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望晴》和白居易的《觀刈麥》中,兩位詩人抒發的思想感情有

2021-03-05 09:17:18 字數 5003 閱讀 4783

1樓:匿名使用者

農家望晴

嘗聞秦地西風雨,

為問西風早晚回?

白髮老農如鶴立,

麥場高處望雲開。

詩中描寫的場景是,正當農民打麥晒場的時候,忽然變了風雲。一時風聲緊,雨意濃。秦地(今陝西一帶)西風則雨,大約出自當時的農諺。

這樣的農諺與天氣變化有關。「嘗聞」二字,寫人們對天氣變化的關切。這樣,開篇一反絕句平直敘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緊迫感,有烘托氣氛的作用。

在這個節骨眼上,天氣好壞關係到一年收成。一場大雨,將會使很多人家的希望化作泡影。所以詩人懇切地默禱蒼天不要下雨。

這層意思在詩中沒有直說,而用了形象化的語言,賦西風以人格,盼其早早回去,彷彿它操有予奪的權柄似的。「為問西風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時回,這怯生生的一問,表現的心情是焦灼的。

後二句是從生活中直接選取一個動人的形象來描繪:「白髮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雲開。」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首先,這樣的人物最能集中體現古代農民的性格:他們默默地為社會創造財富,飽經磨難與打擊,經常掙扎在生死線上,卻頑強地生活著,永不絕望。其次,「如鶴立」三字描繪老人「望雲開」的姿態極富表現力。

「如鶴」的比喻,與白髮有關,「鶴立」的姿態給人一種持久、執著的感覺。這一形體姿態,能恰當表現出人物的內心活動。最後是「麥場高處」這一背景細節處理對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

「麥場」,對於季節和「農家望晴」的原因是極形象的說明。而「高處」,對於老人「望雲開」的迫切心情則更是具體微妙的一個暗示。通過用近似於繪畫的語言來表述,較之直接的敘寫,更為含蓄,有力透紙背之感。

這首詩選取收割時節西風已至大雨將來時的一個農家生活片斷,集中刻畫一個老農望雲的情節,通過這一「望」,可以使讀者聯想到農家一年半載的辛勤,如同白居易《觀刈麥》所描寫過的那種勞動情景;也可以使讀者想到嗷嗷待哺的農家兒孫和等著收割者的無情的「收租院」等等,詩的潛在含義是很深的。由於七言絕句體裁較小,意象必須集中,必須使讀者窺斑見豹。此詩不同於《觀刈麥》的鋪陳抒寫手法,只集中寫一「望」字,也是「體實施之」的緣故。

這首詩對農民有同情,但沒有同情的話;對農民有歌頌,但也沒有歌頌的話。詩人由衷的同情與歌頌盡在不言之中了。

作品的題目叫《觀刈麥》,而畫面上實際出現的,除了刈麥者之外,卻還有一個拾麥者,而且作者的關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後者身上。他們二者目前的貧富苦樂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有著緊密的聯絡。今日淒涼可憐的拾麥穗者是昨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而今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明日又有可能淪落成淒涼可憐的拾麥者。

只要有繁重的捐稅在,勞動人民就永遠擺脫不了破產的命運。作者在這裡對當時害民的賦稅制度提出了尖銳批評,對勞動人民所蒙受的苦難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進而把詩人自己擺進去,覺得他自己和勞動人民的差別太大了,問心有愧。

白居易的這首詩真實地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緒,呼喊出了勞動人民的聲音。全詩在寫作上的基本特點是不帶任何誇張地、如實地描寫現實生活場景。作者選取了舉家忙碌和淒涼拾穗這兩個鏡頭,使之構成強烈對比。

