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雪琳戀庚
歷史上外國如何稱呼中國:
震旦(sinian),古印度對中國的稱謂。過去曾認為“震旦”是一種鴉雀,是中國特有的鳥。其實,“震旦”是5.
7億年前到18億年前的地質年代,這段時間在生物演化歷程中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
絲國(seres),也稱塞里斯,古希臘和羅馬對中國西北地方及其居民的稱謂,意思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
契丹(cathe),俄語稱中國為“契丹”。遼代時期,當時的北方民族如女真、蒙古等都把中原地帶叫做“契丹”。隨著這些民族和北方或西方的交流融合,“契丹”的名字逐漸表示中國的土地。
陶瓷(china),18世紀以前,中國昌南鎮(今景德鎮)的精美瓷器在歐洲很受歡迎,人們以能獲得一件昌南鎮瓷器為榮。歐洲人因此把“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
清國人(chink),源於清朝的“ching”,在英文的俚語中意指“中國人”,帶有貶義。
中國風(chinoiserie),18世紀中期,法語中專指一種非常流行的藝術風格。當時,很多設計師和工匠大量採用中國題材,如中國服飾、龍、寶塔,結合藝術家的想象創造出各種新形象。後來演化為中國風格、中國工藝品,也有“中國的”、中國人”的意思。
西內遜(chinees),荷蘭語中專指華人的詞。現在,西內遜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到中國餐館裡去吃飯”,二是指“中國人”。
掌櫃,19世紀初,韓國用“掌櫃”一詞來稱呼那些到朝鮮的中國人,意思是中國人精於算計,善於做生意。
船國(nuoctau),越南民間把中國說成“船國”,把居住在越南的華人稱為“三船”,意思是中國人是坐船來到越南的,中國的船舶製造業讓越南人羨慕。
“中國”自己的別名,除“華夏”外,還有“中華”、“九州”、“四海”、“神州”等稱呼。
“九州”之名, 在《禹貢》便有冀、兗、青、徐、揚、荊、豫、樑、雍九州。其它古籍如《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等也有“九州”的記載,儘管具體的州名有所差異,但記載的均為九個州。“州”正式成為政區是東漢的事。
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稱,並一直沿用至今。
“中華”最初指黃河流域一帶,隨著中華帝國版圖的擴大,凡屬中原王朝所管轄的地方都統稱為“中華”,泛指全國。所以,“中國”也簡稱“華”,中國人僑居海外稱“華僑”“四海”之稱,以四境均有海水環繞而得名。
戰國齊人鄒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啟發,大膽提出了“大九州”說。他認為《禹貢》九州合起來只能算一州,叫“赤縣神州”,同樣大小的州共有9個,組成大九州,“神州”只佔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後代的事實雖然證明這只是一種假說,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2樓:悠行專用
中國在歷史上的稱謂有:中華、中原、九州。
中華文化,亦稱中國文化、華夏文化或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4000多年前的炎黃時代是華夏文明的初步形成時期,其中經過夏、商、周等時期的發展而日臻成熟,黃河流域中原地區是華夏文化的發源地。以後華夏文化傳播到南方長江流域等地區,和當地文化融合,並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和北方草原遊牧文化交流、吸收,中華文明的地域範圍逐漸擴大。
政治意義上定義的中華民族是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所有民族的統稱,因此中華文化成為這些民族文化的統稱,也稱其為中華大地於華夏民族的總謂稱。
中原是一個地域概念,是指以河南省為核心延及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這一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被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古人常將“中國”、“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義語。一般認為,古代中原系華夏族部落集中分佈的區域,中心是古豫州。
中原地域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充套件而有所蔓延。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一些夏、商時期尚屬夷蠻狄的周邊地區,隨著中原文化的傳播,成康之治的分封,也納入中原文化區。
廣義的中原是以中原六大古都群(洛陽,開封,商丘,安陽,鄭州,南陽)為中心,輻射黃河中下游一帶的廣大平原地區,狹義的中原即指天地之中、中州河南。
九州是中國古代典籍中所記載的夏、商、周時代的地域區劃,後成為中國的代稱。但這九州所反映的,可能是春秋和戰國時期人們的地域觀念,而把“州”當作實際的行政區劃,則是在東漢後期才實行的。所謂的“九州”。
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分別是:徐州、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3樓:uncle丶陳
震旦(sinian),古印度對中國的稱謂。過去曾認為“震旦”是一種鴉雀,是中國特有的鳥。其實,“震旦”是5.
