現會是哪幾種情況

2樓:匿名使用者

不同場合用品不同。通常是豬、牛、羊等。

天子祭器「九鼎八簋」——九鼎所盛牛、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這種種亦稱「大牢」;而諸侯祭器則只能七鼎六簋,大夫、士則依次遞減。

貴族官宦講究列鼎而食,鼎的多少表明食者的身份和地位。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正式的宴會,依照每個人的不同的身份,上飯上菜還有許多講究。

普通老百姓吃飯一觴一豆,置於案上自食。

有一種成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為一列,稱為列鼎,列鼎的數目在周朝時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等級的。 列鼎通常為單數。 據文獻及考古發現九鼎應為諸侯之制,

七、五鼎為卿大夫,

三、一鼎為士級。 但天子之製為十二鼎,是雙數,但至今未見周天子之陵墓,故這個記載是否正確還有待證實。 當然列鼎中的九鼎並非代表**政權的九鼎。

3樓:匿名使用者

祭品,即祭祀時用的物品。根據不同種族和不同地域,祭品的形式也是十分豐富,有動物如豬、牛、羊、雞,也有植物,還可以是衣物等物品。在遠古時代和愚昧時代,甚至有拿活生生的人作為祭品;**時期也曾出現過用活人陪葬與祭祀的情況,十分殘忍。

古代祭祀活動主要是祭祖先、祭神祗(qi)。

從天子到庶民都祭祖先。天子、諸侯祭祖先在宗廟。宗廟又叫太廟、祖廟。

古人認為君權神授,是依靠祖先得來的,所以古代天子、諸侯都建立宗廟以供祭祀並求取庇佑。國家有了大事,一定到宗廟祭告,以示對祖先的尊敬。宗廟是國家的象徵。

其數量和建立有嚴格規定,天子七廟(供奉七代祖先),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很多重大的國事活動要在宗廟進行。古代皇帝即位時,在宗廟內拜祖先、會群臣、受印璽、稱之為「廟見」,廟見表明正式掌握了國家政權。

如果宗廟被毀,則表明國家滅亡。如賈誼《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宗廟裡的祖先牌位上不直書其名,而另起一個稱號以示尊敬,通常使用「祖」、「宗」二字,如漢高祖、唐太宗、清太宗等,祭品名目繁多,可以是肉食,可以是金玉珠帛,《曹劌論戰》說:「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其中的犧牲玉帛就是祭品。

為祭祀而宰殺的牲畜叫「犧牲」,後來引申為為了正義的目的而捨棄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祭品牛、羊、豬三牲齊備叫「太牢」或「大牢」,只有羊和豬叫「少牢」,庶民祭祀祖先主要在家廟,清明節掃墓,中元節上墳時也要祭祀。

4樓:匿名使用者

是出現的原因?還是什麼場合用?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叫什麼 5

5樓:匿名使用者

【三牲】一指古代用於祭祀的牛、羊、豬,後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一指夏、商、週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ǐ,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於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

由於祭祀者和祭祀物件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6樓:匿名使用者

叫犧牲:色純為「犧」,體全為「牲」。牛、羊、豕 (shi ,豬 )

7樓:泣秋英騎月

古代祭祀常用的是豬牛羊,少牢是指豬和羊,太牢是指豬和牛,其他動物就不是常用的祭祀牲畜了

古代的祭祀用品為什麼叫做「犧牲」

8樓:狂人橫刀向天笑

在古代,「犧牲」一詞還可以分得更細。祭祀用的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牲」。

因為當時祭祀用品一般包括牛、羊、豬,因此又稱「三牲」,《尚書·微子》:「今殷民乃攘竊神祗之犧牷牲」。孔安國傳注說:

「牛、羊、豕曰牲。」 孔穎達疏:「經傳多言三牲,知牲是牛、羊、豕也。

」在古代,犧牲還被稱作「太牢」和「少牢」。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古代祭祀所用的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於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牛、羊、豕(shǐ,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於祭祀者和祭祀物件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以牛、羊、豕作為祭品,對於一般的家庭來說,自然不免有力不從心之虞。故而,後世的民間祭祀,也有以雞、魚、豬等充充作三牲來用的。我記得魯迅在**《祝福》中也曾經描述女傭們準備祝福祭神的牲醴時說:

「殺雞,宰鵝,頭豬肉,用心細細的洗。」這裡雞、鵝等一些其他小動物也用上了。

古代祭祀祖先和上天的三牲指的是什麼?

