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是怎樣的人托爾斯泰是一個怎樣的人

2021-05-22 14:27:18 字數 5336 閱讀 1868

1樓:位望亭將妍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1828~1910)

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長篇**《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以及自傳體**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還有《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等。

他也創作了大量童話。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創作,登上了當時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他還以自己有力的筆觸和卓越的藝術技巧辛勤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寧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托爾斯泰思想中充滿著矛盾,這種矛盾正是**社會錯綜複雜的矛盾的反映,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在尋求新生活中,清醒與軟弱、奮鬥與彷徨、呼喊與苦悶的生動寫照。托爾斯泰的作品縱然其中有反動的和空想的東西,但仍不失為世界進步人類的驕傲,他已被公認是全世界的文學泰斗。列夫·托爾斯泰被列寧稱為「**革命的鏡子」

2樓:匿名使用者

托爾斯泰主義: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惡,博愛。

1. 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俄羅斯,其世界觀所倡導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人道主義,而是**教人道主義,神人性和上帝的內在性。在托爾斯泰主義中,表現為「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復活》中他寫道:「一個是精神的人,他為自己所尋求的僅僅是對別人也是幸福的那種幸福;另一個是獸性的人,他所尋求的僅僅是他自己的幸福,為此不惜犧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在托爾斯泰看來,道德的自我完善便是拋棄利己主義,投身到利他主義中來。一個人,如果僅僅為自己而活,為了自己而不惜犧牲其它人幸福的權利,那就是一個不道德的人,還沒有找到生命的意義的人,而生命的真正意義就是在於為了他人犧牲自己。

如果想做一個道德完善的人,需要經受很多考驗,因為在人心中那個獸性的人會不斷站出來試圖掩蓋每個人溫良的本質,**人要及時享樂。所以,當我們認識到自己內心的這種二重性,就不得不經常要進行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這裡,我們會注意到「自我」兩個字,也就是說,道德的完善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自我」,《馬太福音》的條條框框不足以約束我們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因為《聖經》中的所有箴言必須與我們內心的神,或者說「精神的人」相對話,相聯絡,才能得到呼應,才能使我們由內而發的改變。對心中的神的觸發,往往只在一瞬間,愛情能讓人看到內心的神的可貴,悔恨也能讓人看到內心的神的可貴,甚至是罪惡也同樣可以,只是在看到之時人們強迫自己把眼睛閉上,而縱身於罪惡給人們帶來的片刻快感之中。

「我要過人的生活。」托爾斯泰認為,真正的人是永遠根據自己的良知做事,時時刻刻進行自我反省,以避免自己掉入墮落的深淵,即使曾經有過可鄙的生活,渾身罪孽深重,只要敢於呼喚自己的心中的上帝,勇敢面對以前和以後所有的時光,讓「精神的人」永遠站在「獸性的人」之上,那麼就能拯救自己。

「住在他心裡的上帝,已經在他的思想感情裡醒過來。他感到了上帝的存在,因此不但感到自由、勇氣、生活的快樂,而且感到了善的全部威力。」在俄羅斯宗教哲學中,上帝不是至高無上的外在權威,而是在人的內心深處揭示出來的,或者說是在人生的痛苦與悲劇中找到的。

不經歷痛苦,甚至不經歷罪惡,或許未必能發現人們心中的那個沉睡的上帝。只有沉入到自己靈魂的最深處,才能「與活的上帝相遇」。所以,在俄羅斯觀念中,「拯救」與「恩典」也不是來自外部,而是在人的生命之中對上帝的內在把握,是對生命的精神改造。

也許這種「拯救」不能帶來任何外部利益,但對人的精神世界,對人的內部醒悟,有著不可磨滅的力量。

但如果認為懺悔僅僅是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得以淨化,那麼也就不是托爾斯泰的本意了。一個正直而善良的人,只能是一個利他主義者,對自己的拯救是不能夠抱著欣賞的態度,因為一旦如此,人就成為利用別人而使自己精神獲益的人,況且這樣一來,自己的內心也未必能夠完全的淨化了。

人的懺悔不能讓人死後**堂,避免下地獄。因為人的心裡本來是一個無邊無際的空間,它不僅包含著上帝和魔鬼,甚至是包含著天堂與地獄。在這裡,天堂和地獄不是死後才能經歷的地方,而是在人的這一生,在人的現實生活中,就必定要經歷的,是人的精神生命的不同狀況的表現。