7億年前到18億年前的地質年代,這段時間在生物演化歷程中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 絲國(seres),也稱塞里斯,古希臘和羅馬對中國西北地方及其居民的稱謂,意思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 契丹(cathe),俄語稱中國為“契丹”。
遼代時期,當時的北方民族如女真、蒙古等都把中原地帶叫做“契丹”。隨著這些民族和北方或西方的交流融合,“契丹”的名字逐漸表示中國的土地。 陶瓷(china),18世紀以前,中國昌南鎮(今景德鎮)的精美瓷器在歐洲很受歡迎,人們以能獲得一件昌南鎮瓷器為榮。
歐洲人因此把“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 清國人(chink),源於清朝的“ching”,在英文的俚語中意指“中國人”,帶有貶義。 中國風(chinoiserie),18世紀中期,法語中專指一種非常流行的藝術風格。
當時,很多設計師和工匠大量採用中國題材,如中國服飾、龍、寶塔,結合藝術家的想象創造出各種新形象。後來演化為中國風格、中國工藝品,也有“中國的”、中國人”的意思。 西內遜(chinees),荷蘭語中專指華人的詞。
現在,西內遜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到中國餐館裡去吃飯”,二是指“中國人”。 掌櫃,19世紀初,韓國用“掌櫃”一詞來稱呼那些到朝鮮的中國人,意思是中國人精於算計,善於做生意。 船國(nuoctau),越南民間把中國說成“船國”,把居住在越南的華人稱為“三船”,意思是中國人是坐船來到越南的,中國的船舶製造業讓越南人羨慕。
回答滿意望採納,謝謝!
4樓:卷孤陽
九州、中華、華夏、以上都是:`
中國在古代有哪幾種稱呼
5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在古代有華夏,中華,九州,赤縣,海內等稱呼。簡介如下:
1、華夏。也稱“夏”或者是“諸夏”。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原住民的自稱,以區別四夷。
2、中華。古代華夏族多建都於黃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稱之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後各朝疆土漸廣。
3、九州。又名神州,十二州,是中國漢族先民在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地域區劃。
4、赤縣。指華夏,中國,中土。《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5、海內。是指國境之內,也就是指全國。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6樓:敏文漪萇林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除稱中國外,還有許多別稱。
《三國志·魏書》:“下迄魏晉,趙秦二燕,地據中華。”最初,中華係指黃河中下游而言。其後各朝獎土漸廣,凡所統轄者,皆稱“中華”。中華,中國別稱之一。
《後漢書·班固傳》:“目中夏而佈德,瞰四裔而抗稜。”中夏,中國別稱之二。
魏文學家曹植《七啟》中有“威摺萬乘,華夏稱雄。”華夏,中國別稱之三。
戰國時,著名哲學家、陰陽學家鄒衍提出“大九州”學說,謂中國名曰赤縣、神州。故赤縣,中國別稱之四。
神州,中國別稱之五。
《漢書·司馬相如傳》:“世有大人兮,在呼中州。”顏師古注:“中州,中國也。”中州,中國別稱之六。
《晉書·石勒傳》:“脫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中原”義同“中州”,系中國別稱之七。
唐王昌齡《放歌行》:“清樂動千門,皇風破九州。”九州,中國別稱之八。
《左傳·襄公四年》:“茫茫禹跡,畫為九州。”謂大禹治水,足跡遍於九州。禹跡,中國別稱之九。
又大禹既首先劃分九州,並指定名山大川為各州疆界,後世既相沿稱中國為“禹域”。
華夏中夏
函夏九牧
九區九域八州
7樓:love美美的春天
赤縣,神州,中原,中州,中華,漢國,**上國,海內,九域,九牧,九區,八州,中夏, 函夏,禹甸,禹跡,禹域。
中國(china),位於亞洲東部,這個中國的概念是指一個以華夏文明為主體、中華文化為基礎、發展歷史綿延2023年的文明古國的國號總稱,中國疆域內的各個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2023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成國家和朝代,後歷經多次演變和朝代更迭,大一統的朝代有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元、明、清等。中原王朝歷史上不斷與北方遊牧民族交往、征戰,眾多民族融合成為中華民族。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中國的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共和政體。
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民主**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中國有著多彩的民俗文化,傳統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和國畫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8樓:亞拉巴馬富翁
國號是什麼,就稱呼什麼。
9樓:匿名使用者
大人,下人,鄙人,妾身
南京在歷史上的稱謂有哪些?
