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一,笄 固定髮髻的用具
固定冠帽的笄稱為“衡笄”,周代設“追師”的官來進行管理。用來固定髮髻的笄叫“鬠笄”。
從周代起,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如果沒有許嫁,到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髮髻,插上一支笄,禮後再取下。
新石器時代 石笄,骨笄
商代 玉笄
二,簪 zan 簪是笄的發展,在頭部盛加紋飾,可用金、玉、牙、玳瑁等製作,常常作成鳳凰、孔雀的形狀。其中一種將頭部做成可以搔頭的簪子稱為擿 zhi。
紅山文化 玉簪
明代 金鳳簪
三,釵 chai 釵形狀如叉,是有兩跟針腳的簪。
宋代 金釵
四,步搖 步搖是在頂部掛珠玉垂飾的簪或釵,因走動時搖曳而得名。
唐代 四蝶銀步搖
東晉 顧愷之 列女仁智圖卷 中戴步搖的女性
五,櫛 zhi 櫛下面有齒、上面有背,齒有疏密,疏者稱梳,用以梳理頭髮,密者稱篦,用以篦除發垢。櫛也可以直接戴在頭上作為裝飾。
宋代 銀櫛
唐代 金櫛
唐代 張萱 搗練圖 中頭戴梳篦的仕女
六,華勝 華勝是製成花草之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的裝飾。
注:中華祖先從五萬年前至六萬年前舊石器時代就開始利用獸牙、貝殼、骨管、鴕鳥蛋殼、石珠等創造串飾。文中提到的笄,簪,櫛等首飾,已知最早的文物都出自距今一萬年至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
2樓:凌煙閣主玉傾城
應該是如意、、玉如意。。
古代美女的頭飾(描寫) 50
3樓:折翼儡天
古代婦女的髮型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從歷代畫家 遺留下來的作品看,大體可分為以下三種型別:
第一類,一般婦女髮型。 第二類,特定歷史人物髮型。如王昭君、蔡文姬等,畫家 按她們不同的形象、性格安排不同的髮型。
第三類,神話故事人物髮型。如《八十七神仙卷》及《永 樂宮壁畫》中的天女、女仙等,雖然是神化了的人物,但其發 型也還是與畫家所處時代的婦**飾式樣分不開。
歷代婦女髮型有以下幾種:
(一)高髻 高臀始於漢,盛於唐、五代。髻,總髮也,挽發而束之於 頂。《辭源》 “高髻”條引《後漢書》記載:
“長安語曰,城中 好高鬣四方高一尺”。高髻在漢魏時就已開始流行,魏曹植的《洛神賦》。中就有“雲髻峨峨”的詩句。
至唐、五代更為盛 行,特別是晚唐,婦女競梳高髻。晚唐韋莊詩“高髻雲鬟別樣裝”及《妝臺記》“蜀盂拋末年,婦女治發為高髻,號朝天髻”的記述,都證明中國古代婦女流行高 髻,而且從漢至唐、五代, 甚至到明代都有這種髮髻和妝束。
①②晉顧愷之畫中之高髻
③北魏漆畫中之高髻
④東漢墓畫中之高髻
⑤晉壁畫中之高髻
⑥唐刻磚之高髻
⑦⑧《簪花仕女圖》中之高髻
⑨唐陶俑之高髻
⑩《韓熙載夜宴圖》中之高髻
⑾⑿⒀明代之高髻
(二) 靈蛇髻 靈蛇髻始於漢末,《採蘭雜誌》肥載“甄后(即魏曹植所賦 之“洛神”)入魏宮,宮中有一綠蛇,每日後梳妝,則盤結一 髻形於前,後因效而為之,巧奪天工,故後髻每日巧;同,號靈 蛇髻,擬之者,十不得
一、二”。這就是靈蛇髻的起源。此種 蟠曲扭轉的髮髻饒有風韻,它運用了擰麻花的裝飾規依極富 於靈活旋轉的動態,因此為歷代們:
女畫家所喜用,他們筆下的 靈蛇髻更是變化多端,奇異之極。
(三)九鬟仙髻 這種髮式始於秦,以後並廣為婦女(尤其是貴族婦女)使用。 《中華古今注》“始皇詔後梳凌雲髻,三宮梳望仙九鬟 髻”。漢時,高祖令官人梳奉聖髻,武帝令梳十二鬟髻、墮馬 髻,靈帝令梳瑤臺髻。
《灸轂子》“漢武娜,王母降,劇山髻 皆異人間,帝令官人效之,號飛仙髻”。此種根據神話傳說興起的套環式的大髻,為當時貴族婦女最高貴華麗的一種髮式裝飾。
關 於鬟, 《辭源》:“鬟發為飾也”, 古詩《羽林郎》:“雙鬟何窈窕,一世良 所無”,即指鬟。
