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存在的意義就是你自己啊,豎立一個夢想吧,我覺得一個人活著是要完成自己的夢版想,讓權自己活的自在,每個人都是最棒的,最獨特的,自己要對自己好,你做的那些事只是在傷害你自己,累了就休息一下,每天早上出門前都要對著鏡子微笑,心情會一點一點變好的,然後就以最驕傲的姿態去迎接美好的一天吧!你十五歲?那我跟你差不多大,學校里老師同學,還有父母,給我的壓力也很大,我有的時候就這麼躺著,聽著歌,看著藍天,什麼都不去想,要麼哭一下要麼睡一覺再繼續向前走,我剛上小學就住校了,也住了四,五年,有時候也覺得人情味太少了,一個人太冷了,但卻從沒對生活喪失過希望,你其實挺好的,真的很堅強,你會想到你的母親,為了你愛的人即使累了也往前走,我相信你的父母是愛你的,或許只是表達的方式錯了一點點,他們也一定希望你不要像他們一樣,你要想想有多少人不如你啊,有些孩子都沒有父母,有些孩子都上不了學……不要看自己沒有什麼,要看自己有什麼,上帝是羨慕你太好了,才會多給你一些挫折,邁過去一切都會好的^^
2樓:匿名使用者
他們是愛你的,只是方式上有點不妥他們只想讓生活的更好些所以他們努力掙錢你應該理解你母親的辛苦!一個女人自己帶大一個孩子是很不容易的。
3樓:小孫**
好啦,向好處看了,充滿自信 ,對生活勇敢面對!
從小剛出生就父母離異,跟媽媽生活,但是就跟媽媽生活了幾年,後來都是寄養在親戚家,從沒有見過親生父親 100
4樓:木柏
還是別去了。等你有老公了讓他陪你去,要不不安全
5樓:匿名使用者
你想要家的感覺家的溫暖,你不想留下遺憾的話今年就回家看看,看看是不是還是最初那個你討厭的家,如果這次回家你發現一切如舊,還是沒有家的感覺的話,以後就沒必要回有去了,治要負責每個月給你媽打點生活費就好,畢竟你有義務撫養她。至少這次回家你證明了這個家沒變,你也會就不會後悔,不會覺得當初是自己沒回家看看的,不是嗎。回家如果你覺得不安全的話,儘量不要一個人呆著,回房間就鎖門,你大了,你繼父應該不敢怎麼樣
6樓:匿名使用者
不管怎樣,只有媽媽了,回去吧,就是待幾天,見見媽媽也好。雖然不是家,可是有唯一親人的地方,也是心的歸宿。
7樓:那個誰加家
找個人心疼你,愛你。如果沒有就自己愛自己吧!想回去就回去吧!
畢竟那裡總歸還讓你有一點歸屬感,如果不是想念家的味道你也不會想回去的。畢竟8年沒回去了,想回去也是很正常的。你之所以矛盾是因為那種感受在你內心深處根深蒂固,只是時間長了,你覺得都過去了。
所以想回去看看。畢竟過年大家都想團圓的。誰都不容易。
8樓:我神馬也不知
暫時別去了,你一個人去太危險。等什麼時候結婚了,帶老公一起起,把那個想**你的渾蛋打一頓
9樓:張崗無敵呵呵
哪的人啊~找幾個老鄉或者好友一起過年吧。 我每年過年都是和朋友們一起過的
10樓:藍色荒城
我同情你的遭遇或許你該去看看你的父親了
11樓:神燈布鞋
不要回去了吧!想媽媽
12樓:惜軒雪
你繼父曾經想要**你?你媽媽不知道嗎?
我該怎麼辦?我21歲喜歡上一個大我十歲的女老師,但是人家不同意 ,已經拒絕了我好幾次了 ,而且我以
13樓:匿名使用者
自己不帶孩子就是瀆職!
