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rip協議的前身是一個執行在unixbsdi版本上稱為"routed"的程式,在2023年被ietf標準化,定義為rfc1058。緊接著的rip2標準在rfc1388中定義,它加入了對變長子網掩碼(vlsm)的支援,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rip路由協議的一些主要缺點,例如在一個網路中如果有多條路徑可以到達目的地,那麼rip協議在轉移到另外一條可選路徑時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完成。
rip協議經受了長期的實際執行考驗,在網路界已被廣為運用。rip在那些並沒有冗餘路由器的網路中的確是一種非常適合的路由協議。
一般路由協議的基本功能有兩個,一個是交換路由;另一個是維護一份路由表以提供給其他通訊協議呼叫,rip也不例外。rip路由表中的每一項都包含了最終目的地址、到目的節點的路徑中的下一跳節點(nexthop)等資訊。nexthop指的是網上的報文欲通過本網路節點到達目的節點,如不能直接送達,則本節點應把此報文送到某個中轉站點,此中轉站點稱為nexthop,這一中轉過程叫hop。
一個報文從本節點到目的節點中途經歷的中轉次數稱為hopcount。rip採用距離向量演算法,它通過比較到達目的站點的各個路由的hopcount,即距離的大小,從中選擇具有最小數值的路由作為最佳路由,而把數值稍大的路由作為備份。一旦最佳路由失效,則採用備份路由。
rip只保留到目的地的最佳路由,當一條交換過來的新的路由資訊提供了一條更佳的路由時,rip就用它來替換舊的資訊。當網路拓撲改變時,rip實體會向外釋出路由更新報文,以便與其他網路裝置共享。每一個路由器收到一條更新報文後除了更新自己的路由表之外,還接著傳播這條報文,這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互通有無、彼此信任。
rip使用一些時鐘以保證它所維持的路由的有效性與及時性。但是對於rip協議來說,一個不理想之處在於它需要相對較長的時間才能確認一個路由是否失效。rip至少需要經過3分鐘的延遲才能啟動備份路由。
這個時間對於大多數應用程式來說都會出現超時錯誤,使用者能明顯地感覺出來系統出現了短暫的故障。
rip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它在選擇路由時不考慮鏈路的連線速度,而僅僅用hopcount來衡量路徑的長短。這就造成了在一個實際的網路中,採用快速乙太網(100mbps)連線的鏈路可能僅僅因為比10mbps乙太網鏈路多出1個hop,致使rip認為10mbps鏈路為一條更優化的路由,而實際上並非如此。
老版本的rip不支援vlsm,使得使用者不能通過劃分更小網路地址的方法來更高效地使用有限的ip地址空間。在rip2版本中對此做了改進,在每一條路由資訊中加入了子網掩碼。由於老版本的rip路由資訊中不採用子網掩碼,所以rip1沒有辦法來傳達不同網路中變長子網掩碼的詳細資訊。
路由協議應該能夠阻止資料包在網路中迴圈傳遞,或進行迴圈路由。rip認為如果一條路由具有15個以上的hopcount值,那麼這條路徑上一定有環路存在。這就是說,一條路由的hopcount值到達16後,就被rip認為無效。
顯然,這樣的定義有效地預防了環路的存在,而且對於小網路高效易行。但是對於超過15個hop的大網路來說,rip就有侷限性。
rip協議是一個國際標準,所有的路由器廠商都支援它,而且rip在各種作業系統中都能很容易地進行配置和故障排除。在那些沒有冗餘鏈路的網路中rip能很好地進行工作,但rip的最大毛病在於它無法在具有冗餘鏈路的網路中有效地運用。所以對於大網路或需要具備冗餘鏈路的網路,就必須考慮採用其他路由協議了。
2樓:匿名使用者
rip是路由資訊協議(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的縮寫,採用距離向量演算法,是當今應用最為廣泛的內部閘道器協議。在預設情況下,rip使用一種非常簡單的度量制度:距離就是通往目的站點所需經過的鏈路數,取值為1~15,數值16表示無窮大。
rip程序使用udp的520埠來傳送和接收rip分組。rip分組每隔30s以廣播的形式傳送一次,為了防止出現「廣播風暴」,其後續的的分組將做隨機延時後傳送。在rip中,如果一個路由在180s內未被刷,則相應的距離就被設定成無窮大,並從路由表中刪除該表項。
rip分組分為兩種:請求分組和相應分組。