九鬟是一種假髮,稱 為鬣(音替),即是用假髮做成各式各 樣的髮套,髮套套得越多就越高貴,並 插上珍珠、寶石等名貴裝飾品。由於鬟 是假髮,所以每一鬟的頂端要用金屬支 柱撐起(圖五)。九鬟髻多為古代后妃 所用,以後則更廣泛地作為繪畫中仙女 的髮型。
(四)分鬢髻 (五)反綰髻 分髻髻始於漢代,反綰髻始於魏。 《古髻鬟品》:“漢元帝宮人有百合分臀 髻’,,“魏武帝有反綰髻”, 《妝臺記》:
“唐武德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綰髻”, 《辭源》: “臀髮尾也,髻後垂也,亦日 燕尾”。分臀髻和反綰髻都是將發向後 梳的一種髮型,並分成若干股。
反綰就是將發向後攏到一處用絲帶束住。
(六)螺髻 始於唐代,清代王漁洋有 詞曰“青螺如髻秀堪餐”。 這種螺髻見之於唐代畫最多, 它們來自唐李惠仙墓壁畫中侍 女像的螺髻式樣(李惠仙是武 則天的孫女,即永泰公主), 並被廣泛應用於繪畫和詩歌 中。唐代歷史人物故事畫中的 仕女髮式大多為螺髻,以標誌 那一歷史時期仕女畫的特徵 。
(七)蟬鬢 始於漢代。 《古今注》:“魏文帝官人莫瓊樹始製為蟬鬢,望之縹緲如蟬翼然”。
古代 詩歌中有“雲鬟霧鬢”的句子,形容婦女的鬢髮烏黑而薄。所 以在畫仕女鬢髮時,不但要 染極黑的部分,還要用淡墨 逐層渲染,使之逐漸淡下 去,表現出蟬鬢薄而透明的特殊效果。
(八)墮馬髻 表現出薄而透明的效果 始於漢代,《後漢書》中有“樑冀妻孫壽作墮馬髻的記載,古詞“倭墮低梳髻”就是描寫墮馬髻一類的髮式。見之 於仕女畫中的墮馬髻有兩種。
三.唐代仕女的面飾
面飾主要是古代貴族婦女用來在面部的額、頰處作裝飾, 稱為“花子“或“靨面妝”。伊世珍《鄉擐記》記載:“薛夜來(漢文帝時宮女)一夕,誤觸七尺水晶屏風上。
傷處如曉霞將散,自是宮人俱用胭仿畫曉霞妝”。據 此可證明面飾起源於漢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
“今婦人面飾用花子,起自昭容上官氏所制,以掩黥跡,大曆以前,士大夫妻多炻悍者,婢妾小不如意,輒印 面,故有月黥錢,又云婦人妝如月形,名黃星靨”。這也說明了面飾的**。所謂黥跡,是指古代對犯人施行的一種刑法(即在臉上烙印記)。
當時有許多貴族的妻 子殘酷虐待婢女.在婢女臉上烙印,為了掩蓋它,3 便加以裝飾,後人仿效之,逐漸形成一種面飾。 漢、唐,五代都盛行面飾,尤其是唐代更為流行。六朝樑 代名著《木蘭辭》“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就盡指以**色的花鈿貼額的面飾。
此種面飾在唐代也很流行。 古代遺留下來的仕女畫,有許多在仕女的面頰上施加面飾,如敦煌1窟五代壁畫《于闐公主》和16窟五代《剖議金夫人供養像》 都有面飾。可也有不少是不加面飾的(包括貴婦人像),如130窟盛唐《樂庭環夫人供養像》壁畫其中前列三個貴婦人面部都沒有面飾。
據此可知,除唐、五代以 外,其它朝代的仕女畫幾乎都沒有面飾裝飾。特別是宋以後的畫家所畫仕女面部,基本都不加面飾。究其原因,大概是認為這種矯揉造作的妝飾反而掩蓋仕女原來優 美的形象。
四.仕女的頭飾
關 於仕女頭飾,歷代詩詞中都有記述,古詩《羽林郎》“頭上蘭田玉”魏曹植《洛神脅)“戴金翠之首飾”;唐代杜甫《麗 人仃》“……頭上何所有翠微匐葉垂鬢脣”;白居易《長恨歌》 “雲鬢花顏金步搖”;溫飛卿《菩薩蠻》“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都是描寫古代婦女的頭飾,畫家們相繼以這些詩句作為仕女畫頭飾的依據。 古代,不但婦女喜簪花,男子也有簪花的,在末代李唐 《春社醉歸圖》等作品中,往往能見到醉翁戴著插有花朵的帽 子。又如蘇軾的詩“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及邵 雍