前者雖然苦累,但他們暫時還是有希望的,至於後者,則完全是斷梗浮萍,朝不保夕了。

2樓:匿名使用者

題解這是一首五言古詩,詩題原注云:「時為盩厔縣尉。」盩厔,今陝西周至。

這是三十六歲的詩人於元和二年(807)任盩厔縣尉時所寫,是詩人早期一首著名的諷喻詩。句解【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農戶人家一年四季很少有閒暇的時候,特別是到了五月收麥子的季節,人們更是加倍地繁忙。

夜裡,一陣南風吹起,滿地的小麥覆蓋著田壟,到處一片金黃。詩一開頭,即交代背景。「少」、「倍」二字,是詩眼所在,前者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勞,後者反映出麥收季節的格外忙碌。

「壠」,田埂。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姑娘媳婦們肩挑著食盒,孩童們手提著壺漿,互相招呼著送飯到田裡去,因為那些青年壯漢正在南岡收割小麥。

前兩句是互文,「荷簞食」、「攜壺漿」 的主語是「婦姑」和「童稚」。「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壺漿」,用壺盛的湯水。

「餉田」,給在田裡勞作的人送飲食。【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他們低頭割麥,腳底下蒸騰著溼熱的土氣,脊背上照射著灼人的太陽。

本來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但仍顧不上炎熱,只想珍惜這初夏較長的天光,能夠多幹點活。寫到此處,一幅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是一種反常心理。

正因如此,才會使讀者去想,為什麼會有這種反常。【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還有一個貧窮的婦女,抱著小孩站在他們身旁。

她的右手拿著一些撒落下來的麥穗,左胳臂挎著一隻破舊的竹筐。篇章至此,視角突然轉向拾麥者,描繪出令人心酸的場景。【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聽她望著大家說出的那番話,人人都不禁為之萬分悲傷。為了給官家納稅,她早已把自家的田產賣光,如今揀拾這些麥穗,只不過是為了填一填飢餓的肚腸。割麥者和拾麥者,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

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後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今日的拾麥者,正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我又有什麼功勞和德望?

既不務農,也不採桑,可一年的俸祿竟有三百石,到年末,倉庫裡還存有餘糧。默唸著這些,私下裡越發感到羞愧,乃至終日都不能把它遺忘。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為朝廷**的自己作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評解白居易是一位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巨匠。他的敘事詩多能曲盡人情物態,將事件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他的敘事詩裡總是有著心靈的揭示,蘊含著感情。

在這首詩裡,詩人的心靈顯然是被耳聞目睹的悲慘景象震動了。他不僅生動真切地描繪出割麥者與拾麥者辛勤勞碌、悲慘痛苦的生活情景,而且在字裡行間浸透著對他們的深切同情。難能可貴的是,詩人反躬自思,聯想到自己。

在那個時代,詩人能夠主動去和農民對比,確實難得。這樣的對比,新穎精警,發人深省,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希望採納

3樓:匿名使用者

渴盼天晴的思想感情。

從全詩看.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4樓:北京王嘉化妝學校

」行路難「喻指世路艱難。 全詩表達詩人悲憤、苦悶的同時執著於遠大理想信念的思想感情世路艱難。表達詩人的悲憤、苦悶的同時執著於遠大理想信念的思想感情。

《行路難》(其一)這首詩是我國盛唐時期著名的偉大詩人李白於唐玄宗天寶三年

5樓:求雙虎

什麼詩呢,你發出來啊,這樣你讓人怎麼幫助你

農家望晴 雍裕之 閱讀答案 1、第三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2、在《農家望晴》

6樓:青帥

我找到了 (四)閱讀下邊的文字完成21——22題農家望晴

雍裕之嘗聞秦地西風雨,為問西風早晚回?

白髮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雲開。

21.第三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答案:「如鶴立」比喻白髮老農持久,執著的站立姿態,形象的表現了他希望天晴的迫切心情.

22.在《農家望晴》和《觀 麥》中兩位詩人抒發思想感情有什麼相同點?

