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變成了醜,審美變成了審醜」誰提出的觀點

2021-03-24 14:28:53 字數 3987 閱讀 5733

1樓:碧茗朦

榮格在王嶽川教授 《文藝美學》一課中,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覺得榮格提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為什麼美變成了醜,審美變成了審醜,

為什麼人「居其臭地而長久不知其醜」呢?習慣。 所以,另一波的包括像卡夫卡,

我們注意一下。恩,這也是榮格的,他來解釋卡夫卡時這樣說的

「他們的作品往往象徵著通向地獄的旅程」。我們中國的詩人什麼時候用這樣的博大

精深的語言來說,「象徵著像無意識的沉淪以及對人世的辭別」,

就是「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我不獻身給你死給你看我怎麼能看呢」。所以,

畢加索筆下的人物的現代意義在於:這個人不肯轉入白晝的世界而註定要被吸進黑暗

這個人不肯遵循既成的善與美的理想而著魔般地迷戀著醜和惡。

現代人心底湧起的這樣一種反**的,魔鬼的力量。

這種力量產生出一種瀰漫周遭的毀滅感,它以地獄的毒霧籠罩著光明的世界,

傳染著,腐蝕著這個世界,並且它像**一樣將它震塌成一片荒垣殘堞,碎石斷瓦。

2樓:匿名使用者

某些狗講究對立與統一,它們描繪了天堂讓人想入非非,自然也要塗抹一個地獄讓人驚悚絕望;反正都是它們的地盤

3樓:張芹妮

榮格。 很確定,做過題了~

審美和審醜的區別意義??? 100

4樓:海怪牧羊

什麼是美?美是事物促進和諧發展的客觀屬性與功能激發出來的主觀感受,簡而言之,美是使人感到愉悅的一切事物,美不能用概念來規定和判斷,生態美學認為,自然界與社會中的一切,凡是有利於人的生命發展的,就是美的,人對自然、他者和社會的審美體驗,是人生存的必要基礎,有美的存在就有醜的存在,醜代表人性的負面,是與美相比較、相對立而存在的生活樣態,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扭曲與異化。我們通過審的活動來對事物的美醜做出評判,審美和審醜都是主觀的心理活動過程,它們是非功利的直觀感受活動,美與醜都是非測定性的,它們的這種特性是來自審美和審醜的主觀性和美醜的形象的生命增長性,審美是「人對世界的一種特殊的掌握方式,是人與世界之間發生的一種特殊關係」。

這種特殊關係按英國形式主義美學家克萊夫·貝爾的觀點,就是「審美客體」(物件)激起「審美主體」特殊的、神聖的、高尚的「審美感情」的關係,在美學範疇裡,審美規範被分為四類:優美、崇高、滑稽和醜怪,所以說醜化也被看做是一種審美規範,審醜被看作是「審美疲勞」的產物,我認為審醜本身就是審美的一種表現形式,之所以出現醜的心理特徵,是因為美是不斷變化的,人們對事物的感受可以在美與醜之間轉換。對待美與醜,我們應該有客觀、寬容的心態,有平和、正確的眼光,在我們睜開雙眼將目光投向世界時,世界也就會染上「我」的色彩。

人多有愛美之心,而少有愛醜之心。美的事物,往往讓人珍愛、留戀;而醜的事物,則往往讓人唾棄、避之為恐不及。儘管審美往往離不開審醜,但是審醜必然是為了審美,醜主要是作為美的陪襯存在的,在古代社會,人們常常把醜和惡混淆在一起,因此醜就不可能成為審美的物件,早古希臘時期,以美為中心的審美傳統已經根深蒂固,美是一種最深的審美信仰,甚至他們認為美就是古代藝術家的法律,他們在表現痛苦時依然是避免醜的,本文將要討論當代的藝術的審美觀和審醜觀。

5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覺得沒什麼意義,畢竟每個人的審美標準不一樣,只要長相順眼心美就可以了

6樓:匿名使用者

自戀點就可以了,美醜是人定的,別去在乎別人就可以了,幹嘛要意義呢

7樓:無敵死亡之刃

一個是人對事物美醜鑑定的程度,另一個是審美的一種形式。

什麼是「審醜美學」?

8樓:百度使用者

在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概念家族中,「審醜」是一個新成員。人們用它來描

什麼是「審醜美學」?

9樓:鳳翅雲龍

美學或審美學在近代發生了裂變,由狹義的審「美」轉向審「醜」,這可謂「審醜學」的產生。那麼,審醜學的基礎何在?中外審醜學的歷史又是如何發生、發展和演變的?

所謂美醜辯證法都包含了哪些方面?藝術中的審醜又是如何體現的?審醜教育能否成立?

這些問題都需要當代美學做出全面的回答。《美學審醜讀本》特別指出審醜學建立在感性學的基礎上,日益成為美學和藝術的重要方面,再也不能受到低估和忽視了。作為與美相對,與崇高、喜劇和荒誕等緊密關聯的美學範疇,醜在美學或感性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面對洶湧而來的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藝術之審醜,審醜學和審醜教育需要提到新的層面來加以考慮了。

在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概念家族中,「審醜」是一個新成員。人們用它來描述和批評80年代以來文學創作中出現的大面積寫醜現象。

通用的《美學原理》一般這樣界定「醜」:「醜」作為一個美學概念,與「美」相對,指人與客觀事物在社會實踐中歷史地形成的一種否定性關係。醜普遍存在於自然、社會和藝術領域,是一種特殊的審美物件,它喚起人們一種否定性的審美體驗。