(《木蘭辭》“對鏡貼花黃”機制的這種以紅金色的花鈿貼額的面飾)的《插花吟》“頭上花枝照酒睡,酒屜中有好花枝”(屜,音 9,即酒杯),都說明宋代男子也有簪花的習俗。追溯到更遠 一些年代,三國時婦女就有簪花的,這可從遼陽出土的三國墓; 壁畫《公孫夫人》彩色畫像得到證實,該畫像髮髻前的花朵與唐; 代仕女所簪花朵相似。 盛唐開 元年至天寶、貞元、永貞、元和、,長慶年(即唐玄宗李隆基、肅宗、代宗、德宗、穆宗時期),婦女的頭飾愈加華麗,尤其是貞元年德宗李適(音括)在位時,婦 女簪花式樣更加多樣,一頭之飾竟耗費鉅萬。
唐進士萬楚在《茱萸女》中寫道: “插枝著高髻”,著名詩人李白也有詩曰: “山花插寶髻”。
可見開元年以來,婦女簪花的風氣何等興盛。 唐代仕女盛行以牡丹花作頭飾,這與唐人愛好、珍惜牡丹才不開。牡丹的種植與欣賞始於六朝而盛於唐、宋。
李白的名詩《四平調》四首,就是借牡丹讚美楊貴妃 的。上有所好,下必尤,於是有人不惜千金培植一株名種牡丹,白居易賦詩“深色花,十戶人中賦”,對此種奢靡之風無限感嘆。由此可知,牡丹在唐代不僅是繪畫 的物件及吟詩的題材,也是婦女高 貴別緻的裝飾品
4樓:熙莞
鈿子分鳳鈿、滿鈿、半鈿三種。其制以黑絨及緞條製成內胎,以銀絲或銅絲之外,綴點翠,或穿珠之飾。”一般婦女多用銅絲或鐵絲做成“頭髮撐子”,鈿子有鳳鈿、滿鈿、半鈿三種。
鈿子前如鳳冠,後加覆箕,上穹下廣;將頭髮分兩縷纏繞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飾物
簪子是滿族婦女梳各種髮髻必不可少的首飾。通常滿族婦女喜歡在髮髻上插飾金、銀、珠玉、瑪瑙、珊瑚等名貴材料製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壓鬢簪、鳳頭簪、龍頭簪等。簪子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在選擇時還要根據每個人的條件和身份來定。
比如人關前,努爾哈赤的福晉和諸貝勒的福晉、格格們,使用製作髮飾的最好材料首選為東珠。兩百年後漸漸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與珍珠相提並論的還有金、玉等為上乘材料,另外鍍金、銀或銅製,也有寶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種簪環首飾,裝飾在髮髻之上,這若是同進關以後相比,就顯得簡單得多了。進關以後,由於受到漢族婦女頭飾的影響,滿族婦女,特別是宮廷貴婦的簪環首飾,就越發的講究了。如乾隆十六年(2023年),乾隆皇帝為其母辦六十大壽時,在恭進的壽禮中,僅各種簪子的名稱就讓人瞠目結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採勝簪、景福長綿簪、日永琴書簪、日月升恆萬壽簪、仁風普扇簪、萬年吉慶簪、方壺集瑞邊花(鬢花)、瑤池清供邊花、西池獻壽簪、萬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雲擁福簪、綠雪含芳簪……等等。
這些髮簪無論在用料上,還是在製作上,無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從清代后妃遺留下來的簪飾來看,簪分兩種型別。一是實用簪,多用於固定髮髻和頭型用的。另一類為裝飾簪,多選擇質地珍貴的材料,製成圖案精美的簪頭,專門用於髮髻梳理後戴在明顯的位置上。
現故宮內珍藏的多幅宮廷寫實畫,都有後妃戴簪的描繪。從圖上看,她們有的將簪戴在髮髻正中,有的斜插在髮髻的根部。后妃們頭上戴滿了珠寶首飾,髮簪卻是其中的佼佼者。
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寶為質地,製作工藝上亦十分講究,往往是用一整塊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製出簪頭和針梃連為一體的簪最為珍貴。如北京故宮珍藏的白玉一筆壽字簪就是一塊純淨的羊脂白玉製成的,簪梃即是壽字的最後一筆。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盤腸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飾中之佳作。