答案:對勞動人們的深切同情

7樓:a季亞娟

農家望睛

[唐]雍裕之

嘗聞秦地西風雨,為問西風早晚回?

白髮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雲開。

21.第三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2分)

22.在《農家望晴》和白居易的《觀刈麥》中,兩位詩人抒發的思想感情有什麼相同點?(2分)

(四)( 4分)

21.「如鶴立」比喻白髮老農持久、執著的站立姿態。形象地表現了他希望天睛的迫切心情。(2分)

答出「持久,執著的站立姿態」,得1分;答出「迫切心情」,得1分。意思對即可。共2分。

22.都表達了對勞動者的深切同情。(2分)

詩中描寫的場景是,正當農民打麥晒場的時候,忽然變了風雲。一時風聲緊,雨意濃。秦地(今陝西一帶)西風則雨,大約出自當時的農諺。

這樣的農諺與天氣變化有關。「嘗聞」二字,寫人們對天氣變化的關切。這樣,開篇一反絕句平直敘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緊迫感,有烘托氣氛的作用。

在這個節骨眼上,天氣好壞關係到一年收成。一場大雨,將會使很多人家的希望化作泡影。所以詩人懇切地默禱蒼天不要下雨。

這層意思在詩中沒有直說,而用了形象化的語言,賦西風以人格,盼其早早回去,彷彿它操有予奪的權柄似的。「為問西風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時回,這怯生生的一問,表現的心情是焦灼的。

後二句是從生活中直接選取一個動人的形象來描繪:「白髮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雲開。」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首先,這樣的人物最能集中體現古代農民的性格:他們默默地為社會創造財富,飽經磨難與打擊,經常掙扎在生死線上,卻頑強地生活著,永不絕望。其次,「如鶴立」三字描繪老人「望雲開」的姿態極富表現力。

「如鶴」的比喻,與白髮有關,「鶴立」的姿態給人一種持久、執著的感覺。這一形體姿態,能恰當表現出人物的內心活動。最後是「麥場高處」這一背景細節處理對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

「麥場」,對於季節和「農家望晴」的原因是極形象的說明。而「高處」,對於老人「望雲開」的迫切心情則更是具體微妙的一個暗示。通過用近似於繪畫的語言來表述,較之直接的敘寫,更為含蓄,有力透紙背之感。

這首詩選取收割時節西風已至大雨將來時的一個農家生活片斷,集中刻畫一個老農望雲的情節,通過這一「望」,可以使讀者聯想到農家一年半載的辛勤,如同白居易《觀刈麥》所描寫過的那種勞動情景;也可以使讀者想到嗷嗷待哺的農家兒孫和等著收割者的無情的「收租院」等等,詩的潛在含義是很深的。由於七言絕句體裁較小,意象必須集中,必須使讀者窺斑見豹。此詩不同於《觀刈麥》的鋪陳抒寫手法,只集中寫一「望」字,也是「體實施之」的緣故。

這首詩對農民有同情,但沒有同情的話;對農民有歌頌,但也沒有歌頌的話。詩人由衷的同情與歌頌盡在不言之中了。

作者簡介:雍裕之雍裕之:唐朝人(約公元八一三年前後在世)字不詳,蜀人。

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憲宗元和中前後在世。有詩名。工樂府,極有情致。

貞元后,數舉進士不第,飄零四方。裕之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芳心為誰留默許芳心何處投,千帆望盡白萍州。韶華秋暮流鶯老。試問蒼天可為留是什麼意思

意思如下 我默默許下的戀情卻不知該投向何處,佇立在白萍州上,望盡了無數白帆,沒有人願意裝載著我的愛離開。秋光夕陽下,我的青春就像流鶯漸漸老去不復存在,試問蒼天,你能為我留住這美好的年華嗎?原文 默許芳心何處投,千帆望盡白萍州。韶華秋暮流鶯老,試問蒼天可為留。擴充套件資料白萍州的意象 還有的直接在詩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