rip-1被提出較早,其中有許多缺陷。為了改善rip-1的不足,在rfc1388中提出了改進的rip-2,並在rfc 1723和rfc 2453中進行了修訂。rip-2定義了一套有效的改進方案,新的rip-2支援子網路由選擇,支援cidr,支援組播,並提供了驗證機制。
隨著ospf和is-is的出現,許多人認為rip已經過時了。但事實上rip也有它自己的優點。對於小型網路,rip就所佔頻寬而言開銷小,易於配置、管理和實現,並且rip還在大量使用中。
但rip也有明顯的不足,即當有多個網路時會出現環路問題。為了解決環路問題,ietf提出了分割範圍方法,即路由器不可以通過它得知路由的介面去宣告路由。分割範圍解決了兩個路由器之間的路由環路問題,但不能防止3個或多個路由器形成路由環路。
觸發更新是解決環路問題的另一方法,它要求路由器在鏈路發生變化時立即傳輸它的路由表。這加速了網路的聚合,但容易產生廣播氾濫。總之,環路問題的解決需要消耗一定的時間和頻寬。
若採用rip協議,其網路內部所經過的鏈路數不能超過15,這使得rip協議不適於大型網路。
路由資訊協議rip的優點與缺點
3樓:匿名使用者
rip是一種分散式的基於距離向量的路由選擇協議。這是它的定義。它的基本原理就是認為最好的路由就是主機傳送的分組通過的路由器數目最少。
也就是說在一個自治系統內,各個路由器要定期交換路由資訊。不過這個路由資訊只有到這個自治系統某個網路的最短距離,也就是最少跳數。以及下一跳路由地址。
舉個例子,區域網a的主機想要和區域網b的主機通訊,a的主機的分組首先到達它的預設閘道器,然後由這個路由器決定怎麼到達b的主機。這個路由器會根據目的地址查到到達區域網b的最短路徑和下一跳路由器的地址。然後**給它。
而這個分組到達下一個路由器後,這個路由器又會根據目的地址查到到達b的最短路徑和下一跳路由器的地址。而這個路由器所查到的最短路徑跳數已經比上一個路由器的最短路徑跳數少一了。但如此下去,所經過的路徑肯定是最少的跳數。
前提是這些路由器已經交換過路由資訊了。但是rip只適用於小的網際網路,其中的最大路由器數為15.
這是我自己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的,我建議你還是找一本專門介紹這個協議的書看一下,很好理解的。希望對你有用
請比較rip協議和ospf協議的優缺點
4樓:匿名使用者
上面的答案不完全正確,主要的區別應該是:rip屬於向量型協議,最大跳步數是15,再有更多的跳步就反映為不可達。所以最多只能在小型網路中使用。
而上面說的不支援無類別域間路由僅僅是指rip v1,如果用v2的版本已經可以支援了。
5樓:匿名使用者
現在基本上很少有用rip協議的地方啦。能見到的也就是某些防火牆的路由 要區分網路協議才會用的。
最大的區別就是 rip是距離向量型的 ospf是鏈路狀態型另外rip 不支援無類別域間路由 和 可變長子網掩碼。
ospf 收斂速度要遠遠快於 rip
ospf 在演算法上就防止了環路。 而rip 要基於一些放環機制來防止路由環路。
ospf 支援加密的md5認證。 rip 不支援。
6樓:匿名使用者
rip協議是早期的距離向量路由選擇協議~不適用與大型的網路~無增量更新特性~不支援多層次化的網路結構,收斂速度慢~所以逐漸被淘汰掉了~
ospf是鏈路狀態的路由協議,支援層次化的網路結構,有增量出發特性,收斂速度快,並且可以對區域進行優化。ospf比rip更適合用在大型的網路裡~
7樓:巧略端木語柳
優缺點是比較
得出的,ospf和rip比較:
rip協議是
距離向量
路由選擇協議
,它選擇路由的度量標準(metric)是
跳數,最大跳數是15跳,如果大於15跳,它就會丟棄
資料包。
ospf協議是
鏈路狀態路由選擇協議
,它選擇路由的度量標準是頻寬,延遲。
rip的侷限性在大型網路中使用所產生的問題:
rip的15跳限制,超過15跳的路由被認為不可達
rip不能支援
可變長子網掩碼
(vlsm),導致
ip地址
分配的低效率
週期性廣播整個
路由表,在低速鏈路及
廣域網雲中應用將產生很
大問題收斂速度慢於ospf,在大型網路中
收斂時間
需要幾分鐘
rip沒有網路延遲和鏈路開銷的
概念,路由
選路基於跳數。擁有較少跳數的路由總是被選為最佳路由即使較長的路徑有低的延遲和開銷
rip沒有區域的概念,不能在任意
位元位進行路由彙總
一些增強的功能被引入rip的
新版本ripv2中,ripv2支援vlsm,認證以及組播更新。但ripv2的跳數限制以及慢收斂使它仍然不適用於大型網路
相比rip而言,ospf更適合用於大型網路:
沒有跳數的限制
支援可變長子網掩碼(vlsm)
使用組播傳送鏈路狀態更新,在鏈路狀態變化時使用觸發更新,提高了頻寬的利用率
收斂速度快
具有認證功能
ospf協議主要優點:
1、ospf是真正的loop-
free(無路由自環)
路由協議
