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首先想到的就是玉佩了吧,有句話說得好,「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周禮·玉藻》裡說: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古詩箋》中釋說:「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
」 「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繫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所以「結縭」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
然後還有香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荷包」,看過《紅樓夢》的人想必都知道,林黛玉曾送給賈寶玉一個親手縫製的香囊,後來黛玉誤會寶玉把她送給他的香囊贈與他人,一氣之下把正在縫製的第二隻香囊剪掉了,然而寶玉一直貼身帶著香囊,如此珍貴的情意,由此會輕易送人呢?古代女子在縫製香囊時,經常會在香囊上繡上一對鴛鴦,以示含情脈脈,細水長流。
一縷青絲一生珍藏,青絲也是古代女子送給心儀男子的定情信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一個女子把自己的頭髮剪下來一縷來贈於她心愛的人,青絲,「青」與「情」,「絲」與「思」。正如名字一般,寄託著思念和愛戀。
除了玉佩、香囊、青絲之外,古人常用的定情信物還有很多,比如象徵相思的紅豆、手鐲、戒指、摺扇、女子的篦梳、「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的瓜果,還有同心結、簪子、髮釵等等,這些定情信物象徵著古代男女對情人的愛戀和對美好愛情的嚮往與憧憬,古人的那份純真的情感是很美好的。
2樓:肉嘟嘟肉嘟
古人常用的定情信物一般都有摺扇、梳子、玉佩或者是寫詩,還有的是將自己家裡面傳下來的東西或者是貼身用的東西也用來做定情信物。
3樓:米吖
荷包是古時人們隨身佩帶的一種裝零星物品的小包,多用於裝錢。荷包上繡鴛鴦常用作定情之物,妻子送給丈夫,以示含情脈脈、細水長流。
4樓:匿名使用者
男女定親時,送一串許過願的紅豆,會求得愛情順利;婚嫁時,新娘佩戴用紅豆串起的手環或項鍊,象徵男女雙方心心相印,白頭偕老;結婚後,夫妻枕下各放六枚紅豆,祈求夫妻同心,百年好合。
5樓:檸
古人的定情信服種類是非常多的,一般有摺扇、香囊、簪子之類的用品,都是女生製作送給男生的多。
6樓:溫晴cc丶
扇子、數字、香囊、枕頭、玉佩,或者更有風雅的會寫一些定情詩,古代人還是很浪漫的。
7樓:清和初四
木瓜,木桃,木李,「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玉,簪,釵,香囊,同心結,梳子。最耐人尋味的是花椒。
8樓:彼岸草蕁
木瓜。詩經中有「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從中可以看出木瓜是為定情信物。
9樓:小謝
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
10樓:匿名使用者
戒指吧,在晚唐時,戒指漸漸由男女互贈變為只由男子贈與女子,這和今天中西戒指的贈饋方式是類似的。
11樓:夏沫沫沫丶丶
手鐲,在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常見女子以手鐲相贈戀人的情節。樑陶弘景在《真浩》中記述了仙女萼綠華曾贈羊權金和玉的跳脫。
古人在七夕到來時,想收到哪些定情禮物?
12樓:☆毫無軍團
一,簪子
古人的頭髮較長,簪子是用來固定頭髮長針,由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由於古代生產力低下,製作水平很有限,簪子一般是長條獸骨或粗糙金屬。在西周時,王宮貴族和大戶人家小姐,則加以珠寶裝飾,後來逐漸衍生成金簪、玉簪,各種形態的簪子。
貴族和普通人用的簪子有了明顯區分,也成了區分貧富、身份、受寵的一種行頭標識。
古代女子最喜歡收到玉簪的作為定情物,因為玉簪是正妻的象徵。
相傳,在七夕阻礙牛郎織女相會的天河,就是被王母從頭髻上拔下來的一支玉簪子劃出來的。王母隨手一揚,滔滔波浪將他們分隔兩地。
二,玉佩
玉佩在古裝電視劇中是最常見的定情信物,甚至還有將玉佩掰成兩半,各執一塊以定情的橋段。這也是古代常見的定情方式,古時候交通不方便,上京趕考或者什麼別的遠遊一趟,一別就是多年,等回來時已是物是人非,然後就通過這類定情物往往是尋子認親的線索,這都是電視裡見過最多的狗血劇情。
三,玉梳
俗話說,結髮同心,以梳為禮,戀人間贈送梳子有愛慕、私訂終身的意思。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家人為其梳頭的習俗,這就是從頭開始,所謂一梳順到底,無災無難,二梳白髮齊眉,白頭到老,三梳子孫滿堂。有親人的美好祝願,也有愛意的傳遞。
四,手鐲
女子以手鐲相贈戀人的情節,古代的文學作品中也常見。蒲松齡《聊齋志異?白於玉》中寫一名姓吳的書生偶入仙境與一個紫衣仙女歡好,離開時,紫衣仙女把自己所戴手鐲送給吳生留念。
還有長輩送給晚輩手鐲,比如,婆婆送給兒媳婦以正兒媳婦名份等。
五,香囊
