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題回答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有關問題。(1)簡述遣唐使 玄奘

2021-05-23 02:31:08 字數 5977 閱讀 5224

1樓:回到唐朝去散步

不是隋唐史,是遣唐使。

遣唐使與中外交流: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玄奘西行:玄奘的語言天分很高,在取經之前很可能已初習胡語,由於唐初在中原特別是長安城居住有許多來自西域的胡人,他可以向他們來學習語言。在西行途中,還可以藉助來住於中原和西域的商人與當地人進行交流。

玄奘通梵文,當時西域和印度都盛行佛教,不僅是出家的佛教徒,而且在俗家信徒中也有大量人知曉梵文。這樣,促進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鑑真東渡:鑑真是我國唐代赴日本傳戒並首創日本律宗的高僧,六次東渡,五次失敗,歷盡坎坷,終於在第六次東渡成功,達到弘揚佛法的目的。反映了中日兩國人民一衣帶水的傳統友誼,為人類和平、文明和進步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2樓:china貓

玄奘的西遊不僅把大量的佛經帶回了中國,將唐朝的文化介紹給了沿途眾國,而且他在西行的時候從北印度進入中印度,然後轉道東印度,又沿印度東海岸到達南印度,再經西印度返回中印度,完成遊學取經後從中印度取道回國。玄奘踏遍五印度,促進了各地佛教學術的發展,印度人封其為升任,時至今日,在印度的小學教科書裡,還有記載玄奘取經事蹟的課文。

玄奘回國後唐太宗馬上命其撰寫《大唐西域記》(公元645年),此書於第二年寫成,書中詳細記述了玄奘足跡所至的138個國家、地區的歷史、地理、民俗、語言、政治等情況,為後人瞭解古代中亞、南亞提供了最珍貴的資料。後世的考古學家根據此書中發掘出了大量文化遺產。

