螭虎玉劍彘出現在什麼時期,這個是什麼時期的(求解)

2021-04-24 17:29:12 字數 5026 閱讀 8314

1樓:雲南新華電腦學校

和田玉螭虎玉劍彘**三千左右

螭虎玉劍彘最早出現在春秋晚期。2023年太原市金勝村出土。出於趙卿墓,玉質潤澤,龍蜷曲弓伏,回首卷尾,全身遍佈隱起谷紋,是春秋晚期龍紋的典型式樣。出於趙卿墓。

螭虎玉劍彘出現在什麼時期

漢代時期螭虎玉扣

2樓:千蕁依

蔡邕 《獨斷》:「天子璽以玉螭虎紐。」 螭虎是戰國之後玉器中常見的異獸,戰國晚期玉器上就有螭虎紋飾。

漢以後,螭虎使用的更為廣泛。史書記載:初,漢高祖入關,得秦始皇藍田玉璽,螭虎紐。

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高祖佩之,後代名曰傳國璽。漢人崇尚螭虎。班固《封燕然山銘》有「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的句子。

由此可知,螭虎在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權勢、王者風範。

各個時期的古代玉劍有什麼特徵怎麼鑑定

3樓:風雲直上九天際

第一期玉劍(東周至兩漢)

形制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劍發現較少,依據形制之異同可分為兩式。一式:單簷,劍僅一端出簷,整體呈「p」形。

如山西太原金勝村m251出土者(圖1),屬春秋晚期,長4.8釐米,寬2釐米。青白玉,半透明,區域性有黑褐色沁。

平面呈矩形,器表淺浮雕谷紋。劍一端平滑,另一端有短簷略作彎曲,下部為長方形銎(即穿鼻),孔洞為拱方形。再如山西侯馬西高祭祀遺址k235發現者,屬戰國早期,長4.

3釐米,寬1.2釐米,厚1.9釐米。

玉質呈灰青色,黃色沁。表面剔地隱起雲紋。其一端向外略出直短簷,下部為長方銎。

漢代玉劍中,一式最為常見,是比較成熟的主流式樣,為此後歷代玉劍造型之母本。二式玉劍是一式在造型上的發展革新。三式很可能是由四式發展演變而成的。

三、四、五式玉受東周形制風格影響較大。漢代玉劍相較東周時期,兩簷長度增加,整體造型趨於細長,孔洞上壁多厚於下壁。器表之紋飾較前朝開始大量增多,主要為螭虎紋、獸面勾連雲紋、谷紋、蒲紋、弦紋等,其中螭虎紋多以高浮雕、鏤雕形式出現,而其他紋飾則多為淺浮雕。

其中螭虎紋特徵比較鮮明,主要表現為兩腮較窄,雙耳下耷,鼻部較大,鼻樑上多有陰刻橫線;在眼框周圍以偏刀法斜碾,以使眼球圓凸;身軀盤旋呈「s」形,四肢以行走狀為多;尾部較長,主要為絞絲狀,皆分岔作一長一短,有的在尾端飾捲雲紋。

魏晉南北朝時期屬玉劍製作之低潮期,出土和傳世者甚少,玉劍的形制、工藝等方面仍然具有漢代的遺風,當然其數量和質量大都遠遜於漢代玉劍。江蘇南京仙鶴山m6出有一件(圖12),長9.1釐米,寬2釐米,高1.