這種認識古已有之,但由於儒家「不語怪力亂神」的中和美學的長期影響,中國古代文論並沒有給予「醜」充分的關注。

90年代以後,人們對文學審醜現象和理論問題的思考顯然要更深入一些,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分歧。張德林在《關於文藝的審醜與價值判斷》中,提出不能照搬西方的審醜理論,因為「這種審醜理論的哲學思想帶有懷疑一切、否定一切的***性質。」他重宣了「審醜不能代替審美」和「化醜為美」的主張,所謂「化醜為美」就是把生活中的醜轉化為藝術中的美,「化醜為美」的關鍵在於創作主體的審美導向。

[7]這種觀點具有相當的普遍性,以往人們常常用「自然主義」這一概念批評文學中的寫醜現象,就是從此立論的。董小玉的《先鋒文學創作中的審醜現象》明顯是張德林意見的翻版,文中列舉了先鋒**的種種「審醜的正規化」:1、對人物活動的骯髒環境的展覽,2、對人物身體與精神的病態的描繪,3、對暴力、流血場面情有獨鍾的展示,4、對性的觀賞式裸呈,5、對祖輩的挖苦和嘲弄。

他認為先鋒作家的審醜觀帶有否定一切、懷疑一切的特質,「作者以冷漠的態度,關注人性的陰暗與殘忍,無休止地炫耀醜、品味醜、欣賞醜,這就很容易把人引向虛無與絕望。」在他看來,文學必須走出審醜的泥潭重新回到審美的世界中去挖掘人性的光輝。

因此,可以你這樣來概括審醜美學:從主體的方面來講,審醜是指個體對醜的否定性或作為否定性的醜的判斷、品評、鑑賞、批判、寬容、改造等各種能力的總和。從客體方面來講,審醜是指把握醜的否定性本質及其形態在社會歷史中的演變和作用,其中包括作為否定性的客觀物件的審醜活動本身。

從主客體關係方面講,所謂審醜是非和諧的物件在主體(包括創作主體和接受主體)方面引起的否定性情感判斷和否定性價值判斷。審醜與審美都是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方面,它影響和決定著人們對待世界的態度和方法。

10樓:夜色如水涼

審醜是對應審美而出現新詞彙。有人把審醜看作是「審美疲勞」的產物,也有人認為審醜本身就是審美的一種表現形式。

以一部《醜的美學》而被奉為現代醜學開創人的羅森克蘭茲說,「吸收醜是為了美而不是為了醜」。醜只能代表人性的負面,是與美相比較、相對立而存在的生活樣態,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扭曲與異化。作家應當具有「精神的明辨力」,要擔負起義務與責任,以審美態度去審視、選擇、提煉「醜」。

只有當醜與惡成為被人掌握的積極力量,即通過對醜惡事物的厭惡,喚起對美與善的渴望與追求的時候,醜才能有審美價值。但對於不少中國作家而言,他們常常侷限於對審醜這一形式的借用,而諸如卡夫卡等西方文學作品中在審醜的背後所蘊涵的對人性的深刻批判、對小人物的關懷、對人類個體精神的反思在他們的作品裡卻很少。而審醜的泛濫,過分渲染人性的陰暗醜惡,顛覆了以往文學作品中對人性充滿真、善、美,以及人際關係和諧的敘寫。

總之,當今文學作品中的審醜應當與審美相結合,並且以審美為最終目的,只有這樣,審醜才會走出慾望痛苦的泥淖,化醜為美,煥發出新的生機。

為什麼現代藝術中會有一種審醜傾向

11樓:匿名使用者

審醜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它的形成、發展變化都帶有自身民族性的特點,受制於一定階段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狀況。

為什麼社會上會出現審醜現象

12樓:肖克東

現在醜惡現象太多,而且可以招搖過市,到處張揚。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引人注目的生活現實,不能不引起研究者的興趣。

假如我變成了什麼作文,假如我變成了什麼作文400字

假如我會變,我要變成一個神奇的魔法師。把平淡的開水變成冰爽專的飲料 把弱不禁屬風的小樹苗立刻變成一棵茁壯的大樹,阻擋風沙 把一間簡陋的平房變成一棟富麗堂皇的別墅。有一年夏天,一連幾天都下了傾盆大雨,洪水漫過河岸 田野,咆哮著衝進村莊,許多人在水裡掙扎。我發現了,立刻騎著我的魔法掃帚飛過去用我的魔杖點...

中國審美為什麼從古代的單眼皮塌鼻子變成了雙眼皮高鼻樑

在不同朝代關於女性是否貌美有著不同的標準。但是很少有說眼睛怎樣才算好看,在魏晉時期主要是看著裝飾,唐朝以胖為美,古代女性化妝,主要是眉毛,娥眉是女性的眉毛,或者主要是蓮步小襪,除了唐朝之外,其他朝代主要是以纖細的身材為美,我們看關於古代女性的一些畫像,主要都是單眼皮。一 審美不同,不代表古代沒有古代...

什麼變成什麼下來造句,變成了什麼變成什麼變成什麼的,排比句怎麼造句?

如果我是太陽 我將灑下萬丈光輝如果我是雨露 我將滋潤天下萬物 那一夜,女孩變成了女人 變成了什麼變成什麼變成什麼的,排比句怎麼造句?天上的白雲變成了好吃的棉花糖。於是,我的頭髮就能變成樹林。這是長髮公主 潔白的雲朵變成了一支支甜甜的棉花糖,變成一隻只可愛的小兔子,變成了一支支美麗的大花朵。樹木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