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我叫女子喬
古人重禮,《禮記》規定,男女婚配的標準是男20歲、女15歲。大多古代女子也是在這個年齡左右結的婚,但從現存資料來看,古代女子實際結婚年齡還要早些。
2樓:汪嘰
古代女子成婚的年齡一般都在12歲到14歲,但是也存在個例。因為古代的女子身份地位是非常低下的,並且有一句話叫做女大當婚,所以說古代的女子一般都是聽從父母的命令,在適當的時間就會嫁人,而且縱觀歷史,各個朝代都有禮法規定女子的成婚年齡。
按照我們現在科學的說法,人的發育成熟期一般在18歲左右,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基本上12歲到14歲之間女子初潮來臨時就已經代表可以嫁為人婦了。在很多的歷史資料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唐朝一直到清朝,女子的實際成婚的年齡往往比他們所規定的要早一些。比如說唐朝規定女子13歲以上即可成婚,但實際上因為要聽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特別是達官貴族家的女子,因為其中夾雜著很多利益關係,所以說他們一般很早就已經定下婚事。
在歷史上其實也有很多的事蹟表明古代女子成婚的年齡是非常的低的,比如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聽說過的,陳後主的妃子張麗華。在她十歲的時候就已經進宮了,並且深得陳後主的喜愛,有史料記載, 她17歲的時候就已經生了四個孩子,這就可以證明她成婚的年紀大概就在十歲左右,放到現在來說還是一個小孩子。
除此之外,歷史上有的朝代的法律還對女子成婚的最大年紀做了限制,有些超過年齡而沒有婚配的女子就會由朝廷的專門的部門進行強行婚配,這個年齡一般是20歲為上。其實從這裡也不難能夠看出古代女子的身份地位是多麼的低,而且也沒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所以說我們應該感謝現在的生活,雖然有父母催婚,但是已經幸福很多了。
3樓:懶小膽
古人結婚的年齡均較早,若按現在十八歲以上才算成年人,古代女子結婚大多為十
三、十四歲,是屬於現代的未成年時候。
4樓:匿名使用者
15及屏了,。
一般都是15歲,或者二八芳齡,在不就是二九芳齡。二十歲往上結婚都是晚婚了。
5樓:匿名使用者
年方二八就出嫁了。(16歲。)
6樓:無助的火柴人
別聽他亂說,戰爭時期是因為增加兵源所以鼓勵女子早婚。實際上一般情況都是女子20歲結婚的。不然你想想,1516歲的女孩子要是生孩子的話肯定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
古代女子多少歲可以出嫁?
7樓:簡女郎
一般古代女子在15至19歲就會出嫁,而男子在15至20歲就會娶妻或妾。
古代平均壽命短,夭折率高(需要生育六七個孩子才能防止人口減少),要珍惜生育時間,所以提倡早婚。以下是中國曆代的法定婚齡的統計:
戰國齊桓公令:男三十,女十五。
戰國越王勾踐令:男二十,女十七。
漢惠帝令:女十五。晉武帝令:女十七。
北周武帝令:男十五,女十三。
唐太宗貞觀令:男二十,女十五。
唐玄宗開元令:男十五,女十三。
宋仁宗天聖令:男十五,女十三。
宋寧宗嘉定令:男十六,女十四。
宋司馬光《書儀》:男十六,女十四。
宋朱熹《家禮》:男十六,女十四。
明太祖洪武令:男十六,女十四。
清《大清通禮》:男十六,女十四。
8樓:洪範周
我讀過漢朝著名才女——班昭(尊稱:曹大家)撰的《女誡》;原文開始幾句是:
大家(這個」家「字讀gu 音姑)曰:「
鄙人愚闇,受性不敏,蒙先君之餘寵,賴母師之典訓(母,傅母也。師,女師也。左傳魯襄公三十年曰:
宋伯姬卒,待姆也。毛詩周南葛覃曰:言告師氏,言告言歸),年十有四,執箕帚於曹氏(曹壽,即曹世叔,班昭之丈夫),於今四十餘載矣。
戰戰兢兢,常懼絀辱,以增父母之羞(七去或七出),以益中外之累。夙夜劬心,勤不告勞,而今而後,乃知免耳。吾性疏頑,教道無素,恆恐子谷(曹成,字子谷,班昭之子),負辱清朝。
聖恩橫加,猥賜...