另外,玄奘和鑑真都屬於『偷渡出境』^_^。

~~~~~~~~~~~~~~~~~~~~~~~~~~~~~~~給lz推薦本書《漢唐文化與古代日本文化》,這是本專門寫中國唐朝及唐朝之前的中國和日本交流史的書。

「遣唐使」、「玄奘西行」、「鑑真東渡」等史實,反映出唐朝的時代特徵是 a.對外開放 b.經濟繁榮

3樓:加菲18日

a試題分析:「遣唐使」是隋唐時期,日本來華學習隋唐文化的使團;「玄奘西行「是指唐朝玄奘法師西遊天竺國的史實,「鑑真東渡」是指鑑真和尚東渡日本傳授唐朝文化,促進唐朝和日本文化的交流;這些史實說明了唐朝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也說明了唐朝統治者具有寬廣的胸襟和博大的胸懷。a符合題意,故選a項。

點評:唐朝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同東亞的朝鮮、日本,西亞的大食和南亞的印度等國保持友好的經濟、文化和政治交往,有利於中國文明的傳播,也促進了唐朝的繁榮。

知道遣唐使、玄奘西行、鑑真東渡的史實,說明了什麼問題?

4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作業吧。。。

說明了唐朝強大,經濟實力雄厚。倉稟實而知禮節,在宗教方面也不單單只是獨門一戶,尋求更多真理。

5樓:要低調行事

在唐朝 國力強盛 於外界交流甚多 這三個都是國際文化交流

「遣唐使」、「玄奘西行」、「鑑真東渡」等客觀史實,反映出唐朝的時代特徵是( ) a.對外開放 b

6樓:手機使用者

a試題分析:「遣唐使」反映的是日本派遣來唐朝學習的使者,「玄奘西行」是玄奘到印度學習佛教的史實,「鑑真東渡」 指的是鑑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教的史實,這些都反映的是唐朝時期對外關係中友好的表現,也是唐朝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結果。

鑑真東渡玄奘西行遣唐使來華文成公主入藏哪個不是唐代的

7樓:匿名使用者

四個都是。

要從中挑一個和其他選項不同的話就是遣唐使來華吧。其他三個都是唐人去其他地區交流,遣唐使來華是小日本來大唐交流學習。

8樓:匿名使用者

你說的這三個都是唐朝的啊。

9樓:匿名使用者

都是唐代的 沒有不是的

唐朝時期對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兩件大事分別是什麼??

10樓:匿名使用者

正確來說是有三件:【遣唐使來華】隋唐時期,中日兩國交往頻繁。為密切兩國關係,學習唐朝先進的經濟文化,日本官方十多次派遣使節到唐朝訪問。

跟隨遣唐使來華的,還有僧人、留學生等,最多的一次超過500人。遣唐使完成外交活動後即行回國,僧人和留學生則要在中國生活很長時間,有的甚至終身不歸。他們當中的不少人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

空海、阿倍仲麻呂和吉備真備是突出的代表,中日兩國的史書都記載了他們的事蹟。【鑑真東渡】唐朝時,很多中國人為中日兩國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貢獻。他們當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鑑真。

他不畏艱險,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築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兩國人民和佛學界的尊敬。【玄奘西行】中國古代稱印度半島為天竺。天竺是佛教的發源地。

唐朝貞觀年間,僧人玄奘從長安出發,穿過戈壁,翻越崇山峻嶺,長途跋涉,到天竺學習佛學,求取佛經。遊學歸來,他又和**們把大量佛經譯成漢文。玄奘為中國和印度半島的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高僧、旅行家和佛經翻譯家。

11樓:澹泊且明志

玄奘西遊

唐朝時,中國通天竺交往頻繁,最傑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貞觀初年,玄奘從長安出發,歷經艱險,前往天竺。他在天竺遍訪有名的佛教寺院,並在佛學最高學府那爛陀寺遊學,成為著名的佛學大師。

他在天竺各地講學,受到當地人的尊敬。

玄奘少年時出家,青年時期,在長安、成都等地走訪名師,鑽研佛經。有些疑難問題,眾說紛紜,難得定論。他決心到佛教的發源地天竺去遊學。

那爛陀寺為天竺最大寺院,那時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寺內高僧戒賢法師,已有九十多歲高齡,親自為玄奘講學,對他極為賞識,還安排他為全體僧眾講授佛經。

貞觀後期,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他專心翻譯佛經,還以親身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集。

鑑真東渡

唐朝時,封建經濟繁榮,國勢強大,中國和日本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空前繁榮。為了學習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自唐太宗貞觀年間至唐末期,日本派到中國的遣唐使併成行的就有13次之多(有一次僅達百濟),還有一次是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赴唐的日使,久未歸國,派使團前往迎接),兩次是"送唐客使"(送回唐朝的專使)。使團中有許多留學生,還有留學僧,其中不乏好學之士和學識淵博之人。

中國人也不斷東渡日本進行中日文化交流,其中貢獻最大的是鑑真和尚。

鑑真俗姓淳于,生於唐武則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逝於唐代宗寶應二年(公元763年)。他是揚州江陽縣(今江蘇省揚州)人,14歲時進揚州大雲寺,從聞名天下的智滿禪師受戒學禪門。在名師的指引下,鑑真的學業突飛猛進。

三年後,他離開大雲寺到越州(今浙江紹興)龍興寺學戒律,並受"菩薩戒 "。唐中宗景龍元年(公元707年)他雲遊四方求學,到過洛陽、長安。景龍二年,他20歲時,由律宗法師弘景主持,他受了"具足戒"。

此後,他不斷鑽研佛教經義,對律宗有很深的研究。733年,他被譽為江淮一帶的授戒大師,在佛徒中的地位很高,成為一方的宗首。

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鑑真回到揚州大明寺宣講戒律,聽他講經和由他授戒的**達四萬多人,這時,他已是學識淵博、威望很高的佛學大師了。他還不斷組織僧人抄寫經書,多達33000多卷,他還設計建造過寺院80多所,日本來到大唐的留學僧也都仰慕他的佛學造詣。

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日本第九次遣唐使來到大唐。隨團前來的日本留學僧榮睿、普照受日本聖武天皇之命,約請鑑真東渡。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冬十月,榮睿、普照來到揚州大明寺拜謁鑑真,表達日本仰慕之意,並說:

佛法雖然流傳到日本國,可是還沒有傳法授戒的高僧,請"大和上東遊興化 "。鑑真問寺內諸僧,有誰願意應此遠請。眾僧默然。

良久,才有一僧名祥彥者說:"彼國太遠,生命難存,滄海淼漫,百無一至。人生難得,中國難生,進修未備,道果未克,是故眾僧緘默。

"鑑真聽後說:"為法事也(為了**傳道),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也。

"鑑真去意已定,從此,就開始了東渡日本的準備。

第一次東渡日本,鑑真和**祥彥等21人從揚州出發,因受到官廳干涉而失敗。第二次東渡他買了軍船,採辦了不少佛像、佛具、經疏、藥品、香料等,隨行的**和技術人員達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長江口,就受風擊破損,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三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面又因觸礁而告失敗。

公元744年,鑑真準備由福州出海,可是在前往溫州途中被官廳追及,強制回揚州,第四次東渡又沒有成功。

748年6月27日,鑑真進行第五次東渡,他從揚州出發,在舟山群島停泊三個月後橫渡東海時又遇到颱風,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到了海南島南端的崖縣。在輾轉返回揚州途中,**祥彥和日本學僧榮睿相繼去世,鑑真本人也因長途跋涉,暑熱染病,雙目失明。

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十月十五日,日本第10次遣唐使歸國前夕,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吉備真備、大伴古麻呂和仕唐多年、歷任唐光祿大夫、御史中丞、祕書監等職的日本留學生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等也準備回國,他們同到揚州延光寺參謁鑑真。藤原大使說:"早聞大和尚曾五次東渡日本欲去傳教,今日得見,萬分榮幸,若大和尚仍有此願,**等有船四艘返日,應用物品俱備,不知肯同行否?

"鑑真雖已66歲高齡,且雙目失明,但為了傳教授戒,為了中日人民的友好及文化交流,便應允了日方懇請。

鑑真欲再度赴日的訊息在揚州傳開後,有關寺院為阻撓此行,嚴密防範。這時正好鑑真**仁幹從婺州(今浙江金華市)來揚州,密知**將要遠行,遂暗中約定由他備船在江頭接候。十月二十九日晚,鑑真及**工匠等24人從揚州龍興寺潛行至江頭,迅即登船啟程,出大運河入長江,直趨蘇州黃泗浦(今江蘇省常熟縣黃泗,即黃歇浦)與日本遣唐使船隊會合。

鑑真帶去的物品有如來、觀世音等佛像8尊,舍利子、菩提子等佛具7種、華嚴經等佛經84部300多卷,還有王羲之、王獻之真跡行書等字帖三種。

臨行前,恐官府發覺,經卷有失,於十一月十五日鑑真一行分乘第

二、三、四船。直到十一月十六日船隊啟航前鑑真才上了大伴古麻呂的第二船。駛入東海後,船隊被強勁的東北風吹散,第四船杳無蹤影,剩下的三隻船隻有奮力拚搏向前航行。十一月二十一日,第

一、二兩船同到沖繩島,已在多彌島(今日本種子島)的西南。第三船昨夜已停泊在同處。十二月六日,海上颳起人們渴望的南風,三隻船相繼起航順風前進,而藤原大使與阿倍仲麻呂所乘的第一船觸礁(著石)無法行動。

鑑真所乘的第二船發向多彌去,七日到達益救島(今日本屋久島)。停泊候風10天,並等待其餘船隻。第一船修復後,繼續航行,因遇偏北風暴而漂至安南州(今越南境內),全船180餘人,死難170多人,僅大使藤原清河與阿倍仲麻呂等10餘人倖免於難。

第三船後來也航返日本。十二月十八日,第二船自益救島出發續航,十九日遇到暴風雨,不辨東南西北,鑑真等又歷經磨難,於十二月二十日中午抵達日本九州薩摩國阿多郡秋妻屋浦(今日本鹿兒島縣)。十二月二十六日,鑑真等一行在日僧延慶的引導下進入日本太宰府,並於次年(公元754年)二月一日,航達日本遣唐使船隊的始發港難波(今日本大阪附近)。

二月四日鑑真到達日本首都奈良,受到日本舉國上下盛大的歡迎,皇族、貴族、僧侶都來拜見。

三月,吉備真備以敕使身份向鑑真宣讀了天皇的詔書:"大和尚遠涉滄波,來到我國,朕不勝欣慰,自今以後,授戒傳律都由大和尚擔任。"四月初,在東大寺設戒壇,由鑑真登壇主持,先後為太上皇聖武天皇、皇太后、皇子及400餘位僧人授戒。

756年,孝謙天皇任命鑑真為大僧都,統理日本僧佛事務。758 年卸任,被尊稱為"大和上",恭敬供養。759年,鑑真率**仿揚州大明寺格局設計修建了唐招提寺,至今仍存,被視為日本國寶,對日本建築藝術有重要影響。

以後,鑑真在此授戒講經,把律宗傳至日本,成為日本律宗的始祖。鑑真雖雙目失明,但能憑記憶校對佛經。他還精通醫學,憑嗅覺辨草藥,為人治病。

留下一卷《鑑上人祕示》的醫書,對日本醫藥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帶到日本的中國佛經印刷品和書法碑帖對日本的印刷術、書法藝術有很大影響。

763年鑑真在日本招提寺內圓寂。寺內至今還保留著鑑真的坐像,這也是日本的國寶。這是鑑真的**忍基和思託用中國的乾漆夾 法為他塑的。

鑑真在日本10年,他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受鑑真**思託等的委託,在鑑真圓寂後的16年,日本奈良時代(公元710-784年)的著名文學家真人元開寫了《唐大和上東征傳》。書中詳盡描述了鑑真六次東渡航海的艱苦歷程,使後人瞭解了唐朝時中國、日本的造船術和航海術。

如何回答好歷史問答題

首先,基礎知識肯定要紮實,這是不用說的,課標題目標題要熟悉 然後,要從材料中提取資訊,提取答案,聯絡到課本的哪一單元,哪一標題,然後選取知識作答 作答的時候,要分政治,經濟,文化,思想,階級等等的角度作答,這樣可以避免答案點的缺漏,和回答時調理能夠更清晰 多看書,看後試著用自己的語言回憶一到兩遍差不...

中外文化差異有哪些,中美兩國主要有哪些文化差異?

中國人含蓄,外國人開放。中國人指出問題時習慣委婉 間接的指出問題,而西方人更傾向於直接指出問題所在。寫 麼?可以從節日文化差異入手 中美兩國主要有哪些文化差異?中國跟美國在有些文化及 社會差異上是根深蒂固的。一 個人主義 美國人相當崇尚個人主義,東方社會 當然包括中國人 則強調家族及階級層次。這是一...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分別和哪些國家建立了友好往來

1 鑑真 鑑真 688年 763年6月6日 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廣陵江陽 今江蘇揚州 人,律宗南山宗傳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曾擔任揚州大明寺主持,應日本留學僧請求先後六次東渡,弘傳佛法,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交流。2 玄奘 為 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