此外還有金質的福在眼前管、喜鵲登梅簪、五蝠捧壽簪等以雕刻精細、玲瓏剔透而受到矚目。還有金質底上鑲嵌各種珍珠寶石的頭簪,多是簪頭與針梃兩部分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麗華貴之感。隨著清代后妃髮式逐步加寬加大,簪飾的形制也逐步朝兩個極端發展,一種是簪頭逐漸變小,如疙瘩針、耳挖勺、老鴉瓢等;另一種是簪飾越來越大,不僅適合滿族婦女梳兩把頭覆蓋面大的特點,還逐漸演變成頭花、扁方等大首飾。
頭簪作為首飾戴在頭上,不僅起到美飾髮髻的作用,簪頭製成的寓意吉語還有託物寄情、表達心聲意願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后妃遺留下的簪飾來說,形式之多,花樣之廣是前代各個時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寶館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報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
簪頭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約五釐米長,看上去就像一頑童在作舞蹈狀。在畸形珠左邊飾一藍寶石雕琢的寶瓶,瓶口插幾枝細細的紅珊瑚枝襯托著一個“安”字。頑童背後一柄金如意柄,將其與寶瓶連為一體,並將金累絲靈芝如意頭露在頑童右側。
從頑童裝飾看是個男孩。整個如意連在一起便稱.之為“童子報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講究“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
皇帝的妻妾當然是以皇帝為綱,要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壽多子孫”,以使皇家血脈旺盛,帝王基業萬古千秋地傳承到永遠,這隻頭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
描寫古代女子舞劍,如何描寫古代女子舞劍?
觀公孫大娘 舞劍器行並序 杜甫大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別駕元持宅見臨潁李十二孃舞劍器,壯其蔚 足支 問 其所師,曰 餘公孫大娘 也。開元三載,餘尚童稚,記於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 渾脫。瀏漓頓挫,獨出冠時。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坊內人,洎外供奉,曉是舞者,聖文神武皇帝初,公孫一人而已。玉貌錦衣,況餘白首!今茲...
描寫古代美女的詞句,描寫古代美女的手的句子
四四 點絳脣兩首 1 春怨 一枝迎春,送走寒冬萬里雲。一片丹心,為誰苦追尋?問聲郎君 誰是夢中人?點絳脣,垂下雲鬢,著我綠羅裙。2 西窗剪燭圖 字字傷心,筆下處處留淚痕。句句銷魂,容顏盡愁損。一語未盡,窗外西風緊。是可忍,孰不可忍?嘆紅塵滾滾。閉月羞花,傾國傾城,沉魚落雁,風吹楊柳小曼腰 描寫古代美...
古代女子成親服裝描寫,古代女子成親服裝描寫
大紅色的鳳凰霞衣,金絲波紋綴著衣邊,更顯得高貴大方。繡著花紋的紅蓋頭下是一張絕色臉龐,縷縷青絲垂在雙肩上。看似嬌小的身材更添嫵媚。一雙小巧的腳配著一雙高雅的紅色繡鳳鞋。整個人稱得上是絕美佳人。1.刀冽香的嫁衣上繡著金燦燦振翅欲飛的鳳凰,綴滿珠玉的鳳冠流蘇若隱若顯遮住她英秀的容顏。她走了進來,身著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