9樓:米格戰鬥機

三牲有大小之分,大三牲指羊、豬和牛,牛代表勤奮,羊代表祥和,豬代表富足,後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小三牲指雞、鴨、魚。

古代用於祭祀的肉食動物叫「犧牲」,指馬、牛、羊、雞、犬、豕等牲畜,後世稱「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魚兔野味也用於祭祀,但不屬「犧牲」之列。

10樓:組織vip成員

三牲三牲,亦稱太牢,是古代祭祀用的供品。三牲有大小之分,大三牲指

羊頭、豬頭和牛頭;小三牲指雞頭、鴨頭和免頭(一說大三牲指豬、牛、羊,小三牲指雞、鴨、魚)。後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一指夏、商、週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

古代祭祀用犧要求體全嗎

11樓:狂人橫刀向天笑

在古代,「犧牲」一詞還可以分得更細。祭祀用的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牲」。

因為當時祭祀用品一般包括牛、羊、豬,因此又稱「三牲」,《尚書·微子》:「今殷民乃攘竊神祗之犧牷牲」。孔安國傳注說:

「牛、羊、豕曰牲。」 孔穎達疏:「經傳多言三牲,知牲是牛、羊、豕也。

」在古代,犧牲還被稱作「太牢」和「少牢」。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古代祭祀所用的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於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牛、羊、豕(shǐ,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於祭祀者和祭祀物件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以牛、羊、豕作為祭品,對於一般的家庭來說,自然不免有力不從心之虞。故而,後世的民間祭祀,也有以雞、魚、豬等充充作三牲來用的。我記得魯迅在**《祝福》中也曾經描述女傭們準備祝福祭神的牲醴時說:

「殺雞,宰鵝,頭豬肉,用心細細的洗。」這裡雞、鵝等一些其他小動物也用上了。

12樓:匿名使用者

祭祀用的全體白色牲畜,色全為犧,體全為牲

古代漢族的祭祀活動有哪些?

13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慾,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齋」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於內室,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 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一。「戒」又稱「散齋」,散齋七日,宿於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弔喪禮,以防「失正」、「散思」。

古人齋戒時 忌葷,但並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14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從天子到庶民都祭祖先。天子、諸侯祭祖先在宗廟。宗廟又叫太廟、祖廟。

古人認為君權神授,是依靠祖先得來的,所以古代天子、諸侯都建立宗廟以供祭祀並求取庇佑。國家有了大事,一定到宗廟祭告,以示對祖先的尊敬。宗廟是國家的象徵。

其數量和建立有嚴格規定,天子七廟(供奉七代祖先),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很多重大的國事活動要在宗廟進行。歐陽修《伶官傳序》:

「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古代皇帝即位時,在宗廟內拜祖先、會群臣、受印璽、稱之為「廟見」,廟見表明正式掌握了國家政權。如果宗廟被毀,則表明國家滅亡。

如賈誼《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宗廟裡的祖先牌位上不直書其名,而另起一個稱號以示尊敬,通常使用「祖」、「宗」二字,如漢高祖、唐太宗、清太宗等,祭品名目繁多,可以是肉食,可以是金玉珠帛,《曹劌論戰》說: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其中的犧牲玉帛就是祭品。為祭祀而宰殺的牲畜叫「犧牲」,後來引申為為了正義的目的而捨棄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祭品牛、羊、豬三牲齊備叫「太牢」或「大牢」,只有羊和豬叫「少牢」,庶民祭祀祖先主要在家廟,清明節掃墓,中元節上墳時也要祭祀。