別爾嘉耶夫精彩地表達了這一思想,他說:「地獄之悲劇不在於上帝不能為有罪者洗清罪孽,而在於有罪者自己不能給自己洗清罪孽;地獄不是有罪者在其中受苦的外在環境,而正是一種絕對的孤獨,在這裡,生命中被壓低的良知的呼聲,用可怕的不滅之火焚燒著罪孽者。」

2. 不以暴力抗惡

這裡或許可以看作利他主義的另一個表現:不能損害他人的利益。

看起來,不能損害他人的利益似乎比利他主義降低一個級別,其實這一點恰恰更難以達到,這不僅表明,我們不能犧牲他人的幸福,甚至還表明,我們不能以某種崇高的理由為前提,以犧牲自我為前提,以未來的天國降臨為前提而犧牲他人的幸福。

從統治者角度看,運用暴力是錯誤的,托爾斯泰在他的《復活》中反覆強調:「要克服使人們飽受苦難的駭人聽聞的罪惡,唯一可靠的辦法,就是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總是有罪的,因此既不應該懲罰別人,也無法糾正別人。」「腐化墮落的人想去糾正腐化墮落的人,並想用生硬的方法達到目的,結果是缺錢而貪財的人就以這種武力懲罰人和糾正人作為職業,自己卻極度腐化墮落,同時又不斷腐蝕受盡折磨的人。

」「要永遠饒恕一切人,要無數次地饒恕人,因為世界上沒有一個無罪的人,可以懲罰或者糾正別人」。

從革命者的角度看,以暴力抗惡也是不可取的。因為,暴力革命的關於遙遠將來的絕對幸福的抽象理想扼殺了人對人的具體道德關係,扼殺了對切近的當代人的關懷,也扼殺了當前世界中需要的愛這種活的情感。可以從各國的歷史中看到,革命者不僅勇於自我犧牲,還要求自己的朋友、家人,從更廣的意義上說是要求他人也要自我犧牲,如果不勇於犧牲的,就是怯懦,是對強權的懼怕。

這樣,革命者就演變成為不尊重他人生命的人,以犧牲他人利益來達到革命目標的人。革命者當然也追求人類幸福,但他所愛的以非活生生的人,而是思想,亦即全人類幸福的思想。

在托爾斯泰的心中,上帝和天國是在人的心中的,妨礙人間天堂的仍舊是人的心中難以擺脫的魔鬼,而暴力革命者認為,妨礙人間天堂之建立的原因不在人的內部,而在人之外——在於他的社會狀況,在於社會機制的不完善。由於這個外部原因,因此只能用外部的、機械的手段來消除。那麼魔鬼從「自我」的內部被移植到外部社會機構,人與人本應努力創造的愛被改寫**們對社會機制的恨。

這樣,革命就從本來意義上的建設性或創造性的事業,變異成為消除和消滅障礙,也就是破壞。

因此,從對未來人類的巨大的愛中產生了對人的巨大的恨,建立人間天堂的激情變成了破壞現實世界的激情。革命者的破壞的心理動機和伴隨物永遠是恨。革命者認為他們有恨的責任,恨在他們生活中起著深刻的和充滿激情的倫理動機的作用。

那麼,從這一方面來說,托爾斯泰的不以暴力抗惡非但並不是所謂的反動說教,而相反是對人性的關愛,對人的善良和憐憫的催化。

3. 博愛

這一點和上一點是相連的。博愛是**教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托爾斯泰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復活》中,「博愛」幾乎可以同「寬恕」等同,因為博愛的最大障礙就是人們不能對傷害過自己的人寬恕。

一個人如果不能寬恕別人,人的內心就很容易被「恨」的感情所佔據,惡是世界無法和諧、無法共生的根源,恨也一樣,而恨往往是因為人們遭受了惡的摧殘而造成的。

托爾斯泰認為,既然人人心中都是有罪孽的,因此人是不能通過懲罰和報復別人來消滅惡從而尋求自己的安寧,人人都沒有這個權力。但是憤恨佔據的人的內心而無法使其平靜,那麼獲得安寧的另一個手段只能反其道而行,那就是「寬恕」。一旦寬恕別人,人就可以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來面對一切不平等和不公正。

