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都要做什麼

2021-05-14 12:18:26 字數 4883 閱讀 4384

1樓:匿名使用者

1.祭月、賞月、拜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2.間拜月

中秋之夜,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

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3.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

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4.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

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

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

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5.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6.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

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在福建廈門地區還有博餅的習俗,而且博餅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

7.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8.玩花燈

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

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

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

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

雖然樸素,但製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遊戲。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紮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於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

9.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

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

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

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後,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於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

類似於峰火臺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

2樓:匿名使用者

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每年八月十五人們都要賞月、吃月餅等,不過中秋節的習俗不盡相同,吃的東西也五花八門,有吃石榴的、有喝桂花酒的,也有做餈粑吃的等等,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吃月餅。月餅形如圓月,內含佳餡,北宋時期人們就開始吃月餅了。

二、吃餈粑。為了紀念出國大將軍伍子胥而製成的,中秋吃餈粑預示著家家戶戶團結幸福,生活甜蜜。

三、吃石榴。中秋節正是石榴豐收的時候,石榴子紅似瑪瑙,沒剝開前外表圓圓的,亦有吉祥、團圓的意思。

四、吃麥箭。在山東即墨縣即墨中秋節吃一種叫「麥箭」的食品,用白麵做成煎餅,加上肉餡或素餡,再用秫秸捲成筒狀蒸熟,吃時加上調料,就是一道很美味的中秋美食啦。

五、吃西瓜。中秋節陝西人必食西瓜,西瓜有清熱降火的功效,是夏天解暑良品,月圓之夜,吃完月餅再吃上一塊西瓜,又清涼,有能去除甜膩之感。

六、吃鴨子。雲南的仫佬族鄉在八月十五這天都會殺鴨子,每年這天吃鴨子就為了教育後代不要忘記反抗侵略的鬥爭。福建人也有中秋吃鴨子的習慣,其中的檳榔芋燒鴨,味道非常好。

七、吃蟹。江浙地區的大閘蟹十分有名,中秋每人一隻大閘蟹,伴著姜醋,就是一道美味了,不過蟹屬涼性,吃時應多配一些黃酒暖胃才好。

八、吃田螺。中秋節前後正是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肉質比別的時期更肥美,廣州的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九、吃糯米藕。中秋食藕本來就有有團圓的意思。

十、喝桂花酒。中秋節除了吃月餅,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裡的一種美的享受。

十一、吃南瓜。以前江南各地過中秋節,有錢人家吃月餅,窮苦人家就有吃南瓜。

十二、吃芋頭。因此如今吃芋頭亦有不信鬼邪、祛災的意思。

十三、吃毛豆。江浙一帶有中秋節蒸毛豆吃的習慣,毛豆也稱為毛豆莢,因莢與「佳」、「吉」等字諧音,所以吃毛豆有希望能夠吉祥如意,萬事順心之意。

3樓:匿名使用者

中秋節習俗

燈謎歷史

我國的燈謎源遠流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廋詞」和「隱語」,這是燈謎的雛形。到了漢代「隱語」開始分化為兩個方向。

一類以描寫特徵為主的事物謎;另一類以文字形義為主的文義謎。到了魏代,則稱為「謎語」。隋唐時期隨著詩歌的興盛,詩謎大量出現,併成為主流。

從宋代開始,一些文人學士常在元宵之夜,將謎條張貼在各種花燈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燈謎」就是這樣而來的。清中葉以後,謎風大盛,湧現了許多謎師。辛亥革命後,燈謎形成了南宗北派兩種風格,到了舊社會,由於謎家大都是士大夫階層,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強調風雅,排斥民間燈謎。

解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指引下,燈謎活動更加彭勃發展,,謎材謎作日益完善豐富,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都有燈謎活動及燈謎學術交流。

吃月餅閒秦再思《洛中記聞》說,唐僖宗在中秋節日吃月餅,味道極美,他聽到新科進士的曲江設開喜宴,便命御廚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關於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更加清致。

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讚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後貼上在餅面上,後業乾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

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這無疑是漢民族的一種民族心理的反映。傳說,元朝初年,元蒙統治者懼怕民眾起來反抗,採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監視,十家只許用一把菜刀的高壓政策,人民忍無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節互贈月餅之機,在月餅裡放一個蠟丸,蠟丸中裹著紙,紙上寫著誓言,餅底還貼一張紙做暗示,以此互相號召反蒙復國。

浙江溫州一帶稱這種月餅?quot;三錦",按當地方言的諧音就是"殺緊"。這大概就是今天月餅外常貼上一張紙的由來。

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

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

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樹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竿,燈籠兩顆,也自取其樂。

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中秋節為什麼要送禮,中秋節都要送禮嗎?

中國是禮儀之邦,送禮之風自古有之。中秋 最早出現在 周禮 一書中,周代已有 中秋夜迎寒 的活動,盛行於唐朝,明清時成為與元旦齊名的節日之一。故事有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等。中秋節送禮 送領導。中秋節可以帶著中秋禮品看望上司,感謝上司對自己的幫助。當今社會人際關係很重要,跟領導關係處理好了,有利...

中秋節為什麼叫中秋節,為什麼中秋節叫中秋節?

在我國周代已有 中秋夜迎寒 秋分夕月 拜月 的活動 農曆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穫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 秋報 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後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

中秋節放假,中秋節放假安排

2014年的中秋節是在9月8日,法定放假1天,並與9月6日 7日的週末連休,自9月6日至9月8日連續放假休息3天。求採納為滿意回答。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 仲 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