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是如何在時局複雜的戰國時期做到滅亡六國,就地崛起而一統霸業的呢

2021-04-30 12:47:25 字數 5395 閱讀 6926

1樓:行走的文化小達人

最重要的是商鞅變法,這為日後秦國一統霸業夯實了基礎。一代明君治國安邦,忠臣良將輔助出謀劃策,都為秦國滅六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2樓:匿名使用者

秦統一六國中商鞅變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再加上秦始皇「遠交近攻」的政策和統一貨幣度量衡等各種做法,都很大程度上為秦統一六國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3樓:昕昕

這個政治上主要是商鞅變法,這個變法改革了秦朝的稅制還有貨幣制度,比其他國家先進的一大步,也為後來一統奠定基礎。

4樓:天真

首先是商鞅變法,為秦國的強大奠定基礎,再有就是秦國的幾代明君,親賢遠佞,還有就是秦國民風:勇武好鬥。

5樓:趣談歷史文化那點事兒

我覺得是有很多綜合原因的,一方面當時的秦國已經有很強的基礎,商鞅變法給秦國做了很大的貢獻,一方面當時的秦國人才輩出,有蘇秦遊說列國,還有張儀的連橫之策,都為秦國統一六國貢獻了很大的力量。

6樓:匿名使用者

秦國經歷了三次變法,最重要的就是商鞅變法,農業上也是興修水利,造福人民,軍事上已經有了鍊鐵技術。

7樓:匿名使用者

其一是商鞅變法,這為秦國之後強大的國力奠定了基礎,為之後秦國的發展埋下了一個好兆頭。其二是秦國遠交近攻的作戰策略,這幫助秦國一一打下六國,且不斷壯大。

8樓:藍胖子小課堂

秦採用的是「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利用六國的不信任,再加上利益的**,很容易的打破六國之間的聯盟。還有縱橫策略。

戰國時期,秦國是怎麼取勝的?打敗的六國?

9樓:匿名使用者

秦國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其國君嬴姓(少昊氏之後),傳說周孝王因秦的祖先善養馬,因此將他們分封在秦,作為周朝的附庸。

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佔領原周朝在陝西的領地。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

秦最初的領地在今天陝西省西部,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早期它是一個不顯眼的國家,直到秦穆公時代方參與中原爭霸,成為僅次於晉國、楚國、齊國的二等強國。

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

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46年嬴政登基,前238年掌權,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

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

【統一歷程】

[編輯本段]

前230年 秦滅韓

前228年 秦攻佔趙都邯鄲

前225年 秦滅魏

前223年 秦滅楚

前222年 秦滅燕、趙

前221年 秦滅齊,秦王政稱皇帝,為始皇帝。

自前221年起中國歷史正式進入封建社會,秦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集權制國家——秦朝。

10樓:匿名使用者

秦滅六國

1.秦統一的條件

(1)客觀條件——人民渴望統一

「戰國七雄」之間,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不斷進行戰爭,使生產遭到極大破壞,給人民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和災難;封建割據嚴重阻礙各地區間的經濟交往。《孟子·離婁》描繪戰國時期的戰爭場面是:「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縱觀烽火連天、刀光劍影的270年戰國曆史,可知孟老夫子的這番話並沒有誇張的成分。因此,人民渴望統一,結束**割據。「戰國七雄」中誰能承擔「統一」的歷史重任呢?

(2)主觀條件——「戰國七雄」秦國實力最強

秦國實行了商鞅變法,它是各諸侯國「變法」中比較徹底的,變法後秦國的舊制度廢除了,政治、經濟、軍事力量都得到發展,成為「戰國七雄」中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因此,滅六國實現統一的重任就落在秦國的肩上了。

2.秦怎樣統一——秦滅六國

秦滅六國的過程,概括為四句順口溜:

秦滅六國計謀精,

遠交近攻二步行,

打敗削弱再滅亡,

十年統一順民心。

戰國晚期,秦國對於東邊的六國,採用遠交近攻的戰略。分二步:

第一步,打敗、削弱六國。先打敗靠它最近的韓、魏兩國,奪得大片地方。又打敗楚國,佔領楚國都城郢。

公元前260年,秦對力量較強的趙國發動了戰爭。趙王派名將廉頗駐守長平。廉頗按兵不動,堅守陣地三年。

秦軍不能取勝,就派人到趙國施行反間計,賄賂趙國的大臣。還造謠說:秦軍不怕廉頗,廉頗快要降秦了,秦軍只怕趙括。

趙括確是名將趙奢的兒子,讀了不少兵書,但缺乏實戰經驗,加上主觀和驕傲,不是一個好統帥。為了對付趙括,秦國派名將白起出戰。白起正面佯裝後退,暗裡兩翼包抄斷後。

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不知是計,居然冒險出擊,陷入秦軍包圍。結果趙括被秦軍射死,降秦趙軍40萬人全被活埋。這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殲滅戰,「紙上談兵」的典故也源於此事。

從此,趙國一蹶不振,其他諸侯國更不能抵擋秦國的進攻了。

第二步,秦滅六國。

秦王嬴政的時候,秦國從公元前230年到221年10年間發動了大規模的兼併戰爭。秦國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一了全國,建立秦朝,都城在咸陽,國形勢圖」秦滅六國的順序.

從春秋開始到公元前221年五百多年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終於結束,出現了秦滅六國統一全國的局面。這是一件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為什麼?

3.秦統一全國的歷史意義

秦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符合當時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秦國經歷了漫長的一百多年的兼併戰爭,才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擺在秦王嬴政面前是更艱鉅的鞏固全國統一的任務。

11樓:匿名使用者

一、秦據有關中、四川兩個經濟區,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中國北方自古有兩大經濟區,即關東經濟區和關中經濟區。而關東經濟區(即中原經濟區)是最古老的一個經濟區,這個經濟區夏商時代都立國於此,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人地矛盾日漸向著不利方面發展。在落後的木石工具和生產方法沒有任何改變的情況下,它迅速走向了衰弱。

商朝建國以後,都城多次遷徙,除政治原因之外,自然條件的惡化,經濟區的衰敗也是重要原因。當中原經濟區走向衰落的時候,從西周初年開始,關中經濟區崛起,並很快發展起來,顯示出很大的優越性,在各方面都凌駕於舊的中原經濟區之上。全國經濟中心於是由關東轉移到關中。

正是基於這種經濟中心的轉移,周順利取代商,實現了政治中心向關中的轉移。後雖經犬戎破鎬京,平王將都城遷往洛邑,但經濟中心並未因此轉向關東。只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推廣,灌溉、施肥普遍之後,關東經濟區才又恢復了活力。

平王東遷,將當時全國的經濟中心拱手轉讓給秦,這就為秦國的強大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推行了一種全新的制度,充分調動起這一經濟區的活力,再加上對四川的佔有和經營,便形成了「席捲天下」的經濟實力。此後的歷史不斷證明,誰據有了關中,誰就能贏得帝業。

項羽敗亡而劉邦獲勝的經濟根源,就在於項羽丟掉了關中這塊最為重要的經濟區,而劉邦則據有了這一地區。隋、唐仍建都於關中,說明關中經濟到那時在全國仍舉足輕重。

二、先進戰勝落後,秦統一是歷史的必然

秦較之六國是最先進的。首先是生產力的先進。我國考古發掘,最早的鐵器出土遺址在古秦國之地;從水利工程看,也是秦最突出,鄭國渠、都江堰都是聞名天下的巨集偉工程,澤及子孫後代。

先進的生產力、最巨集大的水利工程都出現在秦,說明秦是當時經濟最發達、最先進的地區,從而也是政治、軍事上最強大的地區。第二,社會制度先進。秦建國以來,一直奉行法家思想,而法家思想在當時中國是先進的思想。

如其**集權思想、耕戰思想、法治思想等。秦根據法家思想建立起來的以郡縣為基礎的**集權制度,以小家庭為單位的社會生產製度,按軍功受爵祿的社會分配製度,這些都適應了以鐵器、牛耕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及其新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正是這些新的制度為關中經濟區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成為一塊先進的樣板。

第三,文化先進。秦國文化較之六國,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最先進的。六國文字統一於秦之小篆,並非單純是秦之高壓政治,實乃秦國文字之先進。

教材所印六國之「馬」字,基本屬原始圖畫類文字,唯有秦國的「馬」最線性化、抽象化。一切抽象的東西才更概括。又如圓形方孔錢,較之六國貨幣,肯定是一種使用最為方便的貨幣。