6釐米。白玉質,區域性受沁呈褐色。整器扁平,呈長條狀,下部雕出一長方形銎,表面高浮雕一對子母螭。

第二期玉劍(宋元明清)

宋代社會經濟較為發達,加之重文輕武以及金石學的興起,人們對古董更加重視,導致社會上仿古之風盛行。玉劍由於其易於佩玩的形制特點,自宋代始又被大量製作,其逐漸和四件一組的玉具劍脫離,不再用於佩劍裝飾而單獨演變成為一種專供賞玩的玉器,開始被稱作「文帶」或「昭文帶」。因其造型接近墨床,有時甚至被嵌入硬木幾作擱置墨錠之用。

宋代的玉劍大抵為仿古之作,造型上基本依照漢代的一式劍仿製。其紋飾無外乎獸面勾連雲紋與螭虎紋,用料多選和田青玉。相較第一期而言,此期玉線條軟滯、粗深,構圖不講章法,造型不夠生動,整體形制笨拙,邊沿稜角圓潤失之犀利,可謂仿古而不尊古。

圖13為一件宋代玉劍,相較第一期玉劍而言,器表紋飾空泛、凌亂,不夠充實,左右不對稱,勾連雲紋排列不講章法,線條軟弱無力,呆滯無神。器表上下兩端皆飾以變形獸面紋,亦有失生氣和活力。

宋代玉劍孔洞的痕跡與第一期者大相徑庭,鏤空工序主要是先以小砣進行上下雙面磨製,再用絲鋸切割玉料而將孔洞修整成矩形(這亦是近古玉劍孔洞的主要鏤空方法)。所以孔洞的上下兩面多有放射狀半圓形磨砂砣痕和縱向線切痕,左右兩壁則常殘存砣輪夾磨後又經切割修整的短榫。

元明清時期的玉劍數量很多,也皆為仿古品,形制與宋代基本相近,但整體水平尚不及之。元代紋飾以螭虎紋居多,明清兩代則主要為獸面勾連雲紋。元明清時期玉兩簷之端開始蜷為圓頭狀,兩端向下彎曲的幅度增加,有的較長一端弧曲到與銎在一個平面,更有甚者兩端皆彎曲著地與銎持平。

如上海松江西林塔出土的一件元代玉(圖15),長6.2釐米,寬2.7釐米。

玉質灰白,表面區域性有黃褐色沁。形制短粗,兩簷弧曲與銎持平,表面浮雕一蟠螭。元代玉劍常選用灰白玉、青玉以及雜色玉琢制。

孔洞內部痕跡與宋代接近,只不過更加粗獷豪放,頗見力度,切割痕深峻,角度偏轉隨意。

明、清兩代玉多以白玉、青白玉製作而成,雕工較細緻,但精美有餘而古典質樸之味不足。此期孔洞內已不多見到線具切割痕,精雕者鏤空後多擦磨修整以拋掉砣痕,使內部邊角規整,各面光潔平滑;粗工者亦往往用鑽磨去砣具留下的榫,在兩壁留下凹弧狀的鑽痕,有的也保留有半圓狀砣痕。

第二期玉劍由於時間跨度較短,風格比較接近,進行斷代時則更多需要全面考察玉器造型、紋飾、工藝、玉質、沁蝕等諸多方面的細微特徵變化,這便是一門綜合的學問了

螭虎這種龍虎不分,雌雄難辨的神獸是如何誕生的?

4樓:額度是對方

關於龍,每一箇中華兒女對他都有別樣的感情,對它魂牽夢繞。而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位也與龍有著莫大的關係,它就是——螭龍。它的形象普遍存在於各種玉器、銅器、瓷器上,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龍屬,龍生九子之一。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的皇后之

鑑於螭是傳說而非現實生活中的動物,故其形態並無有一定的固定式樣,說法也很多。所以我們只能夠藉助於古代文獻和文物去摸索螭龍的形象。下面我們將古代文獻中一些重要著述中關於螭龍描述的內容進行了摘錄:

刻有螭龍的玉璧

在《說文解字》中這樣描述螭龍:「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無角曰螭。」

《左傳·文公十八年》有「投諸四裔,以御螭魅」之載,其中「螭魅」一詞的杜預注稱:「螭魅,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

