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些一部科幻小說,但可以寫真實的地名上去和國家名字上去做故事發生地嗎?例如美國情報局,中國特種部隊

2021-04-27 15:59:21 字數 5728 閱讀 3581

1樓:匿名使用者

很少有作者這麼做,因為很多**稽核無法通過,一般通過改個名字,比如上海改為銀海,或者字母縮寫,上海s市,中國z國,然後後面加上一些介紹讓讀者知道你說的是哪些地方就可以了

2樓:小明

可以,不要太過火就好

3樓:手機使用者

可以是未來世界大戰,比如:

1、維安聯盟(世界維穩,總部黑山基地)內

2、鋼鐵兄

容弟會(**勢力,總部晨星城)

3、辛迪迦聯邦(中立、**、奴隸制、世界鉅富聚集地。總部暗影要塞)4、r聯盟(義勇軍、抵抗兄弟會。總部狼堡)5、奧德賽(自稱文明守衛,科技領先。

表面弱小,但其實野心極大,私下勾結外星勢力,擁有部分外星科技,率先與外星「訪客」達成神祕契約。總部機械城)

關於火星的資料有哪些

4樓:匿名使用者

火星上有明顯的四季變化,這是它與地球最主要的相似之處。但除此之外,火星與地球相差就很大了。火星表面是一個荒涼的世界,空氣中二氧化碳佔了95%。

濃厚的二氧化碳大氣造成了金星上的高溫,但在火星上情況卻正好相反。火星大氣十分稀薄,密度還不到地球大氣的1%,因而根本無法儲存熱量。這導致火星表面溫度極低,很少超過0℃,在夜晚,最低溫度則可達到-123℃。

火星被稱為紅色的行星,這是因為它表面佈滿了氧化物,因而呈現出鐵鏽紅色。火星表面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含有大量的紅色氧化物的大沙漠,還有赭色的礫石地和凝固的熔岩流。火星上常常有猛烈的大風,大風揚起沙塵能形成可以覆蓋火星全球的特大型沙塵暴。

每次沙塵暴可持續數個星期。

火星兩極的冰冠和火星大氣中含有水份。從火星表面獲得的探測資料證明,在遠古時期,火星曾經有過液態的水,而且水量特別大。這些水在火星表面彙整合一個個大型湖泊,甚至是海洋。

現在我們在火星表面可以看到的眾多縱橫交錯的河床,可能就是當時經水流沖刷而成的。此外火星表面的許多水滴型「島嶼」也在向我們暗示這一點。

火星表面有一條巨大的「水手谷」。這是一個長約4000公里的巨大峽谷,它是在遠古時期的洪水和火山活動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火星上的巨大火山——奧林匹斯山高約2萬7千米,是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高度的三倍。

它是太陽系中最高的山峰。火星有兩個微小的衛星,直徑都不到80公里,看起來更象是被俘獲的小行星。

一直以來火星都以它與地球的相似而被認為有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近期的科學研究表明目前還不能證明火星上存在生命,相反的,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火星更象是一個荒蕪死寂的世界。儘管如此,某些證據仍然向我們指出火星上可能曾經存在過生命。

例如對在南極洲找到的一塊來自火星的隕石的分析表明,這塊石頭中存在著一些類似細菌化石的管狀結構。所有這些都繼續使人們對火星生命的是否存在保持極大的興趣。

質量 6.421e+23 kg

赤道半徑 3,397.2 km

平均密度 3.94 gm/cm^3

平均日距 227,940,000 km

自轉週期 24.6229 小時

公轉週期 686.98 天

赤道地表重力 3.72 m/sec^2

赤道逃逸速度 5.02 km/sec

最低地表溫度 -140°c

平均地表溫度 -63°c

最高地表溫度 20°c

大氣壓力 0.007 bars

大氣組成 二氧化碳 95.32%

氮 2.7%

氬 1.5%

氧 0.13%

一氧化碳 0.07%

水 0.03%

其他 0.000291%

參考資料

5樓:匿名使用者

火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到遠的順序,火星排在地球的後面,列為第四。它的平均直徑為6790公里,約為地球直徑的一半。它的密度也比地球小,為3.