在古時,年輕人見父母長輩要佩戴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贈送給心愛的人。《紅樓夢》中,林黛玉送給寶玉一個香囊,寶玉一直將它貼身佩戴。
戀愛中的小女兒情態躍然紙上。
總之,古人的定情信物還有耳環、同心結等等。大家都想好在七夕送什麼禮物給那個他(她)沒?快快準備,一年只有一次。哈哈
在古代,定情信物一般有哪些
13樓:小草的心闖天涯
一、同心結
《詩源》裡有一個故事,說文胄與鄰婦姜氏相愛,文胄送姜氏一枚百鍊水晶針作為信物,姜氏開啟箱子,取出連理線,穿上雙針,織同心結回贈文胄。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迴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蘊含其中了,相對其他的信物,同心結有一份含蓄的深沉,因為它融入了戀人的巧思。
二、戒指
用戒指定情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 南朝劉敬叔《異苑》中記載沛郡人秦樹在冢墓中與一女子婚合,臨別時,「女泣曰:與君一睹,後面無期,以指環一雙贈之,結置衣帶,相送出門」,會面安可期, 見指環如見其人,指環之重躍然詩裡。
《全唐詩.與李章武贈答詩》的題解中註釋說,唐時,書生李章武與華州王氏子婦相愛,臨別時王氏子婦贈李章武白玉指環,並贈詩道:「捻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
「願君永持玩,迴圈無終極」。 後來李章武再去華州,王氏子婦早已憂思而死,指環只是空留悵惘。宋李昉《太平廣記》裡說後來李章武與王氏子婦的靈魂神會於王氏宅中,這應該是人們對愛情結局的美好願望。
到了晚唐時,戒指漸漸由男女互贈變為只由男子贈與女子,這和今天中西戒指的贈饋方式是類似的。
三、手鐲
手鐲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 「跳脫」就是其中一種,宋計有功所著《唐詩紀事》中有個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問群臣:「古詩裡有『輕衫襯跳脫』句,你們有誰知道「跳脫」是什麼東西?」大家都答不上來。
文宗告訴他們:「跳脫即今之腕釧也。」 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常見女子以手鐲相贈戀人的情節。
樑陶弘景在《真浩》中記述了仙女萼綠華曾贈羊權金和玉的跳脫。蒲松齡《聊齋志異.白於玉》中寫書生吳生偶入仙境與一個紫衣仙女歡好,臨別時,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釧送給吳生留念。
四、簪子
搔頭是簪的別稱,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寵愛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頭,搔頭之名由此而來。古時規定罪犯不許戴簪,就是后妃有過錯也要退簪,因為簪還象徵著尊嚴。
周宣王的姜後有一段「退簪勸政」的佳話:說的是周宣王一度沉溺安逸,荒疏了國政,明曉大義的姜後為了規勸丈夫勤政,就退去了髮簪和耳墜長跪於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知道王后的心意後感到羞愧,於是開始勵精圖治,開創了周王室的中興局面。
《鼓吹曲詞.有所思》中寫一個女子為遠方的情人準備了一支玳瑁簪子,她用心地修飾這支簪子,加上雙珠還覺不足,再加上玉飾,如此珍重,自是出於一往情深。卻不料「聞君有他心」,於是她把那簪子 「拉雜催燒之、當風揚其灰。
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何苦這樣做呢?還是從心頭難以割捨的那份情意吧。
五、香囊
香囊的歷史由來已久, 古時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據《禮記.內則》:
「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就是說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
《紅樓夢》裡林妹妹也曾給寶哥哥做過香囊,一針一線都凝結著她的情思。有一回寫黛玉誤會寶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賭氣把正在做的另一個剪了,香囊卻是寶玉貼身戴著,怎麼會送人?當芳華不再、紅雨落盡的時候,見香囊猶見伊人,卻只怕寶玉已是不忍再看了。
「成泥做土香如故,卻為誰?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擴充套件資料
定情信物包括:手鍊、戒指、如意、羅漢錢、紅豆、鳳釵、手帕、荷包等,或者是家中祖傳的某種小物件、本人精心選購的某種紀念品等。不管信物為何、價值是否貴重,信物總會有一定來歷或與自己有特殊的關係,其精神上的含義肯定是不能用物品是否值錢來衡量的。
贈上了信物,猶如呈上了自己的心願,表明自己將終身不移其志。
在中國古代,定親是男女雙方確定婚姻關係、僅次於正式結婚的社會性的重要禮儀。定親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卻常有用信物來定情的做法;迫於禮教和社會壓力,交換定情信物一般都是男女雙方私下進行,他人無從知曉。
一般地說,一方贈予信物,對方也應回贈。信物是一定要保管好的,更不能轉送他人。信物丟失,預示著不忠。若是退回,則暗示情感破裂。
