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之何勿思
其實魏延根本沒有謀反之心,更何談造反之事!魏延沒有謀反,主要是基於以下五點原因。
1、首先,劉備十分信任和器重魏延,魏延在蜀漢也一直官路亨通,步步高昇,沒有造反的必要。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魏延是作為劉備的部曲隨劉備第一批入蜀的將領。部曲是什麼?
部曲就是嫡系和親信,就相當於蔣介石的黃埔軍校畢業的學生,而魏延就是劉備的黃埔一期學員。
2、其次,魏延對蜀漢赤膽忠心,更是一個堅定的抗曹分子。為什麼這樣說?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在劉備策封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之後的一次大會群臣的宴會上,就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
「魏延的回答很乾脆也很忠誠,他是這麼說的」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若曹操舉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3、再次,魏延此時並不具備造反的實力。那麼,讓我們來看看此時魏延手中大概有多少兵力。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亮制而不許。
」子午谷一計,魏延只要精兵五千,諸葛亮都不肯給。
4、複次,作為一個久經沙場,智勇雙全的蜀漢名將,魏延不可能蠢到都要造反了,還不事先統一手下將士的思想,搞好戰前動員。《三國志·魏延傳》中說,魏延一路南奔,先到了南谷口,在那裡據守。
5、最後,魏延的行軍路線不符合造反的邏輯,這也是證明魏延沒有謀反的最有力的證據。以魏延的軍事才幹,他不可能不知道就憑他手中那幾根蔥幾頭蒜,想要造反豈不是天方夜譚。
補充:1、魏延是蜀漢歷史上著名的將領之一,可以說繼關張馬黃趙之後,他是當之無愧的蜀漢第一猛將,以其智勇雙全,為蜀漢的伐魏大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他的死卻成為蜀漢乃至三國歷史上最大的冤案,沒有之一。
2、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魏延頭後生有反骨,諸葛亮預料自己死後魏延必反,所以諸葛亮在五丈原瀕死之時,就提前安排好了魏延的滅亡之路,魏延因造反而死的說法因為《三國演義》而深入人心。
2樓:匿名使用者
當時魏延帶兵北伐曹魏,諸葛亮在後面負責指揮,和負責糧草的**等,但是由於諸葛亮常年的勞累,在這次北伐的過程中病故,在臨終之前他託付自己的副將楊儀,告訴他要魏延立即撤回北伐的軍隊回蜀國,如果魏延不聽從,楊儀帶領本地的部隊自行回國。於是楊儀派人把諸葛亮的遺言轉告給魏延,當時魏延一聽諸葛亮病故,而且要他撤軍,他不答應,堅持自己的意見要繼續北伐。而且派探子去觀察楊儀的動靜,探子回報說楊儀按照諸葛亮的遺言,在準備往南撤退,魏延一聽大怒,於是他自己趕在楊儀之前往南撤退,而且邊走邊斷路燒橋,不讓楊儀的兵隊順利撤離,於是楊儀上書給劉禪(劉備的兒子)說魏延謀反,魏延也上書給劉禪說楊儀謀反,劉禪拿不定主意,軍隊在外不知誰是誰非,於是問身邊的大臣的看法。
眾大臣均認為楊儀不會謀反,而魏延會不會謀反大家不敢判定,所以劉禪就派人去北上去攔截魏延,魏延被前後夾擊,而且自身軍隊的士兵一看是皇帝派人來討伐主帥,馬上就舉手降服,最終魏延逃走到漢中被馬岱所殺,馬岱把魏延殺後那頭顱拿給楊儀,楊儀當時立即把魏延的頭丟在地上用腳踩,並且朝廷還命令「夷魏三族」。諸葛亮去世,魏延被殺,按道理接下來做丞相的應該是楊儀,但是劉禪卻任命蔣琬,並且把楊儀架空,針對這種情況楊儀對朝廷極度不滿,很高調的跟朝廷唱反調,露的被朝廷罷官流放,楊儀最後也自殺身亡。這是《三國志》記載的史實。
再來看看魏延跟楊儀兩個人,魏延是劉備當年重用的武將,他本人很有才幹,在朝臣中有相當高的地位,但是魏延為人在朝中相當高調,再來看看魏延跟楊儀兩個人,魏延是劉備當年重用的武將,他本人很有才幹,在朝臣中有相當高的地位,但是魏延為人在朝中相當高調,目中無人,朝裡的人幾乎都讓他三分,唯獨楊儀不買他的帳,楊儀是一個文弱書生,但他在處理國家的大事上很有才幹,很受諸葛亮的重視,魏延跟楊儀可謂是當時蜀國朝中的一文一武的人才,但兩個人偏偏沒法和睦共處。最終導致這場疑案也許是事出有因。楊儀最後腳踩魏延頭顱、夷魏延的三族,有明顯公報私仇的成份。
因此來看,魏延不是謀反,只是和楊儀的內訌、爭權。至於誰對誰錯,兩個人都有責任。相比之下,魏延的過錯更大些。
3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時期,蜀丞相諸葛亮「五出祁山」北伐魏國。蜀將魏延向諸葛亮多次提出「(兵)出子午谷」之計,但諸葛亮沒有采用。對此,史書和**裡都有敘述。
史書裡是出自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的「魏略」: 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