933克/立方厘米(地球為5.52克/立方厘米)。火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228000000公里,環繞太陽一圈約相當於地球上的687天。

火星上的一天相當於地球上的24小時37分22.6秒,比地球的一天稍長一點兒。火星有兩個小衛星:

火衛一和火衛二。火星的自轉軸同地球一樣,也是傾斜的,同時因為它也具有大氣,所以也和地球一樣有四季節變化。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氣溫度為零下23攝氏度。

火星沒有可檢測出的磁場,連同它密度小的情況,可以認定它沒有大型的金屬核心。火星有稀薄的大氣,其表面的大氣壓為7.5毫巴,相當於地球上30~40公里高度處的大氣壓。

火星大氣的主要成分(約95%)是二氧化碳,有約 3%的氮,1~2%的氬,合起來約為0.1%的一氧化碳和氧,還有極少量的臭氧和氫,水汽的數量很少,隨季節和位置而變化,平均約為大氣總量的0.01%。

如果火星大氣中的水全部凝聚,也只能形成0.01%毫米厚的水膜覆蓋整個火星表面。和地球上相似,火星大氣中也飄浮著雲,但和地球上不同的是,火星大氣中雲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

火星極區的冬季,大氣溫度低於二氧化碳的凝固點,因而形成覆蓋極區的濃霧狀的乾冰雲。經測定,極區的雲中也有冰的成分。中緯度地區的冬季,溫度也在冰點以下,水汽凝結,形成冰雲。

由於火星軌道的偏心率較大,火星的近日距和遠日距相差4200萬公里。這就造成了火星同地球的距離有較大變化。火星與地球的距離同發生衝日的月份有關。

最小距離是在 8月底,在這前後發生的衝叫作近日點衝或大沖,此時火星同地球的距離只有 5,600萬公里左右。火星在軌道上執行一圈約687天,地球平均要經過780天(最少764天,最多806天左右)才與火星相沖一次。這樣,相沖的點約16年在軌道上轉一圈。

這就是說,火星大沖大約每15年或17年發生一次。上一次火星大沖發生在2023年 7月10日。今年火星衝日發生在北京時間8月29日2時,火星與地球距離最近的時刻是8月27日18時。

屆時火星距離地球55758005公里,是5萬多年以來最近的一次。

在望遠鏡中,火星呈現為一個明亮而模糊的微紅色圓面。最引人注目的是,覆蓋在兩極地區的白色極冠,其大小隨火星季節而變化。在較大的望遠鏡中,還可以觀測到線度至少幾百公里的明亮或黑暗區域:

明亮而呈桔黃色的區域稱為「大陸」,幾乎佔火星總面積的六分之五;黑暗區域稱為「海洋」,其顏色常隨季節變化。

火星南北半球之間有著令人驚異的不同。就火星的地質史來說,南半部比較古老,表面崎嶇而密佈環形山。這些環形山估計多半是在火星曆史的早期(可能是最初的十億年)形成的;北半部則以大的火山熔岩平原為特徵,這些熔岩平原很象月球上的「海」,其中還有一些死火山。

北半部地勢普遍比南半部低,環形山也比南半部少得多。火星表面的高低差別一般在 5~10公里左右。火星的沙漠部分被紅色的矽酸鹽、赤鐵礦等鐵的氧化物以及其他金屬的化合物所覆蓋,因而顯出明亮的橙紅色。

這些覆蓋物均為較年輕的物質,可能源於火山或風化。

火星表面上的地理特徵,主要有:環形山和火山。 和月面相比,火星上環形山的數量要少得多,環形山邊緣坡度平緩(坡度都小於10°),不象月面環形山能投射出尖尖的影子,這表明環形山曾受到嚴重的侵蝕。