〖如果家長能領悟兒童成長中每一天、每一種境遇的重要,知道這些境遇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那麼父母又帶孩子又工作的能力和辦法自然就有了。
想做一件事總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盡是藉口。〗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本傑明·斯巴克認為,「兒童出生數月後,開始熱愛和信賴經常照看自己的那一兩個人,把他們看成是自身安全的可靠保障。即使年僅半歲的嬰兒,也會因為照顧自己的父親或母親突然離去,而喪失對人對物的興趣,不開笑臉,不思飲食,精神上受到嚴重的壓抑,一兒童長大**後,畢生處世樂觀還是悲觀,待人熱情還是冷漠,為人多信還是多疑,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出生後頭兩年中主要負責照看他們的人的態度。」
家長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多付出一些辛苦,往往有四兩撥千金的功效。這個「付出」是天下最划算的「投資」。如果把這件事做反了,在孩子小時候不注意,不把教育孩子當回事,到孩子長大了,不知會有多少麻煩。
有誰能把一張亂塗亂畫的紙擦乾淨呢?
從《青年報》上看到一件事。一個叫陳宇的上海男孩子,從大學退學,離家出走,五年杳無音訊。父母多次外出尋找未果,至今仍不知其所在。
陳宇父母都是高階知識分子,陳宇年出生後,父母都忙於幹事業,把他放到外地的姑姑家,直到五歲才接到身邊。可以想象,孩子在很小的時候離開父母就已經是非正常操作。當他的真正撫養人變成姑姑時,卻又在五歲這個已形成較穩定感情的年齡,使他和姑姑分開,把他又投入一個新的陌生環境。
父母只是按自己的需要調遣孩子,他們可曾考慮到這不是一株植物或一個小動物,而是個具有豐富思想感情的人;他們**能想到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落下怎樣的心理創傷。
從報道的字裡行間看出,父母在後來和陳宇的相處中,缺少親情交流,缺少溝通上的和諧,孩子和父母間有嚴重隔閡--很多由他人撫養的孩子,在回到父母身邊後,都會表現出和父母相處的不和諧。從陳宇決絕地離開家庭,寧可讓自己變成「孤兒」,可以推測他多年來內心的痛苦。他父母現在都退休了,才意識到他們可能永遠失去了兒子。
這是多麼令人痛心的事啊。
多年來,「陳宇式」的撫養方式並未引起廣泛的質疑。把孩子委託給一個可靠的人,自己專心投入工作,這種「生」與「養」的分離不但沒有受到批評,反而成為一些人,特別是工作上取得成就的人得到讚美的事蹟與證明。
近年來,隨著「70後」、「80後」為人父母時代的到來,以及城化程序中大批農村務工人員進入城,生而不養更成為一種主流現象。
每當**利益與兒童利益發生衝突時,**總是選擇的主動者,是強勢一方;孩子總是選擇的被動方,是弱勢方,所以做出犧牲和讓步的總是孩子。把養育孩子的責任推出去,這種教養方式對兒童的損害不會立即呈現,但孩子不會白白做出犧牲和讓步,任何不良的成長過程都會在他的生命中留下痕跡,成為日後影響他生命質量的一個病灶,同時也給整個家庭帶來好多麻煩。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因為最早一批留守兒童已經長大,他們身上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已顯露出來,而城「寄養兒童」問題卻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
城「寄養兒童」不一定都是送到外地,大多數是和父母一起生活;只是他們的真正看護人是爺爺奶奶或保姆。從空間意義上說他們和父母在一起,天天能見到或一週見一次。實質上,由於父母對他們不用心,他們有著和農村留守兒童相同的成長境遇。
這種情況更應引起關注。
三年前我接觸到這樣一個例子,一個10歲的小女孩,性情很古怪,學習成績不佳。一方面表現出對父母很依戀,非常在意父母對她的態度;另一方面又天天和父母吵架,衝突不斷,從不肯聽父母一句話。她的父母都非常能幹,都是單位裡的重要負責人,家裡經濟條件非常好,從孩子一出生就專門請個保姆來家裡照顧孩子。
母親在生完她三個月後就上班,把帶孩子的事完全交給了保姆。
從表面看孩子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由於父母工作忙,每天早出晚歸,且經常出差,孩子從早到晚全是和保姆在一起,連晚上也是和保姆一起睡覺,孩子住在自己家,卻如同一個「寄養兒童」一樣缺少和父母相處的機會。這種情況下,孩子對保姆產生了依賴,保姆也很疼愛小女孩,倆人感情很好。每次保姆回老家探親,孩子都不想讓走,比媽媽出差還難過。