14樓:你好嘛
1、戒指
用戒指定情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 南朝劉敬叔《異苑》中記載沛郡人秦樹在冢墓中與一女子婚合,臨別時,「女泣曰:與君一睹,後面無期,以指環一雙贈之,結置衣帶,相送出門」,會面安可期, 見指環如見其人,指環之重躍然詩裡。
2、手鐲
手鐲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 「跳脫」就是其中一種,宋計有功所著《唐詩紀事》中有個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問群臣:「古詩裡有『輕衫襯跳脫』句,你們有誰知道「跳脫」是什麼東西?」大家都答不上來。
文宗告訴他們:「跳脫即今之腕釧也。」
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常見女子以手鐲相贈戀人的情節。樑陶弘景在《真浩》中記述了仙女萼綠華曾贈羊權金和玉的跳脫。蒲松齡《聊齋志異.
白於玉》中寫書生吳生偶入仙境與一個紫衣仙女歡好,臨別時,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釧送給吳生留念。
3、玉佩
玉在中國的文明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五經通義》說玉「溫潤而澤, 有似於智;銳而不害,有似於仁;抑而不撓,有似於義;有瑕於內必見於外,有似於信;垂之如墜,有似於禮。」孔子說「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
」他認為玉具有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節。《詩經》裡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句。古人給美玉賦予了那麼多人性的品格,以至於到現在人們仍將謙謙君子喻為「溫潤如玉」。
4、簪子
搔頭是簪的別稱,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寵愛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頭,搔頭之名由此而來。古時規定罪犯不許戴簪,就是后妃有過錯也要退簪,因為簪還象徵著尊嚴。
周宣王的姜後有一段「退簪勸政」的佳話:說的是周宣王一度沉溺安逸,荒疏了國政,明曉大義的姜後為了規勸丈夫勤政,就退去了髮簪和耳墜長跪於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知道王后的心意後感到羞愧,於是開始勵精圖治,開創了周王室的中興局面。
5、耳環
我國女性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用各種耳飾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記錄見於《山海經》「青宜之山宜女, 其神小腰白齒,穿耳以鎼」,《三國志》中諸葛恪說:「穿耳貫珠,蓋古尚也。
」可知穿耳從三代時起至今不衰的時尚。
耳飾又分為耳丁、耳璫、耳環、耳墜等樣式。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閒情偶記.生容》裡將耳飾裡小巧簡潔的耳環稱為「丁香」,將繁複華麗的耳墜稱為「絡索」。
他說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見耳環在古人審美觀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古人在七夕到來時,想收到哪些定情禮物
一,簪子 古人的頭髮較長,簪子是用來固定頭髮長針,由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由於古代生產力低下,製作水平很有限,簪子一般是長條獸骨或粗糙金屬。在西周時,王宮貴族和大戶人家小姐,則加以珠寶裝飾,後來逐漸衍生成金簪 玉簪,各種形態的簪子。貴族和普通人用的簪子有了明顯區分,也成了區分貧富 身份 受寵的一種...
七夕的典故有哪些,七夕的由來,典故!
七夕 最早 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對天文星象有認識,並將天空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這個對應關係就天文說,稱作 分星 就地面說,稱作 分野 簡單來說,古人們就是將天上每個星座都與地上的實體地理區域一一對應...
關於七夕的詩句,有關七夕的詩句
有關七夕的詩句 1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 鵲橋仙 纖雲弄巧 譯文 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2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秦觀 鵲橋仙 纖雲弄巧 譯文 在秋風白露的七夕相會,就勝過塵世間那些長相廝守卻貌合神離的夫妻。3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佚名 迢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