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方面新要求是什麼

2021-03-05 09:17:19 字數 5552 閱讀 9420

1樓:瓊樓登高人為峰

十七大根據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廣大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規律,在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最新要求。

1、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

2、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

3、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

4、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有安定團結的國家;

5、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

2樓:匿名使用者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表明要:

(1) 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3年比2023年翻兩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

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性國家行列。居民消費率穩步提高,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增長格局。城鄉、區域協調互動發展機制和主體功能區佈局基本形成。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2) 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深入落實,全社會法制觀念進一步增強,法治**建設取得新成效。

基層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3) 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文化產業佔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

(4)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社會就業更加充分。

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佔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健全。

(5) 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迴圈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汙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3樓:奶茶

1, ——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二〇二〇年比二〇〇〇年翻兩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

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居民消費率穩步提高,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增長格局。城鄉、區域協調互動發展機制和主體功能區佈局基本形成。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城鎮人口比重明顯增加。

2, ——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深入落實,全社會法制觀念進一步增強,法治**建設取得新成效。

基層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3, ——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文化產業佔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

4,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社會就業更加充分。

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佔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健全。

5, ——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迴圈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汙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本刊特邀

石仲泉、李曉西、遲福林作答

問答提要

●首次提出「生態文明」思想,並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之一,這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又一深化。●不能把市場化孤立起來,把很多問題都歸咎於市場化是不對的。其實,應該統籌地、辯證地看待市場化。

●資訊化是進入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前列國家的關鍵條件。●公平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關鍵在於有一個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

十七大根據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廣大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規律,在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最新要求。從實踐層面看,最顯著的新要求:一是國內生產總值由總量翻兩番提高到人均翻兩番,即「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二零二零年比二零零零年翻兩番」。

二是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中等收入者佔多數。它包括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等。這兩大要求會給人民帶來更多福祉,是使廣大老百姓享受實惠的更高、更實在的要求。

十七大報告將社會建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並對社會建設的內涵作了新的提升。十六屆四中全會在十六大將「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任務。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明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性質、含義和定位。

十七大報告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在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同時,將社會建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之一,並且明確提出社會建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

首次提出「生態文明」思想,並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之一。從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們黨一直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理念。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生態文明要求,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並且強調不僅要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而且要使我們國家走上「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這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又一深化。

十七大報告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實現後的願景提出了新要求,第一次向世界莊嚴宣告社會主義的中國要在五個方面成為對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衚衕志指出:到二?

二?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和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一是將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二是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三是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四是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五是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這既是復興中國的一個宣言,同時也是對我們國家要建設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主義國家的認識的豐富和發展,因而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豐富和發展。

(以上問題由**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回答)

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這「五化」的提法,很有意義,這種提法可以說是繼續了工業化和城鎮化,堅持了市場化,強調了國際化,增加了資訊化。為什麼要繼續工業化和城鎮化呢?工業化在中國來講是沒有完全完成的,但是我們的工業化,是新型工業化,不是從農業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出現的工業化,而是在已有一定工業化基礎上的再工業化。

這個工業化是一個大概念、新概念的工業化,是包括著資訊化、環保和三產發展的工業化。城鎮化是一個國家經濟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發達國家的城市人口占得很多,農業就佔很小的一塊。我想工業化和城鎮化這一點,決定著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的階段。

工業化和城鎮化對判斷一個社會發展階段是非常重要的。資訊化是進入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前列國家的關鍵條件。資訊化不僅是工業化的促進條件,也對社會全面發展有重大意義。

資訊化不僅影響了經濟,也影響了政治。總之,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是經濟建設的主要內容,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生產力發展狀況。這是為上百年來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所證明的。

市場化對進一步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機制有重大意義。十七大報告再次提出,表明了我們對經濟改革的決心和信心,有重大的宣示意義。這些年對市場化有很多爭議。

其中一個原因,是把市場化推到極端,孤立了起來,因此,把很多問題都歸咎於市場化。其實,統籌地看,辯證地看市場化,才是正確的。經濟改革的市場化方向是對的,但是要和別的「化」配合起來,要和**的管理和責任統一起來。

這次是五個化一起講,就非常好。我覺得也是**對前幾年爭論的一個回答。如何看待衛生和教育的改革,就需要辯證法。

這兩個領域需求都非常大,不僅要提供公共品,也要提供各種非公共品。因此,既是事業,也是產業,是二者的結合。完全強調**統一管理和包攬,這只是好心的表示,但並不符合國情。

完全強調商業化的運作,也是走了極端,是減弱或放棄了**的職責。這兩方面要結合起來,這才是領導的水平。把學生當成賺錢的工具,肯定是錯誤的,但說高校裡出版社、食堂、校辦企業不是商業化運作,也不是事實。

衛生的產品也有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的二重性,像防疫性流感、非典,這都是公共產品屬性,要求**來管。但個人要裝個金牙肯定是私人產品,不能靠我們財政包攬。不能走極端。

總之,堅持市場化,就是要堅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來理順生產關係,就是要在社會主義市場下做好與市場經濟的結合。

十七大報告裡在「五化」裡包括著「國際化」,這確實相當重要。國際化是我們理解統籌國內外和融入國際社會的基本戰略,是中國處理對外關係的基本戰略。我們去年完成了國家財政部也是世行委託的一個課題,就是「財政政策的國際協調」。

在財政協調政策方面,全世界很多這樣的會議,有雙邊的、多邊的,我們財政部長開了很多這種協調的會。我們發現,現在講國際化與幾年前講國際化又有新變化。原來我們講國際化,認為各國間資本要流動,技術要流動,甚至在有控制條件下,勞動力也在交流。

但現在,一國尤其是大國的國內政策,也有必要與國際社會來協調。我們不怕協調,我們需要的是研究透徹,隨時都能提出一套有根據有說服力的方案來進行協調。有些東西要靠爭論,我們學者有責任給**提供與國外爭論的東西。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在中國經濟走進一個真正大國的今天,如何搞好國際化特別重要。中國今後不僅是要做好自己的事,也要關心甚至主導世界的事。這就需要有新的心態、政策、研究等等,需要視野、觀念甚至議案,都要國際化。

因此,**在現在這個關鍵時候提出國際化來,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問題由北京師範大學經濟研究院院長李曉西回答)

公平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關鍵在於有一個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在這方面,面臨兩個較為突出的問題:一是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中的比例長期過低,使相當一部分人在改革中的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首先需要明顯地提高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使大多數人在新階段的改革中獲益。二是城鄉間、區域間、不同利益群體間的分配差距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這需要通過建立公共服務體制,著力推進城鄉間、區域間、不同群體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過程中,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務是實行再分配的重點。從實際情況分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僅是個長期的戰略方針,也是近期的政策目標。因為它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需求和現實基礎。

(以上由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遲福林作答)

提出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艱鉅而緊迫 是什麼時候

黨的十 八大報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 建成 小康社會。早在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就提出,從2001年到2020年,用20年的時間,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 黨的十七大報告又進...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什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是什麼?

根據黨的十六大報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目標是 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政治 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 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

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什麼

一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程序中,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實質就是堅持科學發展,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築牢國家繁榮富強 人民幸福安康 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二是人民民主不斷擴大。人民民主是我們黨始終高揚的旗幟。改革開放以來,總結髮展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