但小孩4歲時,家長和保姆在報酬問題上發生了衝突,就堅決地把保姆辭退了,另找了一個保姆。孩子和新保姆處不來,整天鬧,父母就再換保姆,還是處不來,只好再換。在數次更換保姆間,孩子也長了幾歲,她不再鬧了,但不論什麼保姆進門,都拒絕和保姆說話。
這樣,孩子實際上就是每天孤零零一個人在家。父母還是忙於工作,很少有時間和孩子交流。偶爾在一起,就是問一下孩子的考試成績或帶她到外面吃一頓飯。
直到學校老師通知家長,孩子曠課到外面見網友,女孩父母才著急了。
母親帶孩子來找我,但她的言談間沒有一點自我反思的意思,只是認為孩子自己有問題,指望我給孩子做做「思想工作」,所以對於我提出的孩子的現狀和父母教養態度有關的觀點,她表現出很不願意接受。
當我提醒她不該把孩子完全交給保姆,而又無視孩子和第一個保姆間早已形成的依戀關係時,她有些不高興,說好多人家的孩子都是保姆幫著帶,誰家不換保姆呢,人家的孩子也沒出現問題。當我提出她每天應該有足夠的時間陪孩子說話、玩耍和閱讀的要求時,她有些生氣了,說我工作那麼忙,哪有時間陪她,並說我小時候父母也不管我,這不也成長得很好嗎。而當我最後給出建議說,如果你的工作使你比一般人忙得多,實在沒時間關照孩子,那麼想辦法換個崗位吧,你以前對孩子太冷落,現在必須要用很多時間和精力來彌補和修復,孩子已經10歲了,我擔心再往後推幾年可能就真的再沒有改善的機會了。
「換崗位」這句話讓這位母親徹底生氣了,她當時就表現出明顯的情緒,並且以後再不理我了。我最近聽說這個女孩被父母送到一個「行走學校」裡。該「學校」主要工作就是對學生進行「軍事化訓練」,即每天要走很長的路,練習站軍姿、緊急等,有誰不聽話就捱打。
「學校」收費很高,但招的學生還很多。許多孩子都像這個女孩一樣,父母很忙,家庭經濟條件很好,孩子很不成器,就被送到這裡改造。我還聽說該「學校」校長就有個不成器的孩子,他就是從訓練他的兒子開始做這個「行走學校」的。
他兒子沒訓練好,還那樣,倒是成全當爹的做了「校長」,且沒少賺到錢。
我不住心中嘆息,花錢「教育」是件多麼容易的事啊,只是不知道他們最後到的是什麼!現代家庭教育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
那些把幹事業和養育孩子對立起來的人,那些根本就不在乎和孩子相處時間及相處質量的人,那些不去細膩體悟孩子感受的人,不是他們不愛孩子,而是骨子裡不認為和孩子相處是件重要的事。在他們那裡,孩子不過是一件寶物或一個小動物,可以暫時寄存於一個值得信賴的人那裡,然後可以隨時完好無損地取回來。他們沒有看到嬰幼兒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喜怒哀樂、成長中的每一種境遇,都會在孩子那裡留下深刻的痕跡--小狗被寄養到別人家,它都會因為看護人突然變化而顯示出不適應,孩子則更不是一隻完全不會思想的瓷瓶。
一個小小的孩子喊你爸爸媽媽,那不是輕飄飄答應一句的事,那需要你在時間、精力和心思上付出很多。既然決定要孩子,就要對孩子負責、用心,把和孩子相處當作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來認真對待。不要把孩子輕易送回老家,讓老人或親戚幫著帶。
要儘量想辦法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最好能天天見到孩子。有實際困難,應該由家長去克服,不要讓孩子來扛。
即使你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也要注意,不要心裡只裝著工作和社交,僅僅拿出所剩無幾的精力和時間的邊角料來分配給孩子。不要對孩子的需求漫不經心,要認真對待和孩子相處這回事,不要讓你的孩子置身於精緻的間,卻成為精神上的「留守兒童」。如果出於客觀原因,必須要和孩子經常分離,也一定要想辦法儘量減輕和降低孩子在感情上的失落,比如提前讓孩子和爺爺奶奶或其他臨時撫養人建立感情,分別的日子裡經常給孩子打,多和孩子溝通,定期去看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時刻在關心著他,儘量減少孩子的失落感。
上帝造人,讓人天然地愛自己的孩子,就是為了使父母能夠用心地養育自己的孩子。「工作忙」等任何原因,都不應該成為你對孩子不用心的理由。我們努力工作原本是為了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最後卻在「祖國的未來」--兒童的教育上出了麻煩,於家於國,這樣幹「事業」的意義又是什麼?