。源自其演算法本身的優點。(鏈路狀態及最短路徑樹演算法)
2、ospf收斂速度快: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路由變化傳遞到整個自治系統。
3、提出區域(area)劃分的概念,將自治系統劃分為不同區域後,通過區域之間的對路由資訊的摘要,大大減少了需傳遞的路由資訊數量。也使得路由資訊不會隨網路規模的擴大而急劇膨脹。
4、將協議自身的開銷控制到最小。見下:
1)用於發現和維護鄰居關係的是定期傳送的是不含路由資訊的hello
報文,非常短小。包含路由資訊的報文時是觸發更新的機制。(有路由變化時才會傳送)。但為了增強協議的
健壯性,每1800秒全部重發一次。
2)在廣播網路中,使用
組播地址
(而非廣播)傳送報文,減少對其它不執行ospf
的網路裝置的干擾。
3)在各類可以多址訪問的網路中(廣播,nbma),通過選舉dr,使同
網段的路由器之間的路由交換(同步)次數由
o(n*n)次減少為
o(n)次。
4)提出stub區域的概念,使得stub區域內不再傳播引入的ase路由。
5)在abr(
區域邊界路由器
)上支援路由聚合,進一步減少區域間的路由資訊傳遞。
6)在點到點介面型別中,通過配置按需播號屬性(ospf
over
ondemand
circuits),使得ospf不再定時傳送hello報文及定期更新路由資訊。只在
網路拓撲
真正變化時才傳送更新資訊。
5、通過嚴格劃分路由的級別(共分四極),提供更可信的
路由選擇
。6、良好的安全性,ospf支援基於介面的明文及md5
驗證。7、ospf適應各種規模的網路,最多可達數千臺。
ospf的缺點
1、配置相對複雜。由於網路區域劃分和網路屬性的複雜性,需要網路分析員有較高的網路知識水平才能配置和管理ospf網路。
2、路由
負載均衡
能力較弱。ospf雖然能根據介面的
速率、連線可靠性等資訊,自動生成介面
路由優先順序
,但通往同一目的的不同
優先順序路由,ospf只選擇優先順序較高的**,不同優先順序的路由,不能實現負載分擔。只有相同優先順序的,才能達到負載均衡的目的,
不象eigrp那樣可以根據優先順序不同,自動匹配流量。
ospf和isis比較
它們有很多共同之處,都是
鏈路狀態路由協議
,都使用spf演算法,vslm
快速會聚。從使用的目的來說沒有什麼區別。從協議實現來說ospf其於tcp/
ip協議簇,執行在ip層上,
埠號89;isis基於iso
clns,設計初是為了實現iso
clnp路由,在後來加上了對ip路由的支援。從具體細節來說:
1:區域設計不同,ospf採用一個骨幹area0與非骨幹區域,非骨幹區域必須與areao連線。isis由l1
l2l12路由器組成的
層次結構
,它使用的lsp要少很多,在同一個區域的擴充套件性要比ospf好。
2ospf有很多種lsa,比較複雜並佔用資源,而isis的lsp要少很多,所以在cpu佔用和處理路由更新方面,isis要好一些。
3isis
的定時器允許比ospf更細的調節,可以提高收斂速度。
4ospf資料格式不容易增加新的東西,要加,就需要新的lsa,而isis可以很容易的通過增加tlv進行擴充套件,包括對ipv6等的支援。
5從選擇來說,isis更適合運營商級的網路,而ospf非常適合企業級網路。
RIP協議是什麼意思rip協議是什麼?
rip協議叫做路由資訊協議,其目的都是生成路由表,為資料的訪問提供合理的路徑,是一種典型的距離向量協議,它使用的也是距離向量演算法,該演算法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 進行路由更新時傳遞路由表。路由資訊協議 rip 簡介 rip rip2 ripng 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關於路由RIP與OSPF協議重發布的,我想問下這樣對嗎
首先,rip開v2,加no auto summary。network的有問題。rip是有類路由協議,宣告時會按主類算,照你找那樣敲上去,再show run 就會發現跟你敲的不一樣。ospf是無類,net 172.16.1.0 0.0.255.255 area 0,自己看這條就會覺得彆扭了。rip進o...
cisco三層交換機rip協議檢視路由表是x x 0 0怎麼解決
因為rip協議使用的預設子網掩碼,172屬於b類地址,預設的掩碼為255.255.0.0,所以當你新增網段時他會自動識別ip地址類別,然後顯示網路。所以就出現了172.16.0.0,表示172.16.0.0 16 cisco的4507交換機配置不了協議,router ospf或者 eigrp,r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