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全詩通過描寫什麼環境塑造了戍邊將士形象,表達了詩人什

2021-05-23 04:42:02 字數 5336 閱讀 7087

1樓:無名

從軍行其四描寫了邊疆的環境,邊疆環境惡劣,但是戍邊的將士不畏艱苦,只為能夠保衛國家,即使死也不怕。詩人在這首詩中讚揚了戍邊將士願意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

唐朝詩人王昌齡寫的《從軍行》表達戍邊將士什麼想的思想感情

2樓:匿名使用者

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行,詩歌的一種體裁,從軍行,寫軍隊生活的樂府古題,王昌齡共寫《從軍行》七首,這是第四首.這首詩反映了戍邊將士殺敵立功、保衛國家的豪情壯志。

詩的前兩句描繪邊地風光,藉以渲染戰爭氣氛.後兩句集中概括了戍邊將士長期參與的酷烈戰爭生活以及決心破敵的豪情。

壯闊的塞外景色與將士巨集偉的抱負融合在一起,氣魄雄闊,風格渾豪.「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常被用來表現殺敵衛國的英雄氣概和堅強意志.中唐詩人戴叔倫寫有「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雄豪詩句,同此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3樓:戊赤辰

從軍行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註釋]

1.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多寫軍隊務旅征戰之事。王昌齡作的《從軍行》共七首,這裡選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長雲:多雲,漫天皆雲。雪山:終年積雪的山,指祁連山。

3. 孤城:指玉門關,因地廣人稀,給人以孤城之感。這句詞序倒裝,意思是「遙望孤城玉門關」。

4. 穿:磨破。金甲:戰衣,是金屬製成的盔甲。

5. 破樓蘭:借指徹底消滅敵人。樓蘭:漢時對西域鄯善的稱呼,詩中泛指當時侵擾西北邊區的敵人。 [今譯]

青海湖連綿不斷的大片烏雲,

遮暗了終年積雪的祁連山;

遠遠眺望只看見孤獨的城池,

那正是春風都吹不到的玉門雄關。

在黃沙莽莽的疆場上,

將士們身經百戰磨穿了鐵甲衣裳衫,

但是不徹底消滅入侵的邊賊,

他們將誓死不把家園回還!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9-757),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一說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他擅長七言絕句,作品多寫邊塞、送別,氣象雄渾,情意雋永,語言精煉生動,音律鏗鏘悠揚。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青海湖上空,長雲瀰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延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裡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

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

為什麼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門關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禦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範圍。

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繫,宜乎在畫面上出現青海與玉關。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

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複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裡。

第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

「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

「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鬥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

「黃沙」句儘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

因此末句並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並不迴避戰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說,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相關材料】:

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為之解者亦有之。這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延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關東西相距數千裡,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於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

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關在後,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該是玉門關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物件則是「青海長雲暗雪山」,這裡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後一種誤解而生。

4樓:神影

《從軍行》共七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情景;第二首詩描寫征戍者在軍中聽樂觀舞所引起的邊愁;第三首詩描寫古戰場的荒涼景象,寫將軍上表請求歸葬戰死將士骸骨,表現將帥對士卒的愛護之情;第四首詩表現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詩描寫奔赴前線的戍邊將士聽到前方部隊首戰告捷的訊息時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軍強大的戰鬥力;第六首詩描寫將軍欲奔赴邊關殺敵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詩主要描寫山巒疊嶂、烽火遍佈的邊塞景觀。

全組詩意境蒼涼,慷慨激昂,充分顯示出盛唐氣象。

《從軍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其三】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雲沙古戰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其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其七】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5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詩表現了守邊戰士們不畏艱苦,以及他們勇於殺敵報國的豪情壯志.

從軍行表達了詩人什麼思想感情?

6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詩人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情感

7樓:八戒產權

一王昌齡從軍行七首

第一首詩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情景;

第二首詩描寫征戍者在軍中聽樂觀舞所引起的邊愁;

第三首詩描寫古戰場的荒涼景象,寫將軍上表請求歸葬戰死將士骸骨,表現將帥對士卒的愛護之情;

第四首詩表現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第五首詩描寫奔赴前線的戍邊將士聽到前方部隊首戰告捷的訊息時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軍強大的戰鬥力;

第六首詩描寫將軍欲奔赴邊關殺敵立功的急切心情;

第七首詩主要描寫山巒疊嶂、烽火遍佈的邊塞景觀。全組詩意境蒼涼,慷慨激昂,充分顯示出盛唐氣象。

二《從軍行》是唐代詩人楊炯的代表作,借用古樂府曲調名為題目,實際為一首五律,反映從軍的辛苦。全詩寫士子從戎,征戰邊庭的過程和心情,從而表達了國家有事、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和建功立業的豪邁情懷。

三《從軍行二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第一首為五言律詩,寫從軍戰士的作戰經歷和感想以及征戰殺敵實現和平的願望。第二首詩為七言絕句,以疏簡傳神的筆墨,敘寫了唐軍被困突圍的英勇事蹟,熱情洋溢地歌頌了邊庭健兒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全詩從側面反映了作者欲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願望。

王昌齡寫的《從軍行》表達了戍邊將士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8樓:匿名使用者

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行,詩歌的一種體裁,從軍行,寫軍隊生活的樂府古題,王昌齡共寫《從軍行》七首,這是第四首.這首詩反映了戍邊將士殺敵立功、保衛國家的豪情壯志。

詩的前兩句描繪邊地風光,藉以渲染戰爭氣氛.後兩句集中概括了戍邊將士長期參與的酷烈戰爭生活以及決心破敵的豪情。

壯闊的塞外景色與將士巨集偉的抱負融合在一起,氣魄雄闊,風格渾豪.「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常被用來表現殺敵衛國的英雄氣概和堅強意志.中唐詩人戴叔倫寫有「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雄豪詩句,同此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9樓:神影

《從軍行》共七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情景;第二首詩描寫征戍者在軍中聽樂觀舞所引起的邊愁;第三首詩描寫古戰場的荒涼景象,寫將軍上表請求歸葬戰死將士骸骨,表現將帥對士卒的愛護之情;第四首詩表現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詩描寫奔赴前線的戍邊將士聽到前方部隊首戰告捷的訊息時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軍強大的戰鬥力;第六首詩描寫將軍欲奔赴邊關殺敵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詩主要描寫山巒疊嶂、烽火遍佈的邊塞景觀。

全組詩意境蒼涼,慷慨激昂,充分顯示出盛唐氣象。

《從軍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其三】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雲沙古戰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其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其七】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從軍行這篇古詩怎麼寫,巜從軍行》這首詩什麼意思?

1全部從軍行唐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註釋 1.從軍行 樂府 相和歌辭平調曲 舊題,多寫軍隊務旅征戰之事。王昌齡作的 從軍行 共七首,這裡選入第四首。2.青海 即今青海湖。長雲 多雲,漫天皆雲。雪山 終年積雪的山,指祁連山。3.孤城 指玉門關,因地廣...

從軍行表達了什麼主旨,從軍行的中心思想

詩的最後兩句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艱苦激烈的戰鬥,更增添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寧願做個下級軍官馳騁沙場,為保衛邊疆而戰,也不願作置身書齋的書生。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裡,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首...

《從軍行》的載體是什麼,古詩《從軍行》內容是什麼?

從軍行 是唐代詩人楊炯的詩作。此詩借用樂府舊題 從軍行 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 參加戰鬥的全過程。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 第三四句描寫了軍隊辭京後的出戰 第五六句通過景物描寫烘托激烈的戰鬥場面 最後兩句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全詩雖僅四十字,但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