《左傳·宣公三年》有「螭魅魍魎,莫能逢之」之載,其中「螭」字,據注家稱:「螭,山神,獸形。」

《漢書·司馬相如傳》也有「蛟龍、赤螭」之載,其中「赤螭」一詞文穎的註解稱:「螭,為龍子。」張揖的註釋稱:「赤螭,雌龍也。」

春秋戰國時期雕刻有螭龍的玉韘

玉器上出現螭的形象,從考古出土來看,正好與文獻記載最早期相同,螭龍玉雕的器物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其最初的作用同貔貅、龍、鳳凰、玄鳥等上古瑞獸是相似的,首當其衝的作用是用來表明身份,例如天子用龍、皇后用鳳等等,其次它的作用要麼用來寓意美好,要麼用來辟邪,要麼用來祈福。因為螭龍有這樣的作用,所以在後來的漢魏、元、明、清它的形象也一直被延續運用。但這一運用在唐、宋時略少,這與當時人們喜好金銀器皿的習慣和瓷器的發展有著莫大的關係,因為以上兩種原因的影響,所以造成了唐宋時期螭龍形狀在玉器上出現的低潮。

戰國時期雕有螭龍的玉劍飾

螭,它也被稱之為蟠螭、螭虎、螭龍等。從現有的考古發掘資料看,螭的發展歷程大致如下,最早以螭為雕刻題材的玉器始見於春秋晚期,經過戰國時期的發展它的形象基本定型,在兩漢時期達到了巔峰,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式微,唐宋時期跌入低谷,元明清歷代開始迴光返照,尤其是乾隆時期以螭為題材的玉器漸漸增多。但不管怎麼說,從這個發展歷程來看,螭的雕刻應運絕對是是中國古代玉器中最重要的題材之一。

那麼,我們接下來講述一下這個古代玉器中極重要的題材螭的形象在歷史各個時期的變化。

明 螭龍紋子岡牌

首先,螭龍出現於春秋晚期。所以戰國時期玉器上的螭紋是我國最早的形象,通常裝飾於玉佩、鏤雕玉璧、玉帶鉤等器上。此期螭紋主要以陰刻技法雕琢,整體造型皆為扁平俯視狀,整個身軀呈「s」形,全身顯示出很強的彈性活力,造型生動,氣度不凡,尚未脫離蛇的原形。

有單體,亦有作一首雙身狀者,雙身形為此後歷代所鮮見。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螭頭較小似蛇首,無角(耳),中期後出現似貓的蛇首,雙角(耳)豎立好似貓耳。此期螭紋均為梭形眼,眉以單陰線或雙線勾成,雙線眉上面的一條既淺又細,有若隱若現的感覺。

螭身表面多裝飾陰刻弧線鱗紋,中期以後開始出現雕琢綯索紋;尾部常以絞絲紋裝飾。

宋 刻螭龍紋瓷碗

兩漢時期,可謂玉雕螭紋發展的鼎盛階段,此期的螭造型之美、雕琢之精、數量之多,可居歷代之冠。漢代螭紋一般雕琢於玉劍具、玉佩、玉帶鉤、玉璧等物上。西漢時期玉雕螭紋,多以高浮雕技法剔地而就,立體動感極強。

此期螭紋與戰國時相比變化較大:主要表現在雙耳下垂,像狗耳。眉毛上豎,陰線深淺不一,在眼眶內四周用偏刀法削成斜坡以突出眼球,或管鑽套打,頗具立體感。

在鼻樑中間(在眼的下方)出現一道橫向的凹槽,以琢出顴部和腮部。腦後已開始雕出毛髮。肩部以陰線琢出人字形脊線,即在肩與頭的交接處用壓砣壓成稍有斜坡狀,使雙肩突出。

在螭身背部有一道弧形線,隨身軀彎轉方向一直拉伸到尾部。四足分佈於軀幹兩側,並作爬行狀。多為分叉外卷絞絲尾,東漢時期漸少。

清 乾隆南紅俏色螭龍戲珠

總之,漢代螭紋在藝術處理上有很大突破,此時的螭具有一種活潑流動的韻味,或藏匿於雲端霧海、或隱身露尾,探頭探腦,似在玩鬧,還有一大一小的成對螭,人們稱為「母子螭」。漢代雕琢於玉器上的螭紋紋飾增多、精細,達到了藝術頂峰。