家長這個角色何等重要,說小了關係到一個孩子的命運,說大了關係到全民族的未來,所以必須要虔誠地去做,不可以怠慢,否則就是犯了讀職罪。如果家長能領悟兒童成長中每一天、每一種境遇的重要,知道這些境遇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那麼父母又帶孩子又工作的能力和辦法自然就有了。想做一件事總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盡是藉口。
當代著名女作家池莉說,「我發現從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樣的,家長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現在太多的父母只願在孩子身上花錢,不願意花時間、精力和心思。實質上是家長變得糊塗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懶惰了。
」⑴她的話說得比較尖銳,也一針見血。
不能只批評父母們,我也想對老一輩人--孩子的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們說,也許您有豐富的帶孩子經驗,也許你剛剛退休,身體還非常好,也許您的兒女們現在非常需要您的幫助,但無論如何,您都沒必要在照看孫輩這件事上「包打天下」;您不能讓您的兒女覺得家裡多個孩子只是多了個「小寵物」,卻不經歷屎一把尿一把精心細緻帶孩子的過程;不能讓他們當了父母,還在心理上吸吮奶嘴,而不考慮自己對這個小小的人除了有提供經濟保障的責任,還有提供感情與教育的責任。所以您不妨在這件事上少做一些,把更多的事情推給兒女自己去做,讓他們在學習做父母的過程中,自己也進一步成熟起來;這對他們兩代人都是件非常重要,非常有意義的事!
--摘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我從小生活在離異的同父異母的家庭現在感覺自卑感很嚴重有辦法能克服這種心理嗎?請求解答謝謝啦
我身邊也有一人朋友是你這樣的情況,但是他很樂觀,有時開玩笑問他,你怎麼這麼樂觀,他說了一句話,如果認為別人已經對不起我了,我為什麼還要在對不起自己的生活,如果我每天都那麼失落,得到的是別人的同情,卻得不到友誼與快樂,每個人都想快樂,而我總是以失落的表情去面對別人,誰又願與我一起相處。沒有了相處就沒有...
我從小生活在無趣的家庭裡,怎麼才能改變性格
可以提議家人過過生日啊。當然,如果經濟條件不允許,倒也不必特別注意這些虛禮。因為老輩人,一生沒有過生日的人,也大有人在。你的未來年歲,還長著呢,好戲在後頭,彆著急。無趣的話,你可以多讀一些好書,各個科目的。還可以交一些朋友,包括和同學們交流 談心,學習他人的優點。平時,可以培養一些興趣 愛好,比如打...
從小生活太沒有溫暖的非原生家庭,連父母都欺負自己,讓自己經常受委屈,到現在都缺乏安全感
你的父母或許是再婚家庭,只有其中一個是血親,你感到缺乏安全感,非常回同情你,但這些答 都是你無法改變的,如果你是學生就好好讀書吧,如果你已經成年,可以考慮外出打工,這樣可以與家有一個距離。用手機多看看新聞吧,知識淵博了,閱歷豐富了,你就能應對一切了,祝福你。其實先豐富自身的知識,還有社會經驗與閱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