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的重大事件

2021-05-13 15:32:34 字數 5587 閱讀 2057

1樓:飛翔船長

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徘徊蹊路側,悢悢不得辭。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努力崇明德,皓首以為期。

——《文選·雜詩·與蘇武》

良時不再至,離別在須臾。屏營衢路側,執手野踟躕。仰視浮雲馳,奄忽交相逾。風波一失路,各在天一隅。長當從此別,且復去斯須。欲因晨風發,送子以賤軀。

--《藝文類聚卷二十九·李陵贈蘇武別詩》

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

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辰。昔在常相近,邈若胡與秦。惟念當離別,思情日已新。

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我有一樽酒,欲以贈遠人。願子留斟酌,慰我平生親。

--《藝文類聚卷二十九·蘇武贈李陵別詩》

(一)穿越於儒家忠孝思想所浸淫之中國動盪多變的歷史中的一個十分重要主題,即所謂的忠奸之辨。浩如煙海的歷史巨帙中,每當遇到給一個歷史人物進行蓋棺定論時,總免不了要讓他在此一天平上過過秤,並將其中之行為昭彰者,分列入諸如「忠臣傳」或「奸臣傳」之中,褒其忠而貶其惡,以或垂範、或警示後人。雖偶有因修史者受主觀或客觀之侷限而其評或有失處,但總的來說,此一忠奸之辯,仍是中華文化所以能從一終始的重要精神脈索。

中國漫長的歷史上,忠臣無數,而奸賊亦不堪數計。前者如岳飛文天祥史可法,為千古景仰;後者如秦檜吳三桂汪精衛,被萬世唾棄。然而鮮有如漢將李陵這樣的讓人又痛恨又同情者:

人們不齒其之臨難變節之舉,而他的不幸遭遇,卻能甚至在他生前,即贏得不少人的深深同情;更有史家司馬遷為他而受宮刑之難。他竟能在忠奸分明的帝制時代,獲得相對之解脫,成為一個異數。因此,如果試圖瞭解我們文化傳統中的忠奸原則,無論如何都不能錯過李陵這個特殊的歷史典型。

長期困擾歷代中原統治者的一個重大問題,即北部邊患。尤其在冷兵器時代,習於「見敵則逐利,如鳥之集;其困敗,則瓦解雲散矣」的彪悍凶猛的北方遊牧民族,相對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聚集而居的中原農耕民族,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到了漢初,問題日趨嚴重。

漢初立國,兵疲民倦,百廢待興。此時頗有作為的冒頓單于卻在北域異軍突起,縱橫捭闔,「匈奴最強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更有「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和遺書高後之舉,使得劉漢在此後數十年時間內,無力北顧,而只有靠和親送禮等手段,委曲求全,以暫時緩解矛盾激化,解除邊境壓力。直到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時,倚文景四十年生聚之財、挾國富民強之威,才終於能有精力和能力北顧。

名將李陵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登上了歷史舞臺。

(二)關於李陵之記載,可散見於《史記》《漢書》和《資治通鑑》等書,而後者又多本於前二者。此處只根據相關材料對其略作簡述,資料大多取於前二者。以後不另作說明。

李陵,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西漢飛將軍李廣之孫。「少為侍中建章監。善騎射,愛人,謙讓下士,甚得名譽」;加上他又是名將之後,久之自然就贏得漢武的青睞,「以為李氏世將,而使將八百騎。

嘗深入匈奴二千餘里,過居延視地形,無所見虜而還」。不久,「拜為騎都尉,將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受制於無能而又狂傲自大的國戚,貳師將軍李廣利。事實上,李陵一生的悲劇從這一時刻開始,就已經正式上場了。

李廣利乃嫉才妒賢而又心胸狹窄之人,自然不會讓李陵出風頭。「天漢二年,貳師將叄萬騎出酒泉,擊右賢王於天山。」以李陵之才能,本當擔任一方要職,衝鋒陷陣;然而李廣利卻準備讓他專管後勤輜重。