祭祀天地的儀式叫「封 禪 ( shan ) 」,祭天叫封,祭地叫禪,儀式一般由帝王親自在東嶽泰山舉行。秦始皇、漢武帝、唐高宗都舉行過這種大典,後世 又 在京城設天壇 、地壇祭祀天地以代替封禪活動。

祭社稷也是很重要的祭禮,在諸侯中,最重要的是天神和地神。天神稱上帝、天帝、皇帝、地神稱社神、后土、土地神,成語「黃天后土」即指天地之神。管五穀的神叫「稷」。

祭社稷就是祭地神和穀神,「社稷」是國家的代稱。《毛遂自薦》中楚王說:「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以從。

」其中「社稷」指楚國。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其中「社稷」也指代國家。天子祭社稷(京都是社稷壇)目的是為天下「求福」。我國古代專有祭社稷的節日叫「社日」。

神日分春社和秋社。社日一般在春分秋分前後。

我國上古時代是多神崇拜。神有日神、雲神、水神、河神、山神等。山神廟、河神廟等都是專供祭祀用的。

臘月二十三 是祭灶節,祭的是灶神(俗稱灶王爺)。「祖餞」是古代舉行筵飲送別、祭祀路神的儀式。「餞」是親朋好友在郊外叉道口設亭帳,用酒食饗飲行人,祝行人路途平安。

柳永《雨霖鈴》中的「都門帳飲無緒」,反映的就是這種情況。最有名的餞行詩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 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祭祀路神叫「祖」,又稱「祖道」、「祖行」,是親朋好友為行人祭祀路神,禱告路神保佑行人路途平安;也可行人自行禱祝。一般是在郊外道上設帳,備酒食,祭者行禮後奉酒禱祝,然後灑酒於地。

《荊軻剌秦王》中的「既祖」,即已以經過了祭路神之禮。「餞行」與「祖祭」都是在道上舉行的儀式,後來便合而為一了。

祭祀時灑酒於地叫「酹」,如《念奴嬌 . 赤壁懷古》:「一尊還酹江月。」

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禮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葷,表示誠心致敬,稱為「齋戒」,又簡稱「齋」。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相如度秦王雖齋」。「葷」在現代意義主要指魚肉類食品,通常與「腥」字連在一起用。

古代則不然,齋戒中的不吃葷,並非吃素食、忌肉食。相反,還要變著花樣吃肉。因為這裡的「葷」,指蔥蒜韭姜等有刺激氣味的菜,不吃它們,目的在於防止在祭祀或會客時口裡發出難聞的氣味,造成對神靈、祖先或賓客的不尊敬。

古代女的為什麼叫幾娘幾孃的,為什麼古代要稱呼女子的為娘?如媚娘。那「媚娘」又是什麼意思?

古代女子沒有名字,家生的女兒一般都是幾丫幾丫的,我個人認為某娘可能是 號 如 姑奶奶 或者尊稱 如,老爺 後來才漸漸變了味的 古代一個宗族同一輩分的子女一起排行,該輩分第一個男子叫大郎,後面依次是二郎 三郎 第一個女子就是大娘,後面依次是二孃 三娘 所以有十九娘,三十七郎啦這些稱呼 排行是幾就是幾娘...

古代人怎麼挑釁的,古代人打仗之前為什麼要叫陣

雖然 一騎討 單挑 不是封建戰爭的主流,但是由勇將在陣前挑釁叫陣,可以有一定的打擊對方士氣的效果。用孫子兵法的說法,對付勇猛而又容易激怒的敵人,挑釁可以讓對方失去理智。不論是攻城或者拉鋸戰,都可以起到類似於調虎離山的作用。面對別人的言語挑釁應該怎麼做?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古代時,為什麼管現在的 老師 叫 先生 ,又是怎麼演變成老師的

老師稱呼的由來 老,古時對公卿大夫的尊稱。禮記 王制 屬於天子之老二人。左傳 昭公十三年 天子之老,請帥王賦。這裡的 老 均為上公 大夫。師,用於對教師的稱呼源自唐代韓愈 師說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此後,就把 老 和 師 合稱作為學生對教師的尊稱。應該注意的是,老師 的 老 不同於 老張 老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