它能被歷朝沿用就是一個明證。商鞅的新社會制度不能實施於六國卻在秦得到實現,其根源就在六國較秦落後,秦具有一種強烈的社會發展需要。

三、精英薈萃,秦具備人才優勢

由於秦國制度先進,對人才大膽接納並重用,秦一時成為社會精英的嚮往之地,六國各方面的人才於是都雲集關中。許多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不用於六國,卻被秦重用。商鞅不用於魏而秦任之為相;蔡澤不用於燕趙,秦則拜為相;張儀不用於楚趙,秦人用之終成連橫……如此等等。

總之,秦國當時是精英薈萃,人才濟濟。在這一大批精英的不斷努力下,秦具備了「席捲天下」之勢而掃平六國,統一中國。

四、優越的地理位置,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關中自古為四塞之地:東函谷、西散關、北蕭關、南武關。河水為其護國之河,崤山為其屏障之山。

六國則平原相連,征戰不已,正是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秦積蓄力量的天然環境。在這個優越的環境下,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秦王嬴政僅用十年即掃平六國,統一天下。

其實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君主。

秦國曆代君主的眼光長遠,目標定位明確,也一直是朝著併吞六國的方向走的。當時六國的人才濟濟,但各國君主並不重視人才。比如趙國廉頗和藺相如在的時候,秦王就一直不敢小看趙國。

藺相如死之後,秦王採用離間計使趙王棄用廉頗,終造成長平大敗。在趙國最困難之時,趙王仍聽信饞言,不用廉頗、李牧等大將,終成滅國。而秦王雖有猜忌之心,在關鍵時候仍能知人用人,如在滅楚國時,敢把全國兵力交於王翦一人手中。

有這種心胸雖蘇秦提出聯眾抗秦也被張儀提出的遠交進攻所瓦解。所以秦國統一六國是歷代秦君不斷努力的成果。

秦國能統一六國的原因是什麼?

12樓:百度使用者

秦能統一中國的原因和秦朝的歷史地位應從客觀上的需要和可能兩方面探索秦統一的原因。

(l)結束諸侯割據局面,完成封建國家的統一,是春秋戰國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①從經濟方面看,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各地聯絡加強,這為統一提供了物質條件。

②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大多廢除了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區域性實行了**集權制,從而為大一統的封建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

③在民族關係方面,各族間聯絡日益加強,以華夏族為中心,形成相當鞏固的民族共同體。

④廣大勞動人民渴望統一。

⑤長期的爭霸戰爭,形成了區域性統一。

(2)從秦國來說,具有完成統一的實力。

①秦國社會改革比較徹底,建立了比較鞏固的**集權的封建國家。

②秦國新興地主力量強大,經濟發展迅速,軍隊戰鬥力強。

③秦國實行了遠交近攻等正確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備完成統一的主客觀條件。

戰國時期,秦國是怎麼取勝的 打敗的六國

秦國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其國君嬴姓 少昊氏之後 傳說周孝王因秦的祖先善養馬,因此將他們分封在秦,作為周朝的附庸。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佔領原周朝在陝西的領地。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 居住區 士大夫...

秦國滅齊國戰役是什麼,戰國時期齊國是怎麼滅亡 秦國滅齊的過程

戰國時期,秦國在威逼利誘下,讓齊國投降,因為齊國當時人心渙散,軍事力量很弱,統治者也比較昏庸,沒有什麼著名的戰役,很輕鬆的滅了齊國 秦國滅掉齊國是最簡單的,都沒有打仗,齊國自己投降了,因為秦國征戰六國的時候,最後就是齊國,齊國很實在的投降了。秦王為擴大統治面積,統一六國。以齊拒絕秦國的訪齊為源由,開...

戰國時期的秦國有哪些城池

公元前221年,秦國最後滅齊國,秦王朝建立。秦朝建立之後,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取消分封制,國家管理上推行單一的郡縣制,廢諸侯,立郡縣,分天下為36郡 其後南並五嶺以南南越地,置南海 桂林 象郡,北取陰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後陸續分析出東海 常山 濟北 膠東 河內和衡山等郡。秦朝首都咸陽及其附近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