10樓:匿名使用者
早期歷史——石頭城、金陵:
南京古為吳地,位於“天下九州”之一的古揚州地域。前495年,傳說吳王夫差在此築冶城。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范蠡築越城,位置在今中華門外秦淮河南岸。
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滅越,埋金以鎮“王氣”,並於石頭山(今清涼山)築金陵邑,故南京別稱“金陵”。
六朝——建業:
211年,三國之吳大帝孫權在石頭山金陵邑舊地築石頭城。229年在此建都,名“建業”,都城周長約11公里,開始了南京的都城史。
——建鄴、建康:
晉滅吳後,於太康三年(282年)改建業為“建鄴”。建興元年(313年),為避司馬鄴之諱,改為“建康”。五胡亂華,西晉滅亡,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建武元年(317年)司馬睿以建康為都建立東晉(317年-420年),南京從此成為正統中華文化的中心。
隋至元——江寧縣
589年隋滅陳,擒陳後主,平毀城邑宮苑,在石頭城置蔣州。唐初在此置江寧縣,隸屬於潤州(今鎮江市)管轄。至德二年設定升州,後被廢除,復為縣。
——江寧府
南唐(937年—975年)在金陵建都,稱江寧府。南唐金陵城的範圍,南到今中華門,西到今水西門和漢中門,北到今珠江路北門橋,東到大中橋。今天的內橋就是南唐皇宮大內正門前的橋樑,中華路就是當時的御道和城市的中軸線。
宋朝以後南京城市就是在南唐金陵城的基礎上逐步擴建而成。
——江寧府、建康府、集慶路
宋置升州,北宋稱江寧府,南宋改稱建康府,為江南東路首府。元朝時為集慶路。
明朝——應天府
元至正十一年,紅巾軍起義爆發。2023年,原為濠州紅巾軍郭子興部的明太祖朱元璋攻佔集慶,改集慶為“應天府”,以此為基地。他採納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先後消滅陳友諒、方國珍、張士誠等勢力。
——南京(留都)、江寧
2023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明朝,定都於此。永樂十九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北京皇宮及官衙均仿照南京制度),將應天府改為南京(留都),仍設六部等機構。
2023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自殺,福王朱由嵩在南京即位,即弘光帝。2023年,南京被清兵攻陷,降為江寧。
之後便主稱“南京”了
南京在歷史上有哪些稱呼,南京在歷史上的稱謂有哪些?
范蠡築越城 范蠡築越城 公元前472年,越王句踐命范蠡在南京秦淮河之南約830米處築城,城周長約1.2公里,面積約0.94平方公里。後稱越城,又名范蠡城。它是南京歷史上第一座有確切年代可考的軍事性質的古城,被公認為南京城市的開端。孫權定都建業 孫權定都建業 漢獻帝建安十六年 211 孫權將政治中心由...
青島在歷史上被哪些國家侵略過,中國在歷史上侵略過哪些國家
青島在歷史上被德國和日本侵略過。清光緒十七年6月14日,清 在膠澳設防,青島由此建置。清光緒二十三年11月14日,德國以鉅野教案為藉口侵佔青島,青島淪為殖民地。三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取代德國佔領青島。八年,中國以收回青島主權為導火索,爆發了五四運動,這是中國近 現代歷史的分水嶺。十一年12月...
故鄉在歷史上有哪些別稱南京在歷史上的重要別稱有哪些?
桑梓,梓鄉,梓里,古代,人們喜歡在住宅周圍栽植桑樹和梓樹。種植桑樹為了養內蠶,種植梓樹為了點 容燈 梓樹的種子外面白色的就是蠟燭的蠟,近代以前的人使用的蠟燭上的蠟都是靠梓樹獲得的 東漢以來一直以 桑梓 借指故鄉或鄉親。故里,是指舊時的門巷故居,指故鄉,老家。故鄉還可以成為故里 家鄉 家園 鄉里 梓里...