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三國演義》對此事的描寫,內容與「魏略」大體相同,可見羅貫中明顯取材於「魏略」。我們可以對照一下。第九十二回《趙子龍力斬五將 諸葛亮智取三城》開頭寫道:
忽哨馬報道:「魏主曹睿遣駙馬夏侯楙,調關中諸路軍馬,前來拒敵。」魏延上帳獻策曰:
「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幹,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
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孔明笑曰:
「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
」魏延又曰:「丞相兵從大路進發,彼必盡起關中之兵,於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而得中原?」孔明曰:
「吾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憂不勝!」遂不用魏延之計。魏延怏怏不悅。
歷史上魏延真的向諸葛亮提出過「(兵)出子午谷之計」嗎?根據「魏略」,這件事似乎是不容置疑的。我們現在也基本肯定它的真實性,並因此指出諸葛亮用兵只知「以正合」,不知「以奇勝」,過於謹慎,以至錯過了可能擊敗曹魏、一統天下的大好時機。
但我以為,對這件事的分析和評判,有兩點應該引起大家的重視: 一點是,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這種奇計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大。陳壽是有「良史」之稱的,他寫史選材相當嚴謹,非真實可靠者,決然不予採用,因而在史料的真實性和可信度上,要超過司馬遷。
象魏延向諸葛亮建議兵出子午谷一事,他就在《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裡未予照錄,卻是這樣表述的:「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
延長謂亮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這與「魏略」的表述,雖有相似之處,但還是有差別的。有差別就有文章可做,就有疑點。
另一點是,歷史是不可以假設的。即使魏延有兵出子午谷的建議,因為並未採用,也就是說未經實踐進行檢驗,到底是否可行,是否好於諸葛亮的「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的進兵方針,不得而知。雖然有不知真假的司馬懿關於「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
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的說法,但司馬也只是事後諸葛亮,如果蜀漢把兵出子午谷的計策真正實行起來,未必他就得不到訊息和來不及佈防。因此,用不用子午谷之計,是不能隨意指責諸葛亮的。
退一步講,我們現在百分之百相信魏延確實向諸葛亮提議過兵出子午谷,我想說的是,難道諸葛亮就想不到這條計策嗎?諸葛亮還在26歲的時候,就有「隆中決策」,其中就有「兩路進攻」曹魏的謀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這一謀略與一齣子午谷、一出斜谷之計相比,不是要大氣得多麼?另外,諸葛亮固然謹慎,但並非無能無謀,一個思慮周密、部署嚴密的人,是不可能想不到這一條几乎人人都可以想得到的計謀的。因為那個地方,發生過距三國並不久遠的漢高祖故事,即韓信故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個故事是會使正處於戰爭狀態雙方的大多數將領都聯想到的。
想得到卻並不採用,正是因為這條計策勝算不足,相當危險。「魏略」說:「亮以為此縣危,……故不用延計。
」而《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則只說:「亮制而不許」,什麼原因,卻並沒有說。 諸葛亮不用魏延兵出子午谷之計,顯然認為這條計策是不可用的,不能成功的。
那麼,為什麼認為它不可用,不能成功呢? 第一,「(兵)出子午谷」並不是什麼奇計。上文我已經說到,那個地方歷史上發生過韓信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故事,漢高祖後來因此打敗了項羽,統一了天下,這是相當有名的。
而且子午谷這條道路,也並不是無人注意的。《三國志》裡,就有多處提到這個地方。如《張魯傳》:
「關西民從子午谷奔之者數萬眾。」《曹真傳》:「真以八月髮長安,從子午道南入。
」《鍾會傳》:「魏興太守劉欽趣子午谷,諸軍數道平行」等等,
鰲拜為什麼要謀反?