由上文可知,班昭出身望族,名教典型,14歲出嫁,(多系虛歲),證明13-14 的女孩就可出嫁了。
9樓:行人之弗能
古代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笄:束髮用的簪子。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髮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髮戴上簪子。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鄭玄注:「謂應年許嫁者。
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笄,髮簪。後因稱女子年滿十五為及笄。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10樓:我們那夜冰雨乀
看女子願不願意的,最早好似15歲就可以了
古代女子幾歲可以出嫁?男子幾歲可以娶妻?
11樓:米格戰鬥機
按照《禮記》所規定的男女成年標準來理解,古代嫁娶年齡一般是男20歲、女15歲。
越王勾踐規定男子20歲而娶,女子15歲而嫁;宋仁宗時期規定男子15歲而娶,女子13歲而嫁;明太祖規定男子16歲而娶,女子14歲而嫁。
《晉書·武帝紀》記載,司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詔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意思是說,女子到17歲,如果父母不將閨女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個「剩男」逼其出嫁。
12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古代女子在15至19歲就會出嫁,而男子在15至20歲就會娶妻或妾。
古代平均壽命短,夭折率高(需要生育六七個孩子才能防止人口減少),要珍惜生育時間,所以提倡早婚。以下是中國曆代的法定婚齡的統計:
戰國齊桓公令:男三十,女十五。
戰國越王勾踐令:男二十,女十七。
漢惠帝令:女十五。晉武帝令:女十七。
北周武帝令:男十五,女十三。
唐太宗貞觀令:男二十,女十五。
唐玄宗開元令:男十五,女十三。
宋仁宗天聖令:男十五,女十三。
宋寧宗嘉定令:男十六,女十四。
宋司馬光《書儀》:男十六,女十四。
宋朱熹《家禮》:男十六,女十四。
明太祖洪武令:男十六,女十四。
清《大清通禮》:男十六,女十四。
13樓:暮雪成煙
女子十五歲及笄以後就可以出嫁了,及笄之前一般會被定下親事。男子的話也是差不多的年紀,相對自由一點,一般20之前。
14樓:匿名使用者
16歲(女)
---破瓜年華、
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
總角是**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歲。
古稀是七十歲。
耄(mao)耋(die)指**十歲。
期頤指一百歲。
15樓:泰賦行智敏
沒有規定,一般都十五六七歲
「女子17不嫁,其父母有罪.男子20不娶,其父母有罪」這是《國語》裡的,可見應該就在這個年齡段是適婚年齡
古代「女子出嫁」有幾種說法?
16樓:虔誠的圖騰
女子出嫁在古代稱為「嫁
」「歸」「適」「許字」「出閣」「出適」「出聘」等,婚姻觀念、風俗習慣、身份地位等文化因子就滲透在這些稱謂中。
1、嫁 《說文解字》:「嫁,女適人也。」揚雄《方言》:
「自家出謂之嫁。」「嫁」字左部表示「女子」,右用「家」表示字的讀音,意即女子出嫁到丈夫家生活,做丈夫家族的成員,以丈夫的家為最終歸宿,故古有「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的說法。
2、歸 《詩經·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孔穎達《疏》:
「女人……以夫為家,故謂嫁曰『歸』也。」意指女子出嫁至夫家猶如回家,後也用「于歸」稱出嫁。「歸」字左部表示讀音;古代「男主外,女主內」,右部是個「帚」字,是一種清掃工具,表示女子的主要職責是料理家務、打掃衛生,故女子許配也說「執箕帚」,如《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
「非世子不能保全妾家,願獻甄氏為世子執箕帚。」
3、適 本義是往,至,女子到夫家意即女子出嫁,如《孔雀東南飛》:「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嫁」和「適」有等級區別,《儀禮註疏·喪服》:
