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最基礎的就是私熟,基本就屬於啟蒙教育。私塾畢業後要參加童試,稱之為童生。通過考試後就稱之為生員了。
在成為生員後,才能進入國家舉辦的學府學習,這就是公辦學校了.而公辦學校裡如果你畢業了,就成為了秀才.而秀才就有權力去參加鄉試了。
就是全省統考.通過了全省統考就成為舉人了。這樣你才可以去北京參加全國統考,那就是會試。
會試由禮部舉辦,三年一次,每次錄取300人。這300人就叫貢生了。這300人再參加皇帝舉辦的殿試,然後選其三甲,而一甲裡的三位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了。
一甲又叫進士及第。二甲三甲數量不限,二甲就叫進士出身,三甲就是同進士出身。而所有三甲裡的人統稱為進士、
而進士往往就是一個人官場的起步。中了進士以後會被委任各種初級職務,多數起步會認命為翰林院的編修等職務,然後再一步步的往上爬,基本上進士出身就是個7品官了。但是舉人出身也可以為官,只不過機率很小,需要大量人際關係,錢財來鋪墊。
最後也能弄個知縣噹噹。但遠不及進士,一半來說進士出身在翰林院3年,基本就會被放缺,最低階也是個知縣。
2樓:匿名使用者
比現在的清華北大學生都珍貴,中了進士意味著一個人的前途是不可估量的。
古代的秀才 解元 進士 相當於現代的什麼學位
3樓:百度使用者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叫做鄉試。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釋出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所以鄉試第一名一個省三年才有一個。比現在的博士還要少。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叫做會試。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階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
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因此,一般情況下全國三年才有三百個進士。
鄉試、會試、殿試都得到第一名,即為匯解元、會元、狀元於一身的人稱為「三元及第」。
解元、貢生、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學位?
4樓:匿名使用者
解元:古代是鄉試第一名; 現代:碩士學位獲得者,考試全省第一名;貢生:
古代是國子監或太學學生; 現代:**黨校學生;進士:古代是殿試後上榜的舉子; 現代:
博士學位獲得者。
秀才第一名叫解元,舉人第一名叫會元,進士第一名叫狀元。如果一個人連中三次考試的第一名,就叫三元及第,這是極大的榮耀。在整個科舉考試的2023年歷史上,三元及第的人一共才有16個,可謂鳳毛麟角。
進士是**級別的考中者。公元605年科舉制的開端,隋朝首次開科取士開的就是進士科。隋、唐時期,「進士科」只是科舉考試中的其中一科,也是考取最難的一科,因此,進士的地位也是各科之首。
唐代很多人都以考取進士為榮。《唐才子傳》選錄唐代詩人278名,其中171人是進士出身。可見,唐代詩人對進士的熱衷程度。孟郊曾有一首《登科後》描繪自己考中進士後的喜悅心情。
5樓:匿名使用者
貢生是古代地方向國子監推薦的本地最優秀的秀才,相當於現在的清華北大的學生。解元是古代鄉試的第一名(考舉人全省第一),因為古代三年才進行一次科舉,而且每次都有無數的復讀生跟你競爭,考中後就有了做官的資格,所以這個頭銜比現在的全省高考狀元加上公****含金量高了數倍。之後全國的舉人每三年參加會試和殿試後被錄取就是進士。
進士是可以直接做官的,國家包分配,最差也能分個副縣長,所以進士差不多就相當於現在高考全國前100名(進士每三年錄取100-500人)加上公****和處級幹部選拔考試通過者。
6樓:匿名使用者
貢生就是秀才,秀才是州府一級的考試錄取的,一般按縣的大小分配名額,也是三年一考,考取了秀才後才有資格參加省級的鄉試,叫考舉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中了舉人才有資格參加全國的會試考進士,第一名進士稱會元,取得進士後才參加最後的殿試,殿試由皇帝主持,前三名為狀元榜眼和探花,也稱三甲,這三甲均為皇帝欽點。
7樓:匿名使用者
與學歷學位無關,相當於公****而已
當年的秀才、舉人、進士分別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8樓:冷事百科
古代的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9樓:果然
古代科舉進士的地位是很高的,三年才出一榜,每榜就百十號人,可以說鳳毛麟角,絕不像文藝作品中一抓一大把。
可以這樣比較,古代的童生(例如洪秀全)要通過縣試、府試兩場考核,相當於現在的普通高校畢業生或研究生。
秀才(例如蒲松齡)就是有功名之人,平均每五百人才錄取一個,相當於現在的事業編制。
貢生(例如于成龍)屬於秀才中的佼佼者,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
舉人(例如左宗棠)可以補縣官的空缺,相當於現在的副處級幹部。
同進士(例如曾國藩)雖然比進士矮一截,但最低都可以直接為縣官了,向相當於現在的正處級。
進士(例如林則徐)當然相當於現在的副廳級了。
可能有人會提出質疑,畢竟古代很多考中進士的學子才二十出頭,但我們要知道,古人可沒有現代人長壽,古代生活在太平盛世,人們的年壽一般也只能達到五十歲左右,即便生活在上層社會一般也就能活六十歲左右,二十多歲對於很多古人來說已經走完了生命的一半了。
總的來說,古代能選拔為進士的學子是萬中無一的,考中進士就跟現在買彩票中頭獎的概率差不多,但成為進士就能獲得崇高的社會地位,這就是古代有很多讀書人願意耗盡畢生經歷參加科舉的原因。
10樓:ygj地方的
對應到現在:
狀元:便是各個區域範圍總成績第一的人。
舉人:高中時參加全省高中會考全部通過、取得高中畢業資格、有資格去高考的,就是舉人了;
秀才:高中生、至少初中畢業生才可以算秀才;
進士:高考通過,成了大學生的,都是進士。
拓展資料:
科舉,科舉制、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後期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人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思想。
在中國,科舉制從隋朝(一說唐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2023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2023年的越南阮朝),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為江南貢院,佔地超過30餘萬平方米。另闢有的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中國唯一反映中國科舉考試製度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也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心、中國科舉文化中心和中國科舉文物收藏中心。
11樓:時代復分
你說的這些和現在的學歷沒有可比性。 如果一定要
比,比較合乎情理的是: 秀才,相當於高中畢業,因為他們可以算是有學問的人。 舉人,相當於大學生或研究生,因為他們畢竟是從眾多的秀才中脫穎而出的。
進士,確切地說,它是一種類似職稱的說法,應該相當於現在的教授,或者研究員。因為每一屆全國才幾十個。 狀元,絕對不能說相當於博士,因為博士太多了,而狀元幾年才出一個,至少應該相當於院士,如果狀元可以說是一種榮譽的話,那就應該相當於現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12樓:王敏特大帥哥
秀才就是大學生,舉人就是大學畢業,進士就是碩士博士
古代的學位是怎麼排列的?
