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中國社會各個階層都再積極探索救亡

2021-06-10 20:12:01 字數 3739 閱讀 5076

1樓:吳緊濤

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三次科技革命的對比

1、開始時間及條件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紀60年代) 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 海外**、奴隸**和殖民掠奪積累了大量資本 圈地運動的進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僱傭勞動力 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生產技術 18世紀中葉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家,國外市場急劇擴大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紀70年代) 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內確立 資本積累和對殖民的肆意掠奪積累了大量資金 自然科學取得突破性進展 世界市場的出現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進一步擴大了對商品的需求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 二戰後,資本主義推行福利制度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局穩定 20世紀初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 (直接推動力是二戰及戰後各國對高科技迫切的需要--這與前兩次有別)

2、 主要成就和特點

主要成就:

第一次科技革命 棉紡織:一系列紡織機器的發明動力:瓦特改良蒸汽機(2023年 )交通運輸:

富爾頓-輪船(美、2023年);史蒂芬孫-蒸汽機車(英、2023年) 1、首先發生在英國,並以英國為主體;2、以輕工業為主導;3、 以蒸汽動力為主要標誌;4、技術發明主要源於工人和技師的實踐經驗

第二次科技革命 1、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2、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3、新通訊手段的發明(貝爾-**、馬可尼-無線電報) 1、科學同技術開始密切結合2、新技術發明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國家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 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1.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學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3.

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相互滲透。

3、 主要影響及對中國的影響

主要影響 對中國的影響

第一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使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與廣泛建立;2、使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為兩大對立階級;3、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程序;4、使世界格局發生變化 :東方從屬於西方5、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時期 1、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近代工業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3、 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

第二次科技革命 1、促使生產力迅速發展;2、生產關係進一步調整: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3、列強加緊瓜分世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殖民侵略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時期;東西方差距進一步擴大4、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世界力量對格局發生改變;列強爭奪與衝突加劇5、無產階級壯大,工運逐漸走向高潮 1、列強繼續發動一系列侵華戰爭,並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3、 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運動高漲(如:維新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改變;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3、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各地聯絡更緊密;強化國家資本主義和科技競爭;擴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科學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隨著改革開放,引進外國先進科學技術,在科技領域碩果累累。機遇與挑戰並存。

4、科技革命的哲學啟示 :

(1) 其出現是實踐的需要,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又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

(2) 即有共性也有各自特點,是共性和個性的統

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3) 不僅促成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馬克思主義隨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 發展)

5、如何面對新的科技革命:

(1) 作為國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科技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發展科教事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重視人才,建立知識創新體系。

(2) 從個人講,努力學習,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注意對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3) 從經濟學上看,充分認識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認識其在社會生產中作用,依靠科技和提高效益,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4) 從政治學角度看,國際競爭重點已發生變化,決定國際地位的關鍵因素是科技。需全面行使國家職能,把振興科技、發展教育作為國家戰略的重點。

(5) 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面對洶湧而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機遇與挑戰、壓力並存。根據本國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經濟、科技、社會發展戰略,努力縮小同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探索一條適合本國高速發展的道路,是擺在廣大發展中國家面前的首要任務。

6、如何認識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關係:

(1)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聯絡大為加強。

(2) 科學提供物化的可能,技術提供物化的現實,生產則成為物化的具體實現過程。

(3) 對於科學來說,技術是科學的延伸;對技術而言,科學是技術的昇華;對生產來說,科學技術是其實踐活動的必要前提。

(4) 三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以致出現了密不可分的趨勢,正如教材資料所引《蘇聯大百科全書》第三版中的“科學技術革命”條目所言。

近代中國各階級對救亡圖存道路的探索!!

2樓:剿滅百匪

提綱農民階級:太平天國運

動,義和團運動

地主階級: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朝軍改,清廷新政,末路憲改資產階級維新派(改良派):戊戌變法,憲改

資產階級革命派:辛亥革命(之前也有如廣州起義),**運動,北伐戰爭知識分子階級:維新派與革命派思想論戰,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工人階級:五四運動

19世紀的中國社會背景

3樓:各種怪

19世紀是清朝時期。

乾隆2023年去世,嘉慶帝方得以親政。然而嘉慶帝未能解決弊端,清朝繼續走向衰落。 [48]  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

官場中,結黨營私、相互傾軋、買官售爵、賄賂成風。 軍隊裡,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紀律敗壞。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

階級矛盾激化,民變四起。

由於吏治的腐敗,導致海關走私嚴重,鴉片**猖獗,2023年,道光帝為解決鴉片的弊端,派林則徐到**中心廣州宣佈禁菸。英國為了開啟中國市場,在2023年發動了鴉片戰爭,清朝戰敗,被迫求和。2023年,被迫同英國侵略者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開啟了中國近代史。

近代中國2023年以前的先進分子是怎樣探索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道路

4樓:匿名使用者

哎~~通道中人啊!!!

哈哈!!

5樓:匿名使用者

額、 長理的啊。

那不大家抄的都一樣的~=、=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近代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階級結構方面取得了哪些階級性 5

6樓:貞觀之風

1、政治上。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封建王朝,結束了封建君主**;五四運動爆發,為中國共產黨誕生做好準備。

2、經濟上。民族工業趁著辛亥革命的影響和帝國主義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大力發展,國民經濟得到較快發展。

3、思想上。辛亥革命後民主與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新文化運動有力打擊了舊文化,五四運動大力傳播了馬克思主義思想。

4、階級結構。因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壯大,隨著工廠擴大,無產階級工人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20世紀初中國當時的社會情況.

列舉19世紀初,19世紀中期,20世紀初世界文學的主要潮流

19世紀 以來世界文學的主要成就 18世紀末到19世紀30年代,浪漫主義文學產生 19世紀30年代後,現實主義文學興起 20世紀以來,現代文學逐漸成為西方文學主流 20世紀上半期蘇聯社會主義文學繁榮 亞 非 拉美的文學體現了民族精神和魔幻色彩。17至18世紀,古典主義文學 18至19世紀30年代,浪...

19世紀下半期到20世紀初中國近代化在經歷中這兩大領域的開啟

開啟性事件是1.中華 的成立和北伐戰爭 19世紀下半期到20世紀初,中國的近代化在經濟 政治兩大領域的開啟性事件各是什麼?答案給的是 19世紀下半期到20世紀初,中國的近代化在經濟領域的開啟性事件是洋務運動,是中國工業化的開端。洋務運動 19世紀60 90年代,洋務派掀起的為了維護封建統治以 自強 ...

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初中國是什麼朝代

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初 中國是清朝。清朝 1636年 1912年 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 統治者為滿洲愛新覺羅氏。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率領清兵入關,至1659年平定大順 大西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