「凡女行於大夫以上曰嫁,行於士庶曰適人。」
4、字 《禮記·內則》:「女子十五有年而笄。」鄭玄注:
「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字。」上古時期,女子十五歲為適婚年齡,最遲也不過二十歲。
對女子來說,起「字」就有了「許嫁」的意思,女子許婚叫「許字」,女子嫁人叫「字人」,而可以出嫁又尚未出嫁叫「待字」「待字閨中」。
5、出閣 閣,即閨房,未出嫁的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住在閣樓上,所以把出嫁的女子稱為「出閣」「出室」,相反未出閣就是未出嫁。「出閣」最初指公主出嫁,元稹《七女封公主制》:「雖稂華可尚,出閣未期,而湯沐先施,分封有據。
」後為女子出嫁的通稱。
17樓:匿名使用者
適 形聲字。本義是往,至。舊時指女子出嫁。
如《孔子家語·本命》:「女年十五許,有適人之道。」再如《孔雀東南飛》:
「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已適」指已嫁出,「重適」則指改嫁。
歸 形聲兼會意字,本義為女子出嫁。如:「秦伯歸五女。
」至於女子出嫁何謂為「歸」,孔穎達《疏》有云:「女人……以夫為家,故謂嫁曰『歸』也。」意指女子出嫁至夫家猶如回家。
此詞在高中教材中出現過,明代歸有光之《項脊軒志》有云:「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
出閣 閣,闈閣。古時稱公主出嫁。元稹《七女封公主制》:「雖稂華可尚,出閣未期,而湯沐先施,分封有據。」後為女子出嫁的通稱。
18樓:匿名使用者
對於女方:出閣
對於夫家:來歸
19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的女子在出嫁的時候,孃家會給備一件開襠褲,這有什麼講究?
古代女子出嫁叫什麼
20樓:匿名使用者
古時稱公主出嫁和皇子出就藩封為「出閣」。如出閣未期。——元稹《七女封公主制》唐朝以後逐漸變為泛指女子出嫁
歸 古代「歸」的本義指女子出嫁,但女子回孃家也稱「歸」,多意。
(一)本義:女子出嫁
歸,女嫁也。——《說文》
帝乙歸妹。——《易·泰》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周南·桃夭》(之子:這個女子)
女有歸。——《禮記·禮運》
婦人謂嫁曰歸。——《公羊傳·隱公二年》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杜甫《新婚別》
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又如:歸適(出嫁);歸女(嫁女);歸妹(嫁妹)。
(二)指出嫁女兒返回孃家
害瀚害否,歸寧父母。——《詩·周南·葛覃》
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大歸曰來歸。——《公羊傳》
又如:歸安(舊時謂出嫁的女子回孃家省視父母);歸宗(出嫁女子迴歸孃家)。
(三)又特指女子被婆家休棄回家
此女子有幾歲,中國古代女子多少歲成年?
古老的結婚年齡,王朝是不一樣的。春秋,該男子加冕20,16和髮夾女人可以娶 還表示,30男人和已婚婦女20和已婚 是當你失去的。漢惠帝紀 上明文寫著 超過25年,以30女不嫁,五算。五計 是刑罰繳納稅款她五次。事實上,早婚在中國古代的現象也很嚴重,宋有 每個男性的15年,女13年來,而聽的婚姻 的要...
古代女子一般多大結婚,古代女子幾歲結婚
古代女子一般15歲結婚。周禮 規定,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二十是女子婚配年齡的上限,這說明在周代女子婚配的年齡要小的多。同時,禮記 也規定,男女婚配的標準是男20歲 女15歲,歷朝歷代在這一基礎上多有延續,如 唐代,男15歲 女13歲以上 明代,男16歲 女14歲以上 清代,男子16歲,女子14歲...
古代女子出嫁,有什麼東西必不可少
陪嫁丫鬟大多是新娘子的心腹,剛到陌生環境中,身邊有熟悉的人陪著會好一點,何況還要丫鬟伺候日常起居,最主要的還是幫助女子拉攏丈夫的心。在古代男子三妻四妾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妾室是自己帶來的丫鬟,這樣以後也比較好管理。從古至今都未變的一個東西,那就是嫁妝這件東西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所以是肯定不能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