清 景泰藍螭龍耳薰爐

魏晉時玉螭紋主要作玉璧、玉印、玉韘、玉貝劍飾物等器上。綜觀此期玉品上的螭紋,其形式很似兩漢晚期,唯不同的是身較細長,身上以短平行線飾作的足爪和羽毛紋較多,個別螭紋的頭側耳間和腦後開始出現毛須和發紋等。

田黃雕螭龍把件

唐、五代玉器上很少見到螭紋,有些傳世品,曾定為唐物者,似有疑問,因此,其特點不甚清楚。宋、元兩代,特別是元代始,玉器上的螭紋又多起來,凡此期的帶扣、帶鉤、劍飾等,都常有螭紋出現。

戰國螭龍玉佩

戰國螭龍玉佩 區域性

明代玉器上常見螭紋,多為淺浮雕螭紋,頭部如鼠首,腦後有一卷彎的獨角,回首,扭絲紋頸,背脊有一條隨形陰線,前兩足,一伸直置頸下,一後伸置腹側,後兩足一伸一縮,尾長細分兩叉。另一組螭紋,無角,雙眉粗大,呈倒八字向兩側分開,縮頸彎曲,身上有如分叉尾形式的外伸線,似表示翅翼,背脊無隨形陰線,尾分成兩叉,亦呈爬行狀。近似上述出土玉器上螭紋者,尚有一些傳世品,形式基本相似。

現代雕刻螭龍玉佩

清代玉器上的螭紋,很無規律,有的是戰國或兩漢玉器上的螭紋,有的則綜合各代玉螭紋而作的所謂「四不象」螭形紋,頗有千姿百萬態之感。更有一些裝飾性圖案螭紋,盤纏捲曲,抽象變形,各顯神氣。綜上所見,就整個清代玉螭,其最大特點是下脣有須,身較光素,頭部較大,身尾略短粗。

漢代螭龍紋玉器

總之,螭紋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古人在創作時加入了一些幻想和誇張的成分。所以其形象也有很多不確定的地方,因此也有人將頭上無角、四腳、長尾的爬行動物飾紋都歸入螭紋之列。

宋代螭龍玉佩

漢字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最早的文字出現時期在什麼時候

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早的漢字,在此之前的器具上的符號尚未肯定是圖騰還是漢字元號,當時的漢字被刻在龜甲或牛的肩胛骨上,合稱甲骨文,主要是商王祭祀 占卜之後的記錄,因此甲骨文又稱殷墟卜辭。漢字在造字之初便以 六書 為造字原則,即象形 指事 會意 形聲 轉註 假借。經歷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

我國原始瓷器最早出現在什麼時期我國的瓷器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原始瓷器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這個時期的瓷器被稱作原始青瓷,是指這個時期胎色灰白,質地堅硬,器表施薄釉的處於低階階段的青釉瓷器,是由陶到瓷過渡階段的產物。這個時期隨著製陶工藝的逐步完善,工藝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對製陶原料的深入瞭解,人們漸漸燒製出一些初步達到瓷器標準。但在一些方面又不夠完善的瓷器,因此這...

清朝文字獄出現在什麼時期,關於清朝文字獄發生的事件和具體時間

最早出現在康熙朝,後來的雍正 乾隆朝都有 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只不過康熙雍正乾隆最厲害 康熙 雍正 乾隆 從順治起就有,最厲害是雍正,把大文學家金聖嘆都殺了,凡是對遊牧民族不利的文字,對滿清不利的書全部燒掉。乾隆燒書最多,共燒了九千多萬冊,把很多中國留存下來的古典文獻全燒掉了 絕版 寫書的知識分子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