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尋該隱
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
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無閒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閒置著。
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
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民於死地呢?
“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詩的前兩句以農民在烈日下灑汗鋤地的情景,概括而形象地表現了農民的辛苦。後兩句緊接著由此而直接發出感嘆:有誰知道這盤中餐,一粒一粒都是農民千辛萬苦的勞動換來的呢!
勸導人們要珍惜糧食,表現了他對農民的深深的同情、憐憫的感情。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成員,能夠這樣關心農民疾苦,發出同情的呼聲,這還是比較難能可貴的。這首詩至今對人們也還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
三四兩句運用了什麼描寫手法:
寫實的手法.
2樓:雪憶夢愛
憫 農李 紳
春 種 一 粒 粟,
秋 收 萬 顆 子。
四 海 無 閒 田,
農 夫 猶 餓 死。
[註釋]
1.憫:憐憫。
2.粟:(sù)
[簡析]
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
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無閒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閒置著。
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
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民於死地呢?
“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古詩憫農《春種一粒粟》全文描寫了什麼?
3樓:廢材小小怪
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
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
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
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並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
這兩首詩不僅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文學史上亦有一定影響,近代以來更作為思想教材選入了小學教科書。
4樓:超級
古風二首 / 憫農二首
(0人評分) 0.0
朝代:唐代
5樓:三鍋鍋我很厲害
描述了勞動人民的光榮與偉大,後輩應該珍惜
憫農,春種一粒慄古詩帶拼音
6樓:
mǐn憫nóng農
táng唐lǐ李shēn紳
chūn春zhòng種yī一lì粒sù粟
qiū秋shōu收wàn萬kē顆zǐ子
sì四hǎi海wú無xián閒tián田
nóng農fū夫yóu猶è餓sǐ死
這首詩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讚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
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
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製造了這人間的悲劇”這一問題。
古詩《憫農春種一粒粟》全文描寫了什麼場景?
7樓:陛下臉盲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出自:古風二首 / 憫農二首
唐代: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賞析】
第一首詩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讚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
“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製造了這人間的悲劇”這一問題。
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蹟),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
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第二首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閒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於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8樓:基泥太妹
第一首詩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讚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的生動景象。
“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
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製造了這人間的悲劇”這一問題。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
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蹟),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
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送友人》前兩句描繪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浮雲遊子意,落專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屬去,蕭蕭班馬鳴。譯文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牆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浮雲像遊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頻頻揮手作別從此離去,馬兒也為惜別聲聲嘶鳴。詩...
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詩歌的最後兩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詩歌的最後兩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最後兩句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就是說了密密麻麻的荷花荷葉一直連到天邊看貨去的話,就是一望無邊的綠色,還有特別特別好看的紅色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兩句具體地描繪了 畢竟 不同的風景圖畫 隨著湖面而伸展到盡頭的荷葉與藍天融合在一起,...
歡紅葉一首王國維此詩前兩句寫了怎樣的景象含有什麼情感後兩句寫了怎樣的情感 有何表達效果此詩構建
漫山 二句 楓葉,像瀰漫的紅霞,鋪遍秋山,填滿谷。它本只是點綴殘秋,現在卻未免太多了。奢 多。蕭箋 謂 點綴 一語,似有無窮難言之意 若問 二句 如果問到蓬萊三島的好風景,我就會說楓葉勝過櫻花。蓬萊 指日本。末句雖從杜牧 山行 詩 霜葉紅於二月花 化出,用意卻有別。櫻花為日本國花,春日開時非常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