13樓:最強大腦花
【童生】
童生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試,吏呼名至史公」,這裡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二十歲。
《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秀才】
秀才是古代中國對某些士大夫的稱呼。明清時,一般指通過了科舉中院試的生員,屬士大夫中的最基層。秀才一名在隋朝科舉開始以前已有。
在漢朝使用舉察制時,由各州推舉的民間人材稱之為「秀才」。隋朝開始開科取士,最初亦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試的一種。
但後來「秀才科」被廢,秀才一詞一度變成了讀書人的泛稱。到了宋朝時,凡經過各地府試者,無論及第與否,都可以稱為秀才。故此當時有「不第秀才」之稱。
【貢生】
貢生相當於舉人副榜。貢生有幾種,蒲松齡是「歲貢」,又叫「挨貢」。就是做廩生時間長了,排隊挨號捱上了貢生。
做了貢生以後理論上可以當官了,蒲松齡得到一個虛銜「儒學訓導」。「儒學訓導」是什麼意思呢?當時封建社會的學校分好幾級,國家一級是國子監,省裡面是府學,縣裡面是縣學。
這個儒學訓導就是縣學的副長官,相當於現在一箇中學副校長了。
【舉人】
中國古代地方科舉考試中試者之稱。原意為舉到之人,為應舉者的通稱。唐代以各地鄉貢中試者,需入京應試,故有此稱。
宋為鄉試(貢舉考試)各科中試者的統稱。俗稱舉子。宋舉人被解送禮部前,須經考試。
舉人在禮部應試落第者,仍須再應鄉舉,可方參加下科考試。舉人登科即可授官,但無「出身」,可免丁役。金、元亦如此。
明清沿襲,為鄉試中試者的專稱,俗稱孝廉。
【解元】
解元,讀(jiè yuán),科舉制度中鄉試第一名,唐制,舉進士者均由地方解送入京,後世相沿,故後世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如世稱明代唐寅為唐解元。亦稱「解首」。
明清科舉制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為省一級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試是舉人在京城參加的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合格者為進士。
【進士】
中國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
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
【探花】
「探花」一名在唐代的科舉經已出現。當時中進士者會園遊慶祝,稱「探花宴」。以進士中的年少貌美者為「探花使」,到各名園採摘鮮花,迎接狀元。
北宋開始,進士必須經過皇帝殿試,並且定立進士一甲只有三人。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
二、三名俱稱為榜眼;意思是第
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則稱探花。
【榜眼】
榜眼是對科舉考試殿試第二名的稱呼,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其名始於北宋初。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
二、三名俱稱為榜眼,意思是第
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則稱探花。榜眼這名稱跟狀元、探花一樣,其實都是社會上習慣使用。
在正式發放的金榜上,只會稱進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狀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狀元,狀元是中國的特產,是中國科舉制度諸多名詞中最為耀眼。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2023年)最後一次科考,凡2023年間歷代王朝共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
二學位是什麼意思,第一學位,第二學位什麼意思?
畢業證和學位證的關係有點像軍隊裡官階和軍銜的關係。畢業證相當於官階,學位證相當於軍銜。同樣是團長,但是他可能是中校,上校或者是少將,工作是都是團長,但是發工資是按照軍銜發的,真正體現地位的是軍銜,而不是職位。上校團長見到少將團長嚴格上說也要敬禮的。畢業證只能證明你上了四年學,但是沒到東西沒有無法體現...
法國國家工程師碩士學位是什麼概念的學位
工程師文憑為國家統一文憑,它相當於新制碩士學位 master 文憑頒發需全國工程師職銜委員會 cti 的監督檢查,以保證這一文憑的質量。法國的工程師文憑課程原來通常是由高等專業工程師學院承擔的。為了把這一高層次的職業化教學納入綜合大學,某些大學也設立了工程師培養課程。課程教學由大學所設的完全符合高等...
本科畢業獲得學位是什麼意思學歷學位是什麼意思本科怎麼填呢
本科一般是指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中級層次,與專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構成高等教育內部的三個層次,為高等教育的主幹部分。學士學位,是高等教育本科階段授予的學位名稱。在中國學位結構中為基礎學位,由 授權高等學校授予。由學位授予單位依照本單位的學位授予條件和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的相關規定進行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