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唐朝末年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8年的黃巢起義軍領袖黃巢不選擇發動起義而是選擇出家當和尚

2021-03-31 12:51:51 字數 4337 閱讀 6636

1樓:曉秋槓槓

總的看,唐朝大部分皇帝是信仰佛教的,但唐朝大部分時期也是佛、道並重。

唐高祖、唐太宗、高宗、武后、中宗、肅宗、代宗、德宗、宣宗、憲宗、懿宗和僖宗,歷史記載都是信仰佛教的,武宗、敬宗是反對的。理由:

1、陝西扶風的法門寺原名阿育王寺,就是高祖李淵給起的名;

2、李世民與玄奘的關係就不說了,李世民任秦王是還曾在法門寺度80名僧人,歷史有記載;

3、高宗、武后、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和僖宗等八位皇帝曾先後從法門寺迎送佛骨;

4、代宗曾舍封被稱為妖僧的不空和尚鴻臚卿官職,並大廣智三藏法號,又賜給開府儀同三司名號,封肅國公;

5、宣宗繼武宗位,統治時期佛教再次復興;

6、武宗滅佛不說了,敬宗通道,朝野「充兩街道門都教授博士,出入宮掖」。

2樓:匿名使用者

大部分是道教 唐皇室因為姓李於是奉老子(李耳)為先祖,道教在唐朝有著特殊的地位,也有喜歡佛教的,韓愈就是因為反對皇帝過於崇拜佛教才被貶到潮州的

3樓:匿名使用者

以上的答案不說別的 李世民與玄奘的關係是假的 史書中記載 玄奘西去屬於國家不允許的行為

4樓:劍魔獨孤九劍

唐朝國教是道教, 因為唐朝追認老子為老祖先

但是從太宗之後基本都崇信佛教,唐武宗除外

5樓:匿名使用者

國教。佛教。祆教。伊斯蘭教

唐朝宗教女性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

唐朝都有哪些宗教

6樓:匿名使用者

唐初,李淵將家族祖先與老子(李耳)聯絡起來,因此將魏晉南北朝以來的道教視為最尊崇的國教。

唐繼承的是隋以及北朝的大部分文化傳統,由於隋和往前的北朝歷代多崇佛教,因此佛教在唐時非常興盛。

唐太宗時,西域景教(即**教天主教的一個異端派別聶斯脫裡派)隨商隊進入中國,曾有敕旨在中國長安建立自己的祭祀廟宇。

唐在西域勢力強盛,西域各族當時崇拜祆教(拜火教)的也非常多,因此唐太宗高宗時期都曾經在長安準其建立自己的崇拜寺院,在史書和敦煌發掘的文獻、石窟題刻等歷史資料中都有體現。

不過隨著武宗滅佛,很多外來宗教與佛教同時受到衝擊而在中國消滅,而佛教由於傳播時間已久,無法真正消除,所以後來重新興盛。

唐與波斯、大食交流頻繁,因此這些中東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多有在中國定居的,隨之有他們的宗教信仰伊斯蘭教開始在中國出現,不過當時主要是在長駐城市內在這些外國移民內部流傳,國人信仰的不多。

隨著伊斯蘭教和西域商隊進入中國的,還有猶太人以及他們的宗教。根據《在華猶太人考》,傳說猶太人的一些商人在唐時就已經有在中國定居的。

7樓:匿名使用者

伊斯蘭教,道教,佛教

8樓:秦博傑

伊斯蘭教、景教、佛教、道教

宗教在唐朝盛行的原因

9樓:匿名使用者

一樓的真無知。

鮮卑人就熱忠於佛嗎??

唐朝皇帝是鮮卑人嗎??那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也沒有人說它是日本人。在滿清還有一個蒙古皇后,能說明滿清就是蒙古人的天下嗎?

你從哪兒聽的說唐朝皇帝是鮮卑人??

在北魏那才是鮮卑人,不過皇帝是通道教,

唐朝頭一個皇帝不是鮮卑人,只是有點少數民族血統,那是好久的事了,但是文化是絕對的漢文化,後面的皇帝更不是鮮卑人了。

漢文化是包容性的,也是擴張性的,中國的這種文化容納了好多的少數民族到漢族中來,所以漢人才這麼多人,人類是一個種,人種,民族是以文化屬性來分的。

還有唐朝的皇帝是通道教的。

唐朝佛教興,是因為唐朝文化的開族性,不光是佛教興,道教也興,還有伊斯蘭教,景教在中國也得到發展。

不光是宗教興,很多文化都興盛。

這種局面是因為唐朝是最中歷史上最自信的一個王朝,也是最發達的,領土,文化都是自信的,這種自信下,唐人到人外國,朝廷不會怕它們被同化,外國人來中國,朝廷不會擔心,外國文化喧賓奪主。

中國的文化是非宗教性的,

不像基教,伊斯蘭教那樣是純宗教性的文化,排它性,攻擊它人文化性的,

中國文化的這種包容性,其實也是一種擴張性,外來文化都可以讓它本土化,被中國文化所包容,所容納吸收。

而排它性的文化,想吸收外來文化也沒得這個天分,是排拆性的。

比如說中國的文字,單字本身就有意義,單字不多,但是組詞能力很強,中國文字是非拼音文字,對外來的詞彙都可以讓它本土化,被中國文化吸收,組詞能力強,一般外來詞彙都是意譯的,很少量的人名,才會音譯。

但是外國的拼音文字組詞能力差,文字本身沒得意思,只記音,對外來詞彙都沒得門,比如說,英語中很多的法語,希臘語詞彙,都可以找到痕跡,日本,韓國現在也有很多英語詞彙,完全是音譯的。