環形山可以分為兩種:火山成因的環形山和隕石撞擊而成的環形山。以地球表面的標準來看,火星表面的許多表面結構都算是巨型的。

如火星上巨大的盾形火山比地球上的大得多。地球上夏威夷的冒納羅亞和莫納克亞兩座火山加在一起直徑約200公里,高出洋底9公里,而火星上最大的奧林匹斯火山直徑約為550公里,高出周圍地面27公里之多。還有類似這樣的大型火山,位於長達2000公里的塔西斯高地,這一地區比周圍的北半球平原高出10公里。

火星的盾形火山在形狀和結構上酷似夏威夷的盾形火山。這些破火山口一度曾是熔岩的出口。熔岩沿著火山側面流下,形成從中心向四面延伸的呈輻射狀的地形。

許多直徑 100公里左右的處於不同儲存狀態的火山,它們分散在火星表面,大部分在北半球。至於由隕石撞擊形成的環形山,最大的是海納斯盆地,寬達1,600公里,深至少4公里。南半球有些地區環形山密度同月球上明亮的高地環形山區差不多,推測它們形成的年代也差不多,為40~45億年。

這些地區仍保留著古老的地表。北半球的大多數地區由於熔岩流的不斷覆蓋,古老的地表已不復存在。平原上的少數環形山是平原形成以後受隕石撞擊的記錄。

火星表面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位於赤道地區的巨大的峽谷。最大的一個是位於赤道以南的水手谷,它實際上是一系列峽谷,在赤道地區延伸 4000多公里,比周圍地面低6公里。峽谷壁通常十分陡峭,有明顯的邊界,並顯示出陷落和山崩活動的跡象。

一些錯綜複雜的較小的峽谷可能是地下冰融解和蒸發期間形成的,也可能是由風或水的侵蝕造成。較大峽谷的成因至今還不知道。

現在的火星是一個荒涼的世界,表面不存在液態水,但在火星表面有一些寬闊而彎曲的河床。這些河床與轟動一時的「運河」完全是兩回事。這些乾涸的河床,最長的約1,500公里,寬達60公里或更多。

主要的大河床分佈在赤道地區。衛星**顯示,大河床和它的支流系統結合,形成脈絡分明的水道系統。同時具有呈淚滴狀的島、沙洲和辮形花紋。

支流幾乎全都朝著下坡方向流去。這些河床同地球和月球上的熔岩河床不同,肯定是由比熔岩流更少粘滯性的液體造成的。這種液體估計就是水。

今天的火星表面溫度很低,大部分水作為地下冰儲存下來,還有一部分被禁錮在永久的極冠之中。極稀薄的大氣,使得冰在溫度足夠高時只能直接昇華為水汽。自由流動的水看來是無法存在的。

有人認為,在火星曆史的早期,頻繁的火山活動排出大量氨和甲烷等火山氣體,這種濃厚的原始大氣會產生很強的溫室效應,從而使火星表面溫暖起來,造成有水在河裡流動的條件。後來火山活動減少,火山氣體逐漸分解,其中的輕元素原子逃逸到星際空間,重元素原子同其他成分結合,火星大氣變得稀薄、乾燥、寒冷,火星表面就成為現在所看到的樣子。也有人認為,在火星曆史的早期,自轉軸的傾斜度比現在更大,因而兩極的極冠融化,大量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大量的水蒸發並凝成雨滴在赤道地區落下,形成河流。

至於有些大的河床,估計是火山活動和地熱融化了地下冰,出現大量的水沖刷火星表面而形成的。除此以外,還有許多明顯為水沖刷的溝壑似乎也證明火星至少以前有過水。

火 星 的 氣 候

火星表面的平均溫度比地球低30攝氏度以上。火星稀薄而乾燥的大氣使它表面的晝夜溫差常常超過100攝氏度,遠大於地球上晝夜溫差的幅度。火星的赤道附近,最高溫度可達20攝氏度左右(約在午後一小時)。