報國心切卻又不韻世故的李陵自然不願意,乃向漢武「叩頭自請曰:『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力扼虎,射命中,願得自當一隊,到蘭幹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貳師軍。」並立下「願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這樣的豪言壯語。

李貳師自然很不高興。不過用兵心切的漢武卻深嘉許之,並令弩都尉路博德率兵在半道迎接李陵之軍,以作側應。博德曾為伏波將軍,不甘為陵之後距,就奏稱「方秋匈奴馬肥,未可與戰,臣願留陵至春,俱將酒泉、張掖騎各五千人並擊東西浚稽,可必擒也。

」。漢武「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書」,大怒不許。李陵於是只有匆忙率領步卒五千,兵出居延。

旬月,陵軍到達浚稽山,並與單于的三萬騎兵相遇。匈奴兵見漢軍少,蜂擁圍攻之。「陵搏戰攻之,千弩俱發,應弦而倒。

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單于大驚,召左右地兵八萬餘騎攻陵。陵且戰且引,南行數日,抵山谷中」。

由於連續作戰,陵軍士卒多數負傷,但士氣未敢稍懈。明日再戰,又斬首叄千餘級。孤軍不利,而援軍遲遲未至,李陵乃命且戰且退。

「南行至山下,單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將騎擊陵。陵軍步鬥樹木間,復殺數千人。因發連弩射單于,單于下走。

」面對如此強勁而毫無畏懼的對手,匈奴軍又不知陵軍虛實,以為自己面對的乃是漢軍精銳;而且此時李陵軍已退至離開漢朝邊塞不遠,單于也擔心自己是否會中敵引敵深入圍而殲之之計,因此也已心生怯意,準備要撤。就在這時,陵軍一個叫管敢的軍侯漢奸,因曾被其校尉所辱,而投降匈奴,並告之以「陵軍無後救,射矢且盡,獨將軍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為前行」。單于聞之大喜,攻陵軍益急。

連戰八日,漢軍且戰且退,「未至汗山,一日五十萬矢皆盡……士卒多死,不得行」。「匈奴遮狹絕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兵困馬乏,彈盡糧絕。李陵知道已被算計,猶嘆道:

「復得數十矢,足以脫矣」。有軍吏勸求道徑還歸,被李陵拒絕,稱「吾不死,非壯士也。」並下令乘夜讓兵士各自逃亡,那樣或「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

」到了夜半,「擊鼓起士,鼓不鳴。陵與韓延年俱上馬,壯士從者十餘人。虜騎數千追之,韓延年戰死。

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

李陵之敗,主要原因在於李廣利的援軍遲遲不至。然而李陵以五千軍士力抗匈奴八萬驍勇之敵,堅持近十日,不可謂非奇蹟,不可謂不盡力。可惜李陵未能實踐其「吾不死,非壯士也」之諾言,而如韓延年那樣戰死疆場,以完名節,其一生的大錯,正始於此。

或者這是因為他畢竟還年輕氣盛,欲圖來日爭貳師援兵不至這口氣?或者他想暗斂機鋒,以待來日?固然,自古以來戰無必勝之理,戰敗則就有被降的可能。

然而不管怎樣,武將貪生,戰敗降敵,在近代之美國人那裡,或仍可以「光榮投降」而贏得諒解甚至喝彩;在時下流行的三兩不韻世事的小毛娃子光著屁股又蹦又跳地在那裡歇斯底里嚷嚷著的「漢奸萬歲」的口號聲中,或也能贏得惺惺相惜的相投臭味。然而在中國傳統之「不成功便成仁」的倫理和道德框架裡,卻決不能容許之;在任何一個尊重人格尊嚴超過了生命、並渴望在人格的實現中實現個人的價值的社會裡,大概也鮮能被容許。而況自古以來,被俘不降不屈就義的壯士多有,岳飛所謂「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者也。