4樓:西郊有雨
鰲拜並沒有謀反之心,只是鰲拜專權已經嚴重的影響到康熙帝的決策。
當時在康熙宮廷中的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說:「在康熙十五六歲時,四位攝政王中最有勢力的宰相(即鰲拜),把持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六部的實權,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權威,因此,任何人都沒有勇氣對他提出異議。」
此時的鰲拜已經對康熙的皇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康熙決意剷除鰲拜集團。鰲拜黨羽已經遍佈朝廷內外,行動稍有不慎,必將打草驚蛇,釀成大變。
鰲拜早年南征北戰,屢建奇功,忠於故主,始終不渝,是功臣也是忠臣;康熙初年輔政時期飛揚跋扈,把持朝政,頗多惡跡,最後敗在少年康熙手中,雖然免於刑戮,但身死禁所,成為中國歷史上強悍不遜的權臣。
擴充套件資料
人物傳說
據《南亭筆記》記載:「康熙帝在南書房召鰲拜進講,鰲拜入,內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其坐,而以一 內侍持其後。命賜茗,先以碗煮於水,令極熱,持之炙手,砰然墜地,持椅之內侍乘其勢而推之,乃僕於地。
康熙帝呼曰:鰲拜大不敬。健童悉起擒之,交部論 如律
康熙除鰲拜為什麼沒有殺他,鰲拜有哪些黨羽
收買人心,顯示皇帝的仁厚。在當時來說,鰲拜的黨羽非常多,如果追究下去,滿朝堂甚至軍隊都得死一大批人,而這些人大部分都不是非殺不可的。所謂只誅首惡,而鰲拜畢竟是為大清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功臣來著,而且年事已高,所以只殺了幾個跟隨鰲拜的蹦躂的比較歡的大臣,而鰲拜反正已經受了重傷,活不了多長了,於是小皇帝讓他...
魏延死因是什麼,魏延的死因,要正史!
三國演義裡面說魏延想謀反,諸葛亮定下計策殺了他,其實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是胃炎和楊儀矛盾重重。而導致了最後被馬岱所斬。魏延的死因,要正史!三國志 魏延傳 中記載,諸葛亮在死前祕密與長史楊儀 司馬費禕 護軍姜維等商議,自己死 後就退軍,由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指揮,其他人就各自領兵撤退,諸葛亮死後楊儀...
諸葛亮為什麼要說魏延造反,為什麼說魏延是被諸葛亮逼著造反的?
因為魏延雖然為人張揚跋扈,但是他從來沒有想過要造反,他對王室一直忠心耿耿。而最後他之所以會謀反,是因為諸葛亮一直在排擠他,更夥同朝中的大臣楊儀想要殺掉他,他為了保全性命,才會造反。魏延在歷史上是一個極有才能的人,不管是在步兵作戰,還是在排兵佈陣上,他都極有才華,而他的一生更是致力於北伐,在諸葛亮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