但是我們中國的對於外來語,音譯得很多,比如說,電燈,**,電視機,電腦,……這些意譯法,都是拼音文字所不能有的。

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和那時文化的自信心才是原因。

從漢以來,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國發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佛教已經完成了佛教的本土化,中國的佛教已不是印度的佛了,本土化的,比如說,佛寺都是中國風格的,和尚的衣服是交領的,和尚的名字也是中國漢字,中國風格的名字,而不是外國風格的名字,和尚也會詩,也會古箏,這種本土化才是被中國人接納的原因。

但是伊斯蘭教,**教都是排它性,不好完成本土化,不能被大眾化接受。其實這兩種教來中國的時間都很久的。

10樓: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較寬容,中國傳統兩大宗教——佛教和道教都有較大發展。唐朝初年,高僧玄奘遠赴天竺(現在的印度)取經657部,唐朝特此興建了大雁塔來儲存這些佛經。佛教經典的大量翻譯以及中國僧人自身思想體系的逐漸成熟使得中國佛教在此時期迎來空前的發展,中國佛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時期形成或成熟。

其他宗教如伊斯蘭教,景教(**教聶斯脫利派)和祆教也隨著國際交流傳入中國。唐武宗時對佛教採取高壓政策,史稱會昌滅法,使得除禪宗等少數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別從此一蹶不振。

禪宗相傳是由南印度僧人達摩在北魏時創立。武則天時,禪宗分為南、北二宗。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有兩個大**,一為神秀,一為慧能,神秀創立北宗,慧能創立南宗。

南、北二宗各把自己的主張歸納為四句偈。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就是說,通過長期苦修,排除雜念,然後才能漸悟成佛。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慧能反對神秀的漸悟說,主張佛在心內,只要淨心、自悟,就不必苦修,不必背誦大批的經卷,便可以頓悟成佛。

慧能的這種簡單速成的方法,對於那些陷於水深火熱而看不到出路的廣大百姓,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對於地主官僚,這種廉價進入天堂的方法,既可以使他們空虛的靈魂得到寄託,又可以收到消除人民鬥志的好處,自然也受到歡迎。因此。南宗終於戰勝了北宗,得到廣泛流傳。

到唐後期,它幾乎取代了佛教的所有各宗派,壟斷了佛壇。

整個唐代,佛、道二教的鬥爭一直很激烈。唐高祖和太宗把道教置於佛教之上;武則天為反李唐皇室,又把道教壓在佛教之下。唐武宗為了打擊極度膨脹的寺院經濟勢力,聽從道士的建議下令滅佛。

宣宗繼位後,又下令扶植佛教。由於以禪宗為代表的佛教,結合中國社會的實際,簡化了教義和修行方法,吸收儒家的一些思想因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色彩,逐步從外來宗教轉化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加強了自己的競爭能力,因此,在與道教的鬥爭中,佔有一定的優勢.

11樓:

因為有武則天吧 呵呵

12樓:神奇豆子

……國泰民安,國庫豐足,為了讓人們安定,所以用宗教來讓人們有心靈的寄託,對社會的安定有好處。

13樓:

繼承南北朝的傳統,迎合民眾的精神需要。武則天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佛教為其權力和宣傳服務。

14樓:匿名使用者

皇帝比較開明,國家強盛啊,是中華民族最值得驕傲的時期。

15樓:

唐朝皇帝是鮮卑人,熱衷佛教。

唐朝的宗教政策

16樓:手機使用者

唐朝的宗教政策總體上是:

1,政教分離,宗教不干預國家政治.

2,相容包含,多教並行.不但我國土生土長的道教能夠生存發展,已有的外來佛教也能存在發展,而且還允許伊斯蘭教等宗教的傳入,不歧視某一宗教,多種宗教並存發展.

17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的宗教政策是揚道抑佛,因為李唐認為道教祖師老子,姓李名耳,是唐宗室的祖先,所以道教在唐朝達到空前發展,尤其是道教煉丹術達到鼎盛時期.據記載,唐朝有三位皇帝因服食丹藥而致命,這也導致了唐朝的衰敗,加速了滅亡.

18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的宗教政策很混亂 特別中後期 教派很多 除了你說的還有西方的教派

更多資料你自己看史書啊 那樣比較詳細

唐玄宗造成唐朝衰敗的論證,唐朝的衰落是唐玄宗的過錯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唐代為了戍邊在邊疆地區設立節度使掌軍政大權對地方控制減弱。由於玄宗天寶年間趨於享樂,對政務懈怠是政治經濟狀況惡化。楊國忠與安祿山有矛盾,楊對安多加擠壓也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安祿山的叛亂。但是我認為唐代滅亡根音是經濟基礎的崩盤,大多數封建王朝滅亡的原因就是土地制度的破壞嚴重嚴重危及統治基礎。1 開創了盛世...

李隆基是唐朝第幾個皇帝唐明宗是唐朝第幾個皇帝

唐朝第七位皇帝李隆基簡介 唐玄宗李隆基 685年9月8日 762年5月3日 亦稱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唐隆元年 710年 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 唐隆政變 誅殺韋后。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後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前期注意撥亂...

唐明宗是唐朝第幾個皇帝請問唐朝有多少個皇帝?順序?

唐明宗不是唐朝的皇帝,他是五代十國中後唐的第二位皇帝。唐明宗李嗣源 867年 933年 字邈佶烈,應州金城 今山西應縣 人,沙陀族,後唐第二位皇帝,晉王李克用養子。稱帝之後,更名李亶。驍勇善戰,沉默寡言,輔佐莊宗李存勖建立後唐。參與後唐滅後梁之戰中,屢立戰功,累遷成德節度使 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 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