因此,李陵的投降行為無論如何都是不能辯解的。李陵之為後人所痛恨之處,也正在於此。

如果李陵戰死或自盡而死,他必已是垂範千古的民族英雄;如果李陵就此甘心情願地作人奴才,為人驅使如明末的洪承疇,那倒也簡單。然而李陵卻選擇了另一條路,一條似乎是為了使自己從「心有不甘」中解脫出來的路。這條路對他而言是至為難行,每邁一步,都要備受民族大義良心的煎熬。

然而他確是被他那不甘之心所驅使,沿著那條路向前走去了。

2樓:不易飄揚

李陵率領荊楚俠客5000餘人,力抗8萬匈奴騎兵,轉戰千里,殺傷數萬(一兩萬)。司馬遷對他是高度評價啊!說他是「橫挑強胡」。

————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橫挑強胡,卯億萬之師,與單于連戰十餘日,所殺過當。虜救死扶傷不給,旃裘之君長鹹震怖,乃悉徵左右賢王,舉引弓之民,一國共攻而圍之。」

《史記》

3樓:匿名使用者

看了樓上的說明,我感觸頗深。

李陵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李陵,李陵,名字就註定了他這一生是將名將之門李家送進了墳墓,從此結束了李家的將門之續。

悲劇!悲劇!雖已過了兩千年,但現在想起來依舊可以讓人感慨萬千!

一心報國,卻得如此下場!而且是發生在輝煌的漢武帝時代!無奈!無奈!

我只能說最痛苦的就是李陵!

司馬遷因為「李陵案」而受宮刑,"李陵案"是怎麼回事?

4樓:匿名使用者

漢武帝派二師將軍李廣利(漢武帝的大舅哥)與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一同征討匈奴,李廣利是主帥,但是李廣利沒有迅速進軍,以致李陵5000人孤軍深入,最後兵敗被俘投降匈奴,司馬遷認為李陵兵敗是李廣利的原因,他已經盡力了,不能過分責怪李陵.漢武帝認為他是為李陵辯護,汙衊李廣利,所以處以宮刑.

5樓:匿名使用者

天漢二年秋,貳師將軍李廣利(呵呵,好像和李廣沒什麼關係)出擊匈奴,劉徹想讓李陵保護後勤線,這時候年青氣盛的李陵冒傻氣了,竟然以五千楚士請命,去吸引匈奴軍的注意力,「勿令專走貳師」!於是就因為這個年輕的錯誤,災難竟接踵而至。劉徹聽了李陵的請命,按太史公的話說「以為壯」,竟然答應下來,命一位都尉帶兵接應,讓李陵去送死。

在以後看來,劉徹的「以為壯」大約是含義豐富的,可能他需要的並不是李陵真的能帶五千兵為戰局作出什麼貢獻,如果李陵戰死,大約他是可以得到一面勇猛的旗幟吧,否則誰會單單憑一個「以為壯」

就把活生生的五千子弟還有大漢的不墮威名往水裡丟呢?這一點隨著事情的發展顯得越發清楚,劉徹指定的那個接應官,因為不服李陵得年青,上書劉徹建議把戰局拖後,劉徹卻誤解為李陵後悔然後託人上書拖延(這裡也可以看出劉徹對李陵此戰的前途其實是更本不抱什麼希望的),於是大怒,命李陵趕快出兵。出兵之後,劉徹還是有點按耐不住,把李陵的母親妻子找來看相,相士也不知道是否真的看出什麼,或許僅僅是想討好皇帝吧,剎有其事得說李陵家近段沒有喪事。

聽到這個劉徹就不高興了,看來他是的確希望李陵不成功而成仁的吧。 **想到,李陵的選擇竟然是投降了。

李陵此時的境況我想引用太史公的話吧:

「而單于以兵八萬圍擊陵軍,陵軍五千人,兵矢即盡,士死者過半,而所殺匈奴亦萬餘人」「轉鬥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然李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流涕,沫血飲泣,張空弮,冒白刃,北首爭死敵。」「虜急擊,招降陵,陵曰:

『無面目以抱陛下。』遂降努。」

李陵此時的歸降時的心情到底如何,我們不得而知,而太史公在抱任安書裡提到:「身雖陷敗彼,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漢。事已無可奈何,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於天下。

」也不失為一家之言罷。

其實壞事的還不在這裡,高潮在後頭。

李陵投降的訊息傳到長安,劉徹震怒,責問回來報信的信使,嚇得信使乾脆自殺了事。

可見身處大漢,也不見得是怎麼愜意的事,當個信使還要小心腦袋啊。事情到了這個程度,皇帝的意思已經很明朗,不過他當然還要裝著問問群臣對這件事的看法。當然,沒有人敢說李陵的好話,除了太史令司馬遷:

「然僕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可是這時候的劉徹**聽的進去,不同的意見自然成了對自己的不敬,而龍鱗被批,哪有不惱羞成怒之理,於是武帝龍顏大怒,空曠的金鑾殿上回蕩著皇帝的歇斯底里,底下瑟瑟的是大漢的江山柱石。眾目睽睽之下,太史公和歷史一起,被投到了酷吏手中。

獄吏得意的奸笑中,我分明看見明晃晃的刀下躺著的,還有整個漢朝。

第二年,事情繼續發展。劉徹不知道哪根筋不對,派路博得——也就是先前擔任李陵接應的那位先生(奇怪,他倒是活得滋潤)去接李陵回國。路先生大約是官場老手,一面賞賜逃回的李陵部下,一面派他的部下去匈奴接李陵。

只不過這位部下比他還要聰明,不知道在**聽說李陵在為匈奴練兵,準備和漢軍打仗,竟回去以此回報,倒是省下不少功夫。這個訊息對已經拉下面子的劉徹可真是個打擊,一國至尊的熱臉竟然碰到了冷屁股,皇帝一聲冷笑,於是李陵尚在長安的母親妻子弟弟孩子全部被屠。而李陵練兵訊息終於被證實是假的,練兵的是另一位降將李緒(漢朝的降將看起來還不少呢)。

李陵當然想不開,於是派人刺殺李緒,為被後世的正人君子們的詬病留下一大藉口。

如果說到現在李陵還只是一個普通的降將,那麼他後來的表現才凸現出他真正的人格。

公元前87年,武帝崩,昭帝即位,當權的是李陵的一箇舊友,於是又來請李陵回國。

「大丈夫義無再辱。」

這是李陵留給荒謬的大漢的最後一句話,迴盪千年。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李陵客死匈奴,享年n歲 (大約四十過

2023年的重大事件2023年的重大事件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 2020年 實施的最後一年。按照 三步走 戰略安排,2020年中國將實現全面小康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前公佈的一項研究報告,中國面臨著男女性別比例嚴重失衡的困境。到2020年,中國將有2400萬適婚男性找不到老婆。導致這種失衡的主要原因是性別鑑定和選擇性人工流...

南宋金的重大事件

916年,耶律阿寶機建立契丹 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 979年,北宋結束五代十國 局面 1005年,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畢昇發明活字印刷 1043年,范仲淹慶曆新政 1069年,王安石變法 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北宋聯金滅遼 1127年,靖康之...

李世民那個時候有什麼重大事件,李世民大事年表

一是打江山,二是玄武門之變,三是貞觀之治。玄武門之變 開元之治 李世民大事年表 有關李世民的歷史故事 一代英雄。擊敗幾個最強悍的敵人,像劉武周 王世充 竇建德。公元626年 唐王朝建立的第九年 他在早朝之前兵伏玄武門,格殺了他的哥哥太子建成和弟弟齊王元吉。唐太祖李淵在李世民的軍隊衝到面前,為了避免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