我們也知道,雖然在很多時候,寬恕是不能讓作惡的人醒悟,也不能使惡真正消除,也許還可能讓作惡的人更加為所欲為,但至少,那些寬恕別人的人從此可以給世界帶來更多更無私的愛,可以挽留住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友愛。反之,一旦開始報復,作惡方也不一定會善罷甘休,也會同樣變本加厲報復,長此以往,所有的愛將會消失殆盡,那麼地獄會降臨在每個人的心中,那將是更為可怕的。

4.總結

毋庸置疑的是,人的精神的昇華和人的成長,不僅意味著對現實惡的否定,也意味著對產生這種惡的社會根源的否定。**的這一思想是深刻而積極的。在作品中,作者對沙皇**時代的一切國家制度、社會制度、教會制度和經濟制度作了強烈的批判。

但是,如果我們僅僅認為作者的這些否定與批判思想是積極的,而托爾斯泰主義是消極的,那麼在我看來,否定和批判卻不是最有價值的,因為,這個世界只有否定和批判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在否定和批判中建構一種新的、值得肯定的東西,《復活》中的否定和批判讓我們的思維明朗,而肯定和建構是讓我們的靈魂感動。簡單的宣稱托爾斯泰主義是一種消極的說教是對作者的不恭敬,不論托爾斯泰主義是否太過理想化,畢竟那是作者一生思想的沉澱的精華。

參考資料

3樓:匿名使用者

19世**最偉大的作家。出生於貴族家庭,2023年入喀山大學,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2023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

1851~2023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2023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幾年軍旅生活不僅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而且為以後在其鉅著《戰爭與和平》中能夠逼真地描繪戰爭場面打下基礎。

2023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其成名作:自傳體**童年》(1855)、《少年》(1857),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對貴族生活的批判態度,「道德自我修養」主張和擅長心理分析的特色。從中篇**《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莊園試驗失敗的過程。

2023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籲人們按照"永恆的宗教真理"生活。這些觀點反映在其短篇**《琉森》(1857)之中,後又創作了**生與死、痛苦與幸福等問題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2023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他認為**應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會;農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貴族應走向「平民化」。這些思想鮮明地體現在其中篇**《哥薩克》(1852~1862)之中。

1863~2023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戰爭與和平》,這是其創作歷程中的第一個里程碑。**以四大家族相互關係為情節線索,展現了當時**從城市到鄉村的廣闊社會生活畫面,氣勢磅礴地反映了1805~2023年之間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2023年庫圖佐夫領導的反對拿破崙的衛國戰爭,歌頌了**人民的愛國熱忱和英勇鬥爭精神,主要****前途和命運,特別是貴族的地位和出路問題。**結構巨集大,人物眾多,典型形象鮮活飽滿,是一部具有史詩和編年史特色的鴻篇鉅製。

1873~2023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鉅著《安娜·卡列尼娜》,**藝術已達爐火純青。

70年代未,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鉅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80年代創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萊採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舞會之後》(1903),特別是 1889~2023年創作的長篇**《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2023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於一個小站,享年82歲,一代文學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高爾基曾經是怎樣評價列夫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的藝術魅力,不只在於再現巨集觀世界,而且還在於刻畫微觀世界。在世界文學中空前地把握心靈的辯證發展,細緻地描寫心理在外界影響下的嬗變過程 並且深入人的下意識,把它表現在同意識相互和諧的聯絡之中。托爾斯泰的藝術力量是真實的,它突出表現在性格塑造上。如實地描寫人物心的多面性 豐富性和複雜性,不只寫...

朱自清是怎樣的人,朱自清是一個怎樣的人

朱自清是現代散文家 語文教育家,文學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男 字佩弦,原名自華,號秋實,筆名餘捷 柏香 白水 知白等。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出生於江蘇東海,原名朱自華,江蘇揚州人。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後來到清華大學任教。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於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 今揚州...

孔子是怎樣的人,孔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我來說點不一樣的 孔子是個私生子,他的母親從來沒有嫁入孔門.並且,小道訊息是他父親六十歲左右時,了他十八歲的母親.孔子的祖上是貴族,但傳到這一代已經沒落.孔子的相貌和教科書上完全不同 他是個高大健壯的美男子,應該有1.85米以上.孔子婚姻不幸,娶了個悍婦.兒子早逝,孔子為了禮教不給他用 槨 只用 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