到了夜間,由於火星大氣保暖作用很差,表面溫度很快下降,最低溫度(在黎明前)在零下80攝氏度以下。火星兩極地區溫度更低,在漫長的極夜最低溫度能降到零下139攝氏度。

在一些大的盾形火山附近,常常能觀測到延伸幾百公里的雲。估計這是由於火星大氣中的氣流遇到高聳的環形山地形時被攪亂、上升,在膨脹時變冷所形成的凝固雲。這種雲都出現在大氣中水蒸氣增多的夏季。

塵暴是火星大氣中獨有的現象,其形狀就像一種黃色的「雲」。它是由火星低層大氣中卷著塵粒的風構成的。大的塵暴在地面上用較大的望遠鏡就能觀測到。

區域性的塵暴在火星上經常出現。因為火星大氣密度不到地球的1%,風速必須大於每秒40~50米才能使表面上的塵粒移動,但一經吹動之後,即使風速較小,也能將塵粒帶到高空。典型的塵暴中絕大部分塵粒估計直徑約為10微米。

最小的塵粒會被風帶到50公里高空。大的塵暴多半發生在南半球的春末,當火星靠近近日點的時候。塵暴的發源地處在太陽直射的緯度線上,經常發生在海納斯盆地以西幾百公里的諾阿奇斯地區。

中心塵雲在最初幾天慢慢擴充套件,然後很快蔓延開來,幾星期內就完全覆蓋南半球。特別大的塵暴還能擴充套件到北半球,進而掩蓋整個行星。塵暴的起因看來與太陽的加熱作用有關。

火星過近日點時,太陽的加熱作用大,引起大氣溫度的不穩定,從而產生最初揚起灰塵的擾動。然而,一旦塵粒到了空中,吸收了更多的太陽能,這種充滿塵粒的空氣就會比周圍大氣更熱,因而急速上升。別處的空氣又撲去填補它原來的位置,造成更強的地面風,形成更大的塵暴。

塵暴範圍和強度越來越大。當塵暴最終分佈到整個火星範圍時,火星上溫差減小,風逐漸平息,塵粒就慢慢地從大氣裡沉降下來。沉降過程至少要幾個星期,塵暴激烈時可持續幾個月之久。

幾乎每個火星年都要發生一次這種大規模的塵暴。火星上還常有一種沙塵捲風。

記得加我分啊。。。找了好久的了。。。

求一部類科幻小說的名字,求一部科幻小說的名字

海茵萊茵 robert heinlein 被譽為美國現代科幻 之父 的 你們這幫傻瓜 求一部科幻 的名字 5 看過,復 忘了。科幻世界上的短制篇,說的是人類是被其它物種的計算機之類的東西模擬出來的,世界的範圍大概就是太陽系這麼大,有專門的人進行觀測人類社會發展,看到人類發展到太空時代後向上級報告要求...

我想寫一部綜合體硬科幻小說,展現所有飛船資料,各個種族科技

光暈裡的科技分級 0級 創世者,能夠隨意的往來宇宙,隨意的改造生物,並且擁有完善的科技系統,已知達到該科技水品的種族只有先驅者 光暈裡的 一個,其他遊戲中達到該水平的有 宇宙聯盟 聯合軍,半條命2裡的 創造nomad的不明種族 自由槍騎兵 星際爭霸中的xel naga 1級 先行者,擁有完善的空間跳...

我想寫一部科幻類的小說,大家幫我想想吧

有想法就堅持呀 寫吧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動筆。很多人一直想一直想一直想寫,可是很少很少很少人動筆並寫完。第一個目標,動筆,然後寫完它,不管好看不好看。這是第一步。我不會,但是把分給我吧,謝謝。有一天,我到樓下去玩。忽然,我發現有一個泡泡慢悠悠的在半空中飄著,在泡泡裡面,似乎還有一個黑乎乎的東西。我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