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起香行香止靜坐香什麼意思

2021-04-18 01:39:31 字數 6145 閱讀 5925

1樓:匿名使用者

打坐bai的時間以香點du燃的時間為準,比如zhi坐禪一枝香的時dao間等等

因打坐參禪用內一炷香來計容算時間,可令動靜適宜是坐禪,所以也叫坐香。

坐香和行香交替作課,利於定慧均等,氣血通暢坐香:在禪宗宗門中,靜坐又稱為「坐香」,按照燃香時間的長短來計時。

平日坐香,在早齋前後、午齋後、晚間各一次,共四次;「打七」期間,必須延長時間,叫做「加香」,共為六次。每坐完一支香,再「行香」一會兒。行香又叫跑香,即是僧眾在兩次坐香之間的跑步活動。

行香的方法是,僧眾圍繞著禪堂中心的佛龕作小跑,「四大班首」、「八大執事」跑外圈,跑時決不能錯圈、碰撞、踩鞋,否則是要挨香板的。止靜、開靜:俗稱的作息時間。

止靜:大板香(三板一鍾)、小香(三槌木魚),為靜默坐禪參修的訊號。開靜:

大板香(一槌引磬)、小香(一槌木魚),禪者停止坐禪,聽許散動下座之訊號。

打坐時點一支香,香著盡了,為坐一堂禪課。用來記時間的。

2樓:匿名使用者

通俗點講,就是你每天靜坐一段時間想想,自己今天的得與失,等到你真正找不到自己得與失的時候你就不需要再找了。這時候你就覺得沒有必要再思考了。

3樓:匿名使用者

先點一炷香,然後坐禪,一炷香燃完起坐,然後行香

4樓:手機使用者

坐香,其實就是打坐,上坐之前的點香、繞佛、止靜

佛教怎樣打坐

5樓:小叉

打坐是道教中的一種基本修練方式,在佛教中叫「禪坐」或「禪定」,是佛教禪宗必修的。

禪定方法:

1、盤腿而坐,身體正直,眼睛微閉,下顎額微收,兩掌相疊,掌心向上,置於腹部下方,全身放鬆,心平氣和,無思無念。

2、呼吸自然,開始數息,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鼻孔處,當空氣流出鼻腔時在心理默數,即每次呼氣的時候(也可以吸氣時數),就數一個數字,同時暗示自己更放鬆,數數規則:從1數到10。

3、當發現數錯了的時候,就表示你己經愰忽了,沒有關係,再回頭從1開始往上數。

4、注意整個練習的過程,保持身心同時放鬆,心情平靜。當心理浮躁,雜念很多的時候,加重呼吸,由其是呼氣的時候,加重呼氣。持續一段時間,待心平氣和時,再讓呼吸隨其自然。

擴充套件資料

禪坐準備步驟:

1、肚子六分飽:飯後一小時再禪坐,不要吃得太飽,約

五、六分飽即可。少吃一點,可以讓腸胃有更多的空間來裝靈氣;如果吃得過飽,胃裡充滿濁氣,打起坐來也容易睡著。飲食的內容則以清淡為主,不要太油膩。

2、自在歡喜心:在心情一定要很法喜、很自在。如果正在生氣或是心情不好、不愉快的時候,就不要坐。因為即使勉強去坐,效果也不佳。

3、疲累去休息:身心疲累的時候也不要坐。因為疲累的時候打坐會打瞌睡,達不到禪坐的效果。如果覺得累,還是趕緊去睡覺。

4、何時禪坐佳:隨時都可以。但晚上十二點以後到第二天清晨五點之間不要坐,因為這是睡眠時間,該休息的時候就應該去休息。

5、環境要通風:禪坐的地方最好要通風良好,但要注意風不可直吹後腦,否則後腦會脹痛。另外光線也不宜太強或太暗。

6、服裝宜寬鬆:打坐的服裝以寬鬆為宜,女性應避免穿短裙,以免姿勢**。

7、眼閉心法喜:禪坐時,雖然眼睛輕閉,但還是要保持法喜的面容,不要一付愁眉苦臉、痛苦緊繃的樣子。

8、每日一禪坐:最好養成每天禪坐的習慣,一段時間後,自然能體會出禪坐的好處。

請舉例說明佛教對中國影響大(高分懸賞)

6樓:匿名使用者

三、佛教對

中國文化的影響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只限於宗教,而是於宗教之外,如文學、思想、藝術等等,均有顯著的影向,茲分述於後:

(一)對思想界的影響

中國哲學思想,萌芽於周,而盛於戰國。戰國時代,諸子爭鳴,各倡其說,使中國哲學思想,極盛一時。漢朝,則唯有孔老,後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為一尊,故道教日衰,及魏晉六朝,佛教盛行於世,而道教亦漸復興,遂起衝突,因衝突而排斥,因排斥之接觸而融和,後講老莊者,多取義於佛經,而講佛學者,亦多引用老莊。

至於儒家,亦因帝王及名儒,多轉向佛,致使當時衛道者闢佛,但終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譯文學的優美,當時一流儒者,無不學佛,唐朝一般思想家,竟以佛教空有二門,及非空非有之中道義,作為調和甚至領導儒道之根據。

唐末宋初,唯有禪宗獨盛,且操縱當時思想界。因為禪宗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旨在參究人生根本原理,使人自己研究,有以發明--明心見性,方可論學。當時學術界受禪宗影響的,如周濂溪、程明道等…。

例如:周命門人蔘究『孔子顏回所樂為何事』?程亦命門人觀察『喜怒哀樂末發前之氣象』而且主張半日讀經,半日靜坐,皆受佛教禪宗參究『生從何來,死從何往?

』或『父母末生我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之思想所影饗。

至於宋之陸象山,更進而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明之王陽明,亦取禪宗方法,為其提倡『致良知』的根本。總而言之,周程朱子等之理學,及陸象山、王陽明等之心學,無一不受佛教禪宗思想的影響,可以說,彼等本乎佛理,加以所學,而建立一套學術思想與理論,此即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宋明理學,凡研究中國哲學史者,想必有同感。

(二)對文學界的影響

佛經翻譯的中堅時代,是晚漢至盛唐六百年間,佛教大藏經中,五六千卷的經典,皆是此時的產品,宋元以後,雖間有所譯,但已微不足道矣。

中國南北朝至惰唐之間,大師輩出,翻譯的人物,不下數百,其中最傑出,而對中國文學貢獻最大的,當推羅什與玄奘。羅什是舊譯時代的泰斗,玄奘則是新譯時代之俊傑;奘譯卷帙,雖富於羅什,而什譯之範圍,卻廣於玄奘,兩者智等譽齊,勢均力敵。舊譯多尚直譯,所以羅什譯本,帶有極豐富之西域天然語趣,不但對中國思想界闢一新天地,而且對中國文學之影饗尤巨。

至於新譯時代,則轉趨意譯,其文筆之生動有趣,格式之新穎,詞語之創新,結構的精美,竟使中國文學,為之變質,茲舉三點如下:

(1)國語內容為之擴大

中國自漢朝以後,學者唯古是尚,不敢稍有創作,雖有新觀念,亦必套以古詞,使一切學術均帶有灰色,毫無生趣。佛經初期翻譯,除固有名詞對音轉譯外,其相象語者亦襲古,後研究日深,感覺舊語與新義,甚難配合,若仍用古語,未免籠絡失真,或詞不達意,因而致力於新語之創造,無形中促進國語內容日趨擴大,現在之佛學大辭典,雖然推未能搜盡佛經所有新名詞,但睹之亦足使人歎為觀止。

至於日本所編之佛學大辭典,所收集之三萬五千餘語,皆漢晉至隋唐間,諸譯師所創之新語,此等新語之加入中國語言系統,而變為新成分,國語內容,焉得不擴大之理?

(2)語法及文體之變化

只要揭開佛經一讀,便覺其文體與普通書籍不同,其中最顯著的,佛經既不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字,亦不用朗文之綺麗詞句,同時佛經中倒裝文法既多,而形容詞,重牒語,及同格的詞句亦不少,特別是一篇中,散文與詩歌交錯,不管是詩體的偈頌,或散文式的長行,內容或說理、或述事、或問答,或譬喻、皆兼而有之。唐朝以後,中國文體,多近於寫真順暢,一洗六朝之纖塵,未嘗不是受佛經翻譯文學的影饗。

總之,佛**章構造形式新而美,外來語調色彩亦濃,使人贊之,自有一種調和而新鮮之感,可說是當時一種革命的白話新文體,此種新文體的創立,羅什及其門下居功至偉。唐朝佛經翻譯雖盛,但若從文學方面較量,則後之譯者,竟無過於羅什。

(3)文學情趣的發展

中國近代之純文學,例如**歌曲,甚至文藝創作,皆與佛經翻譯文學有密切關係,因為中國佛教,自羅什以後,幾為大乘派所獨佔,然大乘之勃興,卻在佛滅後。其首先倡導者應推馬鳴,讀羅什馬鳴菩薩傳,知其實為一大文學家及大**家,其著作及弘法事業,均本所學,故其著「佛本行贊』一書,可以說是:一首三萬餘言的長歌;譯本雖然不重音韻,但讀之,就覺其與孔雀東南蝨飛等古絮樂府相彷彿。

其所著大乘莊嚴論,則簡直是『儒林外史』式的一部**,其材雖取自四阿含,但經其美妙之文筆點綴,竟使讀者心動神往。

馬鳴以後的大乘經典,大都以壯潤文瀾,演極微妙之教理,如華嚴、涅燊、般若等富有文學性的經典,再經譯界宗匠,以極美妙之國語為之翻譯,讀之,即使不信佛理,亦醉心於其詞句而不忍釋手,所以,中國文人皆愛好讀佛經以助其文章之美妙,甚而想像力不期而增加,詮寫方法不期而革新,其直接影響於中國文藝之發展的,如中國文學鉅著水瀟傳、紅樓夢等,其結構及筆法,都受華嚴、涅盤等經之影響,即宋元明以後,雜劇、傳本、彈詞等長篇歌,亦間接吸收『佛本行贊』之筆法而寫的。至於唐朝的寒山拾得等,深入淺出的新詩,實為開白樂天,蘇東坡等之先河,而宋程朱等之語錄,亦皆模仿於佛教禪宗。此外歸元錄,西遊記等,更是富有文學價值的削作。

(三)對藝術界的影響

佛教對中國藝術之影饗,可分四點說明:

(1)建築的弘偉

中國古代的建築,雖不如西洋之實用,但卻力求精美,如房屋前後之陳列布置,左右美妙的點綴,又非西洋建築物可比。特別是一般佛寺之營造,結構之精緻,氣派的弘偉莊嚴,皆仿印度原始佛教之狀態,至於遍佈中國大陸各地之佛塔,更足以代表佛教堅毅之精神,給人神聖而崇高的感覺。

(2)雕刻的逼真

中國古代雖有雕刻,而塑像及鑄像,卻始於佛教之輸入,唐朝名工之塑像,以及用木或石所雕刻之佛像,實是劃時代之藝術創作。如洛陽龍門與大同雲崗之石佛、燉煌石窟之佛像與壁畫,其形態之逼真,人物之,豈止栩栩如生,簡直是飄飄然欲飛之勢,誠屬中國藝術界之無價珍品。

(3)畫像的肖妙

由於隋唐佛教之繁盛,而使中國國畫獲得極大的啟示,因為當時名工繪畫佛像,力求維妙維肖,且將佛經中故事人物繪於壁上,以作莊嚴之點綴。如燉煌壁畫,雲崗石佛,均名播遐邇,為中國藝術放一異彩,吾等雖未能親睹大陸佛寺之藝術創作,僅從書本及畫片略窺一二,雖然,亦心向往焉。

(4)梵唄的感人

中國古樂甚佳,但佛教來華,更有新調加入,使舊調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而有特別的發展,如『魚山梵唄』『寺院鐘聲』等樂曲,皆摹佛經中極好之梵音,至於佛寺中檔磬鐘鼓等,皆僧眾起居與共之禮樂,使人聞之,俗念頓消。中國詩人多喜聞佛寺之暮鼓晨鐘,而歌詠出絕妙詩詞歌賦,即使是現代樂府,亦多取韻於佛教唱誦,可見佛教**之感人。

四、佛教對中國風俗的影響

佛教傳入中國,除了對中國文學思想等有直接間接影響外,從不參預政治活動,但對社會風尚習慣,卻有潛移默化之功。最重要的是對人生觀的改善,以及對孝道的擴充套件。

(一)人生觀之改善

中國古之人,皆以人死如燈滅,孔子亦說:『未知生,焉知死』。佛教之傳入中國,使人知生有所來,死有所往,幾生死往還之權,皆操之於自己,所謂:

『禍福無門,唯人自招』。而禍福的招致,又往往繫於人一念之間。所以說:

『一念之善上天堂,一念之惡入地獄。』因為佛教認為人於日常生活中,一切行為,語言及意念,均可形成一種特殊的慣性,成為一種能招致未來果報之潛勢力,亦即是主宰人生,支配宇宙的業力。

由於人的業力有善惡,故果報亦有好醜與苦樂。佛說:『假使百千,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又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既然人生的一切際遇,皆是自作自受,又何必為環境之困苦而悲哀,或因美好之際遇而傲人?但能把握現在,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痛改前非,努力向善,自然可以克服困苦,開創幸福。

所以佛教的三世因果輪迴之說,實含有警惕性及鼓勵的作用,使人於因果定律下,生者懺悔積福,以保安康,亡者追薦超度,以濟其靈,甚而國家帝皇權貴,亦每因國家不幸而自責無德,引為內咎,進而反躬自省:以禳炎疫。由是可知佛教因果律之深入人心,豈獨影響中國人之人生觀,抑亦可以治患於未然,而輔政教之不足。

(二)對孝道的擴充套件

中國古人,立身處世,甚至齊家、治國、平天下,皆以孝道為本。佛教之傳入,益使中國孝道內容擴大而充實。因為儒家論孝,不過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或除侍奉左右,冬溫夏涼,晨昏定省外,還要繼承先人之遺志,完成先人之事業。如孔子說:『乎孝者,善繼人之志,善繼人之事者也。

』佛教言孝,不僅侍奉供養,繼其志,展其業,更要使其止惡行善,進而了生脫死,離苦得樂。故古德說:『人而無孝,不足以為人;孝而不了生死,不足以為孝。

』又說:『生養死葬,小孝也;生俾衣祿,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導其正信,死薦其靈神,人孝之大孝也。』

佛說梵網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放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準是可知,佛教孝道意義之深,而範圍之廣,不但要孝敬自己三世父母,使其正信,止惡行善,最後了生脫死,離苦得樂;甚至對於六道眾生,亦應孝之敬之,然則,基於『敬人者人恆敬之』的原則,佛教孝道之提倡,確可令社會充滿孝敬與親善,而人心之向善,前途之幸福,亦可指日而待。

所以我說:佛教之孝,不止使中國孝道內容擴大而充實,抑亦可以敦風化俗,有助於道德之發揚。

綜上,我們應該知道,佛教是歷史上一種文化思想革命的產品,而佛教傳入中國後,對中國文化的影向既深且巨。如果說:儒家的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則佛學該是中國文化的心臟。

如果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本位文化,則佛教之輸入,竟使中國本位文化第一項變質,而成為本位文化之一,這是無可否認的事貿。所以,我們要研究中國文化,首先要研究佛學;要復興中國文化,首先要復興佛教,欲想使中國文化傳播於世界,更非先發揚光大佛教不可。

藏香中的臥香是什麼意思,藏香是什麼香類?能詳細的說說嗎?

全由香粉製成,由於長度較短,因而燃燒時間較短。古時燃燒時,點燃後橫臥於鋪滿香灰之香爐中,因而稱為臥香。現代此香不僅可以臥於香爐中,更可直插或斜插於各式各樣的點香架.世事bai皆以因緣而生滅,我佛所du證如是,在浩瀚經zhi 藏中,香dao供為五供 八供之列 佛陀亦版宣說權 了種種香 種種香供功德 以...

香水的前中後味是什麼意思香水的前香中香後香是什麼意思

香水是液體,噴在 上會慢慢揮發,每一瓶香水都由不同的香料調配而成,而不同的香料所需散發出來香氣的時間都不同,於是,每一瓶香水就有了它獨特而豐富的前中後味的變化!各種不同材料的味道會隨著揮發時間慢慢的散發出來,時間先後不一樣,一般三個過程,前味 是香水最先透露的資訊,也就是當你接觸到香水的那麼幾十秒到...

東坡恨海棠無香最恨海棠無香什麼意思

看看這個吧,寫得很不錯哦 不過不是我寫的 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首絕句寫於元豐三年 公元1080年 這時蘇軾剛剛因為 烏臺詩案 被貶黃州 今湖北黃岡 此詩前兩句寫環境,後兩句寫愛花心事,成為寫海棠花的名篇,後兩句更是廣為傳誦,